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維能力;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 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1-0083-01
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摆脱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强化对于学生本身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作为初中的三主科之一,首当其冲。此阶段也是夯实语文基础的重要时期。其关键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力求采用当下最为有效的教法,打破常规,灵活教学,要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方式,不仅要对课本上知识点进行讲解,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上面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1.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1)教师的方法不够科学
当下,初中还有许多的语文教师无法摒弃掉自己已经习惯的教学模式。采取单一枯燥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课堂终日死气沉沉。学生不爱学习,甚至厌学、逃学。溜号开小差,思维能力培养的氛围低等情况频发。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能自顾自地背书,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们的知识反馈,让其学会自己去思索问题。意识到他们才是课堂上的主人翁。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思想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换。教师也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思考,科学地培养其思维能力。
(2)教师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意识不够强烈
新课改后,相关部门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很重视,但是,部分一线的从业教师还是受到传统偏重学生成绩的思维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使得其还是依然延用知识型教法。在新的社会形势面前,激烈的竞争要求学生必须要学会自我反思,以及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要求面前,初中语文教学更要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学生思维的意识,积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教师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将二者之间的互动放在首位;二是,教师要将实际生活场景放置到课堂之上,让学生获得一种熟悉的感觉,很快地融入其中,兴趣盎然。原来语文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无处不散发着语文的魅力,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创设出具体的情境来。课文主要阐述了四个不同的图形,之后又给出了不尽相同的几个答案。让学生们去讨论一下到底哪一个是比较合理的呢?最后,引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将苏轼的《题西林壁》列举出来,让学生来谈一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这一句其深刻的含义在哪里?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们的思考能力。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的大门,由此得知原来世界上的事物并不都是完全相同的,即便是一樣的东西,改变观察它的角度之后,也会以另外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比如,赤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不同作者对赤壁的不同描述。
3.启发学生敢于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处于质疑思维萌芽期,特别喜欢提出自己不甚理解的问题。老师也要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启发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分析并解决疑问,让学生在质疑中培养思维能力,在质疑中活跃思维,不断进步。
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勤》一课时,老师先布置全篇通读,让学生们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抛出自己的问题: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有说“菲利普夫妇”的,还有的同学说是“于勤”。那么,问题就产生了。究竟谁对呢?这时,就给了学生们自主思考的机会。学生通过翻阅《文学辞典》先查找了对“主人公”的定义:“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学生们反过来再次阅读文章,经过分析比对,最后将其确定为于勤。因为,小说中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都是紧紧围绕于勤展开的,而并非菲利普夫妇。这样,让学生有效地思考、解决问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4.开展丰富的创新活动,培养思维能力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可见其重要程度之深。失去它社会也会停滞不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务必要重视这一点,将其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为他们的想象插上理想的翅膀。使学生对事物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思路。
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对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检验。适时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等等。将有意愿参加的学生都吸纳进来,着力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对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量,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新时代发展培养全新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光国.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成功(教育),2013(22):109
[2]聂小军.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4(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