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讨论了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论述了作为学生综合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效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探讨了上述四种能力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毕业设计 综合能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72-01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本科教育逐渐由原来的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模式。与以往相比,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时在不同程度上被压缩的同时,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有所增加,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即要求教师在更少的学时内高效地进行专业知识教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兴趣、能力、潜力的开发和培养。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和期望。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它是对学生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和提高。毕业设计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众多方面,例如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2~3]。但从学生长远发展以及毕业设计环节的特点来看,应更加突出以下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即高效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1 综合能力的培养
1.1 高效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能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不断弥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4]。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和工作的节奏也越来越快。面对不熟悉的知识领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学习、掌握并运用,是作为现代人必须正视的课题。因此,高效学习能力对于将要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而本科毕业设计则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毕业设计之前,学生对即将进入的课题的了解是有限的。因此,在毕业设计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集中调研学习,以便了解和掌握课题背景、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掌握得越快,就越能够快速进入毕业设计实质工作,并越有可能提出一些新想法、新观点、新思路,从而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高效学习的实现,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要求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区分学习内容的主次,并主动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能进行学习。因此,对于指导教师,除了需要努力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应提高学生对学习策略的重视程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意识,特别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1.2 科学思维能力
思维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其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科学思维能力是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并获得有价值的结果的能力。它对学生成长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毕业设计作为重要实践环节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深入的过程,因此,非常适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训练。而对于课题中的具体问题,则适合进行分析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和系统分析等分析方法的能力,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分解和综合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经历毕业设计后,学生对所做课题背景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对以往所学知识也有所巩固,从而能够进一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指导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条件,积极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科学地选择方法解决问题、科学地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运用和强化科学思维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 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造是一种有意识的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随着中国更大程度地参与到全球化生产分工中,社会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级人才。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也在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而毕业设计则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毕业设计的课题有的是从生产实践提炼获得,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的则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经典难题,其解决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因此,毕业设计相比其它教学和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要求更高。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强化的。因此,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之前应慎重选择合适的课题,努力为学生提供能够展示创新创造能力的舞台,营造活跃、严谨、民主的学习研究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思维活跃的特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注重学生对一般创新创造方法的学习和运用,鼓励学生基于实践或理论提出新想法,并帮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验证,鼓励学生在创新创造基础上申请专利和发表研究论文,增强学生对创新创造成果的保护和推广意识。
1.4 交流表达能力
交流表达能力是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良好的交流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有用信息、获得帮助、排解矛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个人乃至集体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毕业设计期间,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完成课题的,特别是当遇到并不擅长或熟悉领域中的难题时,通常需要和很多人进行交流并寻求帮助,其中包括指导教师、各学科和专业的教师、企业工程师、同学和朋友等等。毕业设计结束前,还需答辩。这些过程都可以锻炼学生交流表达能力。此外,指导教师还可通过组织口头交流和汇报等方法来强化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当然,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2 结语
当然,出了突出以上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外,指导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的其它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应当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努力引导学生扬长补短,使其综合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获得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莉.教学型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毕业设计(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109-111.
[2] 高玉娟,韩松岭,魏广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J].教书育人,2003(11):44-45.
[3] 徐汝彝.毕业设计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J].现代制造工程,2003 (S1):70-71.
[4] 孙莉玲.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学海,2007(6):197-199.
关键词:毕业设计 综合能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72-01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本科教育逐渐由原来的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模式。与以往相比,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时在不同程度上被压缩的同时,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有所增加,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即要求教师在更少的学时内高效地进行专业知识教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兴趣、能力、潜力的开发和培养。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和期望。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它是对学生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和提高。毕业设计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众多方面,例如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2~3]。但从学生长远发展以及毕业设计环节的特点来看,应更加突出以下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即高效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1 综合能力的培养
1.1 高效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能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不断弥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4]。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和工作的节奏也越来越快。面对不熟悉的知识领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学习、掌握并运用,是作为现代人必须正视的课题。因此,高效学习能力对于将要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而本科毕业设计则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毕业设计之前,学生对即将进入的课题的了解是有限的。因此,在毕业设计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集中调研学习,以便了解和掌握课题背景、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掌握得越快,就越能够快速进入毕业设计实质工作,并越有可能提出一些新想法、新观点、新思路,从而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高效学习的实现,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要求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区分学习内容的主次,并主动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能进行学习。因此,对于指导教师,除了需要努力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应提高学生对学习策略的重视程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意识,特别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1.2 科学思维能力
思维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其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科学思维能力是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并获得有价值的结果的能力。它对学生成长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毕业设计作为重要实践环节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深入的过程,因此,非常适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训练。而对于课题中的具体问题,则适合进行分析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和系统分析等分析方法的能力,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分解和综合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经历毕业设计后,学生对所做课题背景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对以往所学知识也有所巩固,从而能够进一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指导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条件,积极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科学地选择方法解决问题、科学地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运用和强化科学思维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 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造是一种有意识的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随着中国更大程度地参与到全球化生产分工中,社会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级人才。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也在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而毕业设计则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毕业设计的课题有的是从生产实践提炼获得,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的则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经典难题,其解决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因此,毕业设计相比其它教学和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要求更高。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强化的。因此,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之前应慎重选择合适的课题,努力为学生提供能够展示创新创造能力的舞台,营造活跃、严谨、民主的学习研究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思维活跃的特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注重学生对一般创新创造方法的学习和运用,鼓励学生基于实践或理论提出新想法,并帮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验证,鼓励学生在创新创造基础上申请专利和发表研究论文,增强学生对创新创造成果的保护和推广意识。
1.4 交流表达能力
交流表达能力是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良好的交流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有用信息、获得帮助、排解矛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个人乃至集体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毕业设计期间,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完成课题的,特别是当遇到并不擅长或熟悉领域中的难题时,通常需要和很多人进行交流并寻求帮助,其中包括指导教师、各学科和专业的教师、企业工程师、同学和朋友等等。毕业设计结束前,还需答辩。这些过程都可以锻炼学生交流表达能力。此外,指导教师还可通过组织口头交流和汇报等方法来强化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当然,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2 结语
当然,出了突出以上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外,指导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的其它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应当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努力引导学生扬长补短,使其综合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获得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莉.教学型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毕业设计(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109-111.
[2] 高玉娟,韩松岭,魏广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J].教书育人,2003(11):44-45.
[3] 徐汝彝.毕业设计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J].现代制造工程,2003 (S1):70-71.
[4] 孙莉玲.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学海,2007(6):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