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孔爆破冲击充填体损伤研究

来源 :采矿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s8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深孔爆破二步骤回采爆破过程中充填体矿柱的损伤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爆炸应力波在矿岩/充填体交界面之间的衰减规律,应用GDEM软件建立矿房与相邻矿柱的损伤模型,通过应力的衰减和损伤情况分析充填体矿柱的损伤情况及衰减过程,并探究了不同边孔距爆破时充填体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矿山设计爆破参数对充填体边界损伤较大,且充填体的损伤范围随着边孔距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调整边孔距尽量控制充填体矿柱的损伤范围,减小爆破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和性能优越性使得碳纤维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文章简述了碳纤维的性能、发展和分类,研究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因素、成型工艺及应用领域,探索其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方法采用文献调研法,梳理和汇总国内外关于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分析国内外关于其性能影响因素、成型工艺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结论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受碳纤维含量、基体和碳纤维界面结合性能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主要以传统成型工艺为主,不同性能要求和结构
目的对列车内室剩余空间设计现状与乘客情感诉求进行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剩余空间视觉化设计方法,指导视觉化设计实践,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方法以乘客行为需求的交互方式为切入点,提取剩余空间形式要素及乘客情感要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试图在视觉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改变人机交互方式及信息传播途径,构建剩余空间视觉化交互情境,形成协调统一、智能化、人性化的列车内室剩余空间。结论创新性定义了地铁列车内室剩余空间,推演得出了剩余空间视觉化设计与乘客情感诉求之间的制约关系,构建了地铁列车内室剩余空间视觉化设计方法论模型,并进
目的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地铁站名标识系统,提升和彰显城市地铁站点的地域特色,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地铁站名图形符号设计方法。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地铁站名图形符号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发掘其地铁站名图形符号的设计要素;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装饰性、功能性和文化性3个方面构建地铁站名图形符号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确定模糊判断矩阵并计算各评价要素权重值;最后以成都地铁站名图形符号设计为例,给出设计方案并结合用户调查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实现了装饰性、功能性和文化性的有效融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