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中包含的人文素养要求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和感性认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都与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视学生的感悟能力相契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文化积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29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的缩影。小学生正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在小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小学生从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熏陶,进而塑造其民族精神,实现文化传承。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完善小学生交际行为
传统文化中关于尊敬师长、团结友善、忠孝仁义等思想内容有助于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更好地处理与教师、同学和长辈之间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够对上述文化精髓加以传达,必定会使小学生改变自身行为,利用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反思自己,不断自我完善。
2.形成正确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淡泊名利等精神文明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物质观,不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3.培养民族文化应用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加系统、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发展历程,产生民族自豪感,在自我定位以后不断追寻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人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深入名篇赏析,积淀人文素养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历史上积淀了丰富的文学作品,比如《论语》《诗经》、乐府诗、唐诗宋词、散文、小说等等。小学生可以在丰富的作品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文学营养。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爱好,以及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作品开展人文教育。
比如,现代教育中興起的国学热,大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多多提倡,在《三字经》《弟子规》中节选段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进度进行内容节选,每日进行一个段落的诵读,并深入讲解,逐字逐句地进行作品分析,确保学生真正理解传统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比如,《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小学生对传统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难以从字面上理解其中的意义,教师则需进行意义拆解分析,重点解释“择邻”“机杼”的释义,并梳理成完整的句子供学生参考。在深入理解字句的意义以后才能从中有所启发,有所积累。
2.重视情感体验,迁移人文素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是学生的精神启发和情感体验,所以在教学中应为小学生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并注重传统文化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文化与情感的迁移。
3.丰富文娱实践,培养人文素养
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在于其主观感受,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在班级中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简短演讲,针对纪念先烈、诗词朗诵等多种主题开展,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材料、整理,并在班会中分享。学生自主搜集整合和创作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悟,有助于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培养其人文素养。此外,教师可以在班级黑板、墙壁等空间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时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朱丽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年第1期。
[2] 刘颖《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分析》,《魅力中国》2021年第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文化积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29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的缩影。小学生正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在小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小学生从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熏陶,进而塑造其民族精神,实现文化传承。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完善小学生交际行为
传统文化中关于尊敬师长、团结友善、忠孝仁义等思想内容有助于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更好地处理与教师、同学和长辈之间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够对上述文化精髓加以传达,必定会使小学生改变自身行为,利用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反思自己,不断自我完善。
2.形成正确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淡泊名利等精神文明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物质观,不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3.培养民族文化应用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加系统、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发展历程,产生民族自豪感,在自我定位以后不断追寻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人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深入名篇赏析,积淀人文素养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历史上积淀了丰富的文学作品,比如《论语》《诗经》、乐府诗、唐诗宋词、散文、小说等等。小学生可以在丰富的作品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文学营养。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爱好,以及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作品开展人文教育。
比如,现代教育中興起的国学热,大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多多提倡,在《三字经》《弟子规》中节选段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进度进行内容节选,每日进行一个段落的诵读,并深入讲解,逐字逐句地进行作品分析,确保学生真正理解传统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比如,《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小学生对传统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难以从字面上理解其中的意义,教师则需进行意义拆解分析,重点解释“择邻”“机杼”的释义,并梳理成完整的句子供学生参考。在深入理解字句的意义以后才能从中有所启发,有所积累。
2.重视情感体验,迁移人文素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是学生的精神启发和情感体验,所以在教学中应为小学生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并注重传统文化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文化与情感的迁移。
3.丰富文娱实践,培养人文素养
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在于其主观感受,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在班级中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简短演讲,针对纪念先烈、诗词朗诵等多种主题开展,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材料、整理,并在班会中分享。学生自主搜集整合和创作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悟,有助于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培养其人文素养。此外,教师可以在班级黑板、墙壁等空间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时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朱丽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年第1期。
[2] 刘颖《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分析》,《魅力中国》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