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复习课充满生长的力量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线教师常常感叹数学复习课难上。它既没有新授课的新鲜感,又没有练习课的成功感,所以往往被异化成“做题课”或“复述课”。事实上,复习只是数学学习“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是数学认知过程中短暂的“驻足”,除了“回顾过去”,更要“面向未来”。所谓“面向未来”,就是要让数学复习课充满生长的力量——生长知识、技能、思维、智慧等,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中温故知新,提升自我。
  一、问题梳理,让学生生长数学结构
  对分散、静态的知识点回顾梳理,形成线状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复习课的重要任务之一。随意性的一问一答式“零敲细打”、或放任自由的“信马游缰”,都难以让学生发现、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无法经历知识网络的生长之旅。因此,在单元整理和复习中,应注意以问题为生长点,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有效地把所要复习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主动生成具有生长力的知识结构。
  如,复习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时,教师以“请你介绍圆”为主线,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
  问题一:“在这张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怎样找出它的圆心与直径?”“如果让你介绍这是一个怎样的圆,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了重合对折、直尺移动、外接正方形再连对角线等多种方法。
  问题二:“圆的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谁来介绍一下?”让学生进一步沟通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问题三:“圆的周长、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让学生交流再现圆的相关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问题四:“半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对吗?”引导学生对“争议”问题讨论,深化认识,破解难点。
  上述复习教学中,通过“用学过的知识介绍这是一个怎样的圆”这一核心任务作驱动,围绕一系列核心问题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经历多方对话、多维思考和多向反思的过程中,理清圆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结构,使原本散乱的知识串成链,连成片,结成网,培养了学生“窥一木而见森林”的回顾梳理能力。
  二、专项训练,让学生生长数学技能
  弥补缺漏,温故知新,是数学复习课的又一重要任务。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认知难点、盲点、冷点,精设专项练习,让学生不仅“习旧”,而且“知新”,主动生长新的知识技能,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习题的设计中,不能简单地重复“炒旧饭”,而应精选典型习题,一题多练,一题多用,旧中生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更高水平建构。
  如,复习“小数除法”时,出示以下习题让学生列竖式计算:(1)6.3÷0.75 (2)2.73÷0.13 (3)0.12÷0.5然后组织如下训练:
  1.议一议:6.3÷0.75得8,余数是30还是0.3?为什么?如何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小数除法中余数的处理技巧,有利于学生化解难点,夯实小数除法计算技能。
  2.用一用:计算2.73÷0.13,根据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根据2.73÷0.13=21这一条件,很快说出下列各题的结果。(1)2.73÷13;(2)0.21×0.013;(3)0.■273÷0.■13等,通过一题多用,让学生进一步明晰强化小数除法的算理。
  3.变一变:“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0.12÷0.5,商是0.24,还有别的算法吗?”从而让学生提出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2,即0.12÷0.5=(0.12×2)÷(0.5×2)=0.24等另类简便算法。然后让学生用一题多算方法计算0.12÷0.25,0.12÷0.125等习题,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上述教学中,以三道典型习题为依托,在列式计算的基础上,通过议一议、用一用、变一变等拓展训练,有效帮助学生扫除小数除法的计算障碍,让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算理理得清,计算难点破得深,计算方法用得活,特别是通过第3题的拓展训练,让学生跳出单元知识框框,在不变中求变,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三、变式导联,让学生生长数学思想
  对于数学复习而言,除了回顾数学知识的本义外,还要进行意义的沟通、运用的拓展和思维的提升。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数学学习的策略方法等,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复习时,不能仅满足于“知其表”,更要“究其里”,既要重视常规练习,也要注意变式训练,引导学生挖掘知识技能背后的思想方法,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灵魂。
  如,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亲身经历如下数学活动,在“变式”中揭示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1.计算面积:方格图呈现上底3分米,下底5分米,高2分米的梯形,让学生计算出梯形的面积。
  2.想象探究:能否把梯形想象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3.课件演示: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梯形上底(或下底)慢慢缩短,两腰上端(或下端)逐渐靠拢成三角形以及梯形上底(或下底)慢慢延长(或缩短)逐渐形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的内在联系。4.反思内省:原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相通的,都可以统一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上述复习教学中,以梯形为纽带,在计算面积、想象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梯形上底(或下底)的变化过程,使静止的图形动起来,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沟通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在观察、比较和思考中,领悟到量的守恒、变与不变、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帮助学生积累和提升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总之,“让数学复习课充满生长的力量”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行动。它超越当下,穿越时空,能给数学学习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徐新亮◇
其他文献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钟面”是一个封闭的结构,没有“头”和“尾”。而人们的思维定势就是从头开始的。因此,找准认识的起点很关键。一般而言,先认识“整时”,然后再认识“半时”和其他时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实验教材在一年级上册安排“认识钟表”,在一年级下册安排“认识时间”。修订版教材在一年级上册安排“认识钟表”,在二年级上册安排“认识时间”,并且在“认识钟表
期刊
“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小学传统的几何内容,10年间我先后三次执教该节公开课。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与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从开始的“一味强调等积转化”到“用面积单位度量和等积转化平行展示”,最后“顺应学生思维实现两种方式的沟通”,真正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计算公式。这一变化让学生学习空间不断加大,教师也由讲授者慢慢向组织者与引导者转变。很好地达成了“引导学生在直观理解基础上,跨越直观达到本质理解”的课堂
期刊
数学复习课通常机械而重复着这样的场景:复习巩固,形式单一,对认知目标的过度追求,大剂量的练习一股脑倾泻而下,困顿与乏味弥漫着整个课堂。笼罩在这样氛围下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极低。所以,教师必须尝试着对复习课教学方法作一些变革,使得复习过程鲜动灵活,饶有趣味,让学生神清气爽,情绪高昂。  一、来一次“忽悠”,让学生获得刻骨铭心的体验  在众多的数学复习课上,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一种“作壁上观”的姿态。教
期刊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作的献辞,面对环球旅行的特定假设,作者对书的选择是毫不犹豫的,对书的读法也是别具一格。在她看来,一本喜爱的书就是一位可爱的朋友,以书为侣,永不寂寞;与书相伴,其乐无穷。指导学生阅读,可围绕“选择”来感受作者爱书如友、爱书如家的美好情怀;可紧扣“读法”来感受作者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读书情趣,从而引领学生在多样的言语实践中感受书的
期刊
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数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学就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让学生看到教学建造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半成品。作为教师就要在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在教材和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桥梁,站在思维分析的高度来研究处理教材,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使思维训练得以发展。  一、挖掘
期刊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从而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表达心理变化的词语,梳通全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最后明白剪枝的道理。课后自认为整节课设计巧妙,重点突出,以点代面,课堂高效。但在观
期刊
萨德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引领的角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思路,有了它,阅读才有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品德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三个部分和能力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三个方面,都非阅读引领莫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体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
期刊
童话故事能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童话故事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童话故事不仅滋润童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指引学生习作的方向。  一、挖掘文本,有效“渗透”  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情节奇妙,曲折动人,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童话中有对学生进行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44~46页。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知道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事件数量的多少导致可能性结果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对随机现象中独立事件的不确定性理解与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活动,感受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创设情境,开展抓阄活动。  师:小明、小雪、小丽3个小朋友轮流玩角色扮演游戏,“警察、法官、小偷”各选一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8页成长小档案、第115页自我评价。  设计理念与教学策略:  为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与能力发展,新人教版教材设置了过程性评价的板块,内容有:一是“成长小档案”,安排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和每册次学习结束时,让学生回顾通过本单元、本册次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二是“自我评价表”,安排在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