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铁龙正式在国内推出新车还是1992年的事,尽管那时候国产化后的ZX名为富康,但实际上由于生产线并未全线贯通,并且大部分零件还需依赖进口,所以那时候的富康还属于“进口车”,而当时的生产是以现在流行的CKD散件组装方式完成的。不过雪铁龙与中国的渊源并不是从与二汽组建合资公司以及推出国产ZX开始的。早在1931年,安德烈·雪铁龙就谋划了“丝绸之路”之旅,把远征神秘的东方当作一次冒险来完成,他们的最终目的地就是中国。55年后,也就是《汽车之友》创刊的1986年,雪铁龙将当时刚刚推出的小型车AX带到了北京,他们在长城上为这款新车拍摄了飞跃城墙的广告,但遗憾的是,此后雪铁龙并未在中国销售这款车。
雪铁龙以设计和技术为卖点的品牌特性从50年代的DS开始便显露无遗,直到80年代先后推出BX和XM,这个特性甚至到达了一个波峰。不过对于《汽车之友》来说,能记录的雪铁龙还是从1992年合资公司神龙汽车推出富康开始的。那时候国内汽车厂商推出新车时,并没有邀请媒体试驾新车一说,因此我们也几乎无法通过常规的沟通渠道去接触、试驾新车,而普通的新闻报道就是最优方案。我们真正对富康测试还是在1997年,那一年,杂志社自己购买了一辆蓝色的富康1.4升手动挡车型,并且从租车公司借来了桑塔纳和捷达,在凑齐了“老三样”后,我们也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像模像样的对比测试,而正是这次测试,让我们真正意识到法国车的优势以及雪铁龙的独特魅力。尽管当年富康上市后销量并不大,不过一直表现得比较平稳,因此神龙那时候也没有表现出急于推出三厢车。富康988上市时已经是6年后,1998年9年,神龙汽车公司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新车投放仪式,这款以富康为基础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三厢版本主要面向公务市场,而在随后的几年里,988还衍生出了加长版、简化版(风景线)等多种车型,适应了不同市场的需求。
确切地说,在雪铁龙将Xsara引进到神龙之前,合资公司还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车型,而继本土开发的988投放市场成功后,神龙汽车又在2002年6月举行的北京国际汽车展上推出了以富康988为基础,借鉴Xsara N6以及标致306外形特征元素的新车爱丽舍(Elysee),当年以“精致生活,精彩演绎”的广告词俘获了不少持币代购的消费者,并创造了5万辆的销售佳绩。然而继爱丽舍之后,雪铁龙在中国先后推出了Xsara(赛纳)、Xsara Picasso(萨拉·毕加索)以及C-triomphe(凯旋),但一系列新的车型却并未带来良好的销量,过高的售价以及并不突出的性价比成为了绊脚石。
尽管市场表现并不如德国对手那般顺,不过在我们的记忆中,雪铁龙的车型却是向来不乏高科技和设计感。以上一代C5为例,其装备的第三代主动式液压悬架就成为中级车里屈指可数的高端配置;而进入国内销售的C4毕加索,其灵活多变的车内空间以及大天窗,更是成为了家用MPV中的标杆。在我们所记录的雪铁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这个品牌一直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但我们不希望看到它在历史的洪流中磨掉棱角。在后面,我们策划了一个关于雪铁龙紧凑型轿车的对比试驾,通过对比我们力求还原雪铁龙在中国市场最真实的状态,帮助你更加了解雪铁龙。
1992年《汽车之友》第3期,雪铁龙“丝绸之路”之旅
2009年《汽车之友》第12期,试驾世嘉三厢版
1997年初,《汽车之友》自购富康并且首次做对比测试
雪铁龙以设计和技术为卖点的品牌特性从50年代的DS开始便显露无遗,直到80年代先后推出BX和XM,这个特性甚至到达了一个波峰。不过对于《汽车之友》来说,能记录的雪铁龙还是从1992年合资公司神龙汽车推出富康开始的。那时候国内汽车厂商推出新车时,并没有邀请媒体试驾新车一说,因此我们也几乎无法通过常规的沟通渠道去接触、试驾新车,而普通的新闻报道就是最优方案。我们真正对富康测试还是在1997年,那一年,杂志社自己购买了一辆蓝色的富康1.4升手动挡车型,并且从租车公司借来了桑塔纳和捷达,在凑齐了“老三样”后,我们也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像模像样的对比测试,而正是这次测试,让我们真正意识到法国车的优势以及雪铁龙的独特魅力。尽管当年富康上市后销量并不大,不过一直表现得比较平稳,因此神龙那时候也没有表现出急于推出三厢车。富康988上市时已经是6年后,1998年9年,神龙汽车公司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新车投放仪式,这款以富康为基础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三厢版本主要面向公务市场,而在随后的几年里,988还衍生出了加长版、简化版(风景线)等多种车型,适应了不同市场的需求。
确切地说,在雪铁龙将Xsara引进到神龙之前,合资公司还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车型,而继本土开发的988投放市场成功后,神龙汽车又在2002年6月举行的北京国际汽车展上推出了以富康988为基础,借鉴Xsara N6以及标致306外形特征元素的新车爱丽舍(Elysee),当年以“精致生活,精彩演绎”的广告词俘获了不少持币代购的消费者,并创造了5万辆的销售佳绩。然而继爱丽舍之后,雪铁龙在中国先后推出了Xsara(赛纳)、Xsara Picasso(萨拉·毕加索)以及C-triomphe(凯旋),但一系列新的车型却并未带来良好的销量,过高的售价以及并不突出的性价比成为了绊脚石。
尽管市场表现并不如德国对手那般顺,不过在我们的记忆中,雪铁龙的车型却是向来不乏高科技和设计感。以上一代C5为例,其装备的第三代主动式液压悬架就成为中级车里屈指可数的高端配置;而进入国内销售的C4毕加索,其灵活多变的车内空间以及大天窗,更是成为了家用MPV中的标杆。在我们所记录的雪铁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这个品牌一直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但我们不希望看到它在历史的洪流中磨掉棱角。在后面,我们策划了一个关于雪铁龙紧凑型轿车的对比试驾,通过对比我们力求还原雪铁龙在中国市场最真实的状态,帮助你更加了解雪铁龙。
1992年《汽车之友》第3期,雪铁龙“丝绸之路”之旅
2009年《汽车之友》第12期,试驾世嘉三厢版
1997年初,《汽车之友》自购富康并且首次做对比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