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车辆周转器材储供标准不科学、周转率较低的问题,总结归纳了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了标准制订的发展趋势和配套措施,为部队组织车辆器材筹措、储存、供应等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配套措施
[中图分类号]E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2X(2017)02-0166-03
1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存在的问题
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是车辆器材工作的基础性标准,其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器材筹、储、供、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益,编制难度高、工作量大。合理准确的保障标准能够促进我军车辆器材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目前,现行保障標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车辆器材保障工作的发展,但受车型装备发展、维修方式、保障体制等众多因素影响,目前的器材保障标准仍存在品种数量不够合理、测算方法过于粗放,不够科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器材保障标准不够完善。一是当前器材保障标准全军统一确定。而部队之间所担负的任务却差别巨大。目前,各个部队担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任务压力大,器材标准缺乏很强的针对性;二是当前部队合成度高,而器材保障标准以不同装备分类储备,加之各个部队装备车型各异,不利于部队的合同战斗保障;三是器材保障标准没有区分相对的维修分队等级,影响精确保障实施。
(2)器材储备供应品种不够合理。随着部队维修手段与方式改革,换件修理方式的广泛运用和战场抢修时限的调整对战备器材的品种和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部队野战修理能力的提高,需要增加供应新的器材品种;另一方面,随着战场抢修时限的缩短,原有的部分器材品种已不适应部队抢修需要,在器材储备标准中可考虑取消。
(3)器材配置携行模式较为单一。战备维修器材的消;再次,基于状态的视情维修方式提高了对器材保障时效性的要求,改变了器材保障品种和数量,需要视情调整器材品种和数量;四是部组件专业化集中修理,扩展了器材管理的范圍,减少了总成件的采购量;五是简化保养类别,影响到保养器材车份标准;最后,随着送修条件和作业内容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器材消耗的品种和数量,需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加以考虑。
(3)与部队任务多样化相适应。随着我军军事职能的拓展,部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样式和频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同类别部队所担负的任务差别巨大,要求制订的器材标准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应当统筹考虑各类部队任务特点和区分相对的维修分队等级,有针对性地制订差异化保障标准,以适应部队车辆器材保障工作需求。
综上,随着车辆装备、维修改革和部队任务多样化任务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制订的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具有更强的准确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时效性,以为各级车辆器材保障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更好地配合车辆器材保障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
4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制订的流程和措施
(1)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制订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①输入阶段。收集车辆装备和车辆器材的相关数据,包括从论证、研制阶段开始,到使用阶段的一系列数据。由于各种数据类型的样式不同,因此要分别进行整理和分析,且数据越贴合车辆装备及器材的实际情况,越能提高标准制定的准确性。输入阶段是制定标准的前提性工作。
②决策阶段。根据装备信息和器材相关数据的类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定车辆器材单项标准,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计算车辆器材的品种和数量,再对结果进行人工调整或少数调整,这是制订标准的核心工作。
③输出阶段。对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中的品种和数量进行验证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修订工作,达到相关要求后,就可制定出车辆器材标准。这是制定标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
(2)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制订的配套措施
①建立并逐步完善动态的车辆器材消耗信息数据库。部队车辆器材实际消耗数据是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制订准确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平时应加强对车辆器材消耗历史数据的实时搜集,定期汇总分析,为制订保障标准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实地调研和部队定期上报的形式,实施车辆器材消耗数据的实时搜集和汇总分析。
②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修订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制度。随着部队车辆装备使用时间和强度的增加,逐步增加消耗数据的样本数量,在前面器材消耗信息汇总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构建的消耗模型和其他各类标准测算模型,定期或不定期修正调整比例系数,以增强器材保障标准的精确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配套措施
[中图分类号]E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2X(2017)02-0166-03
1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存在的问题
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是车辆器材工作的基础性标准,其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器材筹、储、供、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益,编制难度高、工作量大。合理准确的保障标准能够促进我军车辆器材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目前,现行保障標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车辆器材保障工作的发展,但受车型装备发展、维修方式、保障体制等众多因素影响,目前的器材保障标准仍存在品种数量不够合理、测算方法过于粗放,不够科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器材保障标准不够完善。一是当前器材保障标准全军统一确定。而部队之间所担负的任务却差别巨大。目前,各个部队担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任务压力大,器材标准缺乏很强的针对性;二是当前部队合成度高,而器材保障标准以不同装备分类储备,加之各个部队装备车型各异,不利于部队的合同战斗保障;三是器材保障标准没有区分相对的维修分队等级,影响精确保障实施。
(2)器材储备供应品种不够合理。随着部队维修手段与方式改革,换件修理方式的广泛运用和战场抢修时限的调整对战备器材的品种和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部队野战修理能力的提高,需要增加供应新的器材品种;另一方面,随着战场抢修时限的缩短,原有的部分器材品种已不适应部队抢修需要,在器材储备标准中可考虑取消。
(3)器材配置携行模式较为单一。战备维修器材的消;再次,基于状态的视情维修方式提高了对器材保障时效性的要求,改变了器材保障品种和数量,需要视情调整器材品种和数量;四是部组件专业化集中修理,扩展了器材管理的范圍,减少了总成件的采购量;五是简化保养类别,影响到保养器材车份标准;最后,随着送修条件和作业内容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器材消耗的品种和数量,需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加以考虑。
(3)与部队任务多样化相适应。随着我军军事职能的拓展,部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样式和频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同类别部队所担负的任务差别巨大,要求制订的器材标准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应当统筹考虑各类部队任务特点和区分相对的维修分队等级,有针对性地制订差异化保障标准,以适应部队车辆器材保障工作需求。
综上,随着车辆装备、维修改革和部队任务多样化任务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制订的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具有更强的准确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时效性,以为各级车辆器材保障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更好地配合车辆器材保障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
4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制订的流程和措施
(1)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制订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①输入阶段。收集车辆装备和车辆器材的相关数据,包括从论证、研制阶段开始,到使用阶段的一系列数据。由于各种数据类型的样式不同,因此要分别进行整理和分析,且数据越贴合车辆装备及器材的实际情况,越能提高标准制定的准确性。输入阶段是制定标准的前提性工作。
②决策阶段。根据装备信息和器材相关数据的类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定车辆器材单项标准,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计算车辆器材的品种和数量,再对结果进行人工调整或少数调整,这是制订标准的核心工作。
③输出阶段。对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中的品种和数量进行验证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修订工作,达到相关要求后,就可制定出车辆器材标准。这是制定标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
(2)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制订的配套措施
①建立并逐步完善动态的车辆器材消耗信息数据库。部队车辆器材实际消耗数据是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制订准确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平时应加强对车辆器材消耗历史数据的实时搜集,定期汇总分析,为制订保障标准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实地调研和部队定期上报的形式,实施车辆器材消耗数据的实时搜集和汇总分析。
②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修订车辆周转器材保障标准制度。随着部队车辆装备使用时间和强度的增加,逐步增加消耗数据的样本数量,在前面器材消耗信息汇总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构建的消耗模型和其他各类标准测算模型,定期或不定期修正调整比例系数,以增强器材保障标准的精确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