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预见性护理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起始时间为2014年5月~2015年3月,选取112例急诊静脉输液的患儿,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率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渗漏发生率为8.9%,对照组渗漏发生率为39.3%,比较两组患儿渗漏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2.9%)明显高于对照组(78.6%),P<0.05,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 对静脉输液的急诊患儿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减少急诊患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临床疗效
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和大气压原理,将大量的电解质、无菌液体、药物由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从而治疗患者疾病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因注射部位与输液的不同,可分为中心静脉输液、外周静脉输液、高营养输液等[1]。静脉输液是一种高度专业技术,处理不当、持续性的过量输入、药物过量、滴注过快等均容易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2]。因小儿血管细、短且年幼好动,耐受能力差,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极易引起渗漏情况,增加患儿的痛苦,并影响治疗工作,为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发生渗漏情况,本研究中对静脉输液的急诊患儿采取了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起始时间为2014年5月~2015年3月,选取静脉输液的患儿112例,患儿或家属能遵循自愿平等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整个治疗,所有患儿静脉输液均一次性穿刺成功,输液药物不少于两中,输液时间为120~140min。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6例,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24例,年龄在2个月~5岁。平均年龄(2.3±1.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1例,年龄在1.5个月~6岁。平均年龄(1.7±2.1)岁。两组患儿各项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输液部位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主要包括手臂、足背、头皮等,均采用头皮针,并详细的记录患儿的输液时间、药物及输液部位等。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①心理干预,静脉输液前,先与患儿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态度亲切的安抚患儿恐慌情绪,取得家长配合,转移患儿注意力,避免患儿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手脚乱动、哭闹等引起液体渗漏;②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向患儿及家属讲解静脉输液的相关注意事项,保持输液部位的清洁,避免带管手臂过度运动,固定胶贴潮湿、松动、卷曲时,应及时予以更换;③穿刺护理。静脉穿刺时,医护人员要根据不同的药理作用和药物属性,明确穿刺时注意事项,当药物具有高渗透压和较强的刺激性时,不能选择手足背等小静脉注射部位进行穿刺,应选择血管粗大、血流丰富的静脉,以便更好地对药物进行稀释,同时要远离神经、韧带等静脉处穿刺。穿刺成功后要利用胶带固定穿刺部位,或采用夹板固定患儿踝关节及腕关节,以避免患儿好动而发生渗漏;④输液过程护理。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及时安抚患儿的紧张情绪,避免患儿哭闹触碰输液部位,并密切观察患儿的输液情况,一旦发生渗漏情况,及时做出有效处理;⑤拔管护理。输液完成后,关紧调节器,将针管快速拔出,并立即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部位。按压力度应适中至不出血为止,时间为3~5min,避免患儿血管损伤,防止皮下淤血及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1.3观察指标与满意度评定
①渗漏情况主要包括:患儿因素、药物因素、技术因素等观察两组患儿渗漏情况,并做好记录。②满意度评定。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患儿及家属对静脉输液过程的满意情况,总分为100分,分数大于80分为满意,60~79为一般,小于60 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录入采用SPSS14.0专业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检验,计数时数据录入形式为%,完成χ2检验,计量数据录入形式为“x±s”,完成t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静脉输液渗漏情况
112例静脉输液的急诊患儿中,共有27例患儿发生静脉输液渗漏,其中,观察组一共5例,渗漏发生率为8.9%,对照组一共22例,渗漏发生率为39.3%,比较两组患儿渗漏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详见表1。
2.2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由表2可知,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为92.9%,而对照组家属的满意度为78.6%,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有意义。
3讨论
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静脉输液渗漏也成为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与成年人相比,患儿血管细、短,不易固定,且年幼好动,自我控制意识较差,对静脉输液有抵触情绪,在输液过程中易哭闹,更容易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等情况[3]。渗漏后引起的局部肿胀及疼痛感往往对患儿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可导致患儿周围组织坏死,加重病情。因此,在急诊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给予合理科学的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地减少渗漏情况的发生率[4]。
有研究表明,影响静脉输液渗漏主要有三大因素,分别为药物作用、患儿本身及医护人员技术。所以,在输液前,医护人员应具备熟练的技术,注意药物属性及其药理作用,面对急诊小儿更要加以注意,避免静脉输液渗漏情况的发生[5]。预见性护理是针对患儿静脉输液的特点,消除患儿恐惧、掌握穿刺技巧并了解药物属性及作用,为避免患儿出现静脉输液渗漏所制定的系列护理干预措施[6]。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56例静脉输液的急诊小儿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治疗后,出现渗漏的患儿为5例,渗漏发生率为8.9%,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出现渗漏的22例,渗漏发生率为39.3%,比较两组差异,P<0.05,统计学具有显著意义。护理后对患儿及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的满意度(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8.6%),P<0.05,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说明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的减少渗漏的发生,并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医护人员平时应多观察学习,积累临床经验,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时或穿刺遇到困难时不紧张,不急躁,积极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静脉输液的急诊小儿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患儿渗漏发生率,护理疗效确切,并能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预见性护理干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纪春芳.小儿急诊静脉输液渗漏分析和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3,14(21):237-238.
[2] 朱海燕,钟华,闫沁斌等.浅析小儿套管针的穿刺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4,21(15):334-335.
[3] 宗庆辉.急诊患儿静脉输液渗漏原因分析及预见性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12(8):99-100.
[4] 吴英姿,余银珍.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患儿静脉输液渗漏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42-43.
[5] 刘丽.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和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3):121-122.
[6] 田茂利,秦兰芳,张金莲等.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1):152.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临床疗效
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和大气压原理,将大量的电解质、无菌液体、药物由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从而治疗患者疾病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因注射部位与输液的不同,可分为中心静脉输液、外周静脉输液、高营养输液等[1]。静脉输液是一种高度专业技术,处理不当、持续性的过量输入、药物过量、滴注过快等均容易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2]。因小儿血管细、短且年幼好动,耐受能力差,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极易引起渗漏情况,增加患儿的痛苦,并影响治疗工作,为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发生渗漏情况,本研究中对静脉输液的急诊患儿采取了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起始时间为2014年5月~2015年3月,选取静脉输液的患儿112例,患儿或家属能遵循自愿平等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完成整个治疗,所有患儿静脉输液均一次性穿刺成功,输液药物不少于两中,输液时间为120~140min。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6例,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24例,年龄在2个月~5岁。平均年龄(2.3±1.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1例,年龄在1.5个月~6岁。平均年龄(1.7±2.1)岁。两组患儿各项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输液部位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主要包括手臂、足背、头皮等,均采用头皮针,并详细的记录患儿的输液时间、药物及输液部位等。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①心理干预,静脉输液前,先与患儿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态度亲切的安抚患儿恐慌情绪,取得家长配合,转移患儿注意力,避免患儿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手脚乱动、哭闹等引起液体渗漏;②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向患儿及家属讲解静脉输液的相关注意事项,保持输液部位的清洁,避免带管手臂过度运动,固定胶贴潮湿、松动、卷曲时,应及时予以更换;③穿刺护理。静脉穿刺时,医护人员要根据不同的药理作用和药物属性,明确穿刺时注意事项,当药物具有高渗透压和较强的刺激性时,不能选择手足背等小静脉注射部位进行穿刺,应选择血管粗大、血流丰富的静脉,以便更好地对药物进行稀释,同时要远离神经、韧带等静脉处穿刺。穿刺成功后要利用胶带固定穿刺部位,或采用夹板固定患儿踝关节及腕关节,以避免患儿好动而发生渗漏;④输液过程护理。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及时安抚患儿的紧张情绪,避免患儿哭闹触碰输液部位,并密切观察患儿的输液情况,一旦发生渗漏情况,及时做出有效处理;⑤拔管护理。输液完成后,关紧调节器,将针管快速拔出,并立即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部位。按压力度应适中至不出血为止,时间为3~5min,避免患儿血管损伤,防止皮下淤血及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1.3观察指标与满意度评定
①渗漏情况主要包括:患儿因素、药物因素、技术因素等观察两组患儿渗漏情况,并做好记录。②满意度评定。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患儿及家属对静脉输液过程的满意情况,总分为100分,分数大于80分为满意,60~79为一般,小于60 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录入采用SPSS14.0专业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检验,计数时数据录入形式为%,完成χ2检验,计量数据录入形式为“x±s”,完成t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静脉输液渗漏情况
112例静脉输液的急诊患儿中,共有27例患儿发生静脉输液渗漏,其中,观察组一共5例,渗漏发生率为8.9%,对照组一共22例,渗漏发生率为39.3%,比较两组患儿渗漏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详见表1。
2.2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由表2可知,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为92.9%,而对照组家属的满意度为78.6%,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有意义。
3讨论
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静脉输液渗漏也成为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与成年人相比,患儿血管细、短,不易固定,且年幼好动,自我控制意识较差,对静脉输液有抵触情绪,在输液过程中易哭闹,更容易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等情况[3]。渗漏后引起的局部肿胀及疼痛感往往对患儿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可导致患儿周围组织坏死,加重病情。因此,在急诊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给予合理科学的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地减少渗漏情况的发生率[4]。
有研究表明,影响静脉输液渗漏主要有三大因素,分别为药物作用、患儿本身及医护人员技术。所以,在输液前,医护人员应具备熟练的技术,注意药物属性及其药理作用,面对急诊小儿更要加以注意,避免静脉输液渗漏情况的发生[5]。预见性护理是针对患儿静脉输液的特点,消除患儿恐惧、掌握穿刺技巧并了解药物属性及作用,为避免患儿出现静脉输液渗漏所制定的系列护理干预措施[6]。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56例静脉输液的急诊小儿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治疗后,出现渗漏的患儿为5例,渗漏发生率为8.9%,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出现渗漏的22例,渗漏发生率为39.3%,比较两组差异,P<0.05,统计学具有显著意义。护理后对患儿及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的满意度(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8.6%),P<0.05,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说明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的减少渗漏的发生,并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医护人员平时应多观察学习,积累临床经验,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时或穿刺遇到困难时不紧张,不急躁,积极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静脉输液的急诊小儿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患儿渗漏发生率,护理疗效确切,并能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预见性护理干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纪春芳.小儿急诊静脉输液渗漏分析和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3,14(21):237-238.
[2] 朱海燕,钟华,闫沁斌等.浅析小儿套管针的穿刺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4,21(15):334-335.
[3] 宗庆辉.急诊患儿静脉输液渗漏原因分析及预见性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12(8):99-100.
[4] 吴英姿,余银珍.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患儿静脉输液渗漏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42-43.
[5] 刘丽.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和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3):121-122.
[6] 田茂利,秦兰芳,张金莲等.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