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靠的是教师。校本教研是学校教育教学高速发展的助推器,又是教师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因此,加强校本教研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一、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而服务。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第二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第三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开展校本教研的几点做法
1.学习提高──夯实校本培训工作
一是培训工作日常化。我们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确定每周三为全体教师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时间,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二是培训内容广泛化。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详实,具体有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教科研培训、外语培训、普通话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 三是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方式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如: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在培训效果上体现“内容新,方法活,效果实”。
2.反思交流──丰富校本教研活动
一是教研行为自主化。 每周一为数学学科教研日,周二为语文学科教研日,周四为科任学科教研日。教研活动中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 二是教研主题专题化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即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和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三是教研内容系列化。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提出要上好“三课”,即名师、骨干教师给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普通教师上好常规课。 四是教研科研一体化。 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为提高教研、科研工作的实效,我们确立了“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的目标。
3.同伴协作交流──集体备课使校本教研有效实施
我们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实施集体备课制。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教案采用电脑输入,提倡备多板块、移动式、个性化的教案。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了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4.专业引领——搭建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我们还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首先,在校内开展“传帮带”活动。一是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全面学习名师、骨干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二是实施“推门听课制”,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其次,在校外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二是邀请各级专家、名家来校讲座,使教师有机会与名师、名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第三,承办各类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给教师创造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理论素养。
5.资源整合──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一是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二是突出“校本”二字 ,即校本教研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
6.激励保障──发挥学校的服务导向功能
学校专门出台了校内绩效奖与科研奖实施办法,用于奖励在教学、科研方面有贡献的教师,鼓励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一、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而服务。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第二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第三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开展校本教研的几点做法
1.学习提高──夯实校本培训工作
一是培训工作日常化。我们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确定每周三为全体教师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时间,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二是培训内容广泛化。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详实,具体有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教科研培训、外语培训、普通话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 三是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方式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如: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在培训效果上体现“内容新,方法活,效果实”。
2.反思交流──丰富校本教研活动
一是教研行为自主化。 每周一为数学学科教研日,周二为语文学科教研日,周四为科任学科教研日。教研活动中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 二是教研主题专题化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即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和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三是教研内容系列化。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提出要上好“三课”,即名师、骨干教师给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普通教师上好常规课。 四是教研科研一体化。 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为提高教研、科研工作的实效,我们确立了“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的目标。
3.同伴协作交流──集体备课使校本教研有效实施
我们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实施集体备课制。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教案采用电脑输入,提倡备多板块、移动式、个性化的教案。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了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4.专业引领——搭建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我们还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首先,在校内开展“传帮带”活动。一是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全面学习名师、骨干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二是实施“推门听课制”,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其次,在校外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二是邀请各级专家、名家来校讲座,使教师有机会与名师、名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第三,承办各类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给教师创造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理论素养。
5.资源整合──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一是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二是突出“校本”二字 ,即校本教研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
6.激励保障──发挥学校的服务导向功能
学校专门出台了校内绩效奖与科研奖实施办法,用于奖励在教学、科研方面有贡献的教师,鼓励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