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学会“偷懒”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ming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师;学生;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5—0038—01
  一直以来,对于教师来说“勤”永远是主流,我们提倡教师勤劳,是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最好的表率。要让学生成为勤奋的人,教师应当率先垂范。一方面,我们在着力让学生养成好的“学”的习惯,而另一方面,我们却严重忽视了对“教”的习惯的养成与监控。我们对某些现象已熟视无睹:案前那一群群孜孜不倦地批改着学生作业的疲惫的身影,讲台边那一阵阵带着耳麦却依然嘶哑的传道声,班会及自习课上那一片片严厉的训斥与责备,还有那么多的鸦雀无声、催人入眠的课堂,但是这样一味苦干蛮干,有用吗?效果好吗?
  众所周知,学习是学习者构建其内在心理表征的复杂过程。新课程观和新课程标准都大力提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而许多教师的“勤”却正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权利,比如以下这两种情况的“勤”,则对学生有害而无利。
  一、教师的“勤”太过低效,则会适得其反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學”乃至“不教”。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勤劳”还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不考虑怎样做效果最好,教师教多少,就要求学生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就要求学生怎样学。“教”完全支配控制了“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最终,教育的目的成了让自己觉得踏实,并不是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育真正对学生有帮助。
  二、“填鸭式”的“勤”反而抑制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懒惰”本质上是一种退,这种退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而学生的成长才是教育的目的。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力于实效教学,在以下几种常态教学情景下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上,我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
  1. 课堂教学中的“偷懒”。教学就象是一只杯子,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这不仅是时间的矛盾,更是因为“你都说了,我还学什么”,堵塞了学生亲身认识真理的道路,这就促使我们选择教少、学多的,或者是小教、大学的教学指导思想。所以,在教学中,我尝试“吝教”,学生“独学”能会的不教,学生“对学”能会的不教,对子帮扶能会的不教,学生合作探究能解决的也不教,只讲重难点,讲规律,讲方法,讲易混点及易错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懒妈妈养勤快女儿”一说,懒先生才能教出勤学生,直至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亦如庄子所言:“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发现学生之间的差距渐渐缩小了,考试检测时丰收的面扩大了,尤其是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不少。所以,要让学生成为勤劳的人,教师应当“吝教”。
  2. 课堂检测中的“偷懒”。首先,师生达成共识,每周进行3~4次的课堂检测。检测内容通常是最近或当堂的基础知识。检测方式是笔试或口试。
  “偷懒”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课后批阅、次日反馈的惯例,让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同桌、同组或分组交叉的方式当堂批改,合作纠错,然后集中反馈,对大家都有疑问的知识点,请会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讲解。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及时给予表扬和点评,尤其要关注那些进步较大的“问题学生”。“偷懒”后,我发现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越来越少。究其原因,可能是主体的互动批改,让师生双方得到了检测的及时反馈,及时纠错,也强化了学生们对伙伴的责任感。与此同时,在学生为大家答疑解惑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班级管理中的“偷懒”。在班级管理中,我经过反复思考与实践,尝试实施了三部曲,第一步:告诉班干部这个月的主要目标以及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等到学生已经能完全贯彻执行老师的意图后便进入第二步,即只宣布这个月的目标,让班干部自己思考该如何做;这二步学生也熟练后,进入第三步,让班干部自己思考这个月的目标是什么并决定该怎么做,老师只需听汇报即可。这样放手让学生们参与、检查、督促、评价,“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逐渐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班级干部,他们能够有条不紊地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各项事务,使得老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了出来。
  总之,“偷懒”是一种高超的技能,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绝妙的艺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陆世仪说过:“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其实,“懒”,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内在动力。为此,我们要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教师,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更茁壮地成长。
  编辑:郭裕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对TI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尿激酶,对2组的疗效进行评估
一、效益农业评估指标体系综合来看,效益农业绩效取决于三方面因素(子系统).一是农业经济水平,包括农业经济总体规模和农业发展速度、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合并真菌性肺炎临床分析。方法回顾2000-01~2011-01收治的脑卒中后遗症合并真菌性肺炎219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219例脑卒中后遗症合并真菌性肺炎
【关键词】 学校管理;常规工作;教研活动;素质;涵养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8—0032—01  管理者是创造性实施与运用管理方法的人。管理方法的实施与运用离不开管理者的自觉,只有首先抓好管理者的管理,管理者自觉接受管理,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施与运用问题才可能真正解决。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抓好教学工作的管理,是校领导的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 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1]。因此,在社
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质量认证资格、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比重大大提高,有形资产的作用相对减弱,而无形资产作用得以加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呼吸道阶梯化护理(stepwise breat nurse,SWBN)模式即二类、四阶梯、八方法、五措施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方法采用开放式横断临床观察法对我院515例昏迷
【关键词】 小班;幼儿;焦虑;分类;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9—0028—01  一、幼儿分离焦虑情绪的分类  1. 依依不舍型。依依不舍型这类幼儿在与家人分别时总是依依不舍,严重的则会死缠烂打,要么紧紧扯着家人的衣服不放,要求自己跟着家人回家,要么则双手紧紧环着父母的脖子,要求家人留在身边一起听课。这类小朋友不会
一、新形势亟待产业工会发挥作用近几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制度在国际经济领域广泛兴起。SA8000即社会责任道德标准(Social Accountability),是社会责任国际咨询委员会(SAI)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