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智慧的“活水源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活跃的因素。本文试图从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来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师;学生;主导;主体;效益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以教材为中介的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相对来说,教材是比较稳定的因素,它要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是两个最为活跃的因素。现就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两个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1 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施教者,是控制与调节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是向导,起主要作用,其课堂行为可称为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水平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提高觉悟。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优劣。主导作用软弱无力,会使课堂教学活动失控;反之,主导作用过分主宰课堂,则会侵害学生的主体地位,遏制学生的主体发展。这两种倾向都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1.1 塑造教师形象,缩短师生距离。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具有迁移作用。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从心理上接纳并认可了任课教师,才能以轻松、积极的态度来接纳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行为的楷模。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情操修养,对学生的成长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着力将自已造就成为值得推崇的模范,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用自己的性格去培养学生的性格,从而建立起融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缩短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尊敬感,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1.2 要注重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一个好的历史课教师,首先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要通过自学和求学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时期历史教学的要求;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历史课教师要讲普通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要精炼流畅,生动有趣,顺理成章,发人深省,说服力强,富有幽默感。实践证明,课堂语言洒脱流畅,知识丰富的历史课教师深得学生欢迎,课堂教学效益就好。
1.3 注重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历史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学生)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化,以促进入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知事一明理一启情一导行”的教学步骤,因此,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与教师的情感紧密相联。作为一名历史课教师应注意以情促知事,以情省明理,以情激启情,以情导践行,同时努力做到有“度。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用积极热情的情绪投入教学,态度自然细心、认真,那么学生必然信心十足。情绪高涨,主动与教师配合,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1.4 要注意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非常适合历史学科信息容量大,时空辽阔开放和情感色彩浓郁等基本特点。在教学中科学地、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在展示媒体和显示中得出知识、观点和结论,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学实践证明,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和传递的速度,降低教学难度,拓展教学时空,优化教学结构,能使学生情绪高昂和精神振奋,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分感知和理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5 要注意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一种兴奋进入到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教学充满新鲜感,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
1.6 控制课堂节奏。课堂节奏的快慢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课堂节奏可表现为教师语速快慢、音量高低,教学内容的疏密程度及课堂上教学中断前后的衔接情况等。教师应在明快的课堂教学节奏上下功夫,讲话应抑扬顿挫,有起有伏,时刻关注学生情感表现,及时调节教学节奏,时而增加教学密度,时而穿插幽默故事,充分调节学生听课的积极性,特别是当出现非正常现象而中断教学时,教师应当机智地合理调整学生情绪,使其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上来。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加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 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学质量的体现者,是能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决定性因素,其课堂行为可称为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益?笔者的做法是:
2.1 坚持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不搞教学一言堂。课堂教学的民主化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实行教学民主,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师生智慧的火花才会进发,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过去,我们的历史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成为教师自我表现的场所。因此。要实行教学民主,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师上课时对学生要充满激情,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允许并鼓励学生与教师争论、探讨问题,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参与韵双边活动,不搞教学一言堂。其次,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应让学生根据自已的思考对某个观点发表自已的看法,这是课堂教学民主化、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既可以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甚至争论,也可以与教师讨论,对学生看法的正误,教师不能简单的褒贬,重在说理。
2.2 加强“活动”的多样性,升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除了在通常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精心设计听、说、读、写、思、议等训练形式的活动外,还应通过开设“讨论课”,促使学生畅所欲言,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问题;通过“录象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明辨是非;通过“参观访问课”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思想觉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受到自身的智慧和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自觉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内化为素质。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2.3 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情绪是课堂的脉搏,其情绪及精神状态也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关系密切。比如,在学生感到痛苦、恐惧、烦燥、疲倦、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反之,在学生喜悦、热情、活泼、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教学效果就会好。因此,教师应读懂学生的情绪,时时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善于察言观色,在最短时间内,分析学生情绪变化原因,有效进行情感调节,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知识水平,重视学生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合实际的期望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目标的激励下去努力、去学习,这些都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总之,历史课教学的课程是以历史课教材为中介的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调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最活跃的因素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师;学生;主导;主体;效益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以教材为中介的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相对来说,教材是比较稳定的因素,它要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是两个最为活跃的因素。现就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两个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1 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施教者,是控制与调节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是向导,起主要作用,其课堂行为可称为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水平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提高觉悟。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优劣。主导作用软弱无力,会使课堂教学活动失控;反之,主导作用过分主宰课堂,则会侵害学生的主体地位,遏制学生的主体发展。这两种倾向都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1.1 塑造教师形象,缩短师生距离。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具有迁移作用。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从心理上接纳并认可了任课教师,才能以轻松、积极的态度来接纳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行为的楷模。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情操修养,对学生的成长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着力将自已造就成为值得推崇的模范,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用自己的性格去培养学生的性格,从而建立起融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缩短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尊敬感,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1.2 要注重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一个好的历史课教师,首先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要通过自学和求学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时期历史教学的要求;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历史课教师要讲普通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要精炼流畅,生动有趣,顺理成章,发人深省,说服力强,富有幽默感。实践证明,课堂语言洒脱流畅,知识丰富的历史课教师深得学生欢迎,课堂教学效益就好。
1.3 注重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历史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学生)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化,以促进入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知事一明理一启情一导行”的教学步骤,因此,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与教师的情感紧密相联。作为一名历史课教师应注意以情促知事,以情省明理,以情激启情,以情导践行,同时努力做到有“度。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用积极热情的情绪投入教学,态度自然细心、认真,那么学生必然信心十足。情绪高涨,主动与教师配合,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1.4 要注意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非常适合历史学科信息容量大,时空辽阔开放和情感色彩浓郁等基本特点。在教学中科学地、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在展示媒体和显示中得出知识、观点和结论,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学实践证明,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和传递的速度,降低教学难度,拓展教学时空,优化教学结构,能使学生情绪高昂和精神振奋,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分感知和理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5 要注意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一种兴奋进入到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教学充满新鲜感,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
1.6 控制课堂节奏。课堂节奏的快慢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课堂节奏可表现为教师语速快慢、音量高低,教学内容的疏密程度及课堂上教学中断前后的衔接情况等。教师应在明快的课堂教学节奏上下功夫,讲话应抑扬顿挫,有起有伏,时刻关注学生情感表现,及时调节教学节奏,时而增加教学密度,时而穿插幽默故事,充分调节学生听课的积极性,特别是当出现非正常现象而中断教学时,教师应当机智地合理调整学生情绪,使其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上来。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加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 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学质量的体现者,是能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决定性因素,其课堂行为可称为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益?笔者的做法是:
2.1 坚持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不搞教学一言堂。课堂教学的民主化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实行教学民主,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师生智慧的火花才会进发,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过去,我们的历史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成为教师自我表现的场所。因此。要实行教学民主,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师上课时对学生要充满激情,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允许并鼓励学生与教师争论、探讨问题,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参与韵双边活动,不搞教学一言堂。其次,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应让学生根据自已的思考对某个观点发表自已的看法,这是课堂教学民主化、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既可以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甚至争论,也可以与教师讨论,对学生看法的正误,教师不能简单的褒贬,重在说理。
2.2 加强“活动”的多样性,升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除了在通常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精心设计听、说、读、写、思、议等训练形式的活动外,还应通过开设“讨论课”,促使学生畅所欲言,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问题;通过“录象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明辨是非;通过“参观访问课”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思想觉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受到自身的智慧和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自觉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内化为素质。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2.3 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情绪是课堂的脉搏,其情绪及精神状态也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关系密切。比如,在学生感到痛苦、恐惧、烦燥、疲倦、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反之,在学生喜悦、热情、活泼、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教学效果就会好。因此,教师应读懂学生的情绪,时时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善于察言观色,在最短时间内,分析学生情绪变化原因,有效进行情感调节,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知识水平,重视学生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合实际的期望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目标的激励下去努力、去学习,这些都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总之,历史课教学的课程是以历史课教材为中介的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调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最活跃的因素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