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824z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适用人群、目标与创新点
  本方案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
  本活动目标是:
  了解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大小各不相同,具有多样性。
  知道种子有多种传播方式,种子的结构形态与传播之间有密切关系。
  热爱尊重大自然中不同的生命形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运用自然资源创造丰富的探究和实践的机会,感受生物适应自然的神奇,增强探究动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
  立足自然课堂,与生态科普活动有机结合,为课外探索打下基础,体验中感悟生物适应自然的神奇,是本项目的创新特色。
  方案实施的条件
  活动材料准备
  带刺种子苍耳、鬼针草、倒提壶等,飞翔种子槭树、鹅掌楸、三角枫、蒲公英、悬铃木等,片状种子泡桐、水杉、紫薇、榆树等,豆类种子合欢、紫藤、大巢菜等。
  小毛绒玩具、多媒体课件、放大镜、活动单等。
  可行性分析
  触碰多样的实物种子,构建起传播与结构形态的关系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挑战性,但种子传播学生并不陌生,因此可行性较高。本方案立足于自然课堂教学活动,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丰富自然课堂,同时为课外探索打下基础。
  活动内容
  第一阶段:种子的生存法则
  第一阶段为课堂教学活动,包括触碰带刺的自然物、我给种子画写真和了解种子的生存法则3项内容。
  让学生触碰带刺的苍耳、鬼针草、倒提壶,引发思考——说说“它们和我们平时见过的种子有什么不一样?”将小毛绒玩具放人种子堆,体验带刺种子的“本领”,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同学们探究欲。
  此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现象,启发学生联想到种子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状况。让学生了解到带刺是某些植物的特殊生存方式,有种子带刺也有叶、茎带刺。有的利于传播,有的防止侵犯,也有的便于攀爬。
  同学们通过触碰感受带刺种子的神奇后,尝试通过给种子植物画写真的方式对其形态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为推测种子形态结构对植物繁衍的意义作铺垫。
  教师引导:“对于这些形态各异的种子,你有何疑问?”“说说种子的生存法则是什么”,学生通过试试玩玩,讨论推测种子的传播与其形态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第二阶段:绿野仙踪
  本阶段为课外拓展延伸,包括查找呈现过的10余种植物物种,在小区或公园内的具体位置采集课堂上呈现的植物种子,观察其在自然界的状况等任务。
  考察时间需2~3周。考察地点包括校园、学生所在小区和周边公园、绿地。
  考察内容:布置假日小队在周边的考察地点进行绿野仙踪的考察任务(可以邀请家长志愿者参与)。通过种子、树叶的形态绘制卡通地图,采集课堂上呈现的植物种子,观察其在自然界的状况。涉及到的植物物种有槭树、鹅掌楸、三角枫、蒲公英、悬铃木、泡桐、水杉、紫薇、榆树、合欢、紫藤、大巢菜等。
  第三阶段:创建自然触碰角
  开展一次自然物收集汇报会,汇报假日小队搜索到的“丰厚成果”——创建自然触碰角,结合实物介绍在发现时的小故事,可以结合PPT、微视频讲述学生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本活动方案在“种子的生存法则”的实施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课堂上需要的自然物的收集。种子的出现具有季节性,因此要根据本校、本社区的特点,按季节收集类似的自然物。
  本活动方案在“绿野仙踪”的实施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及在活动中学生可能忽略自然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对此,应结合少先队的假日小队活动开展相关拓展延伸,这将大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在小队活动中还可以充分挖掘家长、社区资源,以加强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同时对周边生态自然环境的关注也会增强。
  预期效果与呈现方式
  本活动方案的实施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探索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实施后,将呈现出学生在课堂、课外完成的活动记录单,以及在拓展延伸阶段形成的探究成果,如反映社区内植物传播方式的PPT、微视频等。自然触碰角是学校的特色项目,活动方案实施后会增加触碰角内的生物物种多样性。
  评价标准与方式
  绘制植物种子写真的评价标准见表l,“绿野仙踪”阶段的评价见表2。
  该项目获得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科技教育方案类一等奖。
  专家评语
  该方案体现了“三自”原则,教育目标明确,传播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技能和思想来源可靠,符合科技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所设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尚缺乏对不同植物种子的科学分类。
其他文献
本期文章选自2018年举办的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中的一等奖获奖论文。本届论文征集活动主题为“科学教育:开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新探索”。  摘要:STEM教育以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和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项目式学习多学科交替融合,为信息技术课程开展STEM教育提供了一种可供操作的模式。本研究梳理了STEM教育发展和研究现状,分析了项目式学习内涵,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项目
AlphaGo的水平提升了。  中国围棋是一项以复杂而著称的棋盘类游戏,而被称为AlphaGo Zero的最新版本计算机程序是首个不需要人类指导便可精通围棋的程序。它的前辈——AlphaGo Lee是首个击败人类围棋世界冠军的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在AlphaGo Lee进行自我博弈之前,它曾向人类的专业棋手学习了数百万招。AlphaGo Zero仅仅通过自我博弈进行训练,它以完全随机的走法开
如何将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一直是教育的一个瓶颈问题。20 世纪70 年代末科学教育界倡议的STS 教育,就是要求科学教育要构建一个融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 和社会(Society) 的真实教学情境,以促使作为世界未来公民的中小学生关注科技发展而导致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系列问题,从而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人工光型植物工厂和太阳光型植物工厂内空调技术的应用特征。首先讨论了人工光型植物工厂的主要构成要素、CO2浓度、室内气温、饱和蒸汽压差等环境因子设定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关系,室内降温负荷的影响要素,降温时热泵成绩系数与室外气温的关系。在太阳光型植物工厂方面,论述了室内气温、饱和蒸汽压差以及CO2浓度的设定值的控制方法,同时对叶片附近蒸汽压差与气流速度的重要性,及室内加温、降温负荷的变
活动背景  北京雨燕是雨燕目雨燕科的鸟类,是北京地区的夏候鸟。北京雨燕对北京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随着北京地区的旧城改造、地铁工程建设、古建筑保护等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北京雨燕的栖息地开始逐渐缩减,北京雨燕的数量也随之锐减。北京四中毗邻北海公园,春季和夏季的晨昏,在校园上空可观察到高空飞翔的北京雨燕。笔者计划围绕北京雨燕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北京雨燕,了解北京雨燕在北京什刹海地区的生存
刚刚过去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巨大的蒸汽机和高耸的大烟囱象征着英国工业革命序幕的拉开。小学课堂里也同样会出现工业对人类的影响的场景,但教师们聚集的焦点多是在工业的历史或是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等问题上。其实,21世纪以来工业高速发展,工厂和企业中有很多科技方面的进步与创新,是学校科学教育的良好素材。  为了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将工程应用的情景与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相结合,2012年11月8~11日,
5月29日—6月2日,創意编程与智能设计活动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班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联合主办,湖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和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82位创意编程和智能设计活动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晓亮、华中师大副校长夏立新教授,以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
《面向儿童的气候变化教育可以引起家长的关注》  《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9年5月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考查了面向中学生的气候变化教育对他们父母的影响。研究者以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为研究对象,与中学教师一起合作实施了气候变化课程的教学实验工作。研究发现,控制组和实验组均对气候变化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这种变化在实验组中的前后测中更为显著。有趣
引言  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升级,人们对3D打印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ABS塑料的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ABS塑料存在受热曲翘现象,该特性往往会使得打印产品产生一定程度的尺寸误差,甚至会导致打印失败。另外,打印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气味也是ABS塑料的一大缺陷。目前我国市场上用于3D打印的ABS丝材品种众多,但产品之间的品质差异很大,如何获得高品质的ABS塑料将直接影响3D打印产品
摘要:结合自身科学教学实践,从微信公众平台定义出发,分析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背景,并阐述微信公众平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多种应用。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科学 教学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组织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与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及互动。用户应在微信公众平台网站进行注册,审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