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浅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稳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校学生群体学风建设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已经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本文阐述了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并指出了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涉及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等诸多因素。
  关键词: 高校学风建设 内涵 意义 问题
  
  近年来,经济社会稳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高淘汰率等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抓好当代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问题[1]。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反映,指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2]。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基本建设,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它不仅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教学传统和学人品质,而且是衡量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校学生群体学风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当前已经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
  二、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等诸多因素。
  1.社会因素问题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非主流文化的侵蚀对学风建设起了很大冲击。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手段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之风直接或间接折射到高校中来,从而引发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非主流文化对校园的浸染无处不在,及时行乐、相互攀比之风,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心浮气躁,“短信文化”、“网络依赖”等很容易令学生意志消沉、精神颓废[3]。
  2.高校因素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连续几年的扩招,给学校的管理及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学校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教学改革滞后,教学设施不足,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得不到改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监控体制不健全,缺乏针对学风建设的必要的、系统的规划,缺乏抓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2)高校教育者重科研轻教学。很多高校过于注重科研而忽视了教学,给教师施加的科研压力过大,使得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科研中,从而无暇兼顾教学。从教师层面上看,很多教师对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更有甚者把教书和育人划分开来,认为任课老师只负责教书,育人是思政工作者的责任,对教育学生没有耐心,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教风的不良影响。学风与教师的师德及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因材施教和知识创新与传授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失去兴趣,从而注意力转移。教师教学缺少吸引力,学生旷课现象愈加普遍,旷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教学水平低[4]。
  (4)高校自身教育管理存在弊端,没有建立由辅导员、班主任、科研指导教师组成的多元导师队伍。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育体制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要求,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制不健全、对教学质量评价不合理等。学风建设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阻力大,学风建设措施的制定者对学生的需求没有做深入了解,导致学生不配合,甚至抵触。
  (5)没有做到宽严结合、张弛有度。搞好学风建设,一方面要纪律严明,狠抓上课出勤率、整治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肃考风考纪,另一方面要人性化管理,不搞“保姆式”、“家长制”模式,避免过于刻板、教条的管理。
  3.学生因素问题
  (1)学生缺乏理想,学习动力不足。从现状来看,大学前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好好学习,评价标准就是学习成绩。高考给广大学生带来的压力在进入大学后得到释放,很多家长和中学教师给学生灌输“迈过高考就可以轻松”的思想,以致学生在大学期间放纵自己,沉迷网络游戏、看小说等,荒废学业。
  (2)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学学习的特点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要求学生在这种主动性的支配下,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具备踏实的学习作风。有的大学生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主导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的在学习目的上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3)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考试作弊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于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至厌学、逃学。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考试作弊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考试这种检测形式,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
  (4)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制力较差,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精神欠缺。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部分从小就没有养成很好学习习惯及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进入学校,对学校的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增加了难度。一些学生上大学后,就认为自己进了“保险箱”,到了“终点站”,缺乏学习的动力,丧失力争上游的学习精神。
  4.家庭因素问题
  (1)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中不良因素会导致学生学习观的扭曲,容易出现应付学习、盲目学习、被动学习的消极状态。一是望子成龙的思想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期望值太高,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物极必反;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对其学习不管不问,顺其自然;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简单粗暴,迷信“黄金棍儿出好人”,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家长不关心学生的成长,认为学生送到了大学,就可以放心地任其自由成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失去了与老师联系、连接的纽带作用。
  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学风是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品味、育人环境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蔡炎斌.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高校管理,2005,(1).
  [2]任海林.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4]程样国,舒涛,韩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2005,(5).
其他文献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做过一个实验,他从包里取出一只捆绑着的活鸡,放在讲台上,然后抓了一把米去喂鸡。鸡尽管很饿,但在惊恐状态下不啄食。然后他给鸡松绑,让它在室内自由活动,再抓了一把米喂鸡,鸡很自然地啄食。  在现实中,一些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容置疑地向学生提出种种要求,甚至声色俱厉地斥责学生。正是这“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情况下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心理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探究的宗旨,它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探究的环境,使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实验,并力争有新的发现与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力。那么,如何开展好探究教学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些看法。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新课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途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托尔斯泰也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使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关键,也是初中化学教学任务的基石。那么,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
摘 要: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教师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新课程生物 导入设计 激发兴趣 课堂效果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万事贵乎始”。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巧妙地导入,把握好细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精妙的课题引入
摘 要: 本文作者介绍了探究性学习的概念与意义,并对目前一线生物学教师中存在的对探究性学习认识的误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建议。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 有效性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意义  “探究性学习”一词最早是1964年由美国教育学者施瓦布力图提出的,在中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