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继业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
“十五”以来,苏州坚持贴近教育本质发展信息化,坚持“以建为主”和“以用为本”双促进、双推动,区域整体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较为圆满地实现服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服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服务创新人才的科学培养等目标。
——教育设施信息化更加完善。苏州市政府将信息化列为重点实施的五个教育行动计划之一。2002~2003年,教育信息化连续两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在江苏省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宽带教育城域网(MPLS-VPN)。各市(县)、区都建成教育信息中心。建成中小学多媒体教室6052间,校园电视台385个,生机比达8:1,师机比达1.8:1。基本实现独立建制中小学100%建有多媒体教室,100%接入10兆以上光纤,省重点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2005年,苏州高标准完成江苏省“校校通”工程建设,初步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班班通”。“十五”期间,苏州教育信息化专项投入达9.19亿元,其中预算内经费投入5.02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83.8%和67.3%,年均预算内经费增长率超过16.8%。
——教育资源信息化更加丰富。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市、市(县)区、校三级教育信息资源库。“十五”以来,苏州共建成各类中小学学科网站1817个,教育专题网站1878个。通过市场采购、自主研发、网络采集等多种形式,苏州拥有电子图书及音视频教材980854套,自主开发出版《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特级教师优秀示范课(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优秀示范课(小学数学)》、《小学优秀双语课教学》、《中学优秀双语课教学》等光盘。教育网络资源拥有总量超过3.1万G。教师自主研发教育教学软件超过11.4万件。信息资源自主研发总量占教育资源总量的比重近50%。苏州初步形成了专题网站遍布各级各类学校,校校有资源开发,县县有大型资源库的良好势头。2004年,苏州教育资源网荣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主题网站评比一等奖。
——教育政务信息化更加健全。全面加快苏州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顺利完成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与苏州市政务骨干网的数据对接。全面实行网上办公和公文流转“纸质文档、电子文档”双轨制。初步实现教育行政部门与基层学校及其他事业单位纵向连接,各基层学校与其他事业单位横向联通;初步实现苏州教育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等“四化”发展目标。2004年,苏州被正式确立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平江区、金阊区等2个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区基本建成。
——学校管理信息化更加普及。 “十五”期间,苏州中小学校自主研发校园网软件平台140件。管理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延伸。80%以上的学校实现师资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以及校务管理电子化。成功开发“苏州市教育局学生学籍电子化管理系统”。初步实现教育管理信息从学校基层的数据录入、管理、查询、统计、分析、上报整个过程的计算机化。建立并完善教育信息化学校质量评估体系。积极启动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截止“十五”末,苏州共创建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342所,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243所,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21所。
——师生素养信息化更加提高。苏州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全面完成。江苏省第二轮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41135人次。中小学校网络管理员培训569人次。培训教师总数超过8.2万人次。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教师远程教育研修,在国内首创信息化教育研究型教师培训等师资信息化培训模式。贴近课程改革,贴近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更新形式。2005年,研究成果——《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全国率先创立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苏州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推动教育信息化向课前课后延伸,向教育其他领域延伸,支持新课程学习、交流需求,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博客社群之一,并荣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主题网站评比一等奖。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苏州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均衡化、带动现代化,是苏州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苏州教育信息化将着力推进四项新的计划,努力实现由“以建为主”向“以用为本”的转变,由以资源自主开发为重点向以资源整合提升为重点的转变,为苏州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现代化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全方位支撑。
一、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以信息化促进教育人才队伍优质化。加快培养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校长队伍、能够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队伍和网络管理员专业队伍等“四支队伍”。增强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深化技术应用,提升信息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开发能力、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与评价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力、教育信息环境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等“五个能力”。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大力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全员培训。鼓励和支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师教育,开发建立在统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继续教育IC卡”及教师继续教育平台,增强信息技术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提供支持与服务的能力。要建立和完善以在职培训为重点,通识培训与专业培训相互补充的市、市(县)区两级教育系统管理人员信息化培训培养机制。分阶段实施并完成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要继续开展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师资队伍素质。制定并形成促进信息化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训练有素、专业过硬的技术队伍,探索建立信息技术人员由学校和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双重管理机制,保证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正常运转。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创建计划。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积极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认真对照教育部“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信息标准、教育卡标准、信息交换标准、软件设计规范”等五大标准要求,建立符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区域管理信息系统,满足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网络连接、数据交换及教学管理需求,实现教育信息的网上收集及传播,促进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管理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推动职能转变。要进一步完善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教育电子政务与电子校务服务体系。坚持规划、软件、培训、进度“四统一”,建立学校、市(县)区、市三级教育管理数据交换中心。加快开发建设教师、学生、财务、设备房产、科研等基础数据库以及配套的统计和应用系统。充分发挥学籍管理、教务管理、财务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招生考试管理等多项应用功能。高标准建成苏州统一的科学、规范、高效的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完成苏州范围内教育信息数据统一。
三、苏州教育信息资源整合提升计划。以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化、均衡化。要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意见》。继续实行自主开发为主、采购优秀工具软件为辅和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开发并举的资源建设模式,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建设、共享使用”,加大以课程教学、教师继续教育为核心的优质软件资源和以管理数据库为核心的系统管理资源建设,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共建、开放、共享力度,支持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需要。要以苏州市教育局门户网(http://www.szedu.com)为核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苏州市教育局门户网,苏州市教育局电子政务网、苏州教育资源网、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等“五大平台”为基础的公众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积极支持苏州市语言文字网、苏州市职业教育网、苏州市教育党建网、苏州市教育工会网的运行维护,重点建设和发展好苏州市教育管理数据交换中心、苏州市特级教师网站群。要重点加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实施“999工程”。即以苏州九个高中学科中心为依托,紧紧围绕学科课程组织资源,建立9门学科特级教师、90个学科学术带头人、900个信息化研究型师资教学资源库。强化教学针对性,拓展个性化的服务功能,努力形成与学科教材各章节目录相配套的资源体系。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整合资源的积极性。
四、苏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计划。一是教育电子政务网络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配合苏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建立教育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和交换体系。建立和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公信息系统和监管系统。开通苏州教育视频会议平台。开通远程办公服务系统。建设学历认证系统、考试信息服务系统、就业咨询与服务系统等一批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二是苏州教育城域网网络教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完成覆盖苏州的教育城域网虚拟专网(VPN)建设。重点建设好市(县)、区级城域网分中心。基本实现网络教学摄制与传播、资源积淀、远程继续教育和信息化教师发展研究等功能的整合。三是中小学信息资源“班班通”工程。高标准实施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小学、初中、高级中学信息技术装备标准》。基本实现苏州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班班有显示终端,教师人人有电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学习专用教室更新改造,配备互动电子白板,实现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互动、无线上网。四是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开发研制苏州教师和学生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完善教育电子政务的网络信息交换加密和认证系统。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的应急支援和数据备份中心,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十五”以来,苏州坚持贴近教育本质发展信息化,坚持“以建为主”和“以用为本”双促进、双推动,区域整体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较为圆满地实现服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服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服务创新人才的科学培养等目标。
——教育设施信息化更加完善。苏州市政府将信息化列为重点实施的五个教育行动计划之一。2002~2003年,教育信息化连续两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在江苏省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宽带教育城域网(MPLS-VPN)。各市(县)、区都建成教育信息中心。建成中小学多媒体教室6052间,校园电视台385个,生机比达8:1,师机比达1.8:1。基本实现独立建制中小学100%建有多媒体教室,100%接入10兆以上光纤,省重点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2005年,苏州高标准完成江苏省“校校通”工程建设,初步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班班通”。“十五”期间,苏州教育信息化专项投入达9.19亿元,其中预算内经费投入5.02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83.8%和67.3%,年均预算内经费增长率超过16.8%。
——教育资源信息化更加丰富。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市、市(县)区、校三级教育信息资源库。“十五”以来,苏州共建成各类中小学学科网站1817个,教育专题网站1878个。通过市场采购、自主研发、网络采集等多种形式,苏州拥有电子图书及音视频教材980854套,自主开发出版《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特级教师优秀示范课(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优秀示范课(小学数学)》、《小学优秀双语课教学》、《中学优秀双语课教学》等光盘。教育网络资源拥有总量超过3.1万G。教师自主研发教育教学软件超过11.4万件。信息资源自主研发总量占教育资源总量的比重近50%。苏州初步形成了专题网站遍布各级各类学校,校校有资源开发,县县有大型资源库的良好势头。2004年,苏州教育资源网荣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主题网站评比一等奖。
——教育政务信息化更加健全。全面加快苏州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顺利完成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与苏州市政务骨干网的数据对接。全面实行网上办公和公文流转“纸质文档、电子文档”双轨制。初步实现教育行政部门与基层学校及其他事业单位纵向连接,各基层学校与其他事业单位横向联通;初步实现苏州教育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等“四化”发展目标。2004年,苏州被正式确立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平江区、金阊区等2个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区基本建成。
——学校管理信息化更加普及。 “十五”期间,苏州中小学校自主研发校园网软件平台140件。管理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延伸。80%以上的学校实现师资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以及校务管理电子化。成功开发“苏州市教育局学生学籍电子化管理系统”。初步实现教育管理信息从学校基层的数据录入、管理、查询、统计、分析、上报整个过程的计算机化。建立并完善教育信息化学校质量评估体系。积极启动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截止“十五”末,苏州共创建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342所,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243所,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21所。
——师生素养信息化更加提高。苏州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全面完成。江苏省第二轮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41135人次。中小学校网络管理员培训569人次。培训教师总数超过8.2万人次。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教师远程教育研修,在国内首创信息化教育研究型教师培训等师资信息化培训模式。贴近课程改革,贴近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更新形式。2005年,研究成果——《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全国率先创立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苏州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推动教育信息化向课前课后延伸,向教育其他领域延伸,支持新课程学习、交流需求,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博客社群之一,并荣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主题网站评比一等奖。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苏州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均衡化、带动现代化,是苏州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苏州教育信息化将着力推进四项新的计划,努力实现由“以建为主”向“以用为本”的转变,由以资源自主开发为重点向以资源整合提升为重点的转变,为苏州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现代化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全方位支撑。
一、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以信息化促进教育人才队伍优质化。加快培养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校长队伍、能够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队伍和网络管理员专业队伍等“四支队伍”。增强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深化技术应用,提升信息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开发能力、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与评价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力、教育信息环境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等“五个能力”。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大力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全员培训。鼓励和支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师教育,开发建立在统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继续教育IC卡”及教师继续教育平台,增强信息技术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提供支持与服务的能力。要建立和完善以在职培训为重点,通识培训与专业培训相互补充的市、市(县)区两级教育系统管理人员信息化培训培养机制。分阶段实施并完成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要继续开展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师资队伍素质。制定并形成促进信息化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训练有素、专业过硬的技术队伍,探索建立信息技术人员由学校和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双重管理机制,保证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正常运转。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创建计划。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积极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认真对照教育部“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信息标准、教育卡标准、信息交换标准、软件设计规范”等五大标准要求,建立符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区域管理信息系统,满足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网络连接、数据交换及教学管理需求,实现教育信息的网上收集及传播,促进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管理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推动职能转变。要进一步完善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教育电子政务与电子校务服务体系。坚持规划、软件、培训、进度“四统一”,建立学校、市(县)区、市三级教育管理数据交换中心。加快开发建设教师、学生、财务、设备房产、科研等基础数据库以及配套的统计和应用系统。充分发挥学籍管理、教务管理、财务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招生考试管理等多项应用功能。高标准建成苏州统一的科学、规范、高效的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完成苏州范围内教育信息数据统一。
三、苏州教育信息资源整合提升计划。以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化、均衡化。要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意见》。继续实行自主开发为主、采购优秀工具软件为辅和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开发并举的资源建设模式,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建设、共享使用”,加大以课程教学、教师继续教育为核心的优质软件资源和以管理数据库为核心的系统管理资源建设,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共建、开放、共享力度,支持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需要。要以苏州市教育局门户网(http://www.szedu.com)为核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苏州市教育局门户网,苏州市教育局电子政务网、苏州教育资源网、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等“五大平台”为基础的公众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积极支持苏州市语言文字网、苏州市职业教育网、苏州市教育党建网、苏州市教育工会网的运行维护,重点建设和发展好苏州市教育管理数据交换中心、苏州市特级教师网站群。要重点加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实施“999工程”。即以苏州九个高中学科中心为依托,紧紧围绕学科课程组织资源,建立9门学科特级教师、90个学科学术带头人、900个信息化研究型师资教学资源库。强化教学针对性,拓展个性化的服务功能,努力形成与学科教材各章节目录相配套的资源体系。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整合资源的积极性。
四、苏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计划。一是教育电子政务网络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配合苏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建立教育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和交换体系。建立和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公信息系统和监管系统。开通苏州教育视频会议平台。开通远程办公服务系统。建设学历认证系统、考试信息服务系统、就业咨询与服务系统等一批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二是苏州教育城域网网络教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完成覆盖苏州的教育城域网虚拟专网(VPN)建设。重点建设好市(县)、区级城域网分中心。基本实现网络教学摄制与传播、资源积淀、远程继续教育和信息化教师发展研究等功能的整合。三是中小学信息资源“班班通”工程。高标准实施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小学、初中、高级中学信息技术装备标准》。基本实现苏州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班班有显示终端,教师人人有电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学习专用教室更新改造,配备互动电子白板,实现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互动、无线上网。四是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开发研制苏州教师和学生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完善教育电子政务的网络信息交换加密和认证系统。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的应急支援和数据备份中心,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