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文本是由语言构成的说明特定事件并具有一定意蕴的新闻作品。研究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传播现象,遵循新闻规律,实现新闻写作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传播的最优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文本 熟悉 特性
对新闻传播进行研究,离不开对新闻文本的分析。新闻文本是由语言构成的说明特定事件并具有一定意蕴的新闻作品,它是联系作者原意和受众感悟的中心环节。是受众读解的基础。“新闻文本是一个思想载体,对这个文本世界的充分体悟和分析,才能使人们达到对媒体和新闻的真正理解。”
新闻文本具有“熟悉”的特性。新闻具有“新”的特质。新闻的“新”立足于新闻文本的语言架构、事件意义和想象意义之中。一个表达新事件、有着新思想、给人新想象的新闻文本,其“新”的特质会特别的强。但同时。新闻文本中的语言架构、事件表达和想象意义却都带有一种历时性的共性,这使得新闻文本具有“熟悉”特性。这种“熟悉”特性与新闻的“新”的特质是并存的,可以说它也是新闻文本的根本属性。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早已被新闻学者所关注,人们常把这种“熟悉”表述为新闻报道的“模式化”、“僵化”、“公式化”等。而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时,也时时感到似曾相识,这种感觉也是新闻文本“熟悉”特性的反映。
文本“熟悉”特性外现为受众的感觉
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首先是作为受众的一种感觉而表现出来。受众在现实生活中,常有看了或听了某条新闻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者是对一些新闻报道提不起兴趣,或是读了报纸和看了电视新闻后发出“今天没什么新闻”的感叹。人民日报出版社曾在1984年出版了一本《报纸工作谈话录》,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党的新闻工作历任领导对新闻的指示,比如:“报纸上有些老一套的社论,题目看来很熟悉,改了文中的年月日,年年都可以用。”“好像有一套规格,如接见新闻的公式化,为什么就不能多写一个字,对接见情形做些具体报道?只是照例说在座的有谁有谁。这种新闻要彻底改变,规格要打破。”“新华社的稿子还是老一套,不敢创新,不能打破旧框框。……你们写的消息不生动活泼,没有人愿意看。”从党的新闻工作领导对党报的评价,我们可以对这一时期的新闻文本的“熟悉”性有一个简单了解。到了新时期,也有相关表述。邓小平同志曾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多,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从中央领导或是主管新闻工作的领导的“感觉”(与一般受众的感觉没什么不同)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文本的“熟悉”特性一直客观存在着。
新闻文本“熟悉”性存在的依据
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新闻反映的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是有延续性和继承性的。这让新闻活动也具有了延续与继承性,使得新闻文本创作有重复性。人类在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要进行许多重复活动。这些活动一是物质的,二是精神意识的。前者如修路架桥、歌唱舞蹈、兴办工厂学校、发明创造等,后者如赞美勤劳善良、歌颂爱国、净化社会、宣扬理想等。这些物质与意识活动都带有重复性,这就让反映这些活动的新闻文本也带有“重复性”。
人类世界观的变动有一个延续的过程。人类的活动是由人的世界观主导的,对活动事实的评价也离不开世界观,而世界观的变动有一个延续或者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评价表现出稳定性。比如: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频出的“高产放卫星报道”,是在“人定胜天”、“人的意志力不可估量”的世界观指导下出现的;80年代以来的众多关于经济的“大干快上”的报道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相关的世界观不受到挑战,相关的新闻文本就会不断出现。
媒介生态环境使新闻文本一再重复。各种媒体或同一种媒体的不同单位都在抢新闻,同一新闻出来必然有先后,经过传播渠道到达受众那儿也有个先后,后达者自然要带着前达者的信息,“熟悉”感不可避免。另外,即使是不同事件的新闻,文本的“熟悉”也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媒体都有一个自身定位问题。一份严肃的党报会以“政治宣传”和“工作指导”为本,一份市民报纸则以社会新闻和生活娱乐为主,党报今天指导工业与明天指导农业。市民报纸今天说甲地打架与明天说乙地斗殴,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在一个城市,中央级党报与省市级党报并存,都市报与早晚报并存,它们因定位或服务宗旨的相同,新闻文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人们用“媒介同质化”来表示这一现象。既然同质,也就体现出了“熟悉”。
新闻写作模式化与僵化是文本“熟悉”性的过度表现
文本的“熟悉”特性为普通受众所感知,也为新闻研究者所关注。这种关注集中在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上。对于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的批评长期存在于新闻界,但少有人把它与新闻文本的“熟悉”性联系起来。其实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是文本“熟悉”特性的反映。只是它受到外在政治、内在主观等因素的左右,将“熟悉”性扭曲到极致而已。
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方式中,尤其是在典型报道、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报道上有更明显的体现。也就是说,这几种报道方式的“熟悉”特性较为突出。
典型报道中,人们常见的是极力描写人物所在环境的艰苦、人物不能与家人团聚。为了工作而放弃去见将要去世亲人一面的机会等,然后是人物受到领导的接见与表彰,在全国作巡回报告。对于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搞新闻的同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格式化的动作,一举手一投足。都按照陈陈相因的模式操作。”
其他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表述也有很多:
如各级人大,政协“两会”年年开,对它们的报道“只是作为例行公事来加以报道”,罕见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
如批评报道中难见被批评者的身份。2004年9月份的“南师大女生陪舞事件”就是其一,被陪舞官员的身份长时间被隐瞒。
如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你找不出国际新闻来。“国际新闻上头条在我国成为问题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据了解,《人民日报》已有40年左右没有安排纯粹的国际新闻上头条了。”
如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新闻栏目的《新闻联播》的“熟悉”性也很明显。《新闻联播》近年来已经概念化、公式化,内容大致由领导人国事、公务、事务活动。各种会议报道,各项成绩报道几项组成。
新闻文本“熟悉”性的研究意义
新闻是“新质”和“旧质”共同构成的集合体。“新质”是它包含着新的要素,如新词汇、新概念、新的结构,表达出新的事件、新的信息、新的意义等,“新质”较多,则新闻的价值相对要高一些;而“旧质”则指旧有语言、旧有提法、旧有的结构、旧的事件背景,既定的宣传价值或想象意义等。“旧质”体现出“熟悉”特性。“熟悉”性将影响文本的传播效果。在新闻文本中,有时是“新质”多一些,有时是“旧质”多一些,有时纯粹是“旧质”的重复(这时已算不上新闻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或是好新闻,其实是对“完全新质”的一种接近。
研究和正确认识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新闻的特性,尊重新闻本身的创作规律,力求最大化地展现“新质”,求新求异,避免“熟悉”性和重复性,充分挖掘新闻的价值,从而做好新闻报道并引导好新闻舆论。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新闻文本 熟悉 特性
对新闻传播进行研究,离不开对新闻文本的分析。新闻文本是由语言构成的说明特定事件并具有一定意蕴的新闻作品,它是联系作者原意和受众感悟的中心环节。是受众读解的基础。“新闻文本是一个思想载体,对这个文本世界的充分体悟和分析,才能使人们达到对媒体和新闻的真正理解。”
新闻文本具有“熟悉”的特性。新闻具有“新”的特质。新闻的“新”立足于新闻文本的语言架构、事件意义和想象意义之中。一个表达新事件、有着新思想、给人新想象的新闻文本,其“新”的特质会特别的强。但同时。新闻文本中的语言架构、事件表达和想象意义却都带有一种历时性的共性,这使得新闻文本具有“熟悉”特性。这种“熟悉”特性与新闻的“新”的特质是并存的,可以说它也是新闻文本的根本属性。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早已被新闻学者所关注,人们常把这种“熟悉”表述为新闻报道的“模式化”、“僵化”、“公式化”等。而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时,也时时感到似曾相识,这种感觉也是新闻文本“熟悉”特性的反映。
文本“熟悉”特性外现为受众的感觉
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首先是作为受众的一种感觉而表现出来。受众在现实生活中,常有看了或听了某条新闻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者是对一些新闻报道提不起兴趣,或是读了报纸和看了电视新闻后发出“今天没什么新闻”的感叹。人民日报出版社曾在1984年出版了一本《报纸工作谈话录》,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党的新闻工作历任领导对新闻的指示,比如:“报纸上有些老一套的社论,题目看来很熟悉,改了文中的年月日,年年都可以用。”“好像有一套规格,如接见新闻的公式化,为什么就不能多写一个字,对接见情形做些具体报道?只是照例说在座的有谁有谁。这种新闻要彻底改变,规格要打破。”“新华社的稿子还是老一套,不敢创新,不能打破旧框框。……你们写的消息不生动活泼,没有人愿意看。”从党的新闻工作领导对党报的评价,我们可以对这一时期的新闻文本的“熟悉”性有一个简单了解。到了新时期,也有相关表述。邓小平同志曾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多,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从中央领导或是主管新闻工作的领导的“感觉”(与一般受众的感觉没什么不同)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文本的“熟悉”特性一直客观存在着。
新闻文本“熟悉”性存在的依据
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新闻反映的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是有延续性和继承性的。这让新闻活动也具有了延续与继承性,使得新闻文本创作有重复性。人类在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要进行许多重复活动。这些活动一是物质的,二是精神意识的。前者如修路架桥、歌唱舞蹈、兴办工厂学校、发明创造等,后者如赞美勤劳善良、歌颂爱国、净化社会、宣扬理想等。这些物质与意识活动都带有重复性,这就让反映这些活动的新闻文本也带有“重复性”。
人类世界观的变动有一个延续的过程。人类的活动是由人的世界观主导的,对活动事实的评价也离不开世界观,而世界观的变动有一个延续或者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评价表现出稳定性。比如: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频出的“高产放卫星报道”,是在“人定胜天”、“人的意志力不可估量”的世界观指导下出现的;80年代以来的众多关于经济的“大干快上”的报道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相关的世界观不受到挑战,相关的新闻文本就会不断出现。
媒介生态环境使新闻文本一再重复。各种媒体或同一种媒体的不同单位都在抢新闻,同一新闻出来必然有先后,经过传播渠道到达受众那儿也有个先后,后达者自然要带着前达者的信息,“熟悉”感不可避免。另外,即使是不同事件的新闻,文本的“熟悉”也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媒体都有一个自身定位问题。一份严肃的党报会以“政治宣传”和“工作指导”为本,一份市民报纸则以社会新闻和生活娱乐为主,党报今天指导工业与明天指导农业。市民报纸今天说甲地打架与明天说乙地斗殴,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在一个城市,中央级党报与省市级党报并存,都市报与早晚报并存,它们因定位或服务宗旨的相同,新闻文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人们用“媒介同质化”来表示这一现象。既然同质,也就体现出了“熟悉”。
新闻写作模式化与僵化是文本“熟悉”性的过度表现
文本的“熟悉”特性为普通受众所感知,也为新闻研究者所关注。这种关注集中在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上。对于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的批评长期存在于新闻界,但少有人把它与新闻文本的“熟悉”性联系起来。其实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是文本“熟悉”特性的反映。只是它受到外在政治、内在主观等因素的左右,将“熟悉”性扭曲到极致而已。
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方式中,尤其是在典型报道、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报道上有更明显的体现。也就是说,这几种报道方式的“熟悉”特性较为突出。
典型报道中,人们常见的是极力描写人物所在环境的艰苦、人物不能与家人团聚。为了工作而放弃去见将要去世亲人一面的机会等,然后是人物受到领导的接见与表彰,在全国作巡回报告。对于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搞新闻的同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格式化的动作,一举手一投足。都按照陈陈相因的模式操作。”
其他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表述也有很多:
如各级人大,政协“两会”年年开,对它们的报道“只是作为例行公事来加以报道”,罕见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
如批评报道中难见被批评者的身份。2004年9月份的“南师大女生陪舞事件”就是其一,被陪舞官员的身份长时间被隐瞒。
如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你找不出国际新闻来。“国际新闻上头条在我国成为问题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据了解,《人民日报》已有40年左右没有安排纯粹的国际新闻上头条了。”
如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新闻栏目的《新闻联播》的“熟悉”性也很明显。《新闻联播》近年来已经概念化、公式化,内容大致由领导人国事、公务、事务活动。各种会议报道,各项成绩报道几项组成。
新闻文本“熟悉”性的研究意义
新闻是“新质”和“旧质”共同构成的集合体。“新质”是它包含着新的要素,如新词汇、新概念、新的结构,表达出新的事件、新的信息、新的意义等,“新质”较多,则新闻的价值相对要高一些;而“旧质”则指旧有语言、旧有提法、旧有的结构、旧的事件背景,既定的宣传价值或想象意义等。“旧质”体现出“熟悉”特性。“熟悉”性将影响文本的传播效果。在新闻文本中,有时是“新质”多一些,有时是“旧质”多一些,有时纯粹是“旧质”的重复(这时已算不上新闻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或是好新闻,其实是对“完全新质”的一种接近。
研究和正确认识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新闻的特性,尊重新闻本身的创作规律,力求最大化地展现“新质”,求新求异,避免“熟悉”性和重复性,充分挖掘新闻的价值,从而做好新闻报道并引导好新闻舆论。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