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运用积累经常化、日常化,使学生掌握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的习惯,让学生从有意识地到自如地驱遣积累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积累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呢?
一、生活是学生最大的语文课堂
“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是“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充分利用好同学们的生活资源,充分挖掘生活中一切可指导学生写作的资源,让生活这片浩瀚的艺术海洋为我们所用。下面从两点谈谈我的做法:
1、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可是我最开始操作的时候却并不是在什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只是觉得给学生布置的这个作文话题,要让学生有话说,像家、童年、成长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因为有生活,才有话说。现在同学们作文普遍都敢说真话,所以这些源于生活的文章真是跃动着生活的光彩,使我们读来觉得百味人生尽在小小文章中。源于生活的文章,让我批起作文来都觉得如在看一出生活的百味剧,从不觉枯燥和乏味,因此作文让学生和老师都感觉到了快乐。
尝到了甜头之后,我开始尝试挖掘生活中的一切写作资源,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大课堂,成为学生笔下最鲜活、最生动的素材。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因为有生活基础,所以他们尽情渲泻,笔下所展现的当代小学生活真是生动而鲜活。
2、学会给作文“化妆”
我曾对学生说:愿把文章比作一个美丽的女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希望同学们用手中的笔给她扮妆,或轻描、或淡写,只要能把她打扮成一个最美丽的女子。所以,作文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还要高于生活,要让学生明白,她所呈现给别人的是一篇作品,是作品就要有艺术美。所以要会“打扮”自己的作文,使其成为美文。
美化文章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多读书、多积累、多练笔等等,可这些都需要学生个体自觉、主动、有意识地人为约束和努力,而学生从生活中的学习有时是不自觉、无意识的,就是说生活给予学生的不仅更多,而且引导好了会更省力气。
在生活中学语文,“用”生活写作文,要求语文老师首先有一颗感悟生活的心,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二、以教材为蓝本,将作文教学指导具体化
第一,敏感地挖掘到教材中一切可以指导学生写作的切入点,将课内阅读与写作完美结合。
第二,学会运用。教给方法,学生再写起这方面的内容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
第三、巩固、深化、拓展。方法教到了,学生就一定学会运用了吗?还需要教师抓住一切契机不断强化、巩固、深化、拓展,使之成为能力。
“化抽象为具体、为物质”是一种很有效的“化虚为实”的写作方法,是对心理描写的深化和拓展。那么怎样把这种写作方法教给学生,使其领悟,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成为写作能力呢?我是这样做的:
1、引导学生用词语来表达一下自己现阶段的心情。(板示在黑板和笔记上)
2、小活动:把这心情“拿”出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很疑惑,纷纷说看不着心情是什么样子的)。
3、老师点拨:心情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绪,可用三五句话描述一下。
三、以课外阅读材料为辅助,弥补写作的空白
以课外阅读材料为辅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情感的渗透,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和写作。课外阅读材料第一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第二可以进行相关的感情渗透,第三可以进行写作知识的技巧指导,它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所以要求老师重视课外阅读材料对写作空白的弥补,筛选典范的、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课外阅读材料,将写作指导有计划地向课外延伸。为此,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美文名篇,指导学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其主要内容是美词佳句的积累,优美句段的仿写、扩写、续写,读后感悟,赏析等。我们还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学校图书室。
重视名著阅读,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成了同学们快乐而享受的事情,而阅读那日积月累的语言功底会使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语言表达上行云流水、厚积薄发。
四、加强说与写的结合
以往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大多是这样安排的,每天安排一名学生进行演讲,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提前背诵,顶多多个学生再评价。这样的三分钟演讲因为每节课只能一名同学得到锻炼,内容又往往与教学内容无关,学生背出来的文章从语气、语调上不够吸引人,最后许多老师因为它越来越形式化而毅然决然砍掉了。我一直觉得应该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但怎么说才说得有兴趣,说得有价值,说得学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说想表达。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而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但课内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借助课文练笔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练笔”,乃至“生活练笔”,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
一、生活是学生最大的语文课堂
“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是“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充分利用好同学们的生活资源,充分挖掘生活中一切可指导学生写作的资源,让生活这片浩瀚的艺术海洋为我们所用。下面从两点谈谈我的做法:
1、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可是我最开始操作的时候却并不是在什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只是觉得给学生布置的这个作文话题,要让学生有话说,像家、童年、成长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因为有生活,才有话说。现在同学们作文普遍都敢说真话,所以这些源于生活的文章真是跃动着生活的光彩,使我们读来觉得百味人生尽在小小文章中。源于生活的文章,让我批起作文来都觉得如在看一出生活的百味剧,从不觉枯燥和乏味,因此作文让学生和老师都感觉到了快乐。
尝到了甜头之后,我开始尝试挖掘生活中的一切写作资源,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大课堂,成为学生笔下最鲜活、最生动的素材。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因为有生活基础,所以他们尽情渲泻,笔下所展现的当代小学生活真是生动而鲜活。
2、学会给作文“化妆”
我曾对学生说:愿把文章比作一个美丽的女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希望同学们用手中的笔给她扮妆,或轻描、或淡写,只要能把她打扮成一个最美丽的女子。所以,作文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还要高于生活,要让学生明白,她所呈现给别人的是一篇作品,是作品就要有艺术美。所以要会“打扮”自己的作文,使其成为美文。
美化文章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多读书、多积累、多练笔等等,可这些都需要学生个体自觉、主动、有意识地人为约束和努力,而学生从生活中的学习有时是不自觉、无意识的,就是说生活给予学生的不仅更多,而且引导好了会更省力气。
在生活中学语文,“用”生活写作文,要求语文老师首先有一颗感悟生活的心,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二、以教材为蓝本,将作文教学指导具体化
第一,敏感地挖掘到教材中一切可以指导学生写作的切入点,将课内阅读与写作完美结合。
第二,学会运用。教给方法,学生再写起这方面的内容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
第三、巩固、深化、拓展。方法教到了,学生就一定学会运用了吗?还需要教师抓住一切契机不断强化、巩固、深化、拓展,使之成为能力。
“化抽象为具体、为物质”是一种很有效的“化虚为实”的写作方法,是对心理描写的深化和拓展。那么怎样把这种写作方法教给学生,使其领悟,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成为写作能力呢?我是这样做的:
1、引导学生用词语来表达一下自己现阶段的心情。(板示在黑板和笔记上)
2、小活动:把这心情“拿”出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很疑惑,纷纷说看不着心情是什么样子的)。
3、老师点拨:心情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绪,可用三五句话描述一下。
三、以课外阅读材料为辅助,弥补写作的空白
以课外阅读材料为辅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情感的渗透,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和写作。课外阅读材料第一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第二可以进行相关的感情渗透,第三可以进行写作知识的技巧指导,它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所以要求老师重视课外阅读材料对写作空白的弥补,筛选典范的、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课外阅读材料,将写作指导有计划地向课外延伸。为此,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美文名篇,指导学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其主要内容是美词佳句的积累,优美句段的仿写、扩写、续写,读后感悟,赏析等。我们还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学校图书室。
重视名著阅读,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成了同学们快乐而享受的事情,而阅读那日积月累的语言功底会使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语言表达上行云流水、厚积薄发。
四、加强说与写的结合
以往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大多是这样安排的,每天安排一名学生进行演讲,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提前背诵,顶多多个学生再评价。这样的三分钟演讲因为每节课只能一名同学得到锻炼,内容又往往与教学内容无关,学生背出来的文章从语气、语调上不够吸引人,最后许多老师因为它越来越形式化而毅然决然砍掉了。我一直觉得应该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但怎么说才说得有兴趣,说得有价值,说得学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说想表达。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而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但课内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借助课文练笔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练笔”,乃至“生活练笔”,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