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ichunxing89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131I治疗的132例DTC患者[男34例,女98例,年龄(42.8±12.8)岁]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首次治疗(FT)组(88例)和复次(131I治疗次数≥2次)治疗(RT)组(44例)。FT组中,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30例、辅助治疗33例、清甲兼顾清除手术不能切除的DTC转移灶(简称清灶)25例;RT组中,清甲18例、清灶26例。131I治疗剂量:清甲3.70 GBq,辅助治疗3.70~5.55 GBq,清灶5.55~7.40 GBq。采用全身动态辐射监测系统测定患者131I治疗后24、48和72 h的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比较组间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放射性残留活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FT组131I治疗后24 h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明显低于RT组[(880.60±396.64)和(1 022.31±503.94) MBq;t=-2.765,P=0.035]。FT组中,辅助+清甲兼顾清灶亚组131I治疗后24、48 h的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高于清甲亚组[24 h:(987.16±447.33)和(766.27±277.87) MBq, 48 h: (233.47±146.52)和(183.52±90.65) MBq;t值:-2.711和-2.021,均P<0.05]。RT组中,清灶亚组131I治疗后24、48和72 h的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分别为(1 246.90±531.69)、(244.57±131.35)和(90.65±67.37) MBq,均高于清甲亚组[(715.50±300.07)、(149.85±68.82)和(58.46±31.45) MBq;t值:-3.822~-2.682,均P<0.05]。17.4%(23/132)的患者(FT组10例,RT组13例)131I治疗后48 h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400 MBq,治疗后72 h所有患者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400 MBq。T分期、N分期、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及131I治疗剂量影响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t值:-2.562~4.211, χ2值:3.988~8.332,均P<0.05),其中T分期及131I治疗剂量是影响放射性残留活度的独立因素(Walds值:4.253~14.035,均P<0.05)。

结论

DTC患者131I治疗后24 h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较高,应注意指导隔离防护,131I治疗后72 h可达国家规定出院标准。对于T分期高、131I治疗剂量大(>5.55 GBq)的患者,131I治疗后48 h残留活度可能不达标,隔离时间应延长至72 h。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不同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月1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72例COVID-19患者的一般情况、首次实验室检查指标和影像学资料。依据临床分型分为非重症组(轻型+普通型)236例和重症组(重型+危重型)36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重症组36例患者中,男23例,女13例;非重症组236例
侵袭性曲霉病通常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中,骨关节部位的曲霉病比较少见,由于感染的部位深,培养阳性率低,诊断往往比较困难。现报道1例天然关节曲霉病病例,患者反复腰痛2年余,通过关节腔积液的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确诊,予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后患者病情缓解。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目前已形成全球大流行。除了肺部病变,COVID-19还可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血液系统等多个系统损伤,损伤的可能机制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介导的直接攻击、细胞因子风暴诱发的免疫
目的了解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2月29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治疗的217例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和临床转归等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
目的探讨脑脊液第二代测序技术诊断艾滋病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脑脊液表现、治疗和预后特点。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10例通过第二代测序技术诊断为艾滋病相关PML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10例艾滋病
抗菌药物在人类有效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使用不当也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引起耐药菌在医疗机构内的传播,以及加大医疗机构内的感染风险等后果。因此,感染控制实践始终需要重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卡波西肉瘤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肿瘤之一,临床诊断通常基于可见的临床表现,确诊依赖于组织学依据。依据肿瘤表现(tumor,T)、免疫状态(immune system,I)、是否存在全身性疾病(systemic disease,S)对艾滋病相关性卡波西肉瘤进行分期有助于病情及预后的判断。80%以上未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T0期患者,经持续A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免疫应答在抑制2019-nCo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2019-nCoV在靶细胞内的活跃复制还能引起机体过度免疫激活和免疫失衡,导致肺部病理损伤。免疫反应是把"双刃剑",现对2019-nCoV感染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特点及免疫致病机制进行总结。
目的分析湖北省孝感市12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日至2月13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125例COVID-19确诊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案等。根据临床分型分组,非重症组105例,重症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
利用放射源将具有细胞毒性的电离辐射作用到病灶处的方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起源于镭的发现及其能够产生的生理作用。α核素在放射治疗应用于临床肿瘤学领域中备受关注。该综述的第一部分探讨了基本的放射化学、高细胞杀伤效力和α核素的可应用性,以及存在于放射性标记方法和子核再分布的阻碍。该综述的第二部分将概述α核素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最有希望和最新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