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人的生长过程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阶段,初中学生的智力水平虽说已接近成人高峰状态,开始学会理智地思考,但却时常受直观、感性经验支配。他们情绪体验较强烈,常对各种活动充满热情,但易波动,经常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心理,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的良好心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防止青春期的心理陷井。所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各种教育方法和措施,创设有利于他们学习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演员在台上献技的时候,让台下的观众能情感融入、热情呼应、产生共鸣,是表演是否成功的关键。同样,教师在上课时,也要让学生产生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灵动,记忆的重温。
一、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诱导情感良性交流
情感具有情境性,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体验。皮亚杰说:“任何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要利用情感的情境性,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设置模拟的、有趣的、动态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唤起自身的体验,以情促学,使他们能自我对照、自我检查和自我探索,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并从中获得成长。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各种相应的教学情境,增进学生学习过程中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达到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实验法
生物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实验法是创设课堂心理环境的精髓所在。生物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富有趣味的小实验以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此种情境下引入新课,必然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法
生物来自生活、生产实践,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来自身边的生物,创设来自现实生活的课堂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产生学好生物很有用处的心理体验。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之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运用学生熟悉和关心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是促使学生对生物产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可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该实验,从而促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生物产生兴趣,并能以正确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3、问题法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即任何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而获得。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进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他们的求知欲。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从而培养了他们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判断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有效的信息和素材,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营造民主合作气氛,循序渐进展开教学,促进思维和谐发展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师生双方的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报真诚,互怀理解,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而是抱着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态度来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双方是平等、民主、融洽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插上思维的翅膀大胆思索,敢于发言,谈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从而满足初中生希望被人理解,得到尊重和与人交流的心理需要。而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总结交流的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民主合作气氛的形成。在合作探讨的气氛中,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思维摆脱束缚,自由驰骋。
利用创设的和谐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通过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寻找最佳心理状态,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建立了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三、掌握心理发展规律,合理进行当堂复习,增强记忆巩固效果
德国心理学家名艾宾浩斯的记忆规律曲线告诉我们: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学习后,便成为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记住的东西很快就会遗忘,而若加以复习,短时记忆就会成为长时记忆,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所以在课堂中设置复习总结程序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增进记忆的巩固效果,减缓遗忘速率。当学生对每堂课的内容,掌握透彻,能理解和记忆,他们自然会产生学有所成的欣愉心理,从而更有兴趣和有效地学习。这也是创设生物课堂良好心理环境的目的所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时代,在新课程的感召下,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更有效和成功地学习、生活,是每一个初中教师需要关心的实际问题。现实证明了:教学不仅是教的过程,还是一个师生情感交融,思维勾通,彼此间交流体验求得新发展的过程。正如新课改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当前每个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这一切都可以从课堂做起,让我们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断地付诸实施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所谓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演员在台上献技的时候,让台下的观众能情感融入、热情呼应、产生共鸣,是表演是否成功的关键。同样,教师在上课时,也要让学生产生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灵动,记忆的重温。
一、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诱导情感良性交流
情感具有情境性,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体验。皮亚杰说:“任何学习都要从情境开始”。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要利用情感的情境性,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设置模拟的、有趣的、动态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唤起自身的体验,以情促学,使他们能自我对照、自我检查和自我探索,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并从中获得成长。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各种相应的教学情境,增进学生学习过程中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达到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实验法
生物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实验法是创设课堂心理环境的精髓所在。生物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富有趣味的小实验以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此种情境下引入新课,必然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法
生物来自生活、生产实践,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来自身边的生物,创设来自现实生活的课堂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产生学好生物很有用处的心理体验。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之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运用学生熟悉和关心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是促使学生对生物产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可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该实验,从而促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生物产生兴趣,并能以正确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3、问题法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即任何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而获得。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进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他们的求知欲。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从而培养了他们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判断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有效的信息和素材,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营造民主合作气氛,循序渐进展开教学,促进思维和谐发展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师生双方的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报真诚,互怀理解,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而是抱着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态度来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双方是平等、民主、融洽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插上思维的翅膀大胆思索,敢于发言,谈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从而满足初中生希望被人理解,得到尊重和与人交流的心理需要。而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总结交流的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民主合作气氛的形成。在合作探讨的气氛中,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思维摆脱束缚,自由驰骋。
利用创设的和谐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通过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寻找最佳心理状态,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建立了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三、掌握心理发展规律,合理进行当堂复习,增强记忆巩固效果
德国心理学家名艾宾浩斯的记忆规律曲线告诉我们: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学习后,便成为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记住的东西很快就会遗忘,而若加以复习,短时记忆就会成为长时记忆,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所以在课堂中设置复习总结程序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增进记忆的巩固效果,减缓遗忘速率。当学生对每堂课的内容,掌握透彻,能理解和记忆,他们自然会产生学有所成的欣愉心理,从而更有兴趣和有效地学习。这也是创设生物课堂良好心理环境的目的所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时代,在新课程的感召下,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更有效和成功地学习、生活,是每一个初中教师需要关心的实际问题。现实证明了:教学不仅是教的过程,还是一个师生情感交融,思维勾通,彼此间交流体验求得新发展的过程。正如新课改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当前每个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这一切都可以从课堂做起,让我们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断地付诸实施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