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话语权 把关人 意见领袖
在“2008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上,有学者曾问道:网络传播赋予公众的最大权利是什么?对此,学界众说纷纭,而笔者认为,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络,作为现代信息革命的重要产物,其
赋予公众最大的权利无疑是公众话语的有效表达。
毋庸讳言,传统传媒由于媒介模式、编辑思想、版面框架、社会关系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公众声音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表达。有鉴于此,网络传媒开始借助网络这个版面无限、发言自由、反馈及时的平台,实现了受众话语的公开表达。
但是,当公众话语通过网络传播公开表达之后,网络传播把关人与其受众话语权的矛盾开始日益凸显:随心所欲的话语权VS无处不在的把关人。
这组冲突与对抗,一方面是无处不在的把关人,且不谈主流网媒,即便是自媒体(如博客、论坛、贴吧等),其显在或隐性的编辑痕迹也是随处可见。一方面是随心所欲的话语权,我们知道,公众参与时事讨论,阐发观点意见,其显性出发点是关于现实社会中缺失的对善恶、真假、美丑之明辨的探寻,其隐形出发点是对公权参与、话语表达、道德诉求之享有的追求。当公众的探寻与追求通过人肉搜索演化为网络暴力的时候,把关人职权该如何
行使?
一、当主流媒体面对重大事件或敏感问题集体失语的时候,网友话语怎样表达?
网友表达话语,最简单、最直接的无非两种途径:一是发帖,二是跟贴。所谓发帖,即是通过自媒体(如博客、论坛、贴吧等)形式,发布新闻、阐发意见、表明观点,并期待其它网友的关注与响应。所谓跟贴,即是网友对网络媒体(包括主流网媒、商业网媒、自媒体等等)新闻与评论的反馈,包括回帖、留言等诸多形式。有着显著公众关注度的主流网媒自然成为网友实现有效表达的理想场所。
但是主流网媒,尤其是地方主流网媒,在面对重大事件或敏感问题时出现集体失语现象屡见不鲜。当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回避工作失误,以“容易引起恐慌”为由,“捂盖子”、“封嘴巴”的时候,怎样通过网络有效表达网友对重大事件或敏感问题的话语权呢?
就此,笔者结合网络传播之具体案例,探讨有益于网友话语的有效表达:
㈠“转战——跃进”。即是说,当某一地方主流网媒就其地域的某一问题集体沉默时,我们不妨在其它地域的主流网媒上寻求突破。以“同仁医院事件”为例,黑龙江籍农民工王建民身患急症求医“同仁”,却因无钱治病遭遇到该院的见死不救,“在走廊里不停喊疼和救命”。不果后,含恨死于该院的“厕所门前”。对此,北京地方媒体却陆续失语,选择回避。这个时候,死者家属该怎么表达话语呢?他们开始求助于家乡的新闻媒体。于是黑龙江新闻网、东北网、新华网黑龙江频道等陆续跟进,报道、揭发出事件真相,如《黑龙江农民工无钱治病惨死“同仁”》的新闻专题、《王建民,医院产业化的牺牲品?》的网媒评论,等等。得知因由的网友们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出社会舆论的关注、愤怒、谴责、声讨,并对死者家属“要求赔偿、要求惩罚”的请求予以响应和支持。当对于某一地方主流网媒就其地域的某一问题选择集体沉默时,我们怎样通过“转战”的方式,来揭露真相、表达心声、寻求帮助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㈡“包围——挺进”。即是说,当某一地方主流网媒就其地域的某一问题选择集体沉默,其它主流媒体由于不知情况、不明就里暂时失语时,从其外围入手,在博客、论坛、贴吧等自媒体上表达话语、揭示真相,当公众关注与接受达到高潮的时候,再寻机挺进主流媒体,促成真假、善恶、美丑的昭示,当不失为网友表达的有效之法。以陕西“华南虎照”事件为例,网友质疑之初,由于当事人周正龙的坚决态度:“敢用脑袋担保照片是真的”,三位虎照鉴定专家的调查结果:“我们一致认为照片真实可信”,以及陕西省林业厅公开表态:“照片不会有问题”,因此,主流媒体一度对网友质疑不予采信。于是,网友们开始通过自媒体形式,从主流媒体外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打虎”行动:如网易新闻论坛的帖子《众网友鉴定华南虎照片》、中华网论坛的帖子《质疑六方专家鉴定老虎照片》等等,从虎照失实之处、虎照制作之法、虎照背后之鬼等各个方面,大家你言我语,分析阐述,伴随着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的关注、参与并相继跟进,网友声音开始出现于公众关注最高的地方,如新华网评《华南虎照真相不出,誓不罢休!》、人民时评《“华南虎事件”是时候翻底牌了》等等,通过网友们在争论、质疑、碰撞中的不懈努力,纸老虎终于原形毕露。
这里,颇值一提的是中国经济谭的一个帖子《爆炸、矿难,山西为何黑色新闻不断?》,虽然它本身只是一个公众关注不高的帖子,但文章尖锐地直指矿难,犀利地针对山西,表达出网友(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山西黑色新闻不绝于耳的愤怒声讨,因此,该贴子在得到网友们的热捧的同时,通过网友跟帖、帖子转载等广泛传播。2008年初,这个帖子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这在国内网络传播史上尚属首例。换句话说,虽然自媒体的公众关
注程度有限,但其传播的价值与表达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二、当网友的真相诉求超越道德底线,通过人肉搜索形成网络暴力的时候,把关人职权如何行使?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匿名性,网络媒体的多样化、多元化,在促成网友讨论时事热切积极、交流思想自由畅意、吐露心声不惧权势、针砭时弊尖锐犀利的同时,也促成了网友话语的随心所欲。以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观之,由网友话语权的随意任性与网媒把关人的集体缺位而引发的网络负面伦理问题颇值得反思。当然,人肉搜索作为游离于法律边缘的道德审判,无论是“虐猫事件”、“铜须搜索”,还是汶川地震灾后见于网络的“汶川地震寻人吧”,其本身的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伴随着个人隐私被随意侵犯出现的语言暴力、人身攻击等等,又与社会的法律与道德格格不入。因此,面对人们关于人肉搜索“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的质问,其规范化正迫在眉睫。
就其规范之法而言,若“重症用猛药”,在击退了人肉搜索的同时,随之抑制了网友话语,可能让社会监督在沉默中悄然失效。因此,笔者认为,网媒把关人的适时疏导可能更富成效。那么,网媒把关人如何作为、如何疏导呢?
虽然,如麦库姆斯说,“新闻媒介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的能力”,尤其是在信息方式多样化、传播主体多元化的今天。但是,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是成正比的,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因此,即便是自媒体中信息内容的多样化和发布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议程设置的功能削弱,但海量的信息同样为议程设置提供了便利。当铺天盖地的网友声音将某一时间关于某一问题的某一网友声音迅速掩盖的时候,渴望自我表达、期待他人反馈、盼望他人赞同的网友声音自然希望得到更多的他人关注,此时,把关人如社区版主、博客群主的“推荐置顶”、“博文加精”之效用开始凸显。
笔者认为,“帖子置顶”、“博文加精”既是议程设置的表现,亦是“意见领袖”之树立。意见领袖作为网络传播中为他人提供信息、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具有向导性与启发性的言论(或可称之为领袖意见),意见领袖具有的引领潮流和推波助澜作用,使得争当意见领袖和成为意见领袖成为网友之所以争相表达话语的普遍心态。因此,当一些消极、偏激的言论风靡时,如果我们将规范、积极的网友言论进行置顶推荐、加精推荐,则其必然在吸引网友关注、引导网友言论的同时促成网友的仿效学习。
因此,只要把关人在大致把握网友舆论动态的同时,合理设置议程,并对网友言论进行技术性和文本性的审阅与规范,如:对侵权行为进行删帖制止,对脏话粗话进行字符限制,对规范、积极、经典的网友言论进行置顶加精推荐,文明的网际关系应该不难实现。当然,仅仅从把关人角度入手,企望抑止网络暴力,那对把关人本身的职业素质、道德操守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的。这时候,如果能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作为制度保障,以明晰网友言论与把关人行为的权利与责任,那将是和谐网络建设的强有力支撑。我们欣喜地看到,伴随着地方性法案《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出台,正在审议的全国性法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也呼之欲出,相信,随着网络安全条例与侵权责任法规在具体实践中的不断完善,网络暴力将望风而遁。
结 语
当主流媒体面对重大事件或敏感问题集体失语的时候,网友不妨在博客、论坛、贴吧等自媒体里先行一步,期待在大家言论与观点的陈述、碰撞中,磨合出渐趋清晰的真相与合议。而当网友的真相诉求超越道德底线,通过人肉搜索形成网络暴力的时候,把关人理性的观点引导、思辨的观点分析、换位的观点阐释应该比简单粗糙的删帖、隐贴积极有效。网友话语权VS网媒把关人,是对抗还是融合?为了网际更和谐,我们不选择对抗;为了声音更真实,我们不选择融合。因为,文明而坦诚的网络环境我们都需要!■
參考文献
[1]陈焕仁.当代媒体新闻报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8).
[2]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3).
(作者单位:四川社科院新闻所在读研究生)
在“2008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上,有学者曾问道:网络传播赋予公众的最大权利是什么?对此,学界众说纷纭,而笔者认为,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络,作为现代信息革命的重要产物,其
赋予公众最大的权利无疑是公众话语的有效表达。
毋庸讳言,传统传媒由于媒介模式、编辑思想、版面框架、社会关系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公众声音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表达。有鉴于此,网络传媒开始借助网络这个版面无限、发言自由、反馈及时的平台,实现了受众话语的公开表达。
但是,当公众话语通过网络传播公开表达之后,网络传播把关人与其受众话语权的矛盾开始日益凸显:随心所欲的话语权VS无处不在的把关人。
这组冲突与对抗,一方面是无处不在的把关人,且不谈主流网媒,即便是自媒体(如博客、论坛、贴吧等),其显在或隐性的编辑痕迹也是随处可见。一方面是随心所欲的话语权,我们知道,公众参与时事讨论,阐发观点意见,其显性出发点是关于现实社会中缺失的对善恶、真假、美丑之明辨的探寻,其隐形出发点是对公权参与、话语表达、道德诉求之享有的追求。当公众的探寻与追求通过人肉搜索演化为网络暴力的时候,把关人职权该如何
行使?
一、当主流媒体面对重大事件或敏感问题集体失语的时候,网友话语怎样表达?
网友表达话语,最简单、最直接的无非两种途径:一是发帖,二是跟贴。所谓发帖,即是通过自媒体(如博客、论坛、贴吧等)形式,发布新闻、阐发意见、表明观点,并期待其它网友的关注与响应。所谓跟贴,即是网友对网络媒体(包括主流网媒、商业网媒、自媒体等等)新闻与评论的反馈,包括回帖、留言等诸多形式。有着显著公众关注度的主流网媒自然成为网友实现有效表达的理想场所。
但是主流网媒,尤其是地方主流网媒,在面对重大事件或敏感问题时出现集体失语现象屡见不鲜。当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回避工作失误,以“容易引起恐慌”为由,“捂盖子”、“封嘴巴”的时候,怎样通过网络有效表达网友对重大事件或敏感问题的话语权呢?
就此,笔者结合网络传播之具体案例,探讨有益于网友话语的有效表达:
㈠“转战——跃进”。即是说,当某一地方主流网媒就其地域的某一问题集体沉默时,我们不妨在其它地域的主流网媒上寻求突破。以“同仁医院事件”为例,黑龙江籍农民工王建民身患急症求医“同仁”,却因无钱治病遭遇到该院的见死不救,“在走廊里不停喊疼和救命”。不果后,含恨死于该院的“厕所门前”。对此,北京地方媒体却陆续失语,选择回避。这个时候,死者家属该怎么表达话语呢?他们开始求助于家乡的新闻媒体。于是黑龙江新闻网、东北网、新华网黑龙江频道等陆续跟进,报道、揭发出事件真相,如《黑龙江农民工无钱治病惨死“同仁”》的新闻专题、《王建民,医院产业化的牺牲品?》的网媒评论,等等。得知因由的网友们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出社会舆论的关注、愤怒、谴责、声讨,并对死者家属“要求赔偿、要求惩罚”的请求予以响应和支持。当对于某一地方主流网媒就其地域的某一问题选择集体沉默时,我们怎样通过“转战”的方式,来揭露真相、表达心声、寻求帮助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㈡“包围——挺进”。即是说,当某一地方主流网媒就其地域的某一问题选择集体沉默,其它主流媒体由于不知情况、不明就里暂时失语时,从其外围入手,在博客、论坛、贴吧等自媒体上表达话语、揭示真相,当公众关注与接受达到高潮的时候,再寻机挺进主流媒体,促成真假、善恶、美丑的昭示,当不失为网友表达的有效之法。以陕西“华南虎照”事件为例,网友质疑之初,由于当事人周正龙的坚决态度:“敢用脑袋担保照片是真的”,三位虎照鉴定专家的调查结果:“我们一致认为照片真实可信”,以及陕西省林业厅公开表态:“照片不会有问题”,因此,主流媒体一度对网友质疑不予采信。于是,网友们开始通过自媒体形式,从主流媒体外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打虎”行动:如网易新闻论坛的帖子《众网友鉴定华南虎照片》、中华网论坛的帖子《质疑六方专家鉴定老虎照片》等等,从虎照失实之处、虎照制作之法、虎照背后之鬼等各个方面,大家你言我语,分析阐述,伴随着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的关注、参与并相继跟进,网友声音开始出现于公众关注最高的地方,如新华网评《华南虎照真相不出,誓不罢休!》、人民时评《“华南虎事件”是时候翻底牌了》等等,通过网友们在争论、质疑、碰撞中的不懈努力,纸老虎终于原形毕露。
这里,颇值一提的是中国经济谭的一个帖子《爆炸、矿难,山西为何黑色新闻不断?》,虽然它本身只是一个公众关注不高的帖子,但文章尖锐地直指矿难,犀利地针对山西,表达出网友(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山西黑色新闻不绝于耳的愤怒声讨,因此,该贴子在得到网友们的热捧的同时,通过网友跟帖、帖子转载等广泛传播。2008年初,这个帖子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这在国内网络传播史上尚属首例。换句话说,虽然自媒体的公众关
注程度有限,但其传播的价值与表达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二、当网友的真相诉求超越道德底线,通过人肉搜索形成网络暴力的时候,把关人职权如何行使?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匿名性,网络媒体的多样化、多元化,在促成网友讨论时事热切积极、交流思想自由畅意、吐露心声不惧权势、针砭时弊尖锐犀利的同时,也促成了网友话语的随心所欲。以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观之,由网友话语权的随意任性与网媒把关人的集体缺位而引发的网络负面伦理问题颇值得反思。当然,人肉搜索作为游离于法律边缘的道德审判,无论是“虐猫事件”、“铜须搜索”,还是汶川地震灾后见于网络的“汶川地震寻人吧”,其本身的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伴随着个人隐私被随意侵犯出现的语言暴力、人身攻击等等,又与社会的法律与道德格格不入。因此,面对人们关于人肉搜索“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的质问,其规范化正迫在眉睫。
就其规范之法而言,若“重症用猛药”,在击退了人肉搜索的同时,随之抑制了网友话语,可能让社会监督在沉默中悄然失效。因此,笔者认为,网媒把关人的适时疏导可能更富成效。那么,网媒把关人如何作为、如何疏导呢?
虽然,如麦库姆斯说,“新闻媒介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的能力”,尤其是在信息方式多样化、传播主体多元化的今天。但是,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是成正比的,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因此,即便是自媒体中信息内容的多样化和发布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议程设置的功能削弱,但海量的信息同样为议程设置提供了便利。当铺天盖地的网友声音将某一时间关于某一问题的某一网友声音迅速掩盖的时候,渴望自我表达、期待他人反馈、盼望他人赞同的网友声音自然希望得到更多的他人关注,此时,把关人如社区版主、博客群主的“推荐置顶”、“博文加精”之效用开始凸显。
笔者认为,“帖子置顶”、“博文加精”既是议程设置的表现,亦是“意见领袖”之树立。意见领袖作为网络传播中为他人提供信息、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具有向导性与启发性的言论(或可称之为领袖意见),意见领袖具有的引领潮流和推波助澜作用,使得争当意见领袖和成为意见领袖成为网友之所以争相表达话语的普遍心态。因此,当一些消极、偏激的言论风靡时,如果我们将规范、积极的网友言论进行置顶推荐、加精推荐,则其必然在吸引网友关注、引导网友言论的同时促成网友的仿效学习。
因此,只要把关人在大致把握网友舆论动态的同时,合理设置议程,并对网友言论进行技术性和文本性的审阅与规范,如:对侵权行为进行删帖制止,对脏话粗话进行字符限制,对规范、积极、经典的网友言论进行置顶加精推荐,文明的网际关系应该不难实现。当然,仅仅从把关人角度入手,企望抑止网络暴力,那对把关人本身的职业素质、道德操守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的。这时候,如果能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作为制度保障,以明晰网友言论与把关人行为的权利与责任,那将是和谐网络建设的强有力支撑。我们欣喜地看到,伴随着地方性法案《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出台,正在审议的全国性法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也呼之欲出,相信,随着网络安全条例与侵权责任法规在具体实践中的不断完善,网络暴力将望风而遁。
结 语
当主流媒体面对重大事件或敏感问题集体失语的时候,网友不妨在博客、论坛、贴吧等自媒体里先行一步,期待在大家言论与观点的陈述、碰撞中,磨合出渐趋清晰的真相与合议。而当网友的真相诉求超越道德底线,通过人肉搜索形成网络暴力的时候,把关人理性的观点引导、思辨的观点分析、换位的观点阐释应该比简单粗糙的删帖、隐贴积极有效。网友话语权VS网媒把关人,是对抗还是融合?为了网际更和谐,我们不选择对抗;为了声音更真实,我们不选择融合。因为,文明而坦诚的网络环境我们都需要!■
參考文献
[1]陈焕仁.当代媒体新闻报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8).
[2]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3).
(作者单位:四川社科院新闻所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