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多学科综合护理模式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76例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多学科综合护理措施,并比较两组间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病例在住院时间、依从性、康复配合、术后并发症、满意度5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多学科综合护理可以降低老年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提高康复积极性和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骨折;多学科综合护理;临床应用
骨折多发于儿童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急剧增加,老年骨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据相关研究[2],老年骨折患者常存在诸多的危险因素:由于老年人骨密度和骨强度下降,即使遭受轻微外力也容易引起骨折,加上老年人多罹患心血管、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增加了骨折的危险性,并且天气、交通、居室拥挤等环境因素亦是引起老年骨折不可忽视的因素。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能力下降,骨折发生后愈合慢,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从而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本院近年来接诊老年骨折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本文就老年骨折的护理模式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76例,其中男34例,女42例,年龄60~86岁,平均(71.1±6.6)岁。其中肱骨近端骨折5例,髋部骨折52例,股骨远端骨折12例,胫腓骨7例。骨折原因包括:交通事故17例,行动摔伤59例。其中51例患有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所有病例均经完善的检查,并进行了评估。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该项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具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模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内容包括: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并对患者病况进行细致的评估;进行医患沟通,向患者介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的基本情况,告知骨科吊架、床栏使用方法以及患肢注意事项等;观察并记录患者病况,遵医嘱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
1.2.2 多学科综合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多学科综合护理模式,即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多学科的综合护理措施。
1.2.2.1综合护理措施
为了提高整体护理效果,加强护理团队协作精神,采用了综合护理方式,成立综合护理小组,由1名组长、2名责任护士、1名药务兼秘书、2名值夜护士组成,负责约20个病人的护理工作。组长由组织协调能力强、业务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并负责所有病人的护理计划制定、新护士带教、组内工作安排等工作。责任护士由本院注册护士担任,负责日班病人的护理工作,在遇到工作困难时可随时向组长寻求帮助。药务兼秘书负责药品物品准备、病人及家属接待、护理信息电脑输入等工作。值夜护士由本院年资1年以上的注册护士担任,负责所有夜班治疗护理工作。
1.2.2.2循证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以往护理经验,确定循证的护理问题,通过CNKI数据库查询有关问题的护理证据,从而制定最佳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例如为预防股骨颈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查证采用以下护理措施:抬高患肢并与床面成15°~30°角,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静脉回流阻滞;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药物,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加强肢体活动和早期锻炼,加快康复进度;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避免重复穿刺和反复挤压等。
1.2.2.3手术护理措施
术前进行心理干预,适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正性经验,以缓解其紧张情绪,坚定手术治疗信心,并指导术前饮食、生活料理等。术后给予药物镇痛,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预防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并对患者给予心理支持,以减轻疼痛。指导患者饮食作息、康复训练等。
1.2.2.4 康复护理措施
为了取得长期稳定的疗效,制定专项康复护理措施。例如住院期间提供老年健康咨询,指导患者接受早期康复程序训练,患者出院以后还能接受1年期的家庭康复护理套餐,包括营养咨询、抑郁症检测、康复与防跌倒训练计划等。
1.3 评价方法
以住院时间、依从性、康复配合、术后并发症、满意度5项指标评价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住院时间是患者入住至切口愈合良好、医嘱离院时间。依从性依据患者遵医嘱治疗与护理情况而定,以配合1、不配合0计数评分。康复配合包括康复主动性、配合程度、有无放弃治疗行为、对护士和家属鼓励的响应程度4个项目,每一项满分为25分,4项合计满分100分。术后并发症按发生人数计数。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卷,满分为100分,80以上为满意;满意计数为1,不满意为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形式( )表示,并采用 检验。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在依从性、康复配合、满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由于两组间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年老体弱,骨折后需要较长时间卧床治疗和护理,容易产生烦躁、焦虑和沮丧等负性情绪,不利于其早日康复和融入社会。常规护理模式是遵医嘱护理,护理目标不够明确,并且受护士护理经验、知识水平影响较大,护理质量不穩定。采用综合护理模式,低年资护士能够及时得到高年资组长护士的指导,工作压力减轻,安全隐患消除,护理质量较有保障。通过循证护理方式,吸取同类型疾病的护理精华并加以利用,有利于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红剑.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107-109.
[2]王瑛,季艳玲,吴鹏.老年骨折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与综合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6):49-50.
关键词:老年骨折;多学科综合护理;临床应用
骨折多发于儿童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急剧增加,老年骨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据相关研究[2],老年骨折患者常存在诸多的危险因素:由于老年人骨密度和骨强度下降,即使遭受轻微外力也容易引起骨折,加上老年人多罹患心血管、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增加了骨折的危险性,并且天气、交通、居室拥挤等环境因素亦是引起老年骨折不可忽视的因素。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能力下降,骨折发生后愈合慢,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从而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本院近年来接诊老年骨折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本文就老年骨折的护理模式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76例,其中男34例,女42例,年龄60~86岁,平均(71.1±6.6)岁。其中肱骨近端骨折5例,髋部骨折52例,股骨远端骨折12例,胫腓骨7例。骨折原因包括:交通事故17例,行动摔伤59例。其中51例患有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所有病例均经完善的检查,并进行了评估。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该项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具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模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内容包括: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并对患者病况进行细致的评估;进行医患沟通,向患者介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的基本情况,告知骨科吊架、床栏使用方法以及患肢注意事项等;观察并记录患者病况,遵医嘱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
1.2.2 多学科综合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多学科综合护理模式,即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多学科的综合护理措施。
1.2.2.1综合护理措施
为了提高整体护理效果,加强护理团队协作精神,采用了综合护理方式,成立综合护理小组,由1名组长、2名责任护士、1名药务兼秘书、2名值夜护士组成,负责约20个病人的护理工作。组长由组织协调能力强、业务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并负责所有病人的护理计划制定、新护士带教、组内工作安排等工作。责任护士由本院注册护士担任,负责日班病人的护理工作,在遇到工作困难时可随时向组长寻求帮助。药务兼秘书负责药品物品准备、病人及家属接待、护理信息电脑输入等工作。值夜护士由本院年资1年以上的注册护士担任,负责所有夜班治疗护理工作。
1.2.2.2循证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以往护理经验,确定循证的护理问题,通过CNKI数据库查询有关问题的护理证据,从而制定最佳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例如为预防股骨颈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查证采用以下护理措施:抬高患肢并与床面成15°~30°角,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静脉回流阻滞;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药物,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加强肢体活动和早期锻炼,加快康复进度;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避免重复穿刺和反复挤压等。
1.2.2.3手术护理措施
术前进行心理干预,适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正性经验,以缓解其紧张情绪,坚定手术治疗信心,并指导术前饮食、生活料理等。术后给予药物镇痛,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预防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并对患者给予心理支持,以减轻疼痛。指导患者饮食作息、康复训练等。
1.2.2.4 康复护理措施
为了取得长期稳定的疗效,制定专项康复护理措施。例如住院期间提供老年健康咨询,指导患者接受早期康复程序训练,患者出院以后还能接受1年期的家庭康复护理套餐,包括营养咨询、抑郁症检测、康复与防跌倒训练计划等。
1.3 评价方法
以住院时间、依从性、康复配合、术后并发症、满意度5项指标评价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住院时间是患者入住至切口愈合良好、医嘱离院时间。依从性依据患者遵医嘱治疗与护理情况而定,以配合1、不配合0计数评分。康复配合包括康复主动性、配合程度、有无放弃治疗行为、对护士和家属鼓励的响应程度4个项目,每一项满分为25分,4项合计满分100分。术后并发症按发生人数计数。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卷,满分为100分,80以上为满意;满意计数为1,不满意为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形式( )表示,并采用 检验。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在依从性、康复配合、满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由于两组间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年老体弱,骨折后需要较长时间卧床治疗和护理,容易产生烦躁、焦虑和沮丧等负性情绪,不利于其早日康复和融入社会。常规护理模式是遵医嘱护理,护理目标不够明确,并且受护士护理经验、知识水平影响较大,护理质量不穩定。采用综合护理模式,低年资护士能够及时得到高年资组长护士的指导,工作压力减轻,安全隐患消除,护理质量较有保障。通过循证护理方式,吸取同类型疾病的护理精华并加以利用,有利于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红剑.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107-109.
[2]王瑛,季艳玲,吴鹏.老年骨折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与综合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