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好的记叙文要有恰当的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孤立的。写人、叙事与写景抒情总是相伴而生的,是一个整体,这样,才能使读者融入文章中,让读者产生共鸣。古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那么记叙文在写景时,如何才能妙笔生花,我们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法。
一、巧用句式,整散结合
让作文语言“活”起来的方式很多,但巧用句式,无疑是一种快捷、易学的方式。骈散结合、长短有致的句式,也往往是得分的“亮点”。巧用长短句,使句式跳跃、明快,富有节奏感,表意更明显。
例文中“有人说:没有去过九寨沟,就不知道水的澄,水的蓝,水的清澈,水的幽深,水的神秘,水的静谧”。这里,作者用一些短句,极具排比气势,把九寨沟的水的特点写的淋漓尽致。再如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一节,既有短句又有长句,相互结合,读来语言颇有气势又不失节奏。
可见,作文要想在语言上有所创新,还要讲究语言的韵律,节奏明快、铿锵有力,而这些,都要体现在句式上,体现在字里行间。要力争做到语言的整散结合,流利畅达,如顺江之水,自然奔放不受阻,一泻千里到终头。使散句、整句恰当结合,使音韵和谐。
二、借用修辞,文笔生动
巧用修辞,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神奇,化陈旧为新颖,为文章增添亮色。比喻,是利用联想,把所写事物用其他与之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展现出来,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运用比喻时,大多着眼于主、客体之间外部形态上的相似。拟人,则是把所写之物赋予一种人的思想感情,使之人格化,具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例如,“她光滑而明亮,象少女纯洁无邪的眼睛”,一个比喻,写尽了九寨沟水的清柔与圆润。“它们温驯地躺在群山的怀抱里”,将山与水的相亲相偎书写的生动形象。
三、妙用诗词,风格多样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古诗词博大精深。巧妙地使用诗词,用诗词打扮自己作文的语言,用诗词为文章增加文化的厚度。
一是直接引用诗词。它可以显示作者对语言的把握能力,使文章的文采“跃然纸上”。如临瀑布则用“露华凉人怯衣单”、“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来书写眼前的景物以及感受;登高山则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看到夕阳,则运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观月,既可以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月夜的幽静,也可以借用“举头望明月”抒思乡。这些千古佳句,运用恰当贴切,会使人浮想联翩。
一是化用诗词。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比如: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让我们联想起诗句的意境,带领我们进入似曾相似的诗歌意境。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古语就鲜明地讲出了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写景的作文中,我们把对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更要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名句,叫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景与情的完美结合。
总之, “美景”之所以美,正是由于我们的如花妙笔。当我们掀起 “美景”的盖头,由浅入深,把握它的规律以后,用它来指导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一、巧用句式,整散结合
让作文语言“活”起来的方式很多,但巧用句式,无疑是一种快捷、易学的方式。骈散结合、长短有致的句式,也往往是得分的“亮点”。巧用长短句,使句式跳跃、明快,富有节奏感,表意更明显。
例文中“有人说:没有去过九寨沟,就不知道水的澄,水的蓝,水的清澈,水的幽深,水的神秘,水的静谧”。这里,作者用一些短句,极具排比气势,把九寨沟的水的特点写的淋漓尽致。再如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一节,既有短句又有长句,相互结合,读来语言颇有气势又不失节奏。
可见,作文要想在语言上有所创新,还要讲究语言的韵律,节奏明快、铿锵有力,而这些,都要体现在句式上,体现在字里行间。要力争做到语言的整散结合,流利畅达,如顺江之水,自然奔放不受阻,一泻千里到终头。使散句、整句恰当结合,使音韵和谐。
二、借用修辞,文笔生动
巧用修辞,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神奇,化陈旧为新颖,为文章增添亮色。比喻,是利用联想,把所写事物用其他与之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展现出来,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运用比喻时,大多着眼于主、客体之间外部形态上的相似。拟人,则是把所写之物赋予一种人的思想感情,使之人格化,具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例如,“她光滑而明亮,象少女纯洁无邪的眼睛”,一个比喻,写尽了九寨沟水的清柔与圆润。“它们温驯地躺在群山的怀抱里”,将山与水的相亲相偎书写的生动形象。
三、妙用诗词,风格多样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古诗词博大精深。巧妙地使用诗词,用诗词打扮自己作文的语言,用诗词为文章增加文化的厚度。
一是直接引用诗词。它可以显示作者对语言的把握能力,使文章的文采“跃然纸上”。如临瀑布则用“露华凉人怯衣单”、“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来书写眼前的景物以及感受;登高山则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看到夕阳,则运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观月,既可以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月夜的幽静,也可以借用“举头望明月”抒思乡。这些千古佳句,运用恰当贴切,会使人浮想联翩。
一是化用诗词。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比如: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让我们联想起诗句的意境,带领我们进入似曾相似的诗歌意境。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古语就鲜明地讲出了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写景的作文中,我们把对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更要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名句,叫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景与情的完美结合。
总之, “美景”之所以美,正是由于我们的如花妙笔。当我们掀起 “美景”的盖头,由浅入深,把握它的规律以后,用它来指导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