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是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同步进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内容虽然简单,但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的过程,例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为运用思维方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为提高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贯穿于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直到小学六年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培养;还要贯穿于每一节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新授课的教学中,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还要貫穿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也就是说,在数学概念、数学计算、数学操作(如测量、画图等)的教学中,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力求获得数学知识,并不断探索新信息,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和手段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实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和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它、研究它。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比例”时,设置有趣的问题:你们知道人身体的哪些部位存在着比例关系吗?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急于知道人身体部位的比例关系。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软尺叫学生亲自测量:两臂平伸的长度与身体的高度比,大约是1:1;脚长与身体的高度比,大约是1:7;手腕周长与颈周长的比,大约是1:2,等等。学生亲自测量得到证实,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想到:警察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脚印,就可以利用比例的知识推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促进了思维发展。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1.分类与比较能力的培养
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系统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按着一定标准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比较,使学到的知识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思维的系统化。例如,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分别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系统化,对新知识信息的接受更容易,思维更清晰。
2.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中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在小学数学中分析与综合得到广泛应用,分析与综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可以理解某一数学知识的要素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又对数学知识有了全面和整体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可以把它细化为“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并在逐一进行分析解决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找出异同点,总结出分数乘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判断与推理能力的培养
判断与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的过程离不开判断,思维的结果通常以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对知识的判断正误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否正确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认真组织好训练材料,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性质、公式等。教会学生判断方法,在判断时应先与相关知识对照,找出其本质上的差异,以防误判。推理是人的主要思维活动,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就是具备比较完善的推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推理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4.抽象与概括能力的培养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提高小学生的抽象与概括水平,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必然经历感知—表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这个过程。其中,感知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事物获得鲜明而又清晰的印象,从而实现抽象、概括。一要正确使用直观教具。培养小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教学时,必须合理利用教具,如实物、图形等直观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准确视察,以逐步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从而抽象概括出正确的数学概念、原理。二要恰当地运用直观学具。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虽然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但学习某些数学知识,抽象概括数学概念,仍然离不开先前的思维形式。因此,当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时,仅仅通过对实物或图形的观察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形成表象,再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可知,动手感知是抽象概括的起点,而抽象概括是动手感知的归宿。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的过程,例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为运用思维方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为提高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贯穿于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直到小学六年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培养;还要贯穿于每一节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新授课的教学中,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还要貫穿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也就是说,在数学概念、数学计算、数学操作(如测量、画图等)的教学中,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力求获得数学知识,并不断探索新信息,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和手段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实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和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它、研究它。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比例”时,设置有趣的问题:你们知道人身体的哪些部位存在着比例关系吗?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急于知道人身体部位的比例关系。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软尺叫学生亲自测量:两臂平伸的长度与身体的高度比,大约是1:1;脚长与身体的高度比,大约是1:7;手腕周长与颈周长的比,大约是1:2,等等。学生亲自测量得到证实,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想到:警察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脚印,就可以利用比例的知识推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促进了思维发展。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1.分类与比较能力的培养
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系统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按着一定标准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比较,使学到的知识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思维的系统化。例如,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分别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系统化,对新知识信息的接受更容易,思维更清晰。
2.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中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在小学数学中分析与综合得到广泛应用,分析与综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可以理解某一数学知识的要素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又对数学知识有了全面和整体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可以把它细化为“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并在逐一进行分析解决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找出异同点,总结出分数乘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判断与推理能力的培养
判断与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的过程离不开判断,思维的结果通常以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对知识的判断正误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否正确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认真组织好训练材料,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性质、公式等。教会学生判断方法,在判断时应先与相关知识对照,找出其本质上的差异,以防误判。推理是人的主要思维活动,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就是具备比较完善的推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推理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4.抽象与概括能力的培养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提高小学生的抽象与概括水平,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必然经历感知—表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这个过程。其中,感知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事物获得鲜明而又清晰的印象,从而实现抽象、概括。一要正确使用直观教具。培养小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教学时,必须合理利用教具,如实物、图形等直观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准确视察,以逐步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从而抽象概括出正确的数学概念、原理。二要恰当地运用直观学具。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虽然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但学习某些数学知识,抽象概括数学概念,仍然离不开先前的思维形式。因此,当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时,仅仅通过对实物或图形的观察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形成表象,再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可知,动手感知是抽象概括的起点,而抽象概括是动手感知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