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的石雕艺术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775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的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可以说是一片花的海洋,在阳光明媚、姹紫嫣红的街头漫步,你会发现在那甜蜜而柔软的花枝映衬下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石头和雕刻而成的形态各异、妙趣横生的艺术品。提起津巴布韦也许我们更多联想到的是壮观的维多利亚瀑布和世界闻名的烟草拍卖市场,到了这里我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以考古遗址来命名的国家里最有特色的要算石头和用它们雕刻成的艺术品了。无论是在哈拉雷的大街小巷、瀑布城的艺术品市场还是酒店、博物馆、路边的草地里你都可以看到精美的石雕艺术品,它们体现了这个古老而又迷人的南部非洲国家的艺术精髓。
  驱车在这广袤的非洲南部高原,我被路边那一块块饱经风霜而又昂然屹立的巨大石块深深吸引住了,它们有的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吨,形态各异,像蘑菇、像船,还有的像木屋、桃子。大石头位于相对较小的石头上,支撑点很小,却自然平衡而不倒,真乃天地造化!正是这独有的石头资源为千百年来能工巧匠们施展才华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优质原材料。我想,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也源于此吧。
  津巴布韦的石雕艺术确实有着神秘的起源。“津巴布韦”在当地土著语中是石头城的意思,它是一处叫做“大津巴布韦”的保存完好的人类古文明遗址,位于该国东南高地的一片宁静沃土上,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1世纪。当时的土著居民绍纳族人就地取材,用石头建造了这座气势恢宏的城堡,石与石之间完全靠人工自然垒建,未用任何泥浆辅料,严丝合缝而又坚固完美,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头城建筑群体,仅次于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文明,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探古寻幽。一块块巨大的花岗岩、一段段残垣,一件件古老的石雕,神秘地矗立着,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与沧桑。
  最值得津巴布韦人民骄傲的石雕艺术之祖——皂石鸟就曾矗立于此。皂石鸟又名津巴布韦鸟,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名叫皂石的软质石材雕刻而成的,高约14英寸,线条简朴,体态浑厚,充分展示了非洲古代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后,皂石鸟作为国家象征被印在国旗和国徽上。也许是因为这石雕过于精美,它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最早在大津巴布韦遗址发现的皂石鸟雕刻共有8件,在100多年以前,殖民者掠走了其中的6件半;津巴布韦独立后不久,南非政府送回了其中5件,但那只身首异处的皂石鸟却一直没有找到。据说,当年那只鸟的头被切了下来,丢弃在遗址的西侧围场里,而底座则被当时的南罗得西亚殖民统治者罗斯送给了一位德国传教士,后者又将其卖给了柏林人类学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攻入德国之后把这个底座带回了列宁格勒。两德统一后,这只石鸟的底座又回到了柏林。1998年在比利时皇家中非博物馆举办的一个津巴布韦石雕展上,这只被分割的皂石鸟才有了第一次短暂的重逢。展览结束后,津巴布韦政府开始同德国政府商讨有关皂石鸟底座的回归问题,经磋商双很快达成了一致。2004年5月,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亲手从德国驻津巴布韦大使手中接过这只皂石鸟雕刻的底座,将这件身首异处100多年的工艺品重新拼接在一起,不久它即被送往位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国家博物馆,和保存在那里的另外6只皂石鸟一道向世人展示着津巴布韦灿烂悠久的古文明和精湛的石雕艺术。
  如今,古老的皂石鸟所体现简约流畅的艺术风格被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下来。优美流畅的线条和颇具抽象感的人文精神是其两大特征。津巴布韦的艺术家们崇尚神灵,他们坚信万物有灵,石雕的题材、形态、人物大多来源于当地的神秘宗教及古老民间故事,充溢着原始的漂泊,。它那粗犷的节律,神秘的悟觉,沉默中崛起的震撼在朴实无华中得到升华,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精神,是在百折不挠中的豁然开朗,是在反复痛楚中的酣畅坦然,让我们在对艺术的共鸣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人物是石雕的主要题材,艺术家们常用变形简约的手法塑造形象,造型极为概括,结构远离正常比例,多为风格主义,常有抽象成分。质地光滑、纹理流畅的一面常与粗犷豪放的一面形成对比鲜明的审美情趣。在雕刻过程中,艺术家们非常注意利用石材天然形状和纹理,他们认为石材本身是有灵性的,顺其天然质地,可将石料之灵显现出来,变成有生命的形式。
   当然津巴布韦的艺术家们也善于发挥现实生活中的想象力,展示当代非洲社会的文化与精神力量,这对于任何现代文化艺术都极具意义。自从50年代后期津巴布韦石雕以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就很快赢得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认可。据说,津巴布韦的石雕艺术曾使毕加索找到了现代绘画的灵感,从而开创了“立体主义”流派之先河。与毕加索同时代的勃拉克、马蒂斯、弗拉曼克、德兰等艺术大师无不钟情于收藏非洲雕刻艺术品,并从中吸取创作养分。
  “嗒,嗒……嗒,嗒嗒……”,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伴着紫薇花的清香,我再一次漫步于哈拉雷市郊的Verdite Africa石雕艺术园,听到的是古树下传来的梦呓般的、神秘而神圣的对生命的希望和祈求,是千百年来津巴布韦石雕艺人的创作传统。
其他文献
本文从“反驳”这种言语行为出发,采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语用方面的探索性研究。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定了“反驳”这种言语行为在言
本文主要从电影叙事的角度切入,用比较分析的方式,从叙事风格、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几方面对张艺谋与贾樟柯电影叙事作一比较研究,以期对他们的电影叙事做一整体把握。尽管二人叙
30年代是现代文学阶段的转折与过渡,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发展期,女性诗人的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本文从自我这个角度切入30年代女性诗人的创作研究,从自然
内因是指一个确定的事物或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基础和根本动力,是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面对社会经济发 展的变化与要求,分析独立学院发展的内部因素,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增强竞争实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在服务国家、贡献社会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同时,实现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壮大。    一、做好长
《桯史》宋代岳珂撰寫的一部史料筆記,全書以記錄朝野見聞為主,是研究宋代社會的珍貴史料,也是漢語詞彙研究的珍貴語料。從共時的角度來看,它應與《東京夢華錄》、《北夢瑣言》、
教育本质是自1978年后教育领域争论十分激烈的一个教育理论问题,各种教育本质观从各自不同的背景、立场出发,针对前人观点的不足提出新的教育本质观。近年来,有学者站在后现代的立场上否认教育本质的存在。本文认为,重构某种历史性、实践性的教育本质范畴是对反本质主义者对教育本质提出的挑战作出的反馈。    一、我国教育本质论争过程及反思    1978年,于光远在《重视培养人的研究》一文中,率先对把教育归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