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示实验是教师做演示,学生做观察的过程。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能用其他任何实验教学形式来取代的,因为任何探索和创新都起源于观察与模仿。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充分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对实验内容安排和处理形式是否得当,以及指导学生听课的方法是否得力等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
有些教师演示实验善于“唱独角戏”,教师演,学生看,实验时热热闹闹一阵子,而过后“烟消云散”。实际上,演示实验是教学双方协调活动的一种实验方式。如果教师能挖掘实验素材,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多设疑置疑,由浅入深、由表入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和回忆,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固液加热制取有毒气体的实验,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新的制气装置,实验时设计如下问题:①你在初中已学过哪些制气装置?实验室用固体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制取氯气,能否用上述装置?如不能,可采用什么装置?②制取氯气时如何连接装置?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加入药品?③为什么要缓缓加热?④怎样收集氯气?如何检验氯气是否收集满了?⑤怎样才能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⑥多余的氯气怎样吸收?若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吸收,哪一个更好?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回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总结出制备气体的四个环节: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
二、指导观察方法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力往往是发现、创造的先导。学生观察实验时注意力往往容易被新奇的、有趣的化学现象所吸引,冲淡了对本质现象的观察。因此教师应在实验中指导学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特别要强调学生实验观察的步骤,养成眼观、耳听、鼻闻、脑想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目的越明确,随意性越小,观察效果越好。
如镁带燃烧、喷泉实验,集美丽与趣味于一体,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光和色吸引。对镁带燃烧,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看燃烧后的物质与燃烧前的物质有什么不同;喷泉实验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喷泉,提醒学生观察喷泉结束后烧瓶中的液体量,诱发思考液体末充满烧瓶的原因,在标准状况下,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等问题。观察中发现的新奇现象,最容易引起观察者探究思考的好奇心,成为进行思维的兴奋点,从而激发对问题的不断思考。
三、培养独立实验能力
演示实验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实际,采取教师讲解、示范是无可非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观众的位置上,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某些具体的操作细节或现象一晃而过,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经验的教师,则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或改为学生上台实验,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又便于师生间沟通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值得一提的是,与验证性实验相比,由于这样做是学生“首次”实验,他们有较强的新鲜感和兴奋点,探索问题的欲望十分强烈,效果更加明显。
例如,在学习制取氨气的演示实验时,由于该实验与学生学过的氧气制取、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实验装置基本相似,若仍采取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方法,学生没有新鲜感,引不起兴趣。为克服此弊病,变被动为主动,可让个别学生代替教师上台演示,教师在一旁及时引导,台下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操作步骤是否正确,并比较三者的异同。由于是学生演示,学生看,台上学生做得小心谨慎,力求规范,台下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得认真仔细,身临其境,兴趣倍增,印象更深,记得更牢。
四、多途径结合提高效率
讲解实验时一定要重视讲解时机,讲解要富有启发性。教师可依据实验内容,有时讲解在先,主要起提示、激疑作用;有时讲解在后,是起总结、强化的作用;有时讲和做同时或交错进行,目的是指导学生观察,使他们掌握住现象的实质,为整个实验的总结概括起相互补充作用。例如,盐类水解的实验,采取了先做后讲,而做氢氧化铝的两性实验,采取讲解和演示交错进行,像银镜反应、电泳实验等,是先讲解,再用实验进行验证的方式。究竟采取哪种形式,要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和学生基础而定。
绘制化学实验装置简图能表示仪器的形象、装配、组合形式和实验的某些操作方法;而利用实验“箭线图”能简缩表述出实验内容、步骤、变化过程和核心现象,将其内容以最简捷、最直观的形式给以呈现。通过绘图不仅可以发掘实验的形象化教学功能,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掌握仪器装置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锻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设计实验积累感性认识。教师适当采用“以图代话”的形式进行演示实验的讲解,进一步提高实验效率,最终达到设计实验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
有些教师演示实验善于“唱独角戏”,教师演,学生看,实验时热热闹闹一阵子,而过后“烟消云散”。实际上,演示实验是教学双方协调活动的一种实验方式。如果教师能挖掘实验素材,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多设疑置疑,由浅入深、由表入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和回忆,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固液加热制取有毒气体的实验,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新的制气装置,实验时设计如下问题:①你在初中已学过哪些制气装置?实验室用固体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制取氯气,能否用上述装置?如不能,可采用什么装置?②制取氯气时如何连接装置?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加入药品?③为什么要缓缓加热?④怎样收集氯气?如何检验氯气是否收集满了?⑤怎样才能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⑥多余的氯气怎样吸收?若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吸收,哪一个更好?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回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总结出制备气体的四个环节: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
二、指导观察方法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力往往是发现、创造的先导。学生观察实验时注意力往往容易被新奇的、有趣的化学现象所吸引,冲淡了对本质现象的观察。因此教师应在实验中指导学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特别要强调学生实验观察的步骤,养成眼观、耳听、鼻闻、脑想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目的越明确,随意性越小,观察效果越好。
如镁带燃烧、喷泉实验,集美丽与趣味于一体,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光和色吸引。对镁带燃烧,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看燃烧后的物质与燃烧前的物质有什么不同;喷泉实验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喷泉,提醒学生观察喷泉结束后烧瓶中的液体量,诱发思考液体末充满烧瓶的原因,在标准状况下,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等问题。观察中发现的新奇现象,最容易引起观察者探究思考的好奇心,成为进行思维的兴奋点,从而激发对问题的不断思考。
三、培养独立实验能力
演示实验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实际,采取教师讲解、示范是无可非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观众的位置上,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某些具体的操作细节或现象一晃而过,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经验的教师,则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或改为学生上台实验,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又便于师生间沟通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值得一提的是,与验证性实验相比,由于这样做是学生“首次”实验,他们有较强的新鲜感和兴奋点,探索问题的欲望十分强烈,效果更加明显。
例如,在学习制取氨气的演示实验时,由于该实验与学生学过的氧气制取、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实验装置基本相似,若仍采取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方法,学生没有新鲜感,引不起兴趣。为克服此弊病,变被动为主动,可让个别学生代替教师上台演示,教师在一旁及时引导,台下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操作步骤是否正确,并比较三者的异同。由于是学生演示,学生看,台上学生做得小心谨慎,力求规范,台下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得认真仔细,身临其境,兴趣倍增,印象更深,记得更牢。
四、多途径结合提高效率
讲解实验时一定要重视讲解时机,讲解要富有启发性。教师可依据实验内容,有时讲解在先,主要起提示、激疑作用;有时讲解在后,是起总结、强化的作用;有时讲和做同时或交错进行,目的是指导学生观察,使他们掌握住现象的实质,为整个实验的总结概括起相互补充作用。例如,盐类水解的实验,采取了先做后讲,而做氢氧化铝的两性实验,采取讲解和演示交错进行,像银镜反应、电泳实验等,是先讲解,再用实验进行验证的方式。究竟采取哪种形式,要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和学生基础而定。
绘制化学实验装置简图能表示仪器的形象、装配、组合形式和实验的某些操作方法;而利用实验“箭线图”能简缩表述出实验内容、步骤、变化过程和核心现象,将其内容以最简捷、最直观的形式给以呈现。通过绘图不仅可以发掘实验的形象化教学功能,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掌握仪器装置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锻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设计实验积累感性认识。教师适当采用“以图代话”的形式进行演示实验的讲解,进一步提高实验效率,最终达到设计实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