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微课的实践与应用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德育模式已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现在的小学生知识面广、摄入信息的途径多元,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如何让学校德育面对这样的群体时能发挥最好的作用?这亟待我们创新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开发德育微课程,创新了德育路径,使各项要求变被动为主动,将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陶冶道德情感,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德育微课理论意义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是指时间较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程”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能启发有思考。[1]
  德育微课程是指师生选取生活中反映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的具体事件,经过教师依据德育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情境、内容、方法进行选择和设计,用相对较短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以“一事一议一悟”的方式组织学生对事件进行内涵剖析,辩识植入,以使学生形成社会期望的品格的教育活动。[2]
  二、构建德育课程图谱
  为了让国家培养目标落地,我们在课程开发中围绕六大价值:高洁仁智乐活,精准对接六大素养:理想信念,人文底蕴,社会参与,人际沟通,学会学习,创意与科学,构建了“立德树人一体化”德育课程图谱。
  三、创新课程模式,文明的力量培养学生文明素养
  各年级通过对课程图谱的研究,制定了“一个主题、两面拓展、三点特征、四种作用、五类框架”、“六大教育”的符合年级特点的微课程。学校的育人团队研究德育课程图谱所包含内容,设计每一个类别下的课程实施流程、操作细则、评价方式。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特色德育课程,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在文明的力量课程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一)“一”个主题。提取学校德育课程中相对稳定的专题
  文明素养,文明行为,从广义上讲,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总体要求,包括尊老爱幼,不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等;从狭义上讲,是对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要求,包括思想健康,用语文明,行为举止得体,遵守社会公德,助人为乐等。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文明行为,做文明人,对其一生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德育微课的形式开设了文明的力量——课间活动微课程。从学生每天都经历的一个微小的时间段入手,以小见大,训练文明习惯。
  (二)“两”面拓展:即课程内容之拓展、实践方式之拓展
  课间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最喜欢的一个时间段,紧张的学习之后放松心情、活动筋骨。也正因为学生在课间处于一个整体放松的阶段,所以对自己的行为要求也同时放松了。规范越细化,越能够起作用。于是我们将课间内容进行拓展,分为了课前准备、文明如厕、课间活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进行细化要求。
  微課进行之前,先由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在课间存在的问题。通过班会讨论,学生发现他们的课间存在课前准备不及时、不正确,如厕忘冲水、课间活动游戏有危险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又进行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是什么?自己通过何种方式去实践等等。以学生为主体拓展了实践的方式。
  (三)“三”点特征:立足于“短小”、来源于“生活”、着眼于“内化”。
  微课的最大特点即短小,针对某一个点、某一个问题进行实践。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出课前准备要先收上节课的书,按类别放入学科袋,然后拿出下节课的书整齐摆放在桌面。教师及时引导:“经过了一节课的学习,有一些小垃圾在我们不经意间落到了地上,影响的教室环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激烈讨论最后决定在课间离开座位后把椅子推到桌子下,检查一下自己周围是不是有遗漏的垃圾,捡起来扔到分类垃圾桶。教师在学生的归纳之上进行提炼,总结出了课前准备三部曲即“一收、二推、三看”。我们把这个做法录制成了微视频,作为德育微课范例向全校推广,一时间每节课课间我们都能听到教室里传来学生们响亮的口号“一收、二推、三看”,他们边喊口号边做动作,短小而简单的课前准备三步曲快速而高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自主总结了课前准备的要求,进而去实践,实现了行为的内化。
  (四)“四”种作用: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素养、增加人文知识、明辨是非价值。
  课前准备三部曲之后我们相继推出了“文明如厕四环节”、“安全游戏三做到”等微课。创意了适用于课间的小歌谣、小游戏,如:靠墙静蹲,扶墙俯卧撑等等。
  课程学习后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实践效果怎样?由谁来监督检查?标准又是什么?班会课上老师继续提出问题,学生经过多次交流和思考想出了好办法。每个班级选举一个监督员,设计一个文明评价表,每个课间由监督员记录同学们课间活动情况,汇总到班级文明手账本中,每周班会时间集体反馈。文明监督员轮流上岗,每个人都是监督者同时又是被监督者。
  德育微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方式全部来源于学生的思考,真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认识到了守规则,讲文明的重要性。文明监督岗的成立,更有助于他们明白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不规范,懂得了明辨是非。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最终形成了我校的“课间活动”流程图,使课程更加科学化、体系化、易操作。
  (五)“五”类框架:行为习惯、意志品质、人际交往、社会公益、理想信念。
  在课题指导下,我校相继打造了系列微课程。文明的力量——健康小镇,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信仰的力量——红信小镇,树立学生理想信念。行动的力量——劳动小镇,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责任的力量——志愿服务课程,引导学生热心社会公益。设计并录制了“课间椅子操”、“足球操”、“一年级入学行为规范”、“文明六个好”、“规范值日”、“志愿服务”等多项德育微课,并在学校进行了普及推广。
  德育微课程的实施,使学校的品格素养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了学生的心灵。他们快乐、他们阳光,他们在一个个“游戏中”获得了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了他们生活的能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改变了孩子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格。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其他文献
当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普遍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教育关乎子女的未来也成为几乎所有家长的共识。然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与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脱节,“熊孩子”现象充分暴露了部分父母缺乏对子女进行教养的关键能力。同时,因为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法,大部分家庭中存在着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轻孩子的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独生子女缺乏一起交流玩耍的伙
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纲要》还特别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举行专门的考试,不开展书法等级考试。  随着信息化世界的到来,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开始习惯于键盘,而疏远笔墨,致使汉字的书写频率下降。姑且不用说写一手好字,就是拿起笔来,也常常是提笔忘字。《纲要》的
科学知识的存在较为广泛,无处不有,多种多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接触到,老师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来向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平时在学生中,要见缝插针,抓住机会对一些科学问题给他们进行讲解,增加其科学知识。  一日课间休息,几个学生在办公室烤火,有个学生讲到他们村里的老人说,夏天村子周围经常有“鬼火”在燃烧,说时脸上显得很惊恐,看着他们害怕的样子,我笑笑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哪来的‘鬼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我们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就教师评价制度,做了大量而切实有效的工作,从师德建设到教师管理,從日常教学到教科研结合,从继续教育到教师成长等方面,修订和完善了相关的教师评价制度,新建了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做到评价常态化、多元化、综合化、实效化,实现了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评价的机制再造,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师综合评价体现多元性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根据新课改相关精神,全面修订并完善学校的
一、捐资  1、汪荣义交来捐资(38人)17250元  2、汪应志交来捐资(26人)15100元  3、大方汪诗泽交来捐资(46人)5000元  4、纳雍汪应杰交来捐资(6人)5000元  5、赫章汪贵华交来捐资(14人)2400元  6、织金汪姬华交来捐资(13人)5000元  捐资合计(145人)53750元  二、会议报到总人数189人,实交报名费180人,每人交报名费250元,共计4500
人的成长,正犹如一棵树一般,扎根泥土,吸天地之灵气,发芽、吐绿、抽枝、茁壮,用绿荫回报大地。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实验中学将榕树作为学校的校树,,以其奋发向上、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的精神引领学校开拓进取,锐意前行。学校通过树把感恩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环保教育、励志教育等融为一体,在三个年级开展了“知恩——感恩——报恩”的感恩教育活动,培养浸润孩子一生的品格。  种植班树:凝聚心志,绿化校园  丰富多彩的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又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保姆式工作,大大小小的事情一大堆,要做好班主任还真不容易。但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是每个班主任的愿望。  一、树立形象  我国有句古语“身教重于言教”。有经验的老师也常说:“有什么样的班主
品德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忽视儿童对游戏活动的需要,习惯性地用成年人自认为适合学生的方式教育学生。游戏是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儿童天生就喜欢游戏。事实上,当品德教学的内容不能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时,便难以让学生认同和吸收。随着品德教学改革的深化,人们开始把游戏引入课堂。但在游戏的运用上,普遍存在把游戏看作道德结论的验证方式,发挥的仅仅是工具性作用,其过程性形成和生成性构建功能未得以体现。为解决
尊敬的各位教育工作者:  您好!  中国教育学会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群众性教育学术团体。我会成立30多年来,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凝聚、团结和组织有志于教育科学研究的人士,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深入研究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在普及教育科学知识、提升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发现培养优秀人才以及繁荣教育科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
32年来,我一直快乐地奋斗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岗位上,专注教育让我的人生更加完美。  有一种韧性让我坚守。持之不懈,方能存在。做老师,我努力做一名好老师,以寻求我的存在感和归宿感,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做教研员,我努力为老师专业发展做好服务,做教师成长的引路人,率领全区语文教师开展“大阅读实施策略的研究”,参与编写了《小学语文经典读本》教材,有3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30多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