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漆来自深山老林,贝壳采自湖泊大海,两种原本毫不相关的材质,在扬州完美邂逅。漆的缓慢流动,让轻巧的贝壳终究扎根一处,呈现永恒的低调奢华。
《髹饰录·填嵌》载:“螺钿即螺填也。百般文图,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沙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又有片嵌者,界郭理皴皆以划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螺钿已发展成为平磨螺钿和点螺两种代表工艺,并成为扬州漆器引以为傲的两个拿手绝活儿。
走进扬州漆器厂生产车间,很容易看到云母、珍珠贝、鲍鱼贝等不同类别的贝壳。这是做螺钿镶嵌的基础材料。
一位老师傅正在专心磨贝壳片。他说,并不是所有的贝壳都适合做镶嵌,生长了3~5年的五彩螺片是最好的,更容易达到螺钿镶嵌所要的华彩效果。伴随着他熟练的动作,贝壳的黑褐色角质层逐渐退去,呈现令人心动的光泽。“磨到0.8—1毫米就可以了。”老师傅依然重复着手上的动作,他似乎把每片“钿”的成型都当做一次快乐的旅程。
不远处一个中年师傅在进行下一个工序。他将设计好的画稿切割成不同块面,用面糊将它们一一贴在螺片上,然后用锯弓对螺片进行切割。师傅介绍,锯弓得自己做,要用细钢丝,三个接触面砸出锯齿,这样做出的锯弓不但锋利而且好用。
原想着切好螺片就可以拼贴图案了,没想到过程还要复杂得多。由于螺片是白色的半透明材料,为了使组合在漆坯上的螺片呈现出多彩的层次感,切割后的螺片还需要垫色,即用画笔蘸取颜料将螺片的背面对照画稿的设计一一涂上颜色,使半透明的螺钿表面出现自然而玄妙的色彩效果。
当螺片背面的颜色变干后,才可以进行粘坯工序。按照画稿的设计,匠人使用白乳胶将螺片粘在漆坯上。在车间里,一个师傅正在粘上螺片的漆坯上刷漆,“这是因为螺钿有一定的厚度,所刷漆层可以将螺片覆盖。”有意思的是,真正平磨螺钿的“平磨”在这个时候进入最关键的步骤,髹涂的漆层干后,师傅们会使用手工或打磨机进行磨钿,磨钿的程度以磨现出螺片为宜。
粘在漆坯上的螺片只能呈现物体的形状,所以,用笔蘸取墨水在螺片上勾画细节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孔雀的羽毛、花瓣上的纹路、工笔的山水等,让作品呈现极强的人文韵味。
一切就绪后,为阻止贝壳风化,最后要在漆坯上整体涂刷一层透明漆,然后抛光。操作的师傅说:“最好采用钢琴漆,这样可以有效保护螺片,延长漆器的使用寿命。”抛光后的平磨螺钿产品,明亮如镜,呈现出瓷器般的光彩,几乎人见人爱。
作为扬州独具特色的传统漆器工艺,平磨螺钿工艺历史悠久。“平磨”一词,与其制法和艺术特色密切相关,即镶嵌的螺钿片因打磨而与漆面齐平。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漆的包容性,并利用漆的这一特性,把美丽的贝壳镶嵌其中,形成漆与贝的千年缠绵。
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已经无从考证,螺钿镶嵌工艺发展至明末,出现了著名的软螺钿工艺大师江千里。他将螺钿工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惜的是软螺钿工艺在清末失传。上世纪70年代,在扬州漆艺人的努力下,恢复了该工艺,并称其为“点螺工艺”。观看点螺产品,星星点点的贝壳组成华美纹样,精致而不失迷幻。这些纹样都是漆艺人一点一点将贝壳融入漆中的,螺片小到只能用“点”的方法来操作,可想工艺之细。
漆艺产品往往制作工序繁琐,价格不菲。平磨螺钿漆器因生产周期较之其他漆工艺相对较短,一般在15天左右即可完成,因此价格适中,是扬州漆器厂的畅销产品。
由于螺钿本身呈现白色,传统平磨螺钿工艺设计中多以黑底出现,具有黑白分明、光滑如镜、高雅素洁的艺术效果。扬州漆艺人大胆革新,在制作过程中引进白色、红色、绿色等作为底色,其中尤以红底(一般以朱红)为主。红与黑,中国漆器最典型的两种颜色,包容着贝壳这种来自海洋和湖泊的闪光材质,成就扬州漆器的绝代风华。
《髹饰录·填嵌》载:“螺钿即螺填也。百般文图,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沙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又有片嵌者,界郭理皴皆以划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螺钿已发展成为平磨螺钿和点螺两种代表工艺,并成为扬州漆器引以为傲的两个拿手绝活儿。
走进扬州漆器厂生产车间,很容易看到云母、珍珠贝、鲍鱼贝等不同类别的贝壳。这是做螺钿镶嵌的基础材料。
一位老师傅正在专心磨贝壳片。他说,并不是所有的贝壳都适合做镶嵌,生长了3~5年的五彩螺片是最好的,更容易达到螺钿镶嵌所要的华彩效果。伴随着他熟练的动作,贝壳的黑褐色角质层逐渐退去,呈现令人心动的光泽。“磨到0.8—1毫米就可以了。”老师傅依然重复着手上的动作,他似乎把每片“钿”的成型都当做一次快乐的旅程。
不远处一个中年师傅在进行下一个工序。他将设计好的画稿切割成不同块面,用面糊将它们一一贴在螺片上,然后用锯弓对螺片进行切割。师傅介绍,锯弓得自己做,要用细钢丝,三个接触面砸出锯齿,这样做出的锯弓不但锋利而且好用。
原想着切好螺片就可以拼贴图案了,没想到过程还要复杂得多。由于螺片是白色的半透明材料,为了使组合在漆坯上的螺片呈现出多彩的层次感,切割后的螺片还需要垫色,即用画笔蘸取颜料将螺片的背面对照画稿的设计一一涂上颜色,使半透明的螺钿表面出现自然而玄妙的色彩效果。
当螺片背面的颜色变干后,才可以进行粘坯工序。按照画稿的设计,匠人使用白乳胶将螺片粘在漆坯上。在车间里,一个师傅正在粘上螺片的漆坯上刷漆,“这是因为螺钿有一定的厚度,所刷漆层可以将螺片覆盖。”有意思的是,真正平磨螺钿的“平磨”在这个时候进入最关键的步骤,髹涂的漆层干后,师傅们会使用手工或打磨机进行磨钿,磨钿的程度以磨现出螺片为宜。
粘在漆坯上的螺片只能呈现物体的形状,所以,用笔蘸取墨水在螺片上勾画细节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孔雀的羽毛、花瓣上的纹路、工笔的山水等,让作品呈现极强的人文韵味。
一切就绪后,为阻止贝壳风化,最后要在漆坯上整体涂刷一层透明漆,然后抛光。操作的师傅说:“最好采用钢琴漆,这样可以有效保护螺片,延长漆器的使用寿命。”抛光后的平磨螺钿产品,明亮如镜,呈现出瓷器般的光彩,几乎人见人爱。
作为扬州独具特色的传统漆器工艺,平磨螺钿工艺历史悠久。“平磨”一词,与其制法和艺术特色密切相关,即镶嵌的螺钿片因打磨而与漆面齐平。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漆的包容性,并利用漆的这一特性,把美丽的贝壳镶嵌其中,形成漆与贝的千年缠绵。
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已经无从考证,螺钿镶嵌工艺发展至明末,出现了著名的软螺钿工艺大师江千里。他将螺钿工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惜的是软螺钿工艺在清末失传。上世纪70年代,在扬州漆艺人的努力下,恢复了该工艺,并称其为“点螺工艺”。观看点螺产品,星星点点的贝壳组成华美纹样,精致而不失迷幻。这些纹样都是漆艺人一点一点将贝壳融入漆中的,螺片小到只能用“点”的方法来操作,可想工艺之细。
漆艺产品往往制作工序繁琐,价格不菲。平磨螺钿漆器因生产周期较之其他漆工艺相对较短,一般在15天左右即可完成,因此价格适中,是扬州漆器厂的畅销产品。
由于螺钿本身呈现白色,传统平磨螺钿工艺设计中多以黑底出现,具有黑白分明、光滑如镜、高雅素洁的艺术效果。扬州漆艺人大胆革新,在制作过程中引进白色、红色、绿色等作为底色,其中尤以红底(一般以朱红)为主。红与黑,中国漆器最典型的两种颜色,包容着贝壳这种来自海洋和湖泊的闪光材质,成就扬州漆器的绝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