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ekej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味教学法运用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吸纳以往说明文教学中的精髓,注重基础,重视积累,却又独树一帜、彰显个性、讲求创意。
  一、理清思路,梳理结构,把握说明对象
  语文味教学法教说明文,其文章层面在于解决重点问题,概括起来即理清思路、说明顺序、把握说明对象。程老师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教学问题:(一)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二)文章顺序和线索;(三)浮雕内容:1.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中国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2.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为什么没有以个人来雕刻?3.为什么选取八件事作为代表?这是在解决一些重点问题,对应来看,“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旨在为学生理顺本文的写作思路;“文章顺序和线索”,则是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有关“浮雕内容”的三个问题则是分析本文说明的对象。
  二、探究语言的情境化
  说明文的语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非就是通过朗读、品析代表性词语和重点句子,逐步发现并归纳其语言的特点,总结出来无外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平实性。这便是眼中只有语言的工具性,是工具理性信奉者的思维定式。
  实际上,不少说明文,语言极其富有文学性,值得回味和研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例如《恐龙无处不在》《苏州园林》;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例如《落日的幻觉》《桥之美》。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在语文味教学法中,语言层面是唯一可以贯穿于其他三个层面的元素,它是语文味教学法中最活跃的元素,文章、文学、文化层面都可成为它的载体。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教学中,程少堂提出 “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的?换句话说,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写?为何不从1840年那时起”等问题,都是在结合文本具体的语言例子,也就是语境的情况下对文章语言在细腻含义上的考察。
  实际上,语文味教学法中的语言环节不是孤立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语言。
  三、视野牵引,唤醒体验,以情冶情
  在说明文教学中,在文化视野牵引之下,同样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达到以情冶情的效果。
  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从物质文化层面提出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于蕴含在文本中的文化现象的思考:1.文章为什么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什么选取八件事情作为代表呢?不选九件十件?选二十件不更好?——引出数字“三”、数字“八”的文化内涵。2.汉白玉的特殊意义——引出“玉”的文化内涵。这里的文化选点体现了教师的文化视野,这也是语文味教学法的内核所在。
  在这样的视野牵引下对文本进行重组,在渗透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这是语文味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语文味教学的灵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在文本主题基础上熔铸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呼唤英雄、追求不朽。这就是个性化的解读,融入了教学主体独有的生命体验,与个人的生活、阅读、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针对中学生实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意在浸润人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教师所采用的“意理阐发”手法,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熏陶、感染,汲取能量,锤炼个人品味与气质,以情冶情的境界也随之出现。
  语文味教学法的文章、文学、文化元素不断吸收语言元素并转化、扩大流动过程,语言是语文味教学法发展的原动力。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教育科学研究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25365420@qq.com
其他文献
当教师难,晋升职称更难,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工资和名声。某网站近日一项调查显示职称评定位于教师十大烦恼之首,职称评定对很多老师不是促进,反而成了花钱费力的负担。职称评定本是促进教师工作的一种举措,但现在却成了教师的痛。  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江西省人社厅联合省教育厅发布了《江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以下简称《专业资格条件》)
期刊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如同聆听一位久经沧桑的教育长者对青年教师的嘱咐。这不是一部谈教育的理论专著,没有长篇大论,却道出了教育的真本质;没有新奇的理论,说的都是教育教学中平常的道理,却篇篇耐读,引人深思。正如作者所言:“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  常识,即普通的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是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在这个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盛行、追求标新立异的时代,
期刊
青岛市《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近日正式发布,提出要开展好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工作。这意味着青岛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将在落实办学自主权、课程资源整合、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实现突破。  青岛市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由各中小学组织,各区市不得组织统考或者区片联考。小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其他科目为考查科目。小学考试成绩全部以等级方式呈现。改革完善初中
期刊
近年来,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学科说明》(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坚持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面向全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全面考查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状况。试题立足于学生思维品质及语文能力的测量,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  2015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继续坚持三个有
期刊
一、天工开“文”  语文味教学理论所希望的写作是自然生成的写作。心里没有写的意识和冲动,是写不成真正的文章的。  散文要释放自我,表现自我,教师必须要先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促使他们进入强烈的情绪状态,这有点类似于孔子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状态。写作情境渲染得好,暖场暖得好,学生就会笔下发热,渴望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好散文是情绪和欲望造就的,是浑然天成的,是天工开“文”。这个环节的语言
期刊
传统教学法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注重对诗歌的识记背诵,注重对诗歌字词的落实和分析等。这种教学法遵循作者介绍、背景分析、内容讲解、特色把握的思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但往往以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领悟,以一元阐释取代多元解读,以功利思想遏制审美冲动。  语文味教学法应用在诗歌教学上,注意从诗歌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角度推进课堂教学,借诗歌世界的文字之美、文句之美、文化之美等,施行崭新的诗歌教学模
期刊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课堂教学是要讲究教学方法的。  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
期刊
一、品味文章  语文味教学法所指的文章主要包括文章的信息(材料、意旨、感情等)、体式(结构、语体、体裁等)、技法(篇法、段法、句法等),它是教学模式中的重点。  1.学习材料的选组  这里所说的材料的选组,是指写作时如何选择和组织材料。在学习材料的选组时,首先是学习材料的选择,其次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学习材料的选择,不仅关注有意义(生命、家园等)的材料,更关注有意思(情趣、味道等)的材料。  如教学
期刊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开卷之作,节选于鸿篇巨制《红楼梦》的第三回,有着“纲领”作用。课文通过林黛玉的视角,扫描了贾府人物的“众生相”,窥见了贾府江湖的“原生态”。这样一篇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的绝代佳作,如果只是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地将授课视野固定在情节梳理、形象概括、内容分析、中心提炼等小说常规内容上,不免让人生发“缺了一些火候”之感,似有焚琴煮鹤、牛嚼牡丹之惜。因为作为一名
期刊
江西省南城实验中学地处素有“赣地名府、抚郡望县”之称的千年古邑南城县,东临盱江,西枕姑山,钟灵毓秀,绿树婆娑,环境幽雅。学校前身是始创于1936年的江西省南城师范学校,2000年,学校改制为南城实验中学。改制以来,学校高考屡结硕果,中考名扬全市,多彩纷呈的特色校园文化受到了省市多家主流媒体的重点报道,一个个攻坚课题,一块块荣誉奖牌,诉说着学校的辉煌,见证着学校的华丽转身。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