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逝去的民俗风情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methean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七夕节并非单一来源于牛女传说,但在所有的肇始源中,牛郎织女显然最具备戏剧性,最易于传播,也因此有相当数量的牛女纹实物流传于世,让今人得以有凭有据地追溯七夕。
  笔者收集戏剧相关实物十多年,牛女七夕是一直在积累的—个门类,迄今约百来件。此百来件牛女实物,最小的不到一尺见方,最大的长520cm、宽83cm。工艺上延及印刷、版刻等,但以刺绣为主,多为民间日用绣品,如枕顶、镜帘、门檐、荷包、褡裢等,大部分是民间女子为自己绣制的嫁妆;地域上集中于华北地区,如山东、山西、河北等;年代从清代、民国,递至建国初期。
  牛女爱情以天河永隔、一年一聚为结局,应该不是喜剧。但在传统社会里,这种非喜剧的故事纹样,却盛行不衰,并且普遍使用于新婚场所。分析实物传递出来的诸多社会文化信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我们的民族在感情上有推崇坚贞不渝的传统,对两性情感怀有美好想望;也同时可以这样认为:我们的民族在心理上延续悲观、压抑的潜在基因,对幸福期望不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