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生命之声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lu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厚积落叶听雨声》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首部经典作品精编,书中精选了数十篇文章以及近 60 幅东西方艺术名作, 为我们展现了平常人不曾看见或不曾留意的美。正如书名“厚积落叶听雨声”的意蕴,朱光潜借助文字引导读者去感悟生命的绽放,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会发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精神之美。
  【关 键 词】朱光潜;美感经验;情趣;人生的艺术化
  【作者单位】王赫佳,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1.027
  朱光潜是一代美学大师,一生致力于美学研究,著述颇丰。他不仅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加以沟通融汇, 是中国现代美学与当代美学发展不可或缺的“桥梁”,而且力争借助浅白的文字向读者推介美学知识,带读者领略美,教读者如何欣赏美。《厚积落叶听雨声》是朱先生经典作品的精编,书中精选了数十篇文章(包括家喻户晓的《谈美》《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经典篇目和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近60幅东西方艺术名作(包括达· 芬奇、米开朗琪罗、梵高、莫奈等西方名家的经典作品,还有齐白石、徐悲鸿、张择端等中国名画家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平常人不曾看见或不曾留意的美。除序言外,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厚积落叶听雨声”“此身已近桃花源”“问渠哪得清如许”“风行水上自成文”“站在后台看人生”“此时,此身,此地”,可谓由事及理、循序渐进地将读者引入美的境界。书中描绘了作者所见的世界,这其中有爱、有诗歌、有绘画、有音乐,更有各式各样的美,作者用娓娓的笔调诉说着生而为人的快乐,表达着对人生的美学思考。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由平凡的生命日常着笔,描绘了“平凡无奇”却“有的是生命和变化” 的后门大街,“无边光景一时新”的花会……带领读者进入“厚积落叶听雨声”的境界。而后的几个部分,则依次铺陈开来,由表象到情理,为读者细致剖析了美的意义所在——我们要学会聆听生命之声,欣赏生命的美好。世界是以它最真实的面貌呈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但我们各自眼中的世界却千差万别,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领悟的深浅不同。真正的美是什么?是外物与我们内心交互的产物,美是情感表现于意象得到的,而这种情趣是生命的乐趣。美是“无用之用”,但人的价值就在于对“无用之用”的追求上。本文拟从“美的‘无用之大用’”和“‘情趣’与 ‘人生的艺术化’”两个方面来探讨《厚积落叶听雨声》这本书出版的意义。
  一、美的“无用之大用”
  美学大师的散文,自然离不开对美的认识和剖析。朱光潜的美学观念深受克罗齐的影响,他认为,美是“成功的表现”,是“得到胜利的表现活动”。艺术家用文字或艺 术形象把自己头脑里的意象表现出来,表现成功就是显示 美;欣赏者领略到艺术品或者外物的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表现出“意象”,这种“表现”便是审美。美是“无用之用”,但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对“无用之用”的追求上。美是情感表现于意象而得到的,而人的情感则是一种复杂又有趣的事物,借助于这种审美,人将获得更大范围的愉悦。区别于木匠见到树木所联想到的“价值”,审美的愉悦是一种“非功利”的“功利”,是“无用”的,却又有 “大用”。审美对于我们是重要的,大自然给予我们诸多生命的礼物,春日的艳阳,盛夏的绿茵,金秋的红叶,寒冬的瑞雪……我们不应只是匆匆路过,而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体会生活的意境,感知生命的灵性。带着欣赏的心情去感悟无人的山谷中,飞瀑流泉下,树叶与风的和鸣,那种无以言表的舒畅,是最简单的意境,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朱光潜曾经说过,自己写的都是“说理文”,所以他的散文是趋向于议论性的,大多数文章都采用类似“书信”的形式,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来谈人生修养,谈艺术和美,这在20世纪前半期的作家当中是独树一帜的。他认为,他的散文创作源于“体验自己的生活”,是“由感到而想到的”,这是他真性情散文观的体现。而在他的说理文当中,又处处离不开美和艺术。美是不能够直接带来实际利益的,但却关乎人的精神成长。如何更关注精神层面的丰富和愉悦,摆脱物欲的牵绊,这对于现今被物质信息充斥的世界中彷徨的人们而言,显得尤为有意义。他在《谈美感教育》中说道:“许多人嫌生活枯燥,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得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同时,“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诗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美将人们引入“意境”,而意境是由“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诗、词、歌、赋、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沉浸在这样的意境中,是对人心灵的陶冶与升华,是隔着平凡生活的表象之下,所能领略的别样的旖旎风光。由此可见,美以及美育在朱光潜先生的眼里,是生活的“源头活水”,是“无用之大用”。当我们觉得生活平淡乏味,无所适从时,讀一读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将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面来体悟生活,这往往会让我们发觉更多的生活滋味,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情趣”与“人生的艺术化”
  美学研究最终是关乎人生的。朱光潜认为,生活是“人生第一桩事”,生活的目的是“享受”“领略”“培养生机”,也就是说,人活在世,不可避免地需要“生活”,而生活之于我们,不应仅是机械地迎合、适应,而不顾自身的体验。“情趣”在朱光潜的理念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他所处的20世纪初期,社会的现实是“乱糟糟”的, 因而他认为,人生是为了生活,而主动地改造人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净化心灵、美化人生,进而改善社会状况, 是作为知识分子可以实践的人生原则。解决当时压抑个性、束缚人性自由的社会现实的方法之一,就是发掘人生的情趣,实现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艺术化”可以说是朱光潜先生潜在的理想与现实、艺术与人生的矛盾化解之法,他的美学体系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不过,他所强调的在美学意义上对于世俗的超脱并不是“游离”人生,而是作为一种特定的态度来避免“世俗化”的生活,是在“世俗”面前保存理想的一种积极方式。   在朱光潜看来,人生即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其自身的“创作”。毋庸置疑,艺术与人生存在区别,尤其是态度上的差异显而易见,比如,艺术偏重的是有关美感的态度,而人生则往往更偏重实用主义。但是,二者却又紧密相连。艺术倘若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表现为一种情趣,这种情趣根植于人生之中;而人生一旦离开艺术,也将不是完整的人生,因为,只要人生中有创造和欣赏的活动发生,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人生的意义也正蕴含在这创造与欣赏的活动之中。正如《慢慢走,欣赏啊!》一文中所写:“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就像面临同样的顽石,有人会让它成为“伟大的雕像”,有人却不能使之“成器”,而造成区别的“全在性分与修养”。因此,朱光潜先生才紧接着说道:“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阐明了,正如好的文章是一个完整、有机的艺术统一体一样,人生富有艺术气息, 也应该是自始至终闪烁着光芒的。这里强调的其实就是人格。在朱光潜先生同时代的友人中,丰子恺、朱自清二人的性情是他极为推崇的。丰子恺有着一种人格魅力,仿如“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并且“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而朱自清的做人态度则令人佩服,“对人对事一向认真,守本分”“对朋友始终真诚,请他帮忙的,只要力量能办得到,他没有不帮忙的”,尤其是朱自清的“乘兴而来,适可而止,从不流连忘返”,这种人格魅力恰好是充满艺术气质的人生之状态,也唯有将艺术人生化,将人生艺术化的人,才能做到。这也便是一种做人的情趣。
  但是否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有情趣的,都是“艺术”的 呢?朱光潜认为,世上有两类人的生活缺乏艺术感,没有情趣,一类是“俗人”,一类是“伪君子”。朱光潜将自己 对人性和生活的理解,与艺术紧紧地糅合在一起,借艺术 的眼光,批判了一些人的人格,可谓视角独特,引人深思, 这本身就具有从人生中散发出来的艺术气质。他认为,艺术家其实是最严肃的人,他们严肃地对待每一件艺术作品,而热爱生活的人同样是严肃认真的。他在《慢慢走, 欣赏啊!》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但是,所谓的“严肃”并非指 “放不下”和固执,心中之执念无法摆脱的人生是与“艺术人生”大相径庭的。朱光潜先生所强调的“严肃”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人生哲学修为。他在《谈摆脱》一文中点醒我们:“‘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以致内心苦痛,事业难于成就。“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拿得起、放得下,绝对是一门精彩的人生艺术,唯有情趣者方能参悟。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执着精神,但同时又要学会摆脱、懂得放下,这种取舍的尺度该如何把握呢?对于这个问题,朱光潜在本书中给出了精彩的、富有艺术哲思的解释。他认为,艺术家评定一件事物的价值,主要是以其能否被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艺术家与普通人重视和轻视的往往不同。艺术的本领不但体现在一个人知道他所要获取的, 更在于知道自己需要舍弃的。比如,苏东坡将创作比喻成水流穿行于山谷,“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翻译过来就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随遇而安,恰到好处,不及也不过。这正是朱光潜先生所欣赏的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取舍的恰到好处正是人生的艺术,艺术的人生。善于生活的人,会用艺术的追求评判得失,变“毫毛”为“泰山”,此为适当地看重,视“泰山”为“毫毛”,这就是摆脱。这种人生既不失严肃,又不失豁达,而人生如此,怎能不说是一种高级的情趣呢?这也是《谈摆脱》一文所要渗透给读者的本意。
  朱光潜认为,人生若要达到严肃与豁达并存的境界, 实属不易,只有通过自我培养,学会用艺术的态度面对人生,方可实现这一追求。这也正契合了道家的“无为而为”,也就是不着痕迹地做事,无所为而为的人生至高境界。朱光潜本人也是如此过完一生的。同时,他在“情趣” 与“人生的艺术化”之关系上,提出了“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的看法。他在《无言之美》《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与《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等文中指出,处事可有两种态度:人力能及,要竭力征服;人力无可奈何,要暂时超脱现实。后者实则以退为进,用出世的态度做积极入世的事情。“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有伟大成就, 大半都靠极坚强的意志力。”不论得意失意、容易困苦,我們都要拥有一个充满情趣的艺术灵魂,游刃有余地面对人生,将有幸或不幸的人生情趣化,进而艺术化,凭借坚持到底的毅力,顺其自然地生活。这才是艺术人生的真谛。
  《厚积落叶听雨声》作为美学大师朱光潜首部经典作品的精编本,不仅仅是美学知识的通俗读本,更是一本指导我们领悟生活哲学、人生哲理的作品集。本书能够引领我们走近艺术,走近被忽视的自我的心灵,并在一篇篇美文当中寻找到艺术与灵魂的契合点,让我们在脚踏厚积落叶的生活之路时,懂得聆听充满情趣与美感的生命之声。无论读者是快乐还是苦闷,只要静下心来,便可从这本书中寻找到智慧的闪光点,而阅读此书也将是一件充满艺术气息的事情,由此开启发现美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贤. 论朱光潜的“情趣与意象”说[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窦可阳,李小茜. 朱光潜和他的文论历程[J]. 文艺争鸣,2016(8).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以空间概念切入,梳理了近三年实体书店转型发展中,其空间公共性不断提升的过程以及出现的新挑战。由此,本研究提出“以培养阅读习惯为核心的知识传播空间”可作为实体书店在智能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新方向, “空间参与”和“空间体验”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两条路径。  【关 键 词】实体书店;公共阅读空间;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张萱,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49.2
期刊
【摘 要】 在新媒体发展及消费群体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下,AR技术与传统纸媒书籍的融合带来了新的阅读方式及体验感。AR技术“虚实交融”的视觉特色让阅读体验更具创意及趣味性,符合新时代消费群体的生活模式诉求。文章以AR技术的呈现特征及书籍虚拟阅读的方式为切入点,分析AR技术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新视阈,并探究虚拟阅读模态的体验问题,以期为AR书籍阅读方式的未来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关 键 词】增强现实技术
期刊
【摘 要】 比较译学追寻诗情与理性的相融,将东方诗性智慧与西方理性思维合二为一。 张柏然的《译学研究叩问录》溯本清源,在对翻译本体的寻根式探索中深刻诠释了比较译学的哲理内涵,展示一派生机盎然的译论新图景。  【关 键 词】张柏然;比较译学;翻译本体  【作者单位】郑宇,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张晓春,乐山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博士配套项目成果“基于客舱文化建设的中国元素应用和译介
期刊
【摘 要】 实现科技期刊国际化、提升科技期刊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科技软实力是期刊发展的当务之急。文章从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期刊与大国名刊之间的差距,结合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具体内涵,提出科技期刊在深化改革大背景下实现国际化的途径和方法,为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国际化;走出去;深化改革;科技期刊  【作者单位】杨惠,《骨研究》(英文)编辑部;吳婷,《骨研究》(英文
期刊
【摘 要】 中国动画制作与漫画出版长期处于分离状态,这对中国动漫产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中国动漫产业爆款作品多却难以维持热度和进行品牌化运作。当下,中国动漫产业应借助新媒体平台,寻求多领域的商业合作,促进动漫产业的深度融合。  【关 键 词】动漫出版;产业融合;创意与受众培养  【作者单位】邓琳,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YY18216);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技术的崛起与发展,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数字阅读正逐渐取代纸质阅读,成为人们日常阅读的主要方式,实体书店陷入迷途的境况中。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实体书店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迎来新一轮转型与升级的契机。其中,言几又书店通过打造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建立多向化的用户黏度、融合多元化的跨界业态,从根源上解决了书店的经营困境
期刊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精神文明的传承,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谐发展和维持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保证。作为人类文化库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时代信息的积累,更是社会发展积淀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传播和保护,成为传媒领域研究的新课题。  【关 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创新;安新芦苇画;短视频  【作者单位】彭聪
期刊
【摘 要】 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发展,自媒体影评也在不断发展,对电影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网络时代,微博、微信公众号是自媒体影评的主战场,具有传播主体泛众化、传播渠道不断变迁、文本内容碎片化等传播特性。文章通过结合具体的电影传播事例,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自媒体影评对电影传播的控制功能,总结出议程设置营造意见气氛、多级传播强化传播效果、打造意见领袖影响传播的电影传播流程。  【关 键 词】自媒体;电影评
期刊
【摘 要】 历史记忆是承载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故宫作为中华民族的秀丽瑰宝,其作为历史记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如何让历史记忆焕发青春、与时俱进,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文创类节目的出现使历史记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上新了·故宫》这档节目的出现使故宫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以崭新的姿态走入人们的视线,也为故宫的文化传承探究了一条可行之路。  【关 键 词】历史记忆;文创类节目;文化
期刊
【摘 要】 专业新闻媒体不同于广参与度的社交媒体,其用户评论区旨在为读者和记者、编辑提供意见交流的开放性平台。新闻区的评论互动为没有话语权的读者提供了观点交流的互动平台,以促进更好地改进新闻报道。如何高效过滤不良评论是媒体在开放评论区时面对的紧迫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纽约时报》用户评论自动化审核的模式创新,以期为纸媒网络化传播提供借鉴。  【关 键 词】用户评论;自动化审核;《纽约时报》;盈利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