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亚洲,川端康成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他是少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很多部小说都被搬上了荧屏,曲折的故事、凄美的意境令人心动。
川端康成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年父母双亡,由祖父母扶养;8岁又失祖母,16岁祖父亦亡,成为孤儿。他童年的悲惨遭遇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并影响着他的一生和创作。他描写祖父之死的日记,后来稍事修改,以《十六岁日记》为题,于1925年发表。可以看出这些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川端康成1921年起与同好出版同人刊物,发表作品。以《招魂祭典一景》受到菊池宽赏识,结识横光利一,开始作家生涯,并以《伊豆的舞女》等作品赢得新进作家的声誉。这一时期川端的作品,多以伊豆地方为题材,表现了纤细而敏锐的感觉和新颖的技巧,被称为新感觉派作家。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川端康成的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川端康成这位神秘而深沉的作家,一生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围棋,他的日记中有大量关于围棋的记录,他与众多日本围棋高手交情深厚,他创作的围棋小说《名人》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对围棋文化的开掘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和棋迷必读的佳作。而人们也可以从川端康成对于围棋的痴迷中一窥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围棋一生不渝的爱好
从众多的传记与资料记载中,人们不难发现川端康成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对体育运动异常喜爱。他小时候打过棒球,但很快就放弃了。后来,川端还曾迷恋过台球,经常独自一人到一流的台球场,以一二十分的成绩出入于能打一百以上的职业选手中间,却自得其乐,毫不汗颜。对于这些运动,川端的热情总是不能长久。唯一使他自始至终满怀热忱、情有独钟的就是围棋。
有一次川端在火车上遇到一个美国人,此人自称在日本棋院学过,硬拉着川端下了几局:他输了,也满不在乎,不论输几局,都无所谓……川端康成只要稍加还击,或攻其不备,他就软弱下来,没有一点耐性,一击即溃。这好比抓起一个没有魄力的大汉扔出去,川端完全提不起兴趣。因为,不论棋艺多么低下,要是日本人,碰上特别计较胜负的对手,就绝不会这样不来劲的。他完全没有下围棋的气质。川端甚至产生了一种异样的心情,感到他完全属于一个不同的民族。
这件事进而引发了这位作家进一步的思考:美国人“没有下围棋的气质”,那么中国人又如何呢?川端曾就这个问题问过秀哉。
秀哉说:“倘若中国也像日本那样培养专业棋手,中国人也会具备这种素质?”
而随着川端对于中国的了解,他后来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他有一次与吴清源交谈时说,觉得中国围棋的历史远比日本悠久,中国人的智慧在吴清源身上放射出光芒。只不过是,在他背后的这一股强大的光源沉沦在深深的泥土里。川端康成无论是对吴清源还是对中国都抱有深深的敬意。
二、出色的记者,棋手的知音
在川端康成的年谱中,人们可以发现这位天才的作家的创作活动一度与围棋异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位作家在创作的高峰期,曾长时间地作为记者观看重大的围棋赛事,并用他的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的观战侧记。
1938年6月,39岁的川端康成观看“本因坊秀哉名人引退围棋”战局。并在《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上连载观战记。8月,他到疗养所探望吴清源。同年,发表了《我写围棋观战记》等。
1939年1月,川端康成赴热海观看木谷实、吴清源三轮大棋战的第一回。去伊东探望本因坊名人。在伊谷奈与对局间歇而来此地的吴清源进行了两天推心置腹的交谈。这期间,撰写围棋观战记,并以下围棋、象棋和搓麻将等形式,与本因坊名人、木谷和吴等人交往。是年,发表《观战记》(2—3月,木谷、吴三轮大棋战第二局)等。
1940年1月,川端康成去探望住在麟屋的秀哉名人,并与他下了两盘将棋。两天后名人猝死,拍下了名人的遗容。
1942年4至5月,川端康成为了写《名人》及其他作品而去京都。而最终完成《名人》这部小说,是在棋赛结束后13年,1951年开始写的,直到1954年才写完。
因为长期从事围棋方面的报道,川端康成与众多围棋名手都有交情,他为秀哉写过传记小说,为吴清源、木谷实写过文章。但他与吴清源情谊最深,因为他们俩人都是各自领域的杰出人物,彼此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
川端康成对“美”有很深的研究,是位有细致观察力的天才作家。因他写文章时反复推敲、追求尽善尽美,如同制作艺术品一样,所以经常延误交稿期。为了写《吴清源棋谈》,他投宿于仙石原的表石阁,用了三天时间到吴清源住的地方采访。出版社的编辑因与川端的稿约到期,为了使延误的稿子尽快到手,不得不派人一直尾随于他的身后。对此,吴清源印象十分深刻。在文学上有很深功底的棋手吴清源对川端康成的小说十分钦佩,他曾这样评价:“川端的小说,是不强调小说曲折的情节的。他的风格,是像流水一样,一路潺潺流去,透露着日本文学特有的美。他的美,不是那种浓郁得令人透不过气来的强烈的冲击式的美。而是有着东方的含蓄、深沉、淡雅的那种美。这种美,只在于细细的欣赏和品味。就像一枝菊花,散出的香气是淡淡的幽长的。”正因为两人心心相通,他们成为了莫逆之交。
川端康成和吴清源都很瘦,川端对此十分介意。他好像十分羡慕丰满型的人,特别喜欢丰满的女性,他的妻子就是一个丰满的美人。在伊古奈饭店时,川端康成与吴清源一同洗温泉,互相估摸了对方的体重,不过谁也没有说准,两人都不足四十五公斤。因此,川端康成笑嘻嘻地说:“不管谁先达到了四十五公斤,都必须请客庆祝一番!”
此后,吴清源早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了,没想到川端康成却牢牢记着。后来,有一次,川端康成得知吴清源的体重已经超过了四十五公斤,当即认真地说:“喂!你不请客可不行啊!”川端冷不防地摆出了一副认真的面孔咄咄逼人地向吴清源“讨债”,吴清源只得兑现过去的承诺。
川端康成还与名人秀哉结下了不寻常的友谊。当初,川端对秀哉名人的了解并不多。二人都沉静冷峻、不苟言笑。后来,川端康成观看了名人的引退棋,并写下以长达64回的观战记,内心对名人十分敬仰,为了将观战记改写成小说,川端后来又去采访名人。起初两人常相对静坐,默然无语,这时往往由秀哉夫人出面周旋,谈话才得以重新开始。川端没有想到的是,在失败的阴影笼罩下,告别赛后仅一年多,秀哉名人便溘然长逝。在秀哉名人去世之前两天,川端还到府上同他下了两盘将棋,这成为名人辉煌一生中下的最后两盘棋。那天,雪花飞扬,秀哉名人再三挽留川端夫妇共进晚餐,说要边吃边谈,但川端还是告辞了。第三天黎明前,川端得知了噩耗。川端十分后悔永远失去了与秀哉名人倾心交谈的机会。于是川端广泛结交名人生前好友,并多次采访名人遗孀季代子,挖掘出不少有关名人的鲜为人知的细节。这成为他创作小说《名人》的直接动因。
这位文学巨匠与众多围棋名手的交往,留下了许多佳话,时至今日仍为许多棋迷津津乐道。
三、《名人》——文采哲理交融的不朽佳作
川端的围棋爱好与文学事业最为璀璨的结晶就是纪实小说《名人》。这也是他本人非常满意的一部作品,他在《独影自命》一文中曾说:“《名人》是一本没有前例的作品,对文坛也是如此”。《名人》是以日本围棋国手本因坊秀哉名人的告别赛观战记为基础改写的。1938年,秀哉名人以65岁高龄举行告别棋坛的比赛。这场比赛由吴清源担任解说,川端应《东京日日新闻》之邀,作为本场赛事的特约记者,负责撰写观战记。
秀哉是日本围棋历史上最后一位名人,同时也是本因坊一派的末代掌门人。但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秀哉名人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他的引退,标志着日本围棋一个历史性时刻的到来。因此,引退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局棋。秀哉名人最后一场告别赛能否保持不败记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比赛的对手是被称为“鬼才”的木谷实七段,他的体重是秀哉的整整两倍,而年龄还不到秀哉的一半。比赛从6月26日开始,到12月4日结束,以“五十年不败”的秀哉名人的失败告终。
一盘棋前后下了半年,而且屡次转移对局场地,川端几乎是自始至终寸步不离棋盘。他的观战记在《东京日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共连载六十四回,大获成功。
从写观战记时起,川端就计划把观战记加工整理成小说,使之成为“自己的”作品,表达对过早辞世的秀哉的敬仰。他眼中的秀哉,是这样一个人:“在棋盘一落座,名人就显得很高大。这当然是全靠他的地位、修养和艺术的力量。他身高五尺,上身却很长。脸盘又长又大,鼻、嘴和耳朵等也都很大。特别是下颚向前突出。

虽然名人的形象并不高大,但在川端的心中,秀哉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在长期的比赛中,名人一直在病中,但是,他不放弃比赛,他说:“我不能作出这种对艺术不忠的事情来。”《名人》这部小说,以细致的人物刻画而憾人心魄。在那细致入微的描写与刻画中,展现出作家独到的艺术才能和极具个性的艺术品味。而川端对于围棋艺术的无限深情,对于秀哉名人的敬佩之情,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作家,川端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一直为许多人不解。他在自杀之前没有留下片言只字。1972年4月16日下午,川端康成对家人说是要去散步。但是,直到6个多小时之后还没有回来。家人要他的秘书到他的工作室玛丽娜公寓去找。公寓的管理人说,川端是在下午3时出现在公寓里的。开门之后,屋里全是煤气味,川端康成独自一人在盥洗室里,静静地躺在棉被上,口中含着煤气管。一旁还放着开了盖的酒瓶和酒杯。
有学者认为,川端对死有一种“死亡的美”的看法,他的死,就是这种美的体现。川端在获得了殊荣之后,在社会生活和创作上,都有不如意处。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使他陷入深深的空虚之中。而在创作上,又由于生活的枯竭,新出的作品没有受到好评。有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负的恐惧。一个作家是以创作为自己的生命的,创作能力衰竭了,生命力也就会衰竭。这在心力交瘁之时,川端选择了死。这就如同名人在引退棋失利之后,仿佛因为自己的围棋生命终结,自己的人生也似乎到了终点。对于和名人一样执着追求艺术的川端康成来说,这种心境早已在《名人》这部小说中显露无遗,也许也为川端康成的自杀打下伏笔。由此可见,围棋与这部小说在川端康成一生中的地位与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