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探究过程 提升科学素养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mlig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设计意图:提出科学探究问题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本环节由教师揭示探究问题,避免了学生在确定探究问题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无休止的拓展、延伸,直接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二、提出假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
  师:看来土壤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板书:动物、植物)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
  生:动物还有蜗牛、蛇、蟋蟀等;许多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因此土壤中会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什么呢?
  生:我看到过石块。(板书:石块)
  生:空气和水。我认为土壤中的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空气和水。(板书:空气、水)
  生:还有塑料袋、废纸、塑料、铁皮等垃圾,因为人们总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师: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一些杂物。(板书:杂物)
  生:土壤中还有矿物质和化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关于矿物质和化石,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是从科普读物上读到的,土壤中含有钙、铁、锌、钾等矿物质,在地下还有古代生物的化石,如恐龙化石、树叶化石等等。
  生:矿物质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发现,生物化石数量稀少,因此也不容易看到。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的大多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间接经验,并非有意识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因此只能作为假设。同时这也是教者了解学生前概念的环节,为后续的观察验证及建立概念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制订观察活动计划
  师:是啊!有些东西需要借助于更复杂的方法和更先进的工具才能看到,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一下。小组里讨论一下,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课本。
  (学生小组合作制订观察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观察计划的制订能让后续的观察实验更加有序、高效。学生往往只局限于用肉眼观察和借助于工具观察这两种方法,对于“倒入水中观察”这种方法学生不可能想到。教师让学生在讨论观察计划时参考课本,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到第三种观察方法,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同时又能结合组员的智慧得出第三种观察方法的操作顺序,可谓是一箭双雕。】
  (全班交流实验计划)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讨论好的观察计划完整地告诉大家?
  生:我们组觉得分三步进行观察。(1)用肉眼观察。看看土壤中有没有诸如蚂蚁、蜗牛、蚯蚓、植物的根、茎、叶等比较大的物质。(2)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看土壤中有没有一些肉眼不容易看到的物质。(3)倒入水中观察。把土壤倒入水中搅拌,然后放在一边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生:对于第三种观察方法,我补充一点:课本上说把一些土壤倒进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土壤倒入水中后不能急着搅拌,要先观察倒入水中时的现象,然后再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师: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本上关于“倒入水中观察”的操作过程。
  师: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补充吗?
  生:同意。
  师:还有哪一组的同学想发言的?
  生:我们组想提醒同学们注意:(1)搅拌的次数不要太多,只要搅拌5圈左右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主要是观察现象。(2)静置的过程中不能碰到装土壤的杯子。(3)观察要仔细,并且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师:这位同学说的正是老师想提醒大家的,他们组想得很周到,一个个都是严谨的小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观察活动的过程以及注意点再完整地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完善观察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阅读课本,让学生搞清楚“倒入水中观察的顺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得到增强。最后小组内完善交流观察活动计划,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系统地掌握观察的方法及注意点,保证了后续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小组实验,验证土壤中的物质
  师:同学们的观察活动计划制订得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计划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物质和现象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同时提醒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实验结束,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实验获取的信息,以验证自己先前提出的假设)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获取的实验证据能够验证自己的假设吗?
  生:我们用肉眼观察到土壤中有蚂蚁、蚯蚓、植物的根和叶,还有石块、方便面袋等杂物;用放大镜观察到土壤中有黑色的物质,通过阅读知道那些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腐殖质;把土壤倒入水中,发现植物的根和叶都浮到了水面上,搅拌、静置后发现土壤都沉淀在杯底。说明刚才的假设是成立的。
  师:土壤中的黑色物质是腐殖质吗?请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阅读课本)
  师: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中有腐殖质和盐分。(板书:腐殖质、盐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假设描述实验现象,学生有意识地用观察到的现象验证自己的假设,说明学生求真、求实的证据意识正在形成。学生的观察引出了腐殖质,通过阅读验证了腐殖质的存在,而且很自然地得出了盐分,整个过程自然顺畅。】
  师:还有哪一小组愿意发言的?   生:我们把土壤倒入水中后,植物的根和叶浮上了水面,还发现水面上冒出了很多气泡,这证明土壤中有空气。
  师:你们也观察到气泡了吗?对于气泡的解释,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观察真仔细,解释也很到位。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们组发现沉在杯底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而且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小,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这些颗粒有着不同的名字,从大到小分别是沙砾、沙、粉沙、黏土。(板书:大小不同的颗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土壤中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颗粒。结合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能解释一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吗?
  生:岩石风化成碎石,这些碎石继续风化,越来越小,于是变成了土壤。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土壤中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尝试解释土壤形成的原因,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将本节课与上一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体系。】
  师:真不错,同学们都观察沉积在杯底的土壤,看是不是上面的颗粒小,下面的颗粒大?大家再思考一下,为什么颗粒的排列是上小下大呢?
  生:大的颗粒重,所以要先沉下来;小的颗粒轻,最后沉下来。
  师:对,你真会动脑。同学们挑一点最上层的颗粒,用手捻一捻,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生:感觉很细腻,说明了颗粒很小。
  【设计意图:观察与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沉积在杯底的土壤,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颗粒要小。】
  师:最后请大家观察一下装土壤的白纸,看看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白纸上放土壤的地方是湿润的,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设计意图:整个观察活动,学生注重于用不同的方法依次对土壤进行观察,而忽略了对装土壤的纸进行观察,因此对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进行验证。教师的及时提醒,弥补了这一点,从而保证了概念的完整性。】
  五、总结实验,建立土壤的科学概念
  师:经过细致的观察,想必同学们都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物质,谁愿意完整地说一说。
  生:土壤中有空气、水、大小不同的颗粒、腐殖质、盐分和一些杂物。
  师:对,土壤就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
  (板书:混合物)
  【设计意图:土壤的科学概念是建立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之上和学生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之上,因此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六、研读课本,认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师:土壤中有动物和植物,说明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4页“土壤和生命”。
  (学生自学课本第54页)
  师:通过研读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给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中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师:阅读了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想跟大家说说的?
  生:土壤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材料,因此我们要保护土地。
  生:生活中有许多人采用深埋的方法处理垃圾,这样会污染土壤,我们不能再这样做了。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土壤与生命有着密切联系的信息,培养了自学能力,获取了深刻的感受,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以落实。】
  教学评析:
  1.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因此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课就是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建立概念”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来设计的,旨在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并在体验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方法和信息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且每一次阅读,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讨论制订观察计划环节,学生通过第一次阅读,获取了把土壤倒入水中进行观察的方法;通过再次阅读交流,学生对于把土壤倒入水中进行观察这种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掌握了操作程序。此外,大小不同的颗粒有着各自的名字,土壤中还存在着腐殖质和盐分,这些信息都是通过阅读获取的,有利于学生在描述概念的过程中自觉地引入课本中相关的科学术语,使概念的描述更加精确、科学。
  3.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每一节课中都得到发展是科学老师的责任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合作能力和倾听的习惯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示,这得益于教师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求学生把本组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好的计划等完整地说出来,既确保描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减少了必要的提醒,保证了课堂的连续性和流畅性。教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聆听发言,找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这为后续的补充或更正做好必要的铺垫,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小学 226561)
  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 226561)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叫朗尼·巴雷特的商业摄影师成功开发了一款.50英寸(相当于12.7毫米)的半自动狙击步枪。它以射程远、精度高和威力大等特点,在大口径狙击步枪市场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可以说,巴雷特就是大口径狙击步枪的代名词。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角是来自湖南兵器轻武器研究所研制的新一代12.7毫米口径高精度狙击步枪,该枪已在第十二届珠海航展上惊艳亮相。  长期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狙击步枪领域持
【摘 要】武术健身操是学习武术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生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应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武术教师在编排小学武术健身操时,要注意音乐与动作的选择及两者的配合,选择贴近小学生心理,体现武术精神,有积极教育意义的音乐;选择简单易学的动作,辅之以有适当难度的动作,并注重全套動作的平衡性。教师还须将音乐和动作配合起来,注意场地因素带来的影响,因地制宜,以此提高武术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体育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知识性题材,内容广泛,知识点多,话题零散,没有完整的脉络和情节。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师难以驾驭,很容易把它上成科学常识课或历史地理课,易走入重知识轻情感的误区,把品德课的精髓激情放在一边。  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品德与社
【摘 要】音乐教学追求的应是一种贴近儿童成长、贴近生命本质的价值体现。因此,音乐的童真课堂就是从“童心”出发,凭“童眼”观照,用“童耳”倾听,以适切的方式让学习过程更加儿童化、更有趣味性,帮助学生抵达更美好的音乐境界,提升音乐素养。  【关键词】童真课堂 审美体验 精神成长 教学探索  音乐教学追求的应是一种贴近儿童成长、贴近生命本质的价值体现。因此,音乐的童真课堂就是从“童心”出发,凭“童眼”观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整个西方世界如临大敌,媒体和智库纷纷支招,妄图遏制中国。在此背景下,美国兰德公司在2013年11月发布了题为《陆基反舰导弹在西太平洋的运用》报告,提出在亚太地区部署廉价、灵活的陆基反舰导弹封锁中国。日本随即在宫古岛部署了88式反舰导弹,应对我海上编队前出宫古海峡,这被认为是所谓“陆基反舰导弹封锁战略”的实施。那么,这一报告究竟支了什么招?能如愿贯彻吗?兰德公司报告主要内容 
【摘 要】生活中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合理地加以运用。在品德课堂中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民间,走进平时的生活,挖掘现成资源,可以有效拓展品德教学空间,提升学科内涵。并在亲近本土资源的同时,使教师与学生一起陶醉在美妙的课堂情境之中,达成师生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本土资源 学科内涵 师生双赢  现实生活中发达便捷的交通、通讯, 风光旖旎的风景名胜,风风火火的新
【摘 要】教育的基本任務是立德树人,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修养、有智慧的人。丽水市囿山小学以“崇德尚实”为校训,以“精神成长的乐园、个性发展的学园、幸福生活的家园”为办学目标,通过“建构美丽校园、整合德育课程、研发特色课程”,为培育“健康身心、良好品行、优秀学业、国际视野”的学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立德树人 美丽校园 整合 特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基础教育的核心要义不是培养学
据《华盛顿邮报》网站2015年10月13日报道,美国雷锡恩公司推出了一款体型很小的“迷你”型“矛头”(Pike)导弹(以下简称“矛头”)。它的命名,就透露出这款导弹小而强的特点,如同矛头一般尖锐。  从“长钉”到“矛头”  在“矛头”导弹问世之前,美国就曾研制过与其类似的小型导弹,主要用于战场反装甲。这也为研制“矛头”小型导弹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在长期的实战和大量演习的过程中,美军发现,除了一些
【摘 要】在品德教学过程中,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教学都离不开情、理、行三字,情通则理达。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中铺垫情感,在调查、访问、观察中诱发情感,在新闻报道、时事关注中激发情感。做到处处留心皆为理:以“趣”识理,以“真”明理,以“理”辩理,以“行”践理;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反思中前行,在规范中前行,在活动中前行。在情真理切的基础上且思且行,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
实验教学课堂很难把握和控制,主要集中表现在:开展实验活动前,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实验器材和材料上,个别学生急于动手;实验时,不按要求操作者,抢先操作者,旁观者,闲谈者……比比皆是;学生做实验没完没了,浪费大量时间,结果是一节课热热闹闹,掌声笑声都能听得到,气氛热烈又踊跃,但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果没得到。学生下课后,材料和仪器摆得到处都是。科学课实验很多,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是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亟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