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文化适应压力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

来源 :丽水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xi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文化适应压力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采用民族认同问卷(EIS)、文化适应压力量表(CASS)和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对浙江两所高校的550名学生进行调查,用SPSS20.0和Lisrel8.8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较高,且对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对本民族认同(P<0.001);女性的民族认同感显著高于男性(P<0.001);城镇的显著高于农村的(P<0.001);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和工科生(P<0.05).中华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压力成显著负相关(r=-0.189,P<0.001),本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压力不存在显著相关.中华民族认同、本民族认同均与积极心理资本成显著正相关(r=0.159,P<0.001;r=0.296,P<0.001).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积极心理资本在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压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其他文献
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当前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课程思政实施缺乏实效、课程思政建设合力有待加强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制度保障和评价监督体系,提升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打造“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蔷薇题材诗歌自南朝始有,到唐代才广泛成为文人书写对象,并由此延伸出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一,蔷薇常常出现于以庭院为代表的文人宴饮的场所,通过文人吟咏、唱和、酬赠得以流传,也成为文人集团交往密切的见证.其二,唐代诗人通过视觉、触觉、嗅觉三个方面描写蔷薇,在诗人吟咏间,蔷薇被赋予了人格化特征.其三,唐代开创了蔷薇的另一个代名词“猩猩血”,为唐诗带来了新的趣味.除此之外,不同区域生长的蔷薇寄托了不同的情思,蔷薇成为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载体.在分析蔷薇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笔者对唐代蔷薇诗的主要意蕴加以分析,发现除表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指南,然而课程评价过程面临着无私教育情怀与功利评价心态的冲突、广泛参与人员与单一评价主体的失衡、课程内容发散与评价对象集中的矛盾、多彩儿童生命与二元化标准的反差、灵动个体发展与僵化评价方法的对立等困境.为了突破困境,师范院校可以借鉴教育现象学理论并采取以下举措推进课程评价体系的重构:心怀教育关爱,评价心态悠然化;尊重他人存在,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生活体验,评价对象经验化;目的游离评价,评价标准悬置化;尝试“马赛克”方法,实现评价方法灵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