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安排的二律背反

来源 :百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009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论坛”上,主流经济学家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政府试图继续维持主导经济增长的地位,那么这种高速度、低效率的局面就无法扭转。”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发言中表示,中央从1995年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久转而无根本效果”,根源之一就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之初,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落后”,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要在几十年时间里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二次大战后,韩国、新加坡、巴西、阿根廷等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启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这些国家就是通过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培植和鼓励主导产业的发展,来诱导资源配置,从而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
  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然而,诚如道格拉斯·诺斯所言,政府主导的产权界定可以产生规模效益,但由于竞争和交易费用的双重约束,往往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就标志着这个国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却出现了两类国家、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绩效。研究者发现,战后,一些东亚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的经济长期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而一些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却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增长出现很大的波动,甚至大幅下降。20多年以后,以上两类国家的国民经济水平也出现了巨大落差,一些东亚国家进入世界高收入国家行列,而拉美国家却依然徘徊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影响两类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绩效的因素是什么?这也是许多经济学者感兴趣的问题。改革之初,要求制度变迁呼声很高,但是,在增加财富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中,产生了强大的利益集团。而政府主导型的变革,却是一种典型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它所遇到的阻力大小,往往取决于既得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因此,“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重要保证,但是,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效率又是逐步递减的。”
  拉美国家在实现经济的初步起飞以后,却没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去引导和改变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大政府、小市场,强政府、弱企业的状态就像顽疾一样挥去不去。“政府主导”下扭曲的投资消费关系、金融风险、权力寻租、裙带资本主义,使得拉美许多家在通往增长的道路上,却没有发展。所有这些问题就像发酵的母菌一样,终有一天爆炸营造出这个举世瞩目的教训:拉美陷阱!
  人们似乎有一种这样错觉,总以为经济管总比不管好,因为人是理性的。“计划经济”作为政府主导经济的极端产物,正是这种“人定胜天”的结果。然而,正如康德所言,人类无法凭借理性把握一切,如果理性不知趣地试图越过规定的限度,向所有的领域入侵时,则只能陷入二律背反,理性终究被理性所害。用这样的定理来看“政府主导”,有理由认为,无限期或者没有边际的“政府主导”,最终也只会陷入一个二律背反:在创造辉煌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在增长的道路上埋下陷阱。
  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主导经济也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柄剑的历史局限性,拉美国家的历史教训已经告诉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政府主导走向市场主导才是唯一的出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