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是我省主要经济作物,但是近年来,棉农在管理上有些粗放,存在一些弊端,致使棉花产量一直没有大幅提高,就这个问题我总结了几条建议,供棉农朋友参考。
一、多年连作
目前棉田大部分为重茬地,在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残体,致使枯黄萎病连年发生。同时,多年重茬也导致了棉株因土壤中某种养分缺乏而生长不良。棉田实行合理的轮作倒茬,可给棉花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恶化病菌滋生环境,控制病源基数,压低土壤菌源。
二、只旋耕,不注重冬耕、深耕
连年只旋耕的最大弊端是将地表下12~15cm的土层压硬压实,棉根难以下扎,形不成强大根系,同时,病菌也聚集在该层,导致棉花发病逐年提前,病情逐年加重。利用农机具于11月上中旬及时进行深冬耕,耕层25~30cm,皮棉可增产6.5%~18.3%。冬耕还可以消灭病菌虫蛹,减轻病虫害发生。为抗旱、防涝、防倒伏及防早衰奠定基础。
三、注重复合肥,轻视钾肥、微肥
棉花是高钾作物,特别是抗虫棉,对钾肥比较敏感,在钾肥不足的情况下,易发生生理型红叶枯萎病,也易发生早衰,现在大部分复合肥N:P:K的含量都是等量的即1:1:1,与棉花吸肥规律不符。棉花施肥应掌握“轻氮、稳磷、补钾、添微”的原则,建议棉农在施足氮、磷肥的基础上,亩加施氯化钾10~15kg,硫酸锌1kg,硼砂1kg。满足棉花生长期对肥料的需求。
四、花铃期追肥偏晚
过去一直沿用花铃期即下部坐住1~2个大铃时追肥,实际上已晚。棉花初花期是棉花地上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根系生长最发达的时期,这时追肥,能够迅速被吸收利用,而进入结铃期,根系逐渐衰退,吸收能力则相对减弱。花铃期追肥应提前至初花期,即从棉田开始见花到第四个果枝开始开花的一段时间进行施肥,并结合化控进行,做到下促上控。
五、浇前追肥
不少棉农追肥总在浇水前进行或在听到天气预报有雨时,急忙追施,这样有两个害处。一是容易造成养分流失,二是造成肥害,尤其追施尿素后突然浇水或遇雨会迅速溶解,使土壤氮肥浓度局部增高,使棉株对养分不但不能吸收,反而形成倒流,造成局部突然萎蔫、死亡。因此,追肥易浇后或雨后开沟深施。
六、过早去掉营养枝
棉花营养枝前期对棉花有营养作用,而且营养枝上也能开花结铃,弥补群体不足。把果枝下的营养枝全部去掉,会造成养分供应失调,赘芽生长多,需要多次整枝,增加用工量。提倡简化整枝,改去叶枝为保留叶枝,每株留基部2~3个叶枝,每个叶枝保留3~4个果枝,适期打顶。
七、全生育期不揭膜
棉花从种到收地膜全生育期不揭,进入6月中下旬以后,地膜下温度偏高,棉株根系生长受抑,由于膜的提墒作用,根系横向分布多,纵向根系不发达,整个根系分布浅,不能充分吸收营养,导致棉花早衰。再者膜的存在阻碍水分下渗,不能充分接纳雨水,使棉田蓄水能力下降,开花后如浇水跟不上,就会导致棉花缺水早衰,造成蕾铃大量脱落、产量下降。六月中旬以后,应及时揭膜。揭膜要做到,一是揭膜要在晴天进行,以防阴雨造成倒伏;二是及时清理残留农膜,减轻农业污染;三是揭膜同时要及时培土,以防土壤表层水分高温蒸发,造成棉田缺水和根系倒伏、早衰;四是揭膜后要及时浇水,使棉田土壤水分上下接通,满足根系下扎和生长对水分的要求;五是及时除草,以防杂草滋生。
八、化控偏晚,下雨和浇水后才想起缩节胺
棉农总认为不下雨、不浇水,不能喷缩节胺,怕用药后“缩”住不长。常常是看到棉花旺长了再喷施缩节胺化控,使用时间偏晚,效果不理想,结果形成“高、大、空”,造成下部烂铃多,脱落严重,也影响了单铃重。提倡棉花生育期全程化控,喷施缩节胺按照“少量多次,前轻后重,控肥结合,控水结合”的原则,“看天、看地、看苗情”灵活掌握。一般从棉花8~9叶时开始,就要“少量、多次、轻控、勤调”,应“遍遍打药遍遍控”,或者“间隔一次控一次”。要购买高质量的缩节胺。一般苗期、初花期、盛花期分别掌握在亩用量0.5~1g、1.5~2g、3~4g。有旺长趋势的棉田用量可大一些;长势弱的用量则要小一些。
九、病虫害防治被动,抓不住时机
棉农对一些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认识不足,看到病虫危害症状时才用药,重治不重防,抓不住关键时期,防治效果不理想。应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以防为主,早防早治,控制病虫害发生。如枯萎病发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黄萎病现蕾后发生,7-8月开花结铃达高峰。应做到早防早治,在苗期“红绿相间”刚消失不消失时(麦收前)进行预防性喷药,7~10d一次,连喷3~4次。虫害如棉盲椿,发生时间长,世代重叠严重,成虫飞行能力强,若虫有善跑习性,给棉农防治带来困难。防治上应做到早检查、勤检查、及时发现早防治;一般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多在棉花顶部活动)防治效果较好;成方连片棉田,提倡集中统一防治。
十、摘笑口桃
笑口桃指剛刚开裂不久,没有真正成熟的棉桃。部分棉农因习惯或担心棉花被偷,过早采摘,导致棉纤维拉力弱、表面蜡质少、棉绒短、色泽差、品级低、籽粒轻,有此可降低经济收益10%左右。通常棉花在吐絮后5~7d为最佳采收期,当铃壳干薄向外翻卷,棉絮干软蓬松,颜色洁白有丝光时及时采收。
一、多年连作
目前棉田大部分为重茬地,在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残体,致使枯黄萎病连年发生。同时,多年重茬也导致了棉株因土壤中某种养分缺乏而生长不良。棉田实行合理的轮作倒茬,可给棉花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恶化病菌滋生环境,控制病源基数,压低土壤菌源。
二、只旋耕,不注重冬耕、深耕
连年只旋耕的最大弊端是将地表下12~15cm的土层压硬压实,棉根难以下扎,形不成强大根系,同时,病菌也聚集在该层,导致棉花发病逐年提前,病情逐年加重。利用农机具于11月上中旬及时进行深冬耕,耕层25~30cm,皮棉可增产6.5%~18.3%。冬耕还可以消灭病菌虫蛹,减轻病虫害发生。为抗旱、防涝、防倒伏及防早衰奠定基础。
三、注重复合肥,轻视钾肥、微肥
棉花是高钾作物,特别是抗虫棉,对钾肥比较敏感,在钾肥不足的情况下,易发生生理型红叶枯萎病,也易发生早衰,现在大部分复合肥N:P:K的含量都是等量的即1:1:1,与棉花吸肥规律不符。棉花施肥应掌握“轻氮、稳磷、补钾、添微”的原则,建议棉农在施足氮、磷肥的基础上,亩加施氯化钾10~15kg,硫酸锌1kg,硼砂1kg。满足棉花生长期对肥料的需求。
四、花铃期追肥偏晚
过去一直沿用花铃期即下部坐住1~2个大铃时追肥,实际上已晚。棉花初花期是棉花地上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根系生长最发达的时期,这时追肥,能够迅速被吸收利用,而进入结铃期,根系逐渐衰退,吸收能力则相对减弱。花铃期追肥应提前至初花期,即从棉田开始见花到第四个果枝开始开花的一段时间进行施肥,并结合化控进行,做到下促上控。
五、浇前追肥
不少棉农追肥总在浇水前进行或在听到天气预报有雨时,急忙追施,这样有两个害处。一是容易造成养分流失,二是造成肥害,尤其追施尿素后突然浇水或遇雨会迅速溶解,使土壤氮肥浓度局部增高,使棉株对养分不但不能吸收,反而形成倒流,造成局部突然萎蔫、死亡。因此,追肥易浇后或雨后开沟深施。
六、过早去掉营养枝
棉花营养枝前期对棉花有营养作用,而且营养枝上也能开花结铃,弥补群体不足。把果枝下的营养枝全部去掉,会造成养分供应失调,赘芽生长多,需要多次整枝,增加用工量。提倡简化整枝,改去叶枝为保留叶枝,每株留基部2~3个叶枝,每个叶枝保留3~4个果枝,适期打顶。
七、全生育期不揭膜
棉花从种到收地膜全生育期不揭,进入6月中下旬以后,地膜下温度偏高,棉株根系生长受抑,由于膜的提墒作用,根系横向分布多,纵向根系不发达,整个根系分布浅,不能充分吸收营养,导致棉花早衰。再者膜的存在阻碍水分下渗,不能充分接纳雨水,使棉田蓄水能力下降,开花后如浇水跟不上,就会导致棉花缺水早衰,造成蕾铃大量脱落、产量下降。六月中旬以后,应及时揭膜。揭膜要做到,一是揭膜要在晴天进行,以防阴雨造成倒伏;二是及时清理残留农膜,减轻农业污染;三是揭膜同时要及时培土,以防土壤表层水分高温蒸发,造成棉田缺水和根系倒伏、早衰;四是揭膜后要及时浇水,使棉田土壤水分上下接通,满足根系下扎和生长对水分的要求;五是及时除草,以防杂草滋生。
八、化控偏晚,下雨和浇水后才想起缩节胺
棉农总认为不下雨、不浇水,不能喷缩节胺,怕用药后“缩”住不长。常常是看到棉花旺长了再喷施缩节胺化控,使用时间偏晚,效果不理想,结果形成“高、大、空”,造成下部烂铃多,脱落严重,也影响了单铃重。提倡棉花生育期全程化控,喷施缩节胺按照“少量多次,前轻后重,控肥结合,控水结合”的原则,“看天、看地、看苗情”灵活掌握。一般从棉花8~9叶时开始,就要“少量、多次、轻控、勤调”,应“遍遍打药遍遍控”,或者“间隔一次控一次”。要购买高质量的缩节胺。一般苗期、初花期、盛花期分别掌握在亩用量0.5~1g、1.5~2g、3~4g。有旺长趋势的棉田用量可大一些;长势弱的用量则要小一些。
九、病虫害防治被动,抓不住时机
棉农对一些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认识不足,看到病虫危害症状时才用药,重治不重防,抓不住关键时期,防治效果不理想。应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以防为主,早防早治,控制病虫害发生。如枯萎病发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黄萎病现蕾后发生,7-8月开花结铃达高峰。应做到早防早治,在苗期“红绿相间”刚消失不消失时(麦收前)进行预防性喷药,7~10d一次,连喷3~4次。虫害如棉盲椿,发生时间长,世代重叠严重,成虫飞行能力强,若虫有善跑习性,给棉农防治带来困难。防治上应做到早检查、勤检查、及时发现早防治;一般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多在棉花顶部活动)防治效果较好;成方连片棉田,提倡集中统一防治。
十、摘笑口桃
笑口桃指剛刚开裂不久,没有真正成熟的棉桃。部分棉农因习惯或担心棉花被偷,过早采摘,导致棉纤维拉力弱、表面蜡质少、棉绒短、色泽差、品级低、籽粒轻,有此可降低经济收益10%左右。通常棉花在吐絮后5~7d为最佳采收期,当铃壳干薄向外翻卷,棉絮干软蓬松,颜色洁白有丝光时及时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