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承载着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素质基础的重任。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创新理念,通过观念转变和教法革新以及质疑求异、创设情境等途径和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落实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关 键 词:创新教学实践 创新素质培养
在科技飞快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的主题和核心目标。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塑造他们的创新才能,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是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和责任所在。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收获了粗浅的认识。
一 、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创新理念
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要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必须要有适应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而教师是否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应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应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自身必须真正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创新教学中,教师还必须要彻底转换角色和方法,化传统的主导注入为引导发现,并能积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优化自主學习的过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得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融汇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有效的自主学习中提升认知质量,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创新意识,练就创新技能。
二、鼓励质疑求异 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因此,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莫泊桑的《项链》,传统教学是沿着这一思路来引导学生解读的: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为了鼓励学生质疑求新,培育创新意识和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索探讨:一,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是玛蒂尔德性格的基本层面,但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是否正常,是否为过?二,如何看待在阅读中易被我们忽略的人物性格中坚韧、耐劳的内涵?通过这些有违传统思路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引导学生质疑求新,使学生更加认识了人性的多面性。同时,在质疑中学生也释放了自我表现的潜能,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创新意识。
三、创设情境视角 提供创新舞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应设法通过一定的情境渲染、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情感系统,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借助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影像等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阅读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精神的火花。教学唐诗宋词,可以通过音乐语言的欣赏来体会诗歌意境;教学《城南旧事》《话说长江》《阿Q正传》等课文可让学生观摩相关影视,以丰富对作品的了解,获取更为感性的认识。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利于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就相应地得到了开发和训练。
其次,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更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映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创新意识,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要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引导学生灵活地解读文本、鉴赏作品,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与不同的阅读层面对文学作品做出独到的解读与崭新的开掘,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天地,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变革传统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才能的历史重任,为我们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作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
[2] 张行涛 郭支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
[3] 丁骥良《语文学习方法博览》[M]
关 键 词:创新教学实践 创新素质培养
在科技飞快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的主题和核心目标。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塑造他们的创新才能,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是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和责任所在。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收获了粗浅的认识。
一 、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创新理念
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要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必须要有适应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而教师是否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应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应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自身必须真正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创新教学中,教师还必须要彻底转换角色和方法,化传统的主导注入为引导发现,并能积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优化自主學习的过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得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融汇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有效的自主学习中提升认知质量,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创新意识,练就创新技能。
二、鼓励质疑求异 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因此,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莫泊桑的《项链》,传统教学是沿着这一思路来引导学生解读的: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为了鼓励学生质疑求新,培育创新意识和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索探讨:一,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是玛蒂尔德性格的基本层面,但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是否正常,是否为过?二,如何看待在阅读中易被我们忽略的人物性格中坚韧、耐劳的内涵?通过这些有违传统思路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引导学生质疑求新,使学生更加认识了人性的多面性。同时,在质疑中学生也释放了自我表现的潜能,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创新意识。
三、创设情境视角 提供创新舞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应设法通过一定的情境渲染、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情感系统,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借助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影像等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阅读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精神的火花。教学唐诗宋词,可以通过音乐语言的欣赏来体会诗歌意境;教学《城南旧事》《话说长江》《阿Q正传》等课文可让学生观摩相关影视,以丰富对作品的了解,获取更为感性的认识。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利于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就相应地得到了开发和训练。
其次,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更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映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创新意识,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要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引导学生灵活地解读文本、鉴赏作品,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与不同的阅读层面对文学作品做出独到的解读与崭新的开掘,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天地,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变革传统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才能的历史重任,为我们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作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
[2] 张行涛 郭支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
[3] 丁骥良《语文学习方法博览》[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