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实践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meo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承载着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素质基础的重任。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创新理念,通过观念转变和教法革新以及质疑求异、创设情境等途径和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落实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关 键 词:创新教学实践 创新素质培养
  
   在科技飞快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的主题和核心目标。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塑造他们的创新才能,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是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和责任所在。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收获了粗浅的认识。
   一 、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创新理念
   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要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必须要有适应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而教师是否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应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应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自身必须真正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创新教学中,教师还必须要彻底转换角色和方法,化传统的主导注入为引导发现,并能积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优化自主學习的过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得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融汇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有效的自主学习中提升认知质量,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创新意识,练就创新技能。
   二、鼓励质疑求异 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因此,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莫泊桑的《项链》,传统教学是沿着这一思路来引导学生解读的: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为了鼓励学生质疑求新,培育创新意识和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索探讨:一,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是玛蒂尔德性格的基本层面,但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是否正常,是否为过?二,如何看待在阅读中易被我们忽略的人物性格中坚韧、耐劳的内涵?通过这些有违传统思路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引导学生质疑求新,使学生更加认识了人性的多面性。同时,在质疑中学生也释放了自我表现的潜能,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创新意识。
   三、创设情境视角 提供创新舞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应设法通过一定的情境渲染、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情感系统,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借助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影像等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阅读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精神的火花。教学唐诗宋词,可以通过音乐语言的欣赏来体会诗歌意境;教学《城南旧事》《话说长江》《阿Q正传》等课文可让学生观摩相关影视,以丰富对作品的了解,获取更为感性的认识。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利于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就相应地得到了开发和训练。
   其次,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更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映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创新意识,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要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引导学生灵活地解读文本、鉴赏作品,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与不同的阅读层面对文学作品做出独到的解读与崭新的开掘,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天地,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变革传统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才能的历史重任,为我们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作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
   [2] 张行涛 郭支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
   [3] 丁骥良《语文学习方法博览》[M]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组织化学课堂,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是化学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传统的化学教学一直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学习毫无兴趣,教师教学毫无新意。本文试就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教学以及媒体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探究    一、关于教育理念探究  理念是
【摘 要】本文从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推广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坚持双轨教学,强化学生的阅读积累等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进行语文教育模式的创新,以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景 启发式 分层递进 创新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学,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语文也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的学科,因此学好语文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于
Abstract(摘要):  Inthecontextofthenewcurriculuminseniorhighschools,electivecoursesaresuggestedbesidestextbooks.Thisresearchfocuseson:1.thenecessityofcarryingoutnewspaperreadinginhighschools;2.howtocarry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实施得好,可使教师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从而为教与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证,使每个学生既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摘要:体育,是中职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首先简介了中职学生的特点,开设体育课程的必要性,之后文章简介了中职体育高效课堂额含义。经过分析,文章提出了中职体育高效课堂构建的途径,包括:转变授课理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充分树立学生自信心;开展合作教学,促进学生集体协作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中职体育;高效课堂;构建;途径  1 引言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目前的我
摘要:学生的“四力”指学生的观察力、猜想力、思维力和统摄力。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那么,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四力”呢?   关键词:四力 观察 猜想 思维 统摄     一、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
我国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的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美育无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加强中学音乐教育工作中转变思想教育观念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对中学音乐教育的认识。  一、音乐的德育性  音乐是一种感情艺术,它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它运用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丰富的艺术手段,
摘要:作者针对在初中物理中探究性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包括探究性教学的作用,并对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探究性教学,其实并不是要求学生从探究活动中发现新现象、总结新规律,也不是要求学生进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与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并重的四大目标之一。作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实验教师,我也在积极地探索、尝试,如何通过数学课堂教学,达到对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和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的培养,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打下基础。经过一年级的教学,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教师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的培养,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美的内涵贯穿其中,让小学生在愉乐的课堂中欣赏美、享受美、渗透美。通过语言、形象、情感的熏陶,丰富和净化学生的感情。  一、用情感架起桥梁——找准美的渗透点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