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颜色”词属于极其活跃的词汇,在中西民族的生活中起着迥异但又重要的作用。把“颜色”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研究有助于学习者对中西文化深入的理解以及教学者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颜色;文化因素;对外汉语教学
作为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不了解它的语言,那就像在看无声电影,同样,学习一门语言,如果离开语言存在的文化背景,那就很难真正理解这门语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教学中就不能忽视文化的作用。通过长期的研究和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人民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并理解目的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对其语言的学习有着推波助澜的功效。颜色作为一种文化因素,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人们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情感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颜色做出反应,并赋予颜色以特定的含义。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不同民族对颜色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认知,从而形成了大量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颜色文化差异。
一、中西“颜色”文化差异的认知对比。
在最初给颜色命名时,人们只能取像于具体可感的实物,如火红、金黄就是人类借物呈色的典型例子。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人们开始“托义于色”,用颜色去映射、理解和表达其他认知的事物或概念。例如“红色政权”就是从颜色领域到政治领域映射而来。基于人类认知模型的相似性和共同的经验知识,人们能够共同理解、欣赏和使用大部分的文化因素,比如奥运五色环、国际红十字、交通红绿灯等。然而由于取像和映射方式的不同,以及在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传统、社会习俗、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或社会阶层对各种颜色符号有着不同的感知,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世界不同的感受、体验与认知,而这些认知又影响着现实世界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下面以红、黄、白三种颜色为例,对中西颜色文化差异的认知进行文化因素的对比。
“赤”借“火”光,红色在中国取像自熊熊燃烧的大火,有温暖、光明的含义,其映射到社会生活方面就成了幸福、吉祥、喜庆的象征。人们称生意兴隆为“红红火火”,称仕途得意的人为“红人”。结婚、开业、逢年过节等重要时刻,人们会穿上红色的衣服,贴上红色的对联来表示喜庆。当红色映射到政治领域时,则有了正义和光荣的含义,如“红军”、“红色政权”等。革命战争中,“红旗”成了人们奋勇战斗、永不言败的精神动力。至此,“红色”已跳出语言的藩篱,进入了社会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但红色在西方取像自鲜血的颜色,同时由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使得它在大部分西方人的观念里往往与死亡、流血、暴力、危险等有关,是人们不太喜欢的颜色。
“黄”乃土地之色。在古代中国,拥有土地便拥有帝王之尊,加之中国历来对土地的崇拜,使黄色具有了权力、威严和崇高的象征。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颜色。皇袍、宫殿和图腾龙都一律采用金黄色。然而黄色的含义在西方却与崇高、威严和权力相距甚远,而寓意胆小和怯懦。比如某人胆小怕事,人们会说"He isyellow”。
二、“颜色”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外语的学习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民族文化心理的解读、表达与接受。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从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功能的角度提出的语义翻译法体现了直译和忠实翻译的长处,而他的交际翻译法则集中了归化和意译的优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借助翻译学的方法,将二者相结合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
中西语言中的英汉语中存在着由于取像相同、映射相似而具有相同含义的颜色意义,如天蓝(sky—blue)和雪白(snow-white)等。由于两国人民对它们具有相同的体验与认知,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教学。而对于由于取像和映射不同而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颜色意义,尤其是具有多重语义的颜色隐喻,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教学方式进行,促进颜色文化因素的跨文化理解与交流,增强人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具体而言,可采取替换、注解和意译等教学方法。下面以“红色”为例来具体说明。
当目的语中的颜色意义在源语中不存在,但译文中有其他的颜色意义表达相同的意义时,可采用替换的教学方法。比如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怡红公子”时,将“红”归化为西方人喜欢的“绿”,译为“Green Boy”。中国人将嫉妒比作“红眼病”,而英语国家则将其称为"green—eyed monster”。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翻译“得了红眼病”,可直接替换译为“to be green-eyed”。这种归化式翻译,兼顾了颜色内涵意义的传递和语言的形象性表达,可谓“一石二鸟”。
有的颜色在目的语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源语中却没有相似的联想意义。如果这个隐喻中的颜色意象对于学习者了解整个语篇或目的语文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可采取注解的教学方式。比如根据中国的民间习俗,生了小孩会向亲戚朋友送“红蛋”报喜,寓意吉祥。由于西方没有类似的习俗,读者会对“红蛋”(Red egg)产生好奇,同时由于红色在西方有贬义的联想,因此在教学时就要另外说明这一民俗特色就可以有助于学习者很好的理解目的语文化,还能增加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
三、结语。
颜色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具有认知作用。各民族语言中的颜色含义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反映了各民族对外部世界不同的体验和认知。在跨文化教学中把“颜色”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研究有助于中西文化深入的理解以及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参考文献
[1]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
[2]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2-45页。
[3]李燕《汉语基本颜色词之认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4-67页。
[4]刘佐艳《从认知角度看多义现象》外语研究,2002年。第21-25页。
[5]肖海燕《英汉颜色词的隐喻文化认知对比与翻译》纺织教育,2009年,第60-61页。
【关键词】颜色;文化因素;对外汉语教学
作为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不了解它的语言,那就像在看无声电影,同样,学习一门语言,如果离开语言存在的文化背景,那就很难真正理解这门语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教学中就不能忽视文化的作用。通过长期的研究和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人民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并理解目的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对其语言的学习有着推波助澜的功效。颜色作为一种文化因素,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人们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情感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颜色做出反应,并赋予颜色以特定的含义。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不同民族对颜色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认知,从而形成了大量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颜色文化差异。
一、中西“颜色”文化差异的认知对比。
在最初给颜色命名时,人们只能取像于具体可感的实物,如火红、金黄就是人类借物呈色的典型例子。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人们开始“托义于色”,用颜色去映射、理解和表达其他认知的事物或概念。例如“红色政权”就是从颜色领域到政治领域映射而来。基于人类认知模型的相似性和共同的经验知识,人们能够共同理解、欣赏和使用大部分的文化因素,比如奥运五色环、国际红十字、交通红绿灯等。然而由于取像和映射方式的不同,以及在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传统、社会习俗、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或社会阶层对各种颜色符号有着不同的感知,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世界不同的感受、体验与认知,而这些认知又影响着现实世界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下面以红、黄、白三种颜色为例,对中西颜色文化差异的认知进行文化因素的对比。
“赤”借“火”光,红色在中国取像自熊熊燃烧的大火,有温暖、光明的含义,其映射到社会生活方面就成了幸福、吉祥、喜庆的象征。人们称生意兴隆为“红红火火”,称仕途得意的人为“红人”。结婚、开业、逢年过节等重要时刻,人们会穿上红色的衣服,贴上红色的对联来表示喜庆。当红色映射到政治领域时,则有了正义和光荣的含义,如“红军”、“红色政权”等。革命战争中,“红旗”成了人们奋勇战斗、永不言败的精神动力。至此,“红色”已跳出语言的藩篱,进入了社会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但红色在西方取像自鲜血的颜色,同时由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使得它在大部分西方人的观念里往往与死亡、流血、暴力、危险等有关,是人们不太喜欢的颜色。
“黄”乃土地之色。在古代中国,拥有土地便拥有帝王之尊,加之中国历来对土地的崇拜,使黄色具有了权力、威严和崇高的象征。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颜色。皇袍、宫殿和图腾龙都一律采用金黄色。然而黄色的含义在西方却与崇高、威严和权力相距甚远,而寓意胆小和怯懦。比如某人胆小怕事,人们会说"He isyellow”。
二、“颜色”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外语的学习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民族文化心理的解读、表达与接受。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从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功能的角度提出的语义翻译法体现了直译和忠实翻译的长处,而他的交际翻译法则集中了归化和意译的优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借助翻译学的方法,将二者相结合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
中西语言中的英汉语中存在着由于取像相同、映射相似而具有相同含义的颜色意义,如天蓝(sky—blue)和雪白(snow-white)等。由于两国人民对它们具有相同的体验与认知,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教学。而对于由于取像和映射不同而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颜色意义,尤其是具有多重语义的颜色隐喻,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教学方式进行,促进颜色文化因素的跨文化理解与交流,增强人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具体而言,可采取替换、注解和意译等教学方法。下面以“红色”为例来具体说明。
当目的语中的颜色意义在源语中不存在,但译文中有其他的颜色意义表达相同的意义时,可采用替换的教学方法。比如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怡红公子”时,将“红”归化为西方人喜欢的“绿”,译为“Green Boy”。中国人将嫉妒比作“红眼病”,而英语国家则将其称为"green—eyed monster”。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翻译“得了红眼病”,可直接替换译为“to be green-eyed”。这种归化式翻译,兼顾了颜色内涵意义的传递和语言的形象性表达,可谓“一石二鸟”。
有的颜色在目的语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源语中却没有相似的联想意义。如果这个隐喻中的颜色意象对于学习者了解整个语篇或目的语文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可采取注解的教学方式。比如根据中国的民间习俗,生了小孩会向亲戚朋友送“红蛋”报喜,寓意吉祥。由于西方没有类似的习俗,读者会对“红蛋”(Red egg)产生好奇,同时由于红色在西方有贬义的联想,因此在教学时就要另外说明这一民俗特色就可以有助于学习者很好的理解目的语文化,还能增加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
三、结语。
颜色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具有认知作用。各民族语言中的颜色含义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反映了各民族对外部世界不同的体验和认知。在跨文化教学中把“颜色”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研究有助于中西文化深入的理解以及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参考文献
[1]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
[2]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2-45页。
[3]李燕《汉语基本颜色词之认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4-67页。
[4]刘佐艳《从认知角度看多义现象》外语研究,2002年。第21-25页。
[5]肖海燕《英汉颜色词的隐喻文化认知对比与翻译》纺织教育,2009年,第60-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