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Xu Hongfei: Search for Unusual Beauty of“Plump Women”
by Mu Wen
Xu hongfei, who believed that “art is sportful”,created a new group of works, which were of his famous sculpture, “plump women”. For a long time, in popular aesthetics, “plump” and “woman” are two opposite words . When Xu hongfei unites the two words into a phrase in an affirmative attitude, a special aesthetic standpoint came into being…
本期封面作品汉白玉裸体雕塑《夏》,则显得更为肥胖。女人坐着,双臂交叉放在右膝盖上,头低靠在胳膊上,腹部的肌肉堆挤在一起,一层一层的,充满了肉感。通常来说,正像“清丽脱俗”这个词几乎都是用在瘦女人的身上,肉感的女人常常会跟世俗生活联系在一起,难有形而上的精神驰骋。但是这尊《夏》,女人就那么样静静地埋着头,很自然地引发着观者的揣测:她是在沉睡安眠,还是怀有什么心事在默默沉思?而无论怎样,她的安宁,她的沉静,散发着抚慰人心的力量,让观者也不觉跟她一起安静下来,思量,思量。
似乎许鸿飞有着强烈的为胖女人“伸张正义”的自觉意识,他常常将一些总是与古典美人联系在一起的小道具加用在胖女人身上,《秋月无边》中的轻纱是如此,《喜雨》中的那把伞也是如此。伞几乎成了美人的符号,多少个电视画面上,每每细雨如烟,美人出现,必是肩后搭一把撑开的花伞,轻移碎步,顾盼流连。美人与伞的亲密关系以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雨巷》为最出名,那个“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成了多少人的梦中情人。在许鸿飞的《喜雨》里,却是一个肥胖的女人仰头正要打开一把伞,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生活场景,但那把高高擎起的伞,那种胖女人一心一意要打开伞的努力,似乎暗示我们,她距离美,并不遥远。伞之所以未撑开,正仿佛胖女人的美,它的绽放,还是一个过程。
而《四姐妹》这件作品,更是直接出现了胖女人与瘦女人的集合展示。这是一件很有趣味故事性的作品,仿佛是在一个舞台上表演,四个女人中两个胖的走到了中间,最胖的在最前面,两个瘦的反而退到了边缘。胖女人直视前方,得意自信,瘦女人一个盯视着胖女人,一个望向同伴,仿佛都有些讶异。做这样一件作品,或许,许鸿飞是对瘦女人占据舞台而胖女人缺席的现状来一次无恶意的调侃,也或许是进行一次严肃的批判,但是,《四姐妹》这个题目表明,胖女人瘦女人都是姐妹,她们不是对立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审视需要两个支点,胖与瘦不该成为美的分界。
许鸿飞的“胖女人”作品,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极具感染力。《在路上》的一个胖女孩,喜笑颜开地弯着腰往前赶一群小猪,小猪也撒着欢地向前奔跑,整个作品似乎能让人感受到穿透世界的欢闹。《童趣》中的胖女人,蹲在地上弓着背,让一个小女孩双手撑在她的背上嬉戏,宽厚柔软的背成了孩子游戏的绝佳“场所”,你是绝没有想到,胖,竟有如此妙用。
尽管,许鸿飞自己说他做这些雕塑,是当成“玩”来做的,但我宁愿这样理解,他做“胖女人”雕塑,其实是对胖女人的尊重,其实是对人的身体的尊重,又进而有一种身体哲学的意味。身体是人存在的根源,在此基础上人才能作为一个主体与世界发生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身体无论以怎样一种形态存在都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可以是有用的,都可以是美的。因此,胖不是丑陋,胖不是累赘,胖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尊重生活,就不应该在艺术表现中回避这些真实、自由、活泼的本然存在,而一味向某一类我们所习惯的审美倾向偏拢。
许鸿飞的这些“胖女人”系列作品,不仅在评论界得到了大家的赞许,而且在艺术市场上也很受欢迎,价格一路攀升,无疑,这是许鸿飞贡献给当前中国雕塑的另一意义。长期以来,由于架上雕塑市场被人们所忽视,许许多多的雕塑家将主要创作精力转向了城市雕塑,因为城市雕塑似乎能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而许鸿飞则反其道而行之,从城市雕塑转回了架上雕塑,而且很显然,他的这些“胖女人”作品得到了更多收藏家的追捧。城市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创作出发点是不同的,如果说城市雕塑更多的是雕塑家向公众进行的艺术服务,那么架上雕塑则是雕塑家比较纯粹的个人艺术追求的实践,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雕塑家的自我与个性。“胖女人”的广受欢迎,给那些“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艺术家们再次点燃了希望,艺术,无论是面向公共的还是面对个体的,当它触动了社会心理中某根敏感的神经,都可以获得社会的关注或认同,不管是以学术评价还是经济效益的方式。
许鸿飞探索研究“胖女人”系列作品,已经有很多年了,期间每年一次的个人作品展览,作品都以“肥”为主题,“胖女人”成了他的标志。而所谓“标志”,一则意味着成功,一则,也隐含着成为桎梏的危险。这些作品,从个体到组合到群体到肥瘦的对比不断丰富,接下来再按照这个主题进行创作且不重复,许鸿飞又该以什么样的思路去挖掘“胖女人”的美学意义,去呈现“胖女人”的样貌情态呢?我们期待着许鸿飞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给我们带来惊喜。
by Mu Wen
Xu hongfei, who believed that “art is sportful”,created a new group of works, which were of his famous sculpture, “plump women”. For a long time, in popular aesthetics, “plump” and “woman” are two opposite words . When Xu hongfei unites the two words into a phrase in an affirmative attitude, a special aesthetic standpoint came into being…

本期封面作品汉白玉裸体雕塑《夏》,则显得更为肥胖。女人坐着,双臂交叉放在右膝盖上,头低靠在胳膊上,腹部的肌肉堆挤在一起,一层一层的,充满了肉感。通常来说,正像“清丽脱俗”这个词几乎都是用在瘦女人的身上,肉感的女人常常会跟世俗生活联系在一起,难有形而上的精神驰骋。但是这尊《夏》,女人就那么样静静地埋着头,很自然地引发着观者的揣测:她是在沉睡安眠,还是怀有什么心事在默默沉思?而无论怎样,她的安宁,她的沉静,散发着抚慰人心的力量,让观者也不觉跟她一起安静下来,思量,思量。
似乎许鸿飞有着强烈的为胖女人“伸张正义”的自觉意识,他常常将一些总是与古典美人联系在一起的小道具加用在胖女人身上,《秋月无边》中的轻纱是如此,《喜雨》中的那把伞也是如此。伞几乎成了美人的符号,多少个电视画面上,每每细雨如烟,美人出现,必是肩后搭一把撑开的花伞,轻移碎步,顾盼流连。美人与伞的亲密关系以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雨巷》为最出名,那个“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成了多少人的梦中情人。在许鸿飞的《喜雨》里,却是一个肥胖的女人仰头正要打开一把伞,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生活场景,但那把高高擎起的伞,那种胖女人一心一意要打开伞的努力,似乎暗示我们,她距离美,并不遥远。伞之所以未撑开,正仿佛胖女人的美,它的绽放,还是一个过程。
而《四姐妹》这件作品,更是直接出现了胖女人与瘦女人的集合展示。这是一件很有趣味故事性的作品,仿佛是在一个舞台上表演,四个女人中两个胖的走到了中间,最胖的在最前面,两个瘦的反而退到了边缘。胖女人直视前方,得意自信,瘦女人一个盯视着胖女人,一个望向同伴,仿佛都有些讶异。做这样一件作品,或许,许鸿飞是对瘦女人占据舞台而胖女人缺席的现状来一次无恶意的调侃,也或许是进行一次严肃的批判,但是,《四姐妹》这个题目表明,胖女人瘦女人都是姐妹,她们不是对立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审视需要两个支点,胖与瘦不该成为美的分界。

许鸿飞的“胖女人”作品,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极具感染力。《在路上》的一个胖女孩,喜笑颜开地弯着腰往前赶一群小猪,小猪也撒着欢地向前奔跑,整个作品似乎能让人感受到穿透世界的欢闹。《童趣》中的胖女人,蹲在地上弓着背,让一个小女孩双手撑在她的背上嬉戏,宽厚柔软的背成了孩子游戏的绝佳“场所”,你是绝没有想到,胖,竟有如此妙用。
尽管,许鸿飞自己说他做这些雕塑,是当成“玩”来做的,但我宁愿这样理解,他做“胖女人”雕塑,其实是对胖女人的尊重,其实是对人的身体的尊重,又进而有一种身体哲学的意味。身体是人存在的根源,在此基础上人才能作为一个主体与世界发生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身体无论以怎样一种形态存在都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可以是有用的,都可以是美的。因此,胖不是丑陋,胖不是累赘,胖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尊重生活,就不应该在艺术表现中回避这些真实、自由、活泼的本然存在,而一味向某一类我们所习惯的审美倾向偏拢。
许鸿飞的这些“胖女人”系列作品,不仅在评论界得到了大家的赞许,而且在艺术市场上也很受欢迎,价格一路攀升,无疑,这是许鸿飞贡献给当前中国雕塑的另一意义。长期以来,由于架上雕塑市场被人们所忽视,许许多多的雕塑家将主要创作精力转向了城市雕塑,因为城市雕塑似乎能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而许鸿飞则反其道而行之,从城市雕塑转回了架上雕塑,而且很显然,他的这些“胖女人”作品得到了更多收藏家的追捧。城市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创作出发点是不同的,如果说城市雕塑更多的是雕塑家向公众进行的艺术服务,那么架上雕塑则是雕塑家比较纯粹的个人艺术追求的实践,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雕塑家的自我与个性。“胖女人”的广受欢迎,给那些“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艺术家们再次点燃了希望,艺术,无论是面向公共的还是面对个体的,当它触动了社会心理中某根敏感的神经,都可以获得社会的关注或认同,不管是以学术评价还是经济效益的方式。
许鸿飞探索研究“胖女人”系列作品,已经有很多年了,期间每年一次的个人作品展览,作品都以“肥”为主题,“胖女人”成了他的标志。而所谓“标志”,一则意味着成功,一则,也隐含着成为桎梏的危险。这些作品,从个体到组合到群体到肥瘦的对比不断丰富,接下来再按照这个主题进行创作且不重复,许鸿飞又该以什么样的思路去挖掘“胖女人”的美学意义,去呈现“胖女人”的样貌情态呢?我们期待着许鸿飞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给我们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