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到一首诗后从何下手,有很多文章已经介绍过方法了(参见本期《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一文——编者注)。本文借陆游的一首词作,具体讲解一下鉴赏诗歌的过程。
秋波媚①•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③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④,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⑤烟柳,曲江⑥池馆,应待人来。
【注】:
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②高兴亭:在陕西南部城西北,正对南山。南山:即主峰在今西安市南的终南山,横亘于陕西南部。
③边城:指南郑,当时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
④酹酒:把酒洒在地上祭奠。苏轼“一樽还酹江月。”
⑤灞桥:即霸桥,在长安(今西安)东面的灞水上,桥边柳树很多,为古时送别之所,古人有“霸陵伤别”之语。
⑥曲江:池名,在长安(今西安)东南,池边有亭台楼阁,是唐代的名胜地区。这首词通篇格调舒缓,闲适中透着紧张和淡淡的愁绪。
首先来了解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再结合注释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五岁以前,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拥有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长安当时在金占领区内,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集中有不少表现这样主题的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而这首《秋波媚》词,却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情调特别昂扬,充分显示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士,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毫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最后试编两个题目供大家练习。
1.你认为“悲歌击筑”这一典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谈谈“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一句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于《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
2.灞桥在长安附近,此句是说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显示了诗人期盼能够北伐胜利的心情。
【作者简介】
王金金,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首届国家级骨干教师,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李婷婷
秋波媚①•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③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④,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⑤烟柳,曲江⑥池馆,应待人来。
【注】:
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②高兴亭:在陕西南部城西北,正对南山。南山:即主峰在今西安市南的终南山,横亘于陕西南部。
③边城:指南郑,当时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
④酹酒:把酒洒在地上祭奠。苏轼“一樽还酹江月。”
⑤灞桥:即霸桥,在长安(今西安)东面的灞水上,桥边柳树很多,为古时送别之所,古人有“霸陵伤别”之语。
⑥曲江:池名,在长安(今西安)东南,池边有亭台楼阁,是唐代的名胜地区。这首词通篇格调舒缓,闲适中透着紧张和淡淡的愁绪。
首先来了解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再结合注释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五岁以前,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拥有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长安当时在金占领区内,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集中有不少表现这样主题的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而这首《秋波媚》词,却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情调特别昂扬,充分显示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士,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毫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最后试编两个题目供大家练习。
1.你认为“悲歌击筑”这一典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谈谈“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一句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于《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
2.灞桥在长安附近,此句是说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显示了诗人期盼能够北伐胜利的心情。
【作者简介】
王金金,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首届国家级骨干教师,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