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肺肿瘤; 肺切除术; 呼吸道护理
目前临床肺癌就诊多属中、晚期,全肺切除可以提高手术率,减少不必要的开胸探查,一侧全肺切除常用于无法施行肺叶或袖型肺叶切除的中央型肺癌[1]。术后并发症较多,呼吸道的管理尤其重要。笔者所在医院2004~2009年共行全肺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28例,现将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8例,男19例,女9例,年齡38~72岁,平均55岁。手术方式:左全肺切除18例,右全肺切除10例,其中有7例施行心包内切除,2例合并上腔静脉成型术。术后病理:鳞癌20例,腺癌6例,小细胞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5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肺水肿及心衰死亡1例。
2 术前呼吸道的护理
2.1 肺功能的评估 根据临床表现、病史、运动实验、憋气时间、活动及平静状态下血气情况,帮助做出评价。
2.2 戒烟指导 吸烟将直接影响气道净化及术后的排痰,对吸烟患者,护士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戒烟的重要性,并做好监督工作。患者应戒烟2周,戒烟不足2周者,应氧气雾化吸入进行呼吸道准备。
2.3 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就是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技术,协调各种呼吸肌的功能,增大肺活量,增加吸氧量。训练要点是建立腹式呼吸,让患者全身放松,静息呼吸,将左右手分别放在腹部和胸部,以感知呼吸时胸腹运动的起伏,集中注意力。先闭嘴,用鼻深吸气,同时尽力挺腹,腹部之手随腹壁上抬;然后用口缩唇呼气,腹肌收缩,同时腹部之手加压,以增加腹压,腹肌上抬。缓呼深吸,增加腹肌移动度,增加肺泡通气量。反复训练,每日2~3次,每次10~20 min[2]。
2.4 咳嗽训练 术前护士耐心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及排痰,深吸气后屏气3~5 s,然后经口慢慢呼气,尽可能呼尽,第2次呼气后屏住呼吸,然后用力从胸部深部咳出,有效的咳嗽达到保持呼吸道通畅。
3 术后呼吸道的观察
3.1 呼吸监测 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呼吸波形、幅度,若浅而快,大多是由于术后疼痛及胸带包扎过紧所致限制性呼吸困难;若呼吸幅度大而快,超过35次/min,则应注意有无呼吸衰竭的发生;如出现呼吸困难、缺氧,而物理疗法无效,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术后常规给3~5 L/min鼻塞法吸氧,术后第二天可改为间歇式吸氧或按需吸氧,以维持呼吸。心电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听诊健侧肺部呼吸音,并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对年龄较大、术前合并心肺疾病者定期监测血气分析,当有口唇发绀,烦躁不安等缺氧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2 加强呼吸道护理 全肺切除后,肺循环血管床骤然减少,血流灌注重新分配,使健侧肺血流量增多,压力增大,血管壁渗透性增强,代偿期肺泡内分泌物增多;术中机械通气对呼吸道的刺激也使黏膜腺体分泌增加。因此,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气道通畅是术后护理的重点,其意义有时甚至大于术后预防应用抗生素的作用。笔者采用以下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3.2.1 患者全麻清醒后,即鼓励其咳嗽并协助其排痰,护士用一只手掌保护切口,减轻疼痛,另一只手呈杯状,腕部弯曲,轻轻的拍打胸壁或背部,每次拍打3~5 min,同时让患者按照术前有效咳嗽训练的方法把痰咳出,也可用手指在吸气末用力向内压在胸骨上窝的气管,并同时滑动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反射,促进排痰。排痰宜在早晨起床后、晚上睡前及餐前30分钟进行[3]。对痰液较多的患者可采用头低足高位排痰,每次10~15 min,每日进行2~3次。
3.2.2 术后常规应用氧气雾化吸入,3次/d;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静脉应用盐酸氨溴索30 mg,2次/d;对于高龄、体质差、戒烟时间短的患者术前3天开始静脉应用盐酸氨溴索,最大剂量可达每天1 g。
3.2.3 对确实排痰无效的患者,可用鼻导管吸痰。对术后痰量多,质地稠厚,痰液黏附于气道壁不能咳出,甚至痰块痰栓形成时,可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吸去存留在支气管内的血液及脱落组织,观察吻合口的情况,使呼吸道维持通畅。
3.3 防止纵膈摆动 全肺切除术后,大多留置一根胸腔引流管,其主要目的是控制术侧胸腔内的压力以保证纵隔处在正中位。胸腔引流管一般呈钳闭状态,以保持残腔内负压平衡,防纵膈摆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气管是否居中,若气管偏向健侧,则表示残腔内液体过多压迫健肺,立即通知医生暂时开放胸腔闭式引流,开放时专人控制引流速度,缓慢放出胸腔内气体或液体,防纵隔摆动。开放时注意气管慢慢回到正中位即可停止,过度排空可使纵隔过度偏向患侧,亦可使术侧负压过大造成胸液渗出过多。
全肺切除术后呼吸道的护理对促进患者呼吸循环等器官的功能恢复,以及减少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护理过程中高度负责并细心观察病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才能帮助患者安全渡过术后危险期,及早恢复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顾恺时.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61.
[2] 邹卫.普胸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3.
[3] 陈德凤.开胸手术前肺功能锻炼的护理指导.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4):14-15.
(收稿日期:2011-03-14)
(本文编辑:王春芸)
目前临床肺癌就诊多属中、晚期,全肺切除可以提高手术率,减少不必要的开胸探查,一侧全肺切除常用于无法施行肺叶或袖型肺叶切除的中央型肺癌[1]。术后并发症较多,呼吸道的管理尤其重要。笔者所在医院2004~2009年共行全肺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28例,现将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8例,男19例,女9例,年齡38~72岁,平均55岁。手术方式:左全肺切除18例,右全肺切除10例,其中有7例施行心包内切除,2例合并上腔静脉成型术。术后病理:鳞癌20例,腺癌6例,小细胞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5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肺水肿及心衰死亡1例。
2 术前呼吸道的护理
2.1 肺功能的评估 根据临床表现、病史、运动实验、憋气时间、活动及平静状态下血气情况,帮助做出评价。
2.2 戒烟指导 吸烟将直接影响气道净化及术后的排痰,对吸烟患者,护士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戒烟的重要性,并做好监督工作。患者应戒烟2周,戒烟不足2周者,应氧气雾化吸入进行呼吸道准备。
2.3 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就是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技术,协调各种呼吸肌的功能,增大肺活量,增加吸氧量。训练要点是建立腹式呼吸,让患者全身放松,静息呼吸,将左右手分别放在腹部和胸部,以感知呼吸时胸腹运动的起伏,集中注意力。先闭嘴,用鼻深吸气,同时尽力挺腹,腹部之手随腹壁上抬;然后用口缩唇呼气,腹肌收缩,同时腹部之手加压,以增加腹压,腹肌上抬。缓呼深吸,增加腹肌移动度,增加肺泡通气量。反复训练,每日2~3次,每次10~20 min[2]。
2.4 咳嗽训练 术前护士耐心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及排痰,深吸气后屏气3~5 s,然后经口慢慢呼气,尽可能呼尽,第2次呼气后屏住呼吸,然后用力从胸部深部咳出,有效的咳嗽达到保持呼吸道通畅。
3 术后呼吸道的观察
3.1 呼吸监测 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呼吸波形、幅度,若浅而快,大多是由于术后疼痛及胸带包扎过紧所致限制性呼吸困难;若呼吸幅度大而快,超过35次/min,则应注意有无呼吸衰竭的发生;如出现呼吸困难、缺氧,而物理疗法无效,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术后常规给3~5 L/min鼻塞法吸氧,术后第二天可改为间歇式吸氧或按需吸氧,以维持呼吸。心电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听诊健侧肺部呼吸音,并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对年龄较大、术前合并心肺疾病者定期监测血气分析,当有口唇发绀,烦躁不安等缺氧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2 加强呼吸道护理 全肺切除后,肺循环血管床骤然减少,血流灌注重新分配,使健侧肺血流量增多,压力增大,血管壁渗透性增强,代偿期肺泡内分泌物增多;术中机械通气对呼吸道的刺激也使黏膜腺体分泌增加。因此,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气道通畅是术后护理的重点,其意义有时甚至大于术后预防应用抗生素的作用。笔者采用以下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3.2.1 患者全麻清醒后,即鼓励其咳嗽并协助其排痰,护士用一只手掌保护切口,减轻疼痛,另一只手呈杯状,腕部弯曲,轻轻的拍打胸壁或背部,每次拍打3~5 min,同时让患者按照术前有效咳嗽训练的方法把痰咳出,也可用手指在吸气末用力向内压在胸骨上窝的气管,并同时滑动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反射,促进排痰。排痰宜在早晨起床后、晚上睡前及餐前30分钟进行[3]。对痰液较多的患者可采用头低足高位排痰,每次10~15 min,每日进行2~3次。
3.2.2 术后常规应用氧气雾化吸入,3次/d;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静脉应用盐酸氨溴索30 mg,2次/d;对于高龄、体质差、戒烟时间短的患者术前3天开始静脉应用盐酸氨溴索,最大剂量可达每天1 g。
3.2.3 对确实排痰无效的患者,可用鼻导管吸痰。对术后痰量多,质地稠厚,痰液黏附于气道壁不能咳出,甚至痰块痰栓形成时,可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吸去存留在支气管内的血液及脱落组织,观察吻合口的情况,使呼吸道维持通畅。
3.3 防止纵膈摆动 全肺切除术后,大多留置一根胸腔引流管,其主要目的是控制术侧胸腔内的压力以保证纵隔处在正中位。胸腔引流管一般呈钳闭状态,以保持残腔内负压平衡,防纵膈摆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气管是否居中,若气管偏向健侧,则表示残腔内液体过多压迫健肺,立即通知医生暂时开放胸腔闭式引流,开放时专人控制引流速度,缓慢放出胸腔内气体或液体,防纵隔摆动。开放时注意气管慢慢回到正中位即可停止,过度排空可使纵隔过度偏向患侧,亦可使术侧负压过大造成胸液渗出过多。
全肺切除术后呼吸道的护理对促进患者呼吸循环等器官的功能恢复,以及减少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护理过程中高度负责并细心观察病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才能帮助患者安全渡过术后危险期,及早恢复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顾恺时.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61.
[2] 邹卫.普胸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3.
[3] 陈德凤.开胸手术前肺功能锻炼的护理指导.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4):14-15.
(收稿日期:2011-03-14)
(本文编辑:王春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