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京杭大运河之间,济宁是一处重要转运站,同时又是运河上的酒文化中心,在贯通运河酒业、交流南北酒品方面起过重要作用。济宁太白楼也成为运河酒文化中的显著标志。本文从济宁太白楼的基点出发,涉及大运河沿线的北酒和南酒,并进一步探讨了运河酒文化的深层价值。
关键词:济宁太白楼北酒 南酒 运河酒文化
大运河开通之后,伴随着商业和餐饮业的发展,酿酒行业迅速膨胀,沿运河一线,形成了风格鲜明的酒文化链带。济宁作为运河南北交通的中心枢纽,在酒业销售及运输方面显示出活跃因素。济宁古称任城,早在盛唐时期就曾发展成为著名的酒业城市,并以李白的酒韵风采而享誉天下,到明清时期,济宁又在贯通运河酒业、交流南北酒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济宁成为整个运河酒业的南北分界线,济宁太白楼也成为运河酒文化的中心据点。当时,来自济宁以南的酒称为南酒,来自济宁以北的酒则叫做北酒。南、北酒文化在此会合沟通,展示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一、济宁太白楼在运河酒文化中的地位
济宁太白楼又叫李白酒楼、太白酒楼、任城酒楼,自唐朝以来就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象征性标志。
其实,得益于李白的知名度,太白楼建在了中国很多地方,以至于中华大地处处树立着李白形象。但并不是每一座太白楼都在张扬酒文化。比如说,在安徽马鞍山有太白楼,人称采石太白楼,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古建筑,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腾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但它原名谪仙楼,仅仅表示纪念李白。四川内江有太白楼,位于沱江北岸西林山上,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据说李白曾在此处驻足,留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诗句,当地人在此建立太白楼,目的是增加景观效果。日前,又一座仿唐建筑太白楼落座四川江油市青莲镇天宝山颠,同样是为了增添旅游新内容。
除济宁太白楼之外,以“酒”为标识而建立的太白楼有两处:
一是安徽歙县太白楼,位于歙县城西练江边,太平桥西端,相传这里原是一个酒肆,李白来歙县访问隐士许宣平不遇,曾在这里饮酒,后人特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该楼目前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属于徽派建筑。
二是江苏溧阳太白楼。这座太白楼起因于李白诗《猛虎行》所言:“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元朝人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载有钱塘李坦之的《李白酒楼歌》,曾对李白在溧阳的饮酒故事予以讴咏:“溧阳酒楼春水涯,白也系马楼东家。千金醉尽不复顾,犹吹玉笛引吴娃。日斜楼外东风起,春愁满眼杨花里。高歌一曲下楼去,传偏江南数千里。”后人因此而建楼。但这座溧阳太白楼始建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后毁,1986年重建。
在中国酒文化园地中,名气最大、影响最广、文化含量最高的李白酒楼,当属济宁太白楼。据方志记载,济宁太白楼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携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在任城期间,李白经常到贺兰氏酒楼饮酒。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寻访贺兰氏酒楼,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彰显李白“酒醒神健,视听锐发”的豪气,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称“太白酒楼”。宋、金、元时期对酒楼均依貌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而后明、清、民国间进行了数十次较大的重修。今天的太白楼是1952年在旧城墙上重新建立的,如今仍为游览胜地。
大约在明朝时,济宁当地又流传出这样一种说法,唐朝时,贺知章曾经担任任城县令职务,李白来到任城投靠贺知章,二人诗酒相会,建造了太白酒楼。后来的济宁方志又有贺知章于开元七年至十年为任城令的记述。明人宋 澄《九衡集》中《瞻途纪闻·太白楼》这样记述:“济宁,古任国也。城南有太白楼,因城建基,祠贺季真、李太白,八窗空豁可眺。季真尝为任令,太白客焉,因造酒楼,两公常宴晤于此。”据说明朝太白楼中供奉着贺知章和李白的双人像。谢肇涮《小草斋集》卷二O《同刘殿卿登任城太自楼》诗这样吟咏:“醉倚高楼俯大荒,怜才还共贺知章。东来山色全归岱,兆去河流半拉2漳。平楚寒烟凝埤垢堄,中原落日动帆樯。亦知信美非吾土,塞雁关云总断肠。”原注:“李白客贺知章所,今有两公像。”
如今济宁市李白纪念馆所藏刻石中,有一方“三公画像石”,此画像石把唐代三位诗人贺知章、李白、杜甫刻制在一起,后人称此为“三公画像石”。刻石左下角有明朝李汉章的落款。把贺知章与李白同时放在任城,这是明代山东人普遍看法。按贺知章年长李白四十二岁,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杜甫于开元二十四年初来兖州省亲,其父杜闲在兖州做官,但和李白首次相遇则是在天宝三年(744年)的春夏之交。贺知章、李白、杜甫三人同时相聚于任城,恐怕不太可能。
从史实上看,贺知章、李白两人的友谊的确是通过饮酒而建立。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第一次入长安,贺知章在京城作宫,初见李白即呼其为“谪仙”,对其才气大为赞赏。李白曾写下过《对酒忆贺监二首》,表达自己与贺知章酒友交往。其诗序日:“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怅然有怀,而作是诗。”其诗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贺、李二人曾经留下“金龟换酒”的风流逸事,为世人所评说。但二人在一起饮酒,地点是在长安。后人把他们的酒事放在任城,只是为了选择一处酒文化的胜地,或完全是出自良好的心愿。
按李白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来到任城,曾以诗酒为生涯,在这一地区刻下了深深的酒印痕。《太平广记》卷二。一引《本事诗》说:“白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县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邑人皆以白重名,望其重而加敬焉。”《全唐文》卷二沈光《李翰林酒楼记》评价李白“凭酒而作”的动机是为了显示个人风格,同时也是他愤世妒俗的一种发泄方式。记中最后说:“至於齐鲁,结构凌云者无限,独斯楼也,广不逾数席,瓦缺掾蠹,虽樵儿牧竖过,亦指之日:李白常醉于此矣。”看来,晚唐时期的济宁太白楼并不富丽堂皇,但名气已是妇幼皆知。自此而后,济宁太白楼因李白而知名,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来此瞻仰,至今楼台院落和两层楼壁内外,镶嵌着历代文人题记碑版刻石近六十余块,但这只是历史遗存的很小一部分。
在济宁,人们一直回想着李白当年登楼饮酒的意图和风采,如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一五《太白楼赋》说李白:“唯不合于斯世兮,恣沈酣而远眺”,他认为济宁太白楼是李白任酒使气的凭藉之处。古时各地酒楼上常写“太白遗风”四字,作为酒肆标识,这也是济宁太白酒楼文化感染的结果。
明朝大运河辉煌时期,南北游客都会来到济宁太白楼观光游览,文人骚客还会吟诗作赋,讴歌运河上的这座酒文化标志。在这一时期的诗作中,李白的饮酒遗韵依旧贯穿于运河南北,而济宁太白楼的酒 文化位置也更加彰显。下面略引明人诗篇,即可感受济宁太白楼在酒文化传播方面的强大活力。
沈恺《环溪集》载《忆任城》诗云:“春风一渡鲁阳冰,夜月三更太白楼。安得四明狂客在,金龟换酒散春愁。”
李贽《李温陵集》卷二○《太白楼》诗云:“世事真同水上浮,金龟好换酒家愁。山东李白今何在,城下唯瞻太白楼。
屠隆《白榆集》诗集卷七《任城览眺》云:“二月任城花气寒,登高载酒一凭栏。汀洲送目云帆乱,陇阪驱车雪色滟。商女春衣飘锦带,王孙夜猎斗银鞍。多情太白楼前月,照入金尊万顷宽。”
吴国伦《觎甄洞稿》卷一○《登太白楼》诗云:“谪仙去不返,高阁散秋阴。岱色分齐鲁,河流自古今。当时一载酒,长夜几知音。我亦轻狂客,重来抱膝吟。”
梁有誉《兰汀存稿》卷一《济上太白楼》诗云:“天寒霜雪繁,日没城上楼。楼中谪仙人,玉立横清秋。金龟换美酒,醉脱鹧鹬裘。玩弄青玉麈,长揖谢王侯。我来千载后,万壑风飕飕。闻昔有丹凤,不与凡鸟俦。朝食玉山禾,夕宿昆仑丘。”
张凤翼《处实堂续集》卷七《登李白酒楼》诗云:“不洒朱杨泪,来登李白楼。赋成游八极,名在自千秋。水落青徐出,天空海岱浮。酒人虽异代,犹可挹风流。”
雷礼《镡虚堂摘稿》卷一九《次济宁登李白酒楼》诗云;“占今多少清狂客,此地空余李白楼。醉里乾坤难尽画,何须丽藻寄闲游。”
邵经济《西浙泉崖邵先生诗集》卷八《太白楼》诗云:“谪仙斗酒诗千首,自是仙才傍酒豪。寄傲任城倚天阙,曾如采石漾宫袍。”
黄居中《千顷斋初集》卷二《太白楼》诗云:“晓出任城陬,绿杨垂道周。雉城隐万家,环壑人众流。下有浣笔池,上有谪仙楼。楼空人语响,暮色黯然收。贺李名相亚,侠气自千秋。不爱身后名,肯惜千金裘。海岱如可筑,即此营糟丘。王侯皆腐草,田地等浮沤。”
朱长春在济宁宦游之际,写过许多首歌咏太白楼的诗篇,《朱太复文集》卷一五《登任城太白楼》诗云:“济宁城边太白楼,下临济水清悠悠。昔贤一醉已陈迹,此地千年余壮游。日气东浮沧海外,风烟西引泰山头。我来欲赋登临兴,畏尔诗名不敢留。”就是离开济宁之后,朱长春对太白酒楼仍是念念不忘。《朱太复文集》卷七载其《忆太白楼寄于兵部》诗:“昨岁行经任城下,相逢故人华月夜。宅南名园水如绮,借我移家作过夏。……主人爱我倍风流,玉杯冰簟时淹留。论文感古或对泣,半醉起舞弹箜篌。Ij吟吾诗似李白,千载后身重来游。鸡鸣牵马金络头,请我同上城西楼。……醉中池上兴常在,别来话下诗何如。却思太白孤楼月,为寄长安一纸书。”另外,《朱太复乙集》卷六《太白楼边沽酒行》诗写的也很有趣味:“河梁水落流白沙,河干霜叶如春花。猎狗秋驱陌上日,相乌晚挂城头霞。行人夜起踏明月,太白楼边问酒家。酒家炉头细火孤,门前鸦啼槐子疏。客囊金尽典何物,葛衣解去来提壶。……桃花开时北上舟,城南置酒吾不留。柳条欲暮南奔走,系缆悠悠独沽酒。……把盏邀月唤李白,相对秋风旧酒楼。”
祁彪佳《远山堂集》七言古诗《登济宁太白楼再游杜工部古南池》诗云:“古城草没沙浮岸,楼台欹策宾客散。蝉声过雨杨柳斜,雁影人池芰荷乱。人传醉饮是青莲,残碑一片夕阳畔。当年工部亦在兹,诗字淋漓湿青汗。金粟谪来醉仙人,骑鲸捉日上天汉。”
从这些明朝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人们来到济宁太白楼,总能寻找到中国酒文化的亮点,同时也说明,正是由于有了大运河的交通渠道,济宁太白楼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欣赏。
在济宁的饮食文化体系中,酿酒也是一门产业。晚清时期,济宁玉堂酱园就研制生产出了多种露酒。在1915年的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济宁玉堂生产的金波酒、万国春酒、冰雪露酒、宴嘉宾酒均获得了金牌奖,这说明那个时期的济宁酒业仍然走在酿酒业的前列。如今,济宁酒业仍在发展,并通过运河文化来增强酒的感染力。比如说,济宁心酒打出了“酒品与人品一样重要”的口号,提倡“忠心、诚心、孝心、爱心尽在心酒中”的主题,用酒的魅力来呼唤人间的真善美,因此,在济宁一带,心酒被誉为融化了民族精神的神圣液体。目前心酒推出近百个品种,其中极品心酒,三年龄极品心酒都成为国家专利产品,“世纪之星”极品心酒则为十年窖龄酒,另外还有心酒四美人和心酒四君子等多种产品构思。隶属于济宁的红太阳酒业生产纯粮优质浓香白酒和无花果酒,在业内也甚有声望,并逐渐成为运河沿线的知名品牌。应该说,济宁酒业的现代进程仍然得益于运河酒文化的渊源脉流。唯一遗憾的是,在济宁酒业中,还没有一家企业打出“太白楼”的酒名号。
二、运河上的北酒
在过去,沿运河一线,素有“南茶北酒”之说,这种说法反映了南北地区饮品的各自优势。这种南北的分界线,均以济宁码头为标志。明人方以智《通雅》卷三九就指出:“今称南茶北酒。京师薏、内,易、沧、涞水,皆醇妙。”清人谢墉在《食味杂咏注》中曾说:“南茶北酒,此语自昔传之,盖茗舜多产南方,而谷米独蕃北地。南酒惟糯稻为之,北酒实繁,为酒为醴,见之雅颂,皆言黍稷,则自古未尝重南酿矣。近时动称南酒,几若北地无酒;不知北方所造,皆有真味,不似南中作伪。”北酒酿造恪守古法,讲究醇正口味,因而在若长时期内一直代表着中国酿酒的正统态势,就连很多南方人也都公认北酒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如常熟人钱谦益在《初学集》卷一《佟宰饷刁酒戏题示家纯中秀才》诗中讴咏:“北酒盈尊菜满盘,每因西笑人长安。如今又想南茶吃,悔掷枪旗上马鞍。”福建人周亮工在《赖古堂集》卷二《霜月乞酒歌》中评价了南、北名酒数十种,最终得出结论:“始识北酒有妙理。”
明清两代,济宁以北出产的北酒具有极高的质量,德州人程先贞《海右陈人集》卷上《赋得酒香开瓮老》诗中所云:“我是北人耽北酒,天禄时时入我口。忝垂麦仰剂阴阳,不湿不燥真堪取。”夸奖的就是北方出产的黄酒。程先贞还在诗中对比南、北黄酒的口味差异,说:“南酒惟余似蜜甜,胶牙未已仍粘手。……但愁北酒带微酸,酒客齐谐互出奇。”
由于运河沿线酿造历史久远、产业根基雄厚,北酒在很长时期内一直称雄于华夏酒界,博得饮者好评,明人唐时升《三易集》卷一《对酒怀里中诸同好四首》评价说:“北人善酿法,吴越不能如”。这里强调了北酒的酿造技艺高于南酒。清初钱谦益《初学集》卷四《谢于润甫送酒》一诗亦发出:“我饮不五合,颇知酒中味;苦爱北酒佳,芳香入梦寐”的感唱。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四《鱼缸》诗中所云:“浊贤岂必清圣好,北酒诚比南醪强”,同样把北酒位置摆在了南酒之上。可以这样说,从明朝到清初朝,饮酒者大多认为北酒品质优于南酒。
北酒的名品众多,其中最具活力的是德州酒和沧酒。
1、德州酒
受运河的滋润,德州酒业在明末悄然兴起,很快就在运河酒界中占有了重要位置,并且享誉有清一代。在此期间,罗酒、露酒、卢酒都曾通过运河而传觞天下,博得酒林同行的强烈关注。
德州酒出现过很多品牌,其中以罗酒呼声最高。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O记载:“德州罗酒,亦北酒之佳者。渔洋诗云:‘玉井莲花作酒材,露珠盈斛泼新醅。清泠错着康王水,风韵还宜叔夜杯。’…… 按罗侍御钦瞻,崇祯丁丑进士,官御史,巡按河南,刚直有声,嗜饮,传酿法,色味双绝,至今犹呼罗酒。”刘廷玑《在园杂志》卷四记载:“镇江有百花,德州有罗酒,俱可用。”田雯《长河志籍考》卷七亦载:“酒之美者日罗酒,色白味洁。”雍正《山东通志》卷二《物产》记载:“罗酒,出德州罗氏,色白而味醇。”罗酒由罗钦瞻亲造,并由罗氏家族传续下去。罗钦瞻为明末清初人,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考取了进士,满清入关之后,罗钦瞻转事清王朝,渐有政声,时称“罗侍御”。罗钦瞻本人精通酿酒技术,在他的精心研治之下,罗氏酒坊酿造出绝世佳酝,震惊了运河一线。
据说能够品尝到罗钦瞻亲手酿制的罗酒是清初官场上的美事,很多与罗钦瞻同时代的官员在饮用罗酒之后总是念念不忘,并为之写诗讴颂。高珩是清朝初年的吏部侍郎,与罗钦瞻同为崇祯进士,交情自不一般,他在《尝罗钦瞻酒》一诗中写道:“瑞露天浆总未真,每从德水想清沦。不惭名下如佳士,乍对尊前信故人。部署无双从事好,风流第一曲生亲。蒲城奢望吾何敢,一斗从君借小春。”(诗载《国朝山左诗钞》卷六)淮南文士龚鼎孳曾到罗钦瞻府上品饮其酒,饮后提笔写诗:“水递传芳酝,蒲帆竹叶凉。月高疑命驾,秋好恰鸣榔。计日添新瓮,逢君缓故乡。酒天晨汉后,几客到沧浪。”(诗载《定山堂诗集》卷一O《过德州饮罗钦瞻侍御斋中》)龚鼎孳还从罗府讨得罗酒,并转送友人,他为此写诗说:“不知何气识金银,但爱谋欢小饮真。一瓮罗家错认水,博来玉案十行新。”(诗载《定山堂诗集》卷四三《偶以罗酒一罂饷友荪适》)诸城丁耀亢与罗饮瞻交往甚厚,曾多次吟咏罗酒,所著《陆航诗草》卷四有《独酌罗侍御酒再求酿法》诗,诗云:“海内传罗酒,因人大有名。重如金掌露,清过玉莼羹。香雪融关鬲,醍醐人性情。频来劳设醴,原不为逢迎。”又卷三有《夏日再过罗钦瞻御史》诗:“每到能无醉,真如为酒来。快谈雄羯鼓,濡墨勒琼杯。”从当时饮酒者的评咏来看,罗饮瞻酿制酒的确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罗酒出名后,声价迅速飙升,一时之间甚难索取。刘正宗为了得到罗饮瞻亲酿的美酒,曾以家传秘药为之交换,他在《以药换酒投罗侍御钦瞻》诗中写道:“罗侍御,穷酒理,中山白堕如可起。由来酿法迥不同,清浊先办淄渑水。新筑回廊贮百 ,珍珠夜滴小槽紫。一时 压长安,公卿朱履错户户巳。每自华筵拚醉归,厌说醍醐甘露美。却恨垂涎不可常,欲向兵厨乞秘方。羊羔桑落葡萄浆,仿佛未易空彷徨。我有大药剂温良,愿持相易满壶觞。麴生风味敌元霜,不羡肉芝产斋房。试问海中蓬阆万里路茫茫,何如中圣人醉乡。”(诗载《国朝山左诗钞》卷四)
罗钦瞻去世之后,罗氏家族中继续酿制罗酒,并逐渐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在德州除罗氏酒坊之外,许多酿酒者也开始酿制以“罗酒”为品牌的美酒。从而使罗酒产量逐年增长,并在酒市中也占据了显赫地位。王培苟《乡园忆旧录》卷八记载说:“罗酒出德州,以罗氏善酿得名,而造者非止一家。田山姜云:酒色白清,香味鲜洁,酒熟时,互相延客。或馈京师,京师亦有仿为之者。”《分甘余话》卷三云:“德州罗酒擅名京师,清冽在沧酒之上。”由于德州一带水质优良,酿造技术较为普及,所以尽管罗酒一度扩大了酿制范围,但并没有降低品牌的含金量。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曾向德州的亲友索取罗酒,沿运河一线,求酒的船只络绎不绝。杨钟羲《雪桥诗话》记载说:“罗酒出德州,王渔洋谓其清如止水,气若幽兰,朱文盎《与田纶霞索罗酒》云:先生家德水,屋接罗氏檐。依方寅合麴,渍米夜覆苫。红槽一以注,腊瓮排长檐。往年过漪亭,留醉十月淹。酌以定州瓷,有若冰在奁。”朱文盎即朱昆田,康熙时人。另据王士稹《分甘余语》卷二记载:康熙四十三年(1704),德州人谢重辉就将所酿罗酒投寄,王为之诗曰:“自家乌帽重屏里,初试红泥小火炉。恰是陵州酒船到,不愁风雪压屠苏。”
清朝时,许多文人都曾吟诗作词,歌咏罗酒,从不同的角度赞美罗酒的品质,记述德州地区酒业的繁荣。如《乡园忆旧录》卷二这样记载:“德州宋蒙泉先生弼,以臬使家居,极诗酒宾朋之乐,……先生有《罗酒歌》,宗伯和之,云:平生不饮如东坡,衔杯已觉朱颜酡。今日从君论酒味,何殊文士谈兵戈。往昔作客东光县,春风三月胡苏河。主人好事携美酒,踏青邀我同相过。芳草丰茸叠翡翠,幽禽尖咽如鸣梭。风景骀荡客心畅,饮酣起舞争婆娑。尔时意气亦豪举,呼童一酌鹦鹉螺。伯夷柳下共风调,滑流齿颊清而和。形神酣适忘物我,便拟倒瓮倾滂沱。麴生风味真可忆,主人云出陵州罗。玉井莲花酿珠露,渔洋当日留诗歌。……此事十年在胸臆,回首往日东流波。”田雯《古欢堂集》卷五所载咏酒诗云:“罗家妙酝错著水,流酥不数鹅子黄。……酿黍两斛贮双瓮,活活如乳生清香。”徐元文《含经堂集》卷一二《罗家酒》诗云:“旧识罗家擅白醛,嫩黄别酿似新鹅。持将金盏涓涓液,恰对瑶台穆穆波。”在诗人笔下,德州酒总显得是那样光彩照人。
继罗酒之后,德州又涌现出了著名的“卢酒”。卢酒产于卢家,原为德州诸多家酿酒之一,传至卢见曾时,远近始知其名。卢见曾,别号雅雨山人,是享誉一代的学者和藏书家,同时也是一位酿酒专家。他总结了前辈酿酒的经验,推陈出新,把自家后院的陈年佳酿改革变制,使其品格升级。乾隆时期,卢见曾出任两淮盐运使,他携带家酿美酒南下,在江淮酒界进行炫耀,顿时轰动南国,世人遂知“卢酒”之名。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说:卢酒乃“卢雅雨转运家所造,色如于酒而味略厚。”当时的品酒家袁枚曾排列南、北名酒的位次,首推南方金坛于酒,次推北方德州卢酒。但由于卢酒的酿造方法始终保存于卢家深院之中,外人无从获取,因而卢酒并没有象罗酒那样推向市场,就象雅雨堂藏书一样长年深锁高楼,所以外人往往只知卢酒之名,而难以见识其本来面目。
德州酒业有自己的行业规则,表现在酿制工序方面,特别强调发酵用曲,他们坚持以优质曲来酿造优制酒。德州人田雯就多次谈到家乡酿酒的经验,其《古欢堂集》卷二o《酒法》中提到:“吾州酒极美,色白,清香,鲜洁,……然造法不同,要先治曲。……吾州酒美,亦用河水,与泉香酒冽又是一格。”田雯曾把德州酒的酿造特点归纳为制曲精良和酿造得法两大优势,并在自己的诗作中予以吟颂,他在《古欢堂集》卷四《曲》诗中阐述说:“酿酒先治曲,如谷之初种。自堕传方法,牟麦独可用。揉以姜杏汁,包犹菰叶粽。曲饼十字裂,月令三伏仲。昼曝亭午炎,夜滋花露重。赤脚长须走,不异猿狙众。竹笛桤木盆,朝暮相搬弄。西村黍将熟,新米农父送。桑落菊花开,浮明成数瓮。车前拥八驺,谁复为此梦。但结曲生欢,不支大官俸。对之口流涎,树间秋鸟 。”另外,他在《古欢堂集》卷六《酒》诗中又说:“有田二顷在西郭,十斛秫米来村中。平头奴子得酿法,斗室忽尔成新丰。曲车轧鸦雪水白,粥面浮蛆炉火红。七日起看糟床注,欢伯大手施神通。桑落羊羔那足数,督邮从整齐发蒙。”可以看出,德州酿酒在制曲、选料、发酵以至酝造等一系列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有清一代,德州的酿酒业十分火爆,由罗酒、卢酒这些大户酒坊所带动,形成了一代酿酒高潮,也由 此而产生了许多地方佳酿。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墨露酒。《长河志籍考》卷7记载说:“酒之美者……又有墨露酒,色如黛漆,味比醍醐。……善酿之称,侔于河东刘白堕也。”《茶余客话》卷一○亦载:“德州又有露酒,色如黛漆,……俗呼墨露。”墨露酒的特点是颜色深黑,口感香浓,属于黑米酒类。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一八记述说:“墨露,德州名酝也,品在卢酒之上。”查氏在德州曾饮用过墨露酒,并留意于诗问,其《德州同年李文众招集见可园》诗这样表述:“亭台纵好须贤主,子弟多才必世家。直得此间成茗芋,瓮头墨露不须赊。”徐元文也写下一首《墨露》诗,对这种酒品进行讴歌,诗云:“淆浊澄清便不如,筵前隐隐墨光舒。从教草圣三杯后,舐笔惟应蘸酒书。”(诗载《含经堂集》卷一二《碧山堂元夕斗酒组诗》)墨露酒的推出给德州酒增添了更多的光彩。
现代德州酒业仍在注重张扬运河文化,最近又推出了“老德州酒”。德州是一个行政区,而老德州则是一个历史概念,给人一种归宿感。“老德州酒”通过运河文化的纽带,牵连着厚重浓浓的家乡情结。目前上市的老德州洒,包装古朴典雅,画面上融入九达天衢、牌坊、市花、古运河等德州文化元素,深受德州人的关注。我们祝愿老德州酒的问世能够给古老的德州运河酒文化带来新气象。
2、沧酒
河北沧州为运河南北交通要冲,运河的畅通曾给沧州带来勃勃生机。明清两代,当地人依托运河,在酿酒行业上掀起高潮。当时,在沧州城外的运河边上,各家酒店都相继酿造美酒,借以吸引商客,由此推出一批又一批的上好佳酿,形成了沧州运河美酒文化。可以说,大运河作为沧州酒业的“母亲河”,曾与当地的酒生活紧紧地融为一体。
沧州酒家历来都汲取当地的“麻姑泉”水来酿酒。此泉被运河所淹没,人们必须划船到运河之中,用长绳系水罐,沉入河底,才能取到泉水。用此水酿造的沧酒,又称为“麻姑泉酒”。无名氏《蝶阶外史》卷四记载说:“酒之产于北方者……惟沧州麻姑酒著名。其酿以麻姑泉,泉在沧州城外运河中,汲者探其源,乃得上流、下流,差数武,味迥别。”宋起凤《稗说》卷三亦说沧酒“以水胜”,并补充云:“沧水浊,浊中有暗泉出河底,故沧水仅一望许可酿,移他处作之,则迥不及也。”既然取水不易,酒的可贵就可想而知了。沧酒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运河泉水的优越。
沧酒成名以后,通过运河而传销四方,在中国酒界引起轰动。南北过客到此停舟沽酒,络绎不绝。《阅微草堂笔记》卷二三就指出:“沧州酒……著名已久而论者颇有异闻,盖舟行来往皆沽于岸上”。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一八《沧州阻风谢别峰同年饷酒二首》诗也表达了运河与沧酒的关系:“风程半日滞沧州,客恨除非醉即休。安得春江变春酒,萨摩陂外水如油。”江南名士钱谦益在崇祯年间曾为运河沧酒写下了两首著名的诗歌。《初学集》卷八载其《沧酒歌怀稼轩给事兼呈孟阳》诗云:“君初别我新折柳,归帆约载长芦酒。今我南还又早秋,也沽沧酒下沧州。轻舟一叶三千里,长瓶短瓮压两头。与君去国如去燕,一水差池不相见。沧州芦花如雪披,沧水东流无尽期。沧州好酒泻盏白,照见行人鬓上丝。东皋秋清月舒彩,西湖采莲歌歙乃。期君开怀酌沧酒,醉拉程生戏墨海。”又《后饮酒》诗云:“停桡买沧酒,但说孙家好。酒媪为我言,君来若不早。今年酒倍售,酒库已如扫。但余六长瓶,味甘色复缥。储以嫁娇女,买羊会邻保。不惜持赠君,君无苦相找。涂潦泥活活,僮仆手持抱。郑重贮船舱,暴富似得宝。明灯吐新花,夜雨响秋草。君如不快饮,负此酒家媪。”从钱氏二诗可见,明人买沧酒往往不遗余滴,抢购成风,以至过往行人把当地酒店一扫而光,在钱氏的苦求之下,卖酒老妇甚至把仅存的六瓶准备陪嫁女儿用的酒也拿了出来,钱氏为此如获至宝。这不但说明,沧酒在当时酒人的心目中已经具有很重的份量,而且证明运河是沧酒赖以外传的主要通道。
沧酒酿造从制曲、浸米、做浆、摊冷到过滤,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沧州酒家为此颇费功力。《稗说》卷三曾记载沧酒酿造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和要点,书中云:沧酒“又以曲胜。麦屑洁白,中合绿豆、杏仁诸料,置风处,覆以麻叶,必令内成菊芷形。始经日,至夜,仍散置受露,阅月乃已。其浸米亦有法,止黄粟一种,先簸扬净,以新水浸半日,复易水。凡四易,而栗浆俱无,方人镬成 ,置案内摊冷,取菊英曲末拌匀,下瓮。三日后以耙搔之,时时搔不已。俟粟浆澄洁,闭翁数日,登槽则色白味清,即可荐客。”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酿造沧酒采用了传统的黄酒工艺,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
在现代的沧州酒业中,“老沧州酒”是一个全新的老字号,酒类经销者买断了沧州制酒厂的品牌,通过对沧州运河文化深挖潜,居然在最近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将销售额做到几千万元。沧州制酒厂的著名品牌酒——御河老酒同样包含着运河文化的意韵,通过运河的感染力在沧州发展起来。目前在沧州的中高档白酒市场上,“老沧州酒”和“御河老酒”这两个品牌几乎无与匹敌。利用运河酒文化的品牌影响、品牌深度、品牌渗透率、营销攻击力都十分强大。在此之际,沧酒似乎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三、运河上的南酒
南酒酿造有着十分鲜明的区域风格。由于历史的原因,江苏省沿运河地区在酿酒方面始终保持了相同的模式,基本上都采用传统的发酵方法酿酒,而且各地区之间的酿制标准大体相近,因而中国酒界往往将济宁以南运来是酒统称为南酒。后来,人们又使用“南酒”一词称呼江浙酒,“南酒”也就成了江苏和浙江酒类产品的总称。通常说来,南酒体系包括运河沿线的江苏省以南地区,这一区域古称吴越,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在酿酒领域也具有共同的承传关系。
从我国酿酒历史来看,传统的发酵酿酒经历了一个从米酒向黄酒的升华过程,而这一过程在运河南酒酿造中表现得最为清晰。早先江南地区出产的米酒还带有“浊醪”的原始痕迹,进入明朝之后,由于运河交通和信息的作用,江南酒业统一采用先进工艺,很快就完成了米酒向黄酒的过渡。高质量的黄酒一般都呈赤黄色,俗称“琥珀色”,颜色稍浅者称“金色”,用红曲酿制者又呈“猩红色”。明清时期的南酒在外观上大都呈现出这些颜色,让人一目了然。如明人张以宁《翠屏集》卷二《子炬买红酒》曾有“吴江红酒红如霞,忆着故园桃正花”的吟咏。清朝时,人们常将优质南酒直称为“黄酒”,如汪日桢《南浔镇志》卷二四《物产》记述说:“酒有三白,谓白米、白曲、白水也,俗称之日好洒。……好酒亦日黄酒”。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沿运河一线的南酒大都达到了优等黄酒的境界,而江苏南酒与浙江南酒略有不同的是,江苏南酒大多为米白酒,浙江南酒则多为米黄酒。而在江苏境内,米白酒的产区,主要集中在沿运河一带。
从酿酒工艺方面来看,南线运河地区常常遵循统一的酿造标准,不像北酒那样各行其法。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下谈及曲蘖时说:“南方则用饼团,其曲一味,蓼身为气脉,而米麦为质料,但必用已成曲,酒糟为媒合此糟,不知相承起自何代。”每当人们研制出一种新型酿酒方法,运河沿线往往同步呼应,区域之间普及甚快。如苏州首创三白酒之后,“不胫而走半九州”(谢肇涮《五杂俎》卷一一),以至于“小 民之家,皆尚三白”(范摅《云间据目抄》卷二),紧接着,无锡、湖州、杭州、松江等地相继模仿,亦生产出优质三白酒。在南酒体系之中,酒界人士相互之间进行沟通,总显得是那样默契。
南酒产区虽然不如北酒产区那样广袤,但产酒单位却相对密集,沿运河一线,几乎每到一处城邑,就会见到一款甚至多款名优南酒。南酒以其群体能力来抗衡势力强大的北酒。明清人士评判南北名酒,总能举出一连串南酒名牌。如明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卷九列举出绍兴之豆酒,高邮之五加皮酒,扬州之雪酒、 莶酒、蜜淋檎酒,无锡之华氏荡口酒、何氏松花酒,苏州之坛酒、三白酒,江阴之细酒等多种南酒。方以智《通雅》卷三九评说了绍兴豆酒、高邮蒿酒、苏州三白酒、无锡蒋家酒。清初宋起凤《稗说》卷三又次序评价了高邮之天泉酒、稀莶酒、五加皮酒,京口之红酒,无锡之惠酒、状元红酒,杭州之腊白酒,绍兴之花露酒。无名氏《调鼎集》卷八列举的南酒名牌有绍酒、浔酒、常郡兰陵酒、苏州三白酒、苏州女贞酒、苏州福真酒、高邮稀莶酒、溧水乌饭酒、无锡荡山酒、金坛于酒、宜兴蜀山酒。成书于十八、十九世纪之间的小说《镜花缘》第96回曾列举全国名酒55款,其中南酒品种有湖州浔酒,浙江绍兴酒,镇江百花酒,扬州木瓜酒,无锡惠泉酒,苏州福贞酒,杭州三白酒,泰枯陈酒,高邮 莶酒,绍兴女儿酒等等。
下面分别介绍运河沿线上几个著名的南酒产地:
1、扬州酒
扬州是南酒体系中的重要产区。明清时期于扬州立府,辖高邮、泰州、宝应数州县。在这一片区域,酒业生产十分兴旺。扬州城内酒坊林立,酿者众多,而其属邑也充满着酿酒活力,甚至能够独步一方。刘廷玑《在园杂志》卷4这样说:“扬州古称‘十千一斗金盘’,砸扬州不闻产酒,想谓属邑高邮之五加皮、木瓜、稀莶,泰州之秋露白,宝应之乔家白耳。”刘氏所说未必确切,但扬州属邑的确是扬州酒业的重要支柱,扬州所产的雪酒、细酒、天泉酒、 莶酒、五加皮酒、木瓜酒、蒿酒、枯陈酒、蜜淋檎酒,很多都出产于属邑酒坊。
扬州雪酒又称雪醅,明朝时在运河沿线甚为出名。邵宝《容春堂集》有《雪酒诗为孙司徒赋》诗:“元酒曾闻侑大烹,酿来寒雪品尤清。也知承露能高致,须信藏冰为曲成。光重夜杯如有物,暖销春瓮本无声。相看莫谓人间味,一滴先天万古情。”诗中把扬州雪酒的神韵仙态刻画得格外出彩。王思任《王季重杂著》卷一《避园拟存诗集·扬州清明曲》中曾讴歌雪酒:“酒旆翩翩红雨沟,小杨水槛亦风流。醇醴雪酒饶夸珀,一割鸡猪十斛油。”万历三十三年《扬州府志》曾介绍说:“扬州饮食华侈,……酿多雪酒,疑即宋云液琼花露遗制。”可见雪酒是扬州酒业中一个传统产品。到清朝时,雪酒仍为扬州酒的标志性品牌,康熙《江南通志》卷八六《食货》就明确记载:“扬州府……酒,江都日雪酒”。清人宋翔凤《浮溪精舍词·望江南》为之有云:“扬州忆,此意少人知。水重水轻全未觉,愁深愁浅定多时。雪醅触相思。”看来,雪酒在扬州人心目中位置甚高。
扬州属邑高邮,古称秦邮,在明清时期被视为酒界胜地,人们路径高邮,总要欣赏这里的酒垆香酝,如陈维崧《湖海楼词·望江南》有云:“重五节,记得在扬州,歌板千群游法海,酒旗一片写高邮。茉莉打成球。”刘嗣绾《筝船词·减字木兰花·过高邮》亦有“酒旗风色,写出秦邮天似墨”的咏句。的确,扬州府的许多名酝都产自高邮,宋起凤《稗说》卷三就记载:“江北唯高邮有天泉、稀莶、五加皮诸酒。天泉为上,皮酒次之, 莶复次之。天泉清,皮酒浓。”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三亦载:“高邮木瓜、五加皮,宝应乔家白,皆为名品。”明清两代,高邮出产的 莶酒、五加皮酒、木瓜酒都成为扬州酒的品牌代表。
莶酒是以稀莶为材料制成的一种滋补药酒。按稀莶,一年生本草植物,花黄色,结瘦果,叶对生,全草入药,扬州出产。《客座赘语》卷四记述说:“莶草治风湿如神,里中人所习知也。至其能补元气,强筋骨,乌髭须,聪明耳目,则医亦有未知者。得酒良。”高邮酒家以稀莶入酒,甚受饮者欢迎。明人方以智《通雅》卷四一说:“天坛卖以 莶酒,服之有验”,所售之酒很可能来自高邮。清人曹寅《楝亭诗别集》卷四《质公饷药酿甚佳》诗云:“急办 莶三百盏,午天甘作黑甜人”,也是对这种酒品的讴咏。另外,孙枝蔚《溉堂前集》卷六《送吴仁趾之秦邮》有“淮海诗名大,莶酒味醇”的酒质形容,韦柏森《秦邮竹枝词》有“九晒九蒸稀莶草,驰名四远状元墩”的原料提示,都说明高邮稀莶酒特色独具。
五加皮是一种药材,属五加科,灌木,无刺或有刺,掌状复叶,夏季开花,核果球形,其根皮和茎皮称五加皮,亦称南五加皮,功能祛风湿,壮筋骨。五加之“加”,亦写作“茄”。高邮酒家用五加皮配制药酒,知名于江南。明人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卷四九曾记述说:“高邮五加皮酒,……能去风湿,高邮人采以酿酒,因名,有绝佳者,然不可多得。”康熙《江南通志》卷八六《食货》记述扬州府物产时亦说:“五茄皮,一名文章草,今高邮以之造酒。”并说:“高邮日皮酒”。皮酒即五加皮酒。明人祁彪佳《远山堂诗集》五言律诗《淮上》诗:“北茶连舶贩,皮酒滞人温”,即指此酒。郝璧《郝仲赵全集》所载《广陵竹枝词》曾咏及扬州各种酒,其中自然少不了五加皮酒,诗中有云:“莶琥色五加皮,淮水苦蒿曲米奇。绛雪甘香泉玉露,东南春瓮贮琉璃。”
木瓜酒为扬州特产,也以高邮所出为精品。这种木瓜酒,自清初以来就誉满江南。阮元《广陵诗集》卷八记载说:“吾郡酒以木瓜著名,盖酿熟以木瓜渍之也,出高邮者尤佳。夏醴谷检讨之蓉见之,于诗云:‘乡味江干木瓜酒’是也。”朱彝尊《食宪鸿秘》卷上也载:“南酒,江北则称高邮五加皮酒及木瓜酒,而木瓜酒为良。”田雯《古欢堂集》卷六《秦邮木瓜酒歌》讴颂:“江南名酒非美酒,岂有大 但小户。兰陵蜜甜惠泉酸,曲部欢伯不足取。秦邮野店木瓜香,妙理孤斟索阿姥。”有关木瓜酒的酿制和销售,史家多有记载,如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八有云:“扬州市酒以戴氏为最,谓之戴蛮;次则周氏,谓之周六槽坊,皆鬻木瓜酒。”看来,木瓜酒产量较大,扬州著名的销售商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木瓜酒的营销。上书卷一三还详细记载了木瓜酒的配酿情况:“游人则以木瓜为重。……造酒家以六月三伏时造曲,曲有米麦二种,受之以范,其方若砖。立冬后煮瓜米和曲,谓之起酷。酒成谓之醅酒。瓜米者,糯稻碾五次之称。碾九次为茶米,用以作糕粽。五六次者为瓜米,用以作酒,亦称酒米。酷酒即木瓜酒,以此米可造木瓜酒,故曰瓜米。”韦柏森在《秦邮竹枝词》中还描绘了乡间百姓自酿木瓜酒的情形,有云:“吾乡亦自有琼浆,田舍翁皆酝酿忙。因得木瓜和酒煮,酒来乃带木瓜香。”这种木瓜酒属于串香黄酒,口味极佳,所以梁绍壬《两般秋雨庵笔记》卷二有云:“扬州之木瓜酒,……此真醉乡之魔道也。”但也有人不喜欢木瓜酒,如沈大成《学福斋诗集》卷三一《镜湖春歌》这样描写:“去曷来邗江逾十载,宾筵酬酢木瓜在。木瓜著水啜其 ,味薄足使邯郸围。不知扬州独嗜此,自谓杜康后无比。”加注云:“扬州木瓜酒最劣,而俗尚之。”饮酒者各有所好,其酒味褒贬,亦属正常。 扬州属邑泰州亦出产多种美酝,知名者有枯陈酒、秋露白酒、鸡卵红酒、花雕酒等。枯陈酒用红曲酿制,酒色鲜红,所以又称红酒。《海陵竹枝词》卷四所载储树人诗云:“红香酿出瓮中春,细雨槽坊味独醇。风雪天寒浑不觉,三杯佳酿饮枯陈。”自注云:“泰邑出枯陈酒,性最暖。”同书卷五引朱余庭诗云:“枯陈美酒酿尊中,留客殷殷款曲通。”注曰:“陈酒惟泰州与江阴有,又名红酒。”泰州枯陈酒一般窑藏多年,芳香酷烈,故有“陈酒”之称。《海陵竹枝词》卷一又载金长福诗:“当垆欲买枯陈酒,白衿青裙是主人。”注云:“枯陈,泰州酒名,以窑藏数载者为佳,色如琥珀,味甜美,饮之醉人。”据说,清初时泰州有邹天德酒坊首先打出“枯陈酒”招牌,雍正时其酒坊改由陈氏经营,改称“陈德兴枯陈药酒”,其酒号一直保持下来。后来又有人配酿出“鸡卵红酒”,与枯陈红酒异曲而同工。《海陵竹枝词》卷六载王广业诗云:“一盏枯陈鸡二卵,嘱他纤手送深宵。”注云:“鸡卵红酒,泰州出产,御寒佳品。”
此外,扬州还有很多酒品见称于世,如广陵细酒见载于袁宏道《瓶花斋集》卷五,瓜洲双清酒见录于袁凯《海叟集》卷四,蜜淋檎酒见载于《客座赘语》卷九和《通雅》卷三九,陈苦酵酒见录于《食宪鸿秘》卷上。属于黄酒与烧酒合而配制的酒有烧蜜酒、火对酒、筛儿酒,见称于《扬州画舫录》卷一三。
现代的扬州五泉酒厂还在生产“琼花露酒”,此酒以宋代扬州名酒为品牌,以五泉水系的泉水酿造,酒性平和,醇香甘洌,不但口味绵长,而且还有健身强胃之功能,在当地酒类市场上甚为活跃。1980年,扬州五泉酒厂借鉴史籍,恢复酿制琼花露,如今已经销往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这也是对运河文化的境外传播。目前的高邮酒业正在开发具有文化特征的“秦邮人家”、“秦邮骄子”两大系列白酒,其用意亦是考虑历史影响。
2、镇江酒
明清时期,伴随着运河经济的高涨,镇江的酿酒业开始活跃,并且生产出许多酒类产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百花酒、细酒和汴梁酒。这些酒都属于南酒体系。
朱彝尊《食宪鸿秘》卷上记载说:“江南则镇江百花酒为上。”《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惟常、镇间有百花酒,甜而有劲,颇能出绍兴酒之间道以制胜。产镇江者,世称之日京口百花。”《调鼎集》卷八也说:“镇江百花酒,陈则与绍兴酒无异。”按百花酒是一种传统的封缸酒,它以精白糯米为原料,用酒药为糖化发酵剂,酿造中当糖分达到高峰时,兑人小曲米酒,立即密封缸口,故称封缸酒。清朝时,镇江出产的百花酒流行于江南各地深受酒人欢迎。捧花生《画舫余潭》记载南京秦淮河一带“画舫所需,向惟镇江之百花酒”。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八也说:“镇江府百花酒,扬州盛行之。”沈大成《学福斋诗集》卷一九《春夜与春农饮汪对琴斋》诗有“京口酒可饮,宁嫌百盏多”之句,注云:“对琴出百花酒劝饮。”沈大成是乾隆年间的著名学士,汪对琴用百花酒予以款待,说明百花酒在当时属于南酒中的上乘佳酿。百花酒流传到今天,改名为“恒顺老酒”,但制酒原料和工艺,以及酒的品质依然带有历史风韵。现代百花酒——恒顺老酒依然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产优质糯米为原料,并配以自制的“麦曲”,采用传统工艺精心酿制,香气纯正,甘润净爽,颇具特色。
细酒属于优质黄酒,长江下游地区多有生产,前面提到的扬州酒,其酒类产品中就包括了细酒。清人查慎行《余波词》中《满江红·京口晓发夜泊观音门外》词云:“把满壶,细酒酹波臣,开怀抱”,注云:“细酒,京口酒名。”可知京口一带亦产细酒。京口,镇江旧称。
汴梁酒是镇江生产而专门供应河南用户的黄酒,每年都有较大额度出境。周亮工《书影》卷四记载:“盖京口人岁治数万瓮,溯黄流而上,尽以供汴人,呼日汴梁酒。”由于这种黄酒以外乡标准而生产,镇江本地居民并不爱喝,全部倾销于外省,所以,外乡人“至京口,沽之无一滴。”这说明,明清时期的镇江酿酒业已能根据市场需求而生产出不同规格的黄酒,并通过运河转输到黄河中游一带。
丹阳、金坛旧为镇江属邑,其酒业始终是镇江的亮点所在,这两个地方都生产封缸酒。
丹阳有着深远的酿酒根基。秦隋之间,丹阳曾名曲阿,三国吴时又叫云阳,南朝在此处设南兰陵郡,历史名酝曲阿酒、云阳酒、兰陵酒均产于此地。到明朝时,丹阳已发展成镇江地区著名的酒城,漫步城区,到处可见酿酒迹象。明人严胤肇《润州城外观灯行》诗:“丹阳城中十万家,家家此夕排灯院。……桃花笙隐流苏帐,竹叶醴浮金叵罗。”便反映了丹阳的饮酒情况。清朝顺治年间,文人谈迁途经丹阳,仍然可以感觉到这里的酿酒气息。他在《北游录·纪程》中说:“发丹阳,危岸数十尺,如九折坂,故一名曲阿。经练湖石闸,……湖水酿酒,色白味甘。”直至现在,丹阳依旧生产优质黄酒,名叫丹阳封缸酒,属于江苏名酒。丹阳封缸酒还曾两次在全国黄酒协作会议上被评为优质酒,1984年获国家银奖。现代的丹阳封缸酒名声虽然不是很响,酒厂规模也比较小,但生产工艺仍然保留了传统特色,所以到今天我们还能喝到具有历史遗韵的丹阳酒。
清朝康熙以后,金坛于酒逐渐出名,康熙《江南通志》卷86《食货》就记载说:“镇江府……酒出金坛,以米曲、五茄皮酒为上。近以于氏自酿酒为金坛第一。”此后一段时间内,金坛于酒在南酒体系中占有了突出地位。到民国时,金坛酒业渐有衰退,1949年前,金坛城内生产封缸酒的作坊仅剩两家,即北门大街的义胜糟坊和司马坊的信孚糟坊,另外有些酱园也附带酿造封缸酒,产量都不大。解放后公私合营,金坛酒厂成立,开始生产“丰登”牌封缸酒,年产量只有百来吨。1980年以后,金坛酒厂开始对封缸酒的生产工艺进行整理和改进,采用大缸发酵,然而,即便如此,金坛封缸酒目前的年销量最高也不过500多吨。虽然金坛封缸酒产量低,但酒质却十分优越,只是平常人难以识货而已。
3、无锡酒
无锡是一个重要的产酒城市,早在入明之前,这里就出产好酒,其中最出名者为蒋氏酒。宋起凤《稗说》卷三记载说:“昔业有蒋姓家,宋南渡时居梁溪,造酝得名,传至今,子孙不废业。近他姓亦酿之矣。”明清之际,蒋氏酒依然是无锡酒业中的一个老字号品牌。谈迁曾于顺治十年(1653年)路过无锡,他在《北游录·纪程》中记述说:“早泊锡山驿……尝蒋氏酒,甘而不冽”。清朝名士曹寅沿运河往来无锡之间,对蒋氏酒业格外垂顾,他曾屡次写诗歌咏蒋氏酒楼,如《楝亭诗钞》卷四《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有云:“蒋家酒楼堪蹩脚,十日醉倒青芙蓉。”又《楝亭诗别集》卷二《题锡山蒋氏酒楼》云:“秋树晴河一里烟,朝来洗漱尽名泉。买田阳羡应犹过,此处楼居即是仙。”看来,古老的蒋氏酒楼始终是无锡酒业的显著标识。
明朝时,与蒋氏比翼的酿酒业户逐渐增多,范氏、华氏、何氏均发展成造酒大户,并酿出名酝。其中著名者有华氏荡口酒、范氏荡口酒和何氏松花酒。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卷四九曾指出:“荡口酒,范氏、华氏以鹅肫荡水酿绝,如绿竹色,而清旨爽冽。 之,凉风生齿咽问,美而不酲,南酒第一也。余尝过其地,醉者两日。”王氏还赋诗一首,赞美荡口酒,其诗云:“波如竹色酒如波,劝客仍倾翡翠螺。纵醉 欲抛抛不得,教人无奈忆时何。”
无锡惠山有名泉,人称惠泉,又叫天下第二泉,其水质甘润,清澈纯净,用以酿酒,醇美自生。早在宋代,无锡人就用惠泉水酿酒,并标以“惠泉”名号。到清朝时,惠泉酒更成为无锡酒界的突出品牌。宋起凤《稗说》卷三记述说:“锡山惠泉酒止一种,少有甘苦之别,究竟苦者仍不异耳。其水踞天下之胜,米又软白,诚南酒中极品。”全福望《鲒土奇亭诗集》卷七诗题这样说:“惠泉,泉之良也;惠泉酿酒,酒家之重台也。”清人方文《金山集》卷三《惠泉歌》诗云:“惠山之泉天下闻,惠泉酿酒良清芬。平生雅嗜惠泉酒,恨未一看惠山云。”可见众人都给惠泉酒以极高的评价。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中说:“至于无锡酒,用天下第二泉所作,本是佳品”,但由于仿酿者众多,“市井人苟且为之,遂至浇淳散朴,殊可惜也。”梁章钜喜欢品尝天下名酒,但喝到的惠泉极品酒也只有一次,他在《浪迹三谈》卷5中说:“余记得三十许岁时,曾从徐望钦同年家饮所藏陈年惠泉酒,绝美,初不知何酒,据云其叔父十年前从无锡带回者,盖酒底本佳,历年复久,宜其超凡人圣矣。此后官大江南北者十余年,往来九龙山下者廿余次,不能一再遇之。”如此看来,惠泉极品酒并非寻常可觅。
惠泉酒在清代通过运河而声名远播,诗人为之吟讴,酒人为之倾尊,就连大文豪曹雪芹撰写《红楼梦》,也要加人“惠泉酒”的情节。如书中十六回提到,贾琏凤姐请乳母赵嬷嬷上炕吃酒,凤姐说:“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可见惠泉酒在清代已是著名酒品,人们已将其作为礼品携带。清朝诗人垂意惠泉酒,吟咏者甚多,如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一七《酒友歌》就有“惠山泉碧酒材良,赐汝一壶恩渴羌”的诗咏,并为之序说:“与程荆南同游惠山,饮惠泉酒大醉。”施闰章《学馀堂诗集》卷三二所载《秦对崖分响惠山泉酒》一诗,表述对友人赠送惠泉酒的喜悦,诗中这样说:“携来佳酿远,到手一开襟。短 客方倦,黄花秋正深。寒禁燕市月,清见故人心。更把新诗好,床头细细斟。”沈大成《学福斋诗集》卷二三《无锡道中》描述街市情形,有“上街担压湖菱美,满店瓶堆泉酒香”之咏,说明惠泉酒充溢无锡市肆,购销两旺。
现代的无锡酒业依然活跃,我国第一个实现全机械化生产的黄酒厂就是无锡黄酒厂,这家黄酒厂目前已改属于无锡市振太酒业有限公司。无锡市黄酒厂创建于1954年,1982年移地扩建于马山,1998年初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轻工总会定点机械化生产黄酒样板厂,具有年生产“锡山”黄酒一万吨的能力。锡山牌系列黄酒虽然为现代产品,但秉承了运河历史文化的遗韵,酒质甚佳,现已成为无锡及周边地区消费者的首选饮品。无锡酒业于1997年向市场推出了五年陈酿“锡山老酒”和陈年“特制黄酒”,深受当地消费者的欢迎;1998年初,又推出了颇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高档产品——“红楼惠泉酒”,使得古老的惠泉酒再显辉光。
4、苏州酒
明清两代,苏州人多以糯稻酿酒,称为“白酒”。《清嘉录》卷一○引《札朴》云:“糯米为甜酒,俗呼白酒,即稻醴也。”苏州生产的白酒属于黄酒类型,但保留了早期浊酒的某些遗传基因,其中三白酒的酿制方式最有特色。三白酒是糯米酒,它以白糯米、白面曲和洁白之水这三种原料而命名。《天香楼偶得》记载:“近来造酒家以白面为曲,并春白秫,和洁白之水为酒,久酿而成,极其珍重,谓之三白酒。”顾铁卿《清嘉录》卷一。记载:“以白面造曲,用泉水浸白米酿成者,名三白酒。”白秫,即糯稻,苏州人称之为白米。
三白酒显名于运河沿线,明朝时已流觞海内。顾起元《客座赘语》卷9记载:“后始有市苏之三白酒者,迄今宴会犹用之”。谢肇涮《五杂俎》卷一一也说:“江南之三白,不胫而走半九州矣。”尤其在江南一带,三白酒风靡更甚。《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载:“隆庆时,有苏人胡沙汀者,携三白酒客于松,颇为缙绅所尚,故苏酒始得名。年来小民之家,皆尚三白,而三白又尚梅花者、兰花者。”梅花、兰花,指三白酒的包装。当时盛酒的酒坛多饰以彩绘,用各种花卉作图案,久而行之,这些花卉图案便成了酒质等级的标志,品酒者往往视酒坛图案而购酒。
在三白酒中,以“顾氏三白酒”的历史最为久远。元人宋伯仁《酒小史》中就载录了“顾氏三白酒”。到明朝时,顾氏三白酒仍在苏州酒界峥嵘头角。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卷四九《酒品前后二十绝》中有云:“顾氏三白酒,出吴中,大约用荡口法,小变之,盖取米白、水白、曲白也,其味清而冽,视荡口稍有力,亦佳酒也。”王氏还为此赋诗云:“顾家酒如顾家妇,玉映清心剧可怜。嗣宗得醉纵须醉,未许狼籍春风眠。”“娄塘三白酒”也很著名。《徐文长三集》卷一一《渔鼓词》有云:“娄塘九黄三白酒,此是老人骨董羹。”娄塘,在苏州。后来,无锡、松江都相继仿制三白酒,但行家始终以苏州三白酒为正宗产品。
清朝时,苏州三白酒依然保持着强大的运作态势。朱彝尊在《食宪鸿秘》卷上曾评论南酒数种,最后说:“总不如家制三白酒,愈陈愈好。”当时,三白酒还沿运河北上,抢占京华市场。在京城的上等酒席中,经常可以见到三白酒的踪影,《顺天府志》就列其为南来名酒之一。只是到了清代晚期,受绍兴酒的排挤,苏州三白酒才逐渐消沉。
苏州酒品还有福贞酒(又称福真酒)、元烧酒(又称元燥酒)、女贞酒、状元红酒等名号。《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吴中土产,有福贞、元烧二种,味皆甜熟”。这两种酒都是黄酒。太湖中的东山出产山酒,金友理《太湖备考》卷六说:“酒,出东山者,味厚而冽,可以久藏,愈陈愈佳,远近尚之,名日山酒。”
苏州的酿酒基础雄厚,从业人员众多,从而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酿造体系。许多个体酒户都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并掌握了先进的酿酒技术,因而在酿酒劳作时一呼百应。以至于姑苏内外,上至豪门,下逮百姓,众人开酿,比户造酒,到处都有酒坊营业。《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记载苏州府:“新郭、树塘、李墅诸村,比户造酿,烧糟发客。横金、下保、水东人并为酿工,远近皆用之。”这种群起哄酿之风,一度使苏州这个著名的产米之乡粮耗大半,导致外地米商负载而来,供其原料。清人包世臣《安吴四种》卷二六就指出:“然苏州无论丰歉,江广安徽之客米来售者,岁不下数百万石。良由糟坊酤于市,士庶酿于家,本地所产,耗于酒者大半故也。”苏州酒业正是在这种局面下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状态,成为运河酒业中的一颗明珠。
现代苏州酒业仍然保留着历史痕迹,驰名已久的“醇香酒”曾经与黄天源糕点、陆稿荐酱肉、采芝斋糖果等一样,都是老苏州值得夸赞的老字号特产,而配以醇香酒烹做的“醇香酒焖鸡”更是苏帮菜中的名菜。在中国的现代酿酒史上,苏州醇香酒也是榜上有名,1963年、1971年,苏州醇香酒均被评为江苏名酒。后来一段时间,醇香酒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最近,苏州和醇酒业与苏州东吴酿酒总厂联手推出“东吴醇香酒”,使这个古老的酒品牌重获生机。如今的“东吴醇香酒”仍带有传统的醇香特点,但甜度有所降低,风味依旧又具有全新口感。历史名酒能够在新时代重生,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受运河文化的影响,每年冬至节这一天,苏州人保持着喝冬酿酒的习惯,苏州的冬酿酒,要在甜米酒里加入桂花,这是苏州人家过冬至节的必备品,所以就连市政府也要每年要关心冬酿酒的产量、质量和价格问题。苏州冬酿酒产家很多,尤以东吴酒厂所出为最佳。在苏州,一直有“冬至大如年”这一传统说法,每年冬至前夜,居民的餐桌上什么都可以缺少,但惟一不可缺少的就是冬酿酒,由此可见苏州居民对冬酿酒的喜好。现代的苏州东吴酿酒总厂生产跟着黄酒,其中“东吴”牌冬酿酒多少年来一直为市民所喜爱,每年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但由于种种原因,每年冬酿酒的产量一直控制在十万瓶左右。酒厂工人要用近三个月时间才能酿制十万瓶冬酿酒,而在短短几天时间就会被商家预订一空。冬酿酒的酿制须以优质糯米为原料,再配上黄山栀、桂花等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工艺酿制出来,酒质才能保证纯正,喝起来有甘甜醇香之感觉。这种喝冬酿酒的风俗是苏州酒文化的一大景观。
综上所述,运河酒文化的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延及现代,仍见蓬勃之势。
作者简介:姚伟钧,男,1953年,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活史与文献学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济宁太白楼北酒 南酒 运河酒文化
大运河开通之后,伴随着商业和餐饮业的发展,酿酒行业迅速膨胀,沿运河一线,形成了风格鲜明的酒文化链带。济宁作为运河南北交通的中心枢纽,在酒业销售及运输方面显示出活跃因素。济宁古称任城,早在盛唐时期就曾发展成为著名的酒业城市,并以李白的酒韵风采而享誉天下,到明清时期,济宁又在贯通运河酒业、交流南北酒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济宁成为整个运河酒业的南北分界线,济宁太白楼也成为运河酒文化的中心据点。当时,来自济宁以南的酒称为南酒,来自济宁以北的酒则叫做北酒。南、北酒文化在此会合沟通,展示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一、济宁太白楼在运河酒文化中的地位
济宁太白楼又叫李白酒楼、太白酒楼、任城酒楼,自唐朝以来就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象征性标志。
其实,得益于李白的知名度,太白楼建在了中国很多地方,以至于中华大地处处树立着李白形象。但并不是每一座太白楼都在张扬酒文化。比如说,在安徽马鞍山有太白楼,人称采石太白楼,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古建筑,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腾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但它原名谪仙楼,仅仅表示纪念李白。四川内江有太白楼,位于沱江北岸西林山上,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据说李白曾在此处驻足,留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诗句,当地人在此建立太白楼,目的是增加景观效果。日前,又一座仿唐建筑太白楼落座四川江油市青莲镇天宝山颠,同样是为了增添旅游新内容。
除济宁太白楼之外,以“酒”为标识而建立的太白楼有两处:
一是安徽歙县太白楼,位于歙县城西练江边,太平桥西端,相传这里原是一个酒肆,李白来歙县访问隐士许宣平不遇,曾在这里饮酒,后人特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该楼目前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属于徽派建筑。
二是江苏溧阳太白楼。这座太白楼起因于李白诗《猛虎行》所言:“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元朝人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载有钱塘李坦之的《李白酒楼歌》,曾对李白在溧阳的饮酒故事予以讴咏:“溧阳酒楼春水涯,白也系马楼东家。千金醉尽不复顾,犹吹玉笛引吴娃。日斜楼外东风起,春愁满眼杨花里。高歌一曲下楼去,传偏江南数千里。”后人因此而建楼。但这座溧阳太白楼始建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后毁,1986年重建。
在中国酒文化园地中,名气最大、影响最广、文化含量最高的李白酒楼,当属济宁太白楼。据方志记载,济宁太白楼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携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在任城期间,李白经常到贺兰氏酒楼饮酒。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寻访贺兰氏酒楼,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彰显李白“酒醒神健,视听锐发”的豪气,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称“太白酒楼”。宋、金、元时期对酒楼均依貌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而后明、清、民国间进行了数十次较大的重修。今天的太白楼是1952年在旧城墙上重新建立的,如今仍为游览胜地。
大约在明朝时,济宁当地又流传出这样一种说法,唐朝时,贺知章曾经担任任城县令职务,李白来到任城投靠贺知章,二人诗酒相会,建造了太白酒楼。后来的济宁方志又有贺知章于开元七年至十年为任城令的记述。明人宋 澄《九衡集》中《瞻途纪闻·太白楼》这样记述:“济宁,古任国也。城南有太白楼,因城建基,祠贺季真、李太白,八窗空豁可眺。季真尝为任令,太白客焉,因造酒楼,两公常宴晤于此。”据说明朝太白楼中供奉着贺知章和李白的双人像。谢肇涮《小草斋集》卷二O《同刘殿卿登任城太自楼》诗这样吟咏:“醉倚高楼俯大荒,怜才还共贺知章。东来山色全归岱,兆去河流半拉2漳。平楚寒烟凝埤垢堄,中原落日动帆樯。亦知信美非吾土,塞雁关云总断肠。”原注:“李白客贺知章所,今有两公像。”
如今济宁市李白纪念馆所藏刻石中,有一方“三公画像石”,此画像石把唐代三位诗人贺知章、李白、杜甫刻制在一起,后人称此为“三公画像石”。刻石左下角有明朝李汉章的落款。把贺知章与李白同时放在任城,这是明代山东人普遍看法。按贺知章年长李白四十二岁,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杜甫于开元二十四年初来兖州省亲,其父杜闲在兖州做官,但和李白首次相遇则是在天宝三年(744年)的春夏之交。贺知章、李白、杜甫三人同时相聚于任城,恐怕不太可能。
从史实上看,贺知章、李白两人的友谊的确是通过饮酒而建立。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第一次入长安,贺知章在京城作宫,初见李白即呼其为“谪仙”,对其才气大为赞赏。李白曾写下过《对酒忆贺监二首》,表达自己与贺知章酒友交往。其诗序日:“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怅然有怀,而作是诗。”其诗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贺、李二人曾经留下“金龟换酒”的风流逸事,为世人所评说。但二人在一起饮酒,地点是在长安。后人把他们的酒事放在任城,只是为了选择一处酒文化的胜地,或完全是出自良好的心愿。
按李白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来到任城,曾以诗酒为生涯,在这一地区刻下了深深的酒印痕。《太平广记》卷二。一引《本事诗》说:“白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县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邑人皆以白重名,望其重而加敬焉。”《全唐文》卷二沈光《李翰林酒楼记》评价李白“凭酒而作”的动机是为了显示个人风格,同时也是他愤世妒俗的一种发泄方式。记中最后说:“至於齐鲁,结构凌云者无限,独斯楼也,广不逾数席,瓦缺掾蠹,虽樵儿牧竖过,亦指之日:李白常醉于此矣。”看来,晚唐时期的济宁太白楼并不富丽堂皇,但名气已是妇幼皆知。自此而后,济宁太白楼因李白而知名,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来此瞻仰,至今楼台院落和两层楼壁内外,镶嵌着历代文人题记碑版刻石近六十余块,但这只是历史遗存的很小一部分。
在济宁,人们一直回想着李白当年登楼饮酒的意图和风采,如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一五《太白楼赋》说李白:“唯不合于斯世兮,恣沈酣而远眺”,他认为济宁太白楼是李白任酒使气的凭藉之处。古时各地酒楼上常写“太白遗风”四字,作为酒肆标识,这也是济宁太白酒楼文化感染的结果。
明朝大运河辉煌时期,南北游客都会来到济宁太白楼观光游览,文人骚客还会吟诗作赋,讴歌运河上的这座酒文化标志。在这一时期的诗作中,李白的饮酒遗韵依旧贯穿于运河南北,而济宁太白楼的酒 文化位置也更加彰显。下面略引明人诗篇,即可感受济宁太白楼在酒文化传播方面的强大活力。
沈恺《环溪集》载《忆任城》诗云:“春风一渡鲁阳冰,夜月三更太白楼。安得四明狂客在,金龟换酒散春愁。”
李贽《李温陵集》卷二○《太白楼》诗云:“世事真同水上浮,金龟好换酒家愁。山东李白今何在,城下唯瞻太白楼。
屠隆《白榆集》诗集卷七《任城览眺》云:“二月任城花气寒,登高载酒一凭栏。汀洲送目云帆乱,陇阪驱车雪色滟。商女春衣飘锦带,王孙夜猎斗银鞍。多情太白楼前月,照入金尊万顷宽。”
吴国伦《觎甄洞稿》卷一○《登太白楼》诗云:“谪仙去不返,高阁散秋阴。岱色分齐鲁,河流自古今。当时一载酒,长夜几知音。我亦轻狂客,重来抱膝吟。”
梁有誉《兰汀存稿》卷一《济上太白楼》诗云:“天寒霜雪繁,日没城上楼。楼中谪仙人,玉立横清秋。金龟换美酒,醉脱鹧鹬裘。玩弄青玉麈,长揖谢王侯。我来千载后,万壑风飕飕。闻昔有丹凤,不与凡鸟俦。朝食玉山禾,夕宿昆仑丘。”
张凤翼《处实堂续集》卷七《登李白酒楼》诗云:“不洒朱杨泪,来登李白楼。赋成游八极,名在自千秋。水落青徐出,天空海岱浮。酒人虽异代,犹可挹风流。”
雷礼《镡虚堂摘稿》卷一九《次济宁登李白酒楼》诗云;“占今多少清狂客,此地空余李白楼。醉里乾坤难尽画,何须丽藻寄闲游。”
邵经济《西浙泉崖邵先生诗集》卷八《太白楼》诗云:“谪仙斗酒诗千首,自是仙才傍酒豪。寄傲任城倚天阙,曾如采石漾宫袍。”
黄居中《千顷斋初集》卷二《太白楼》诗云:“晓出任城陬,绿杨垂道周。雉城隐万家,环壑人众流。下有浣笔池,上有谪仙楼。楼空人语响,暮色黯然收。贺李名相亚,侠气自千秋。不爱身后名,肯惜千金裘。海岱如可筑,即此营糟丘。王侯皆腐草,田地等浮沤。”
朱长春在济宁宦游之际,写过许多首歌咏太白楼的诗篇,《朱太复文集》卷一五《登任城太白楼》诗云:“济宁城边太白楼,下临济水清悠悠。昔贤一醉已陈迹,此地千年余壮游。日气东浮沧海外,风烟西引泰山头。我来欲赋登临兴,畏尔诗名不敢留。”就是离开济宁之后,朱长春对太白酒楼仍是念念不忘。《朱太复文集》卷七载其《忆太白楼寄于兵部》诗:“昨岁行经任城下,相逢故人华月夜。宅南名园水如绮,借我移家作过夏。……主人爱我倍风流,玉杯冰簟时淹留。论文感古或对泣,半醉起舞弹箜篌。Ij吟吾诗似李白,千载后身重来游。鸡鸣牵马金络头,请我同上城西楼。……醉中池上兴常在,别来话下诗何如。却思太白孤楼月,为寄长安一纸书。”另外,《朱太复乙集》卷六《太白楼边沽酒行》诗写的也很有趣味:“河梁水落流白沙,河干霜叶如春花。猎狗秋驱陌上日,相乌晚挂城头霞。行人夜起踏明月,太白楼边问酒家。酒家炉头细火孤,门前鸦啼槐子疏。客囊金尽典何物,葛衣解去来提壶。……桃花开时北上舟,城南置酒吾不留。柳条欲暮南奔走,系缆悠悠独沽酒。……把盏邀月唤李白,相对秋风旧酒楼。”
祁彪佳《远山堂集》七言古诗《登济宁太白楼再游杜工部古南池》诗云:“古城草没沙浮岸,楼台欹策宾客散。蝉声过雨杨柳斜,雁影人池芰荷乱。人传醉饮是青莲,残碑一片夕阳畔。当年工部亦在兹,诗字淋漓湿青汗。金粟谪来醉仙人,骑鲸捉日上天汉。”
从这些明朝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人们来到济宁太白楼,总能寻找到中国酒文化的亮点,同时也说明,正是由于有了大运河的交通渠道,济宁太白楼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欣赏。
在济宁的饮食文化体系中,酿酒也是一门产业。晚清时期,济宁玉堂酱园就研制生产出了多种露酒。在1915年的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济宁玉堂生产的金波酒、万国春酒、冰雪露酒、宴嘉宾酒均获得了金牌奖,这说明那个时期的济宁酒业仍然走在酿酒业的前列。如今,济宁酒业仍在发展,并通过运河文化来增强酒的感染力。比如说,济宁心酒打出了“酒品与人品一样重要”的口号,提倡“忠心、诚心、孝心、爱心尽在心酒中”的主题,用酒的魅力来呼唤人间的真善美,因此,在济宁一带,心酒被誉为融化了民族精神的神圣液体。目前心酒推出近百个品种,其中极品心酒,三年龄极品心酒都成为国家专利产品,“世纪之星”极品心酒则为十年窖龄酒,另外还有心酒四美人和心酒四君子等多种产品构思。隶属于济宁的红太阳酒业生产纯粮优质浓香白酒和无花果酒,在业内也甚有声望,并逐渐成为运河沿线的知名品牌。应该说,济宁酒业的现代进程仍然得益于运河酒文化的渊源脉流。唯一遗憾的是,在济宁酒业中,还没有一家企业打出“太白楼”的酒名号。
二、运河上的北酒
在过去,沿运河一线,素有“南茶北酒”之说,这种说法反映了南北地区饮品的各自优势。这种南北的分界线,均以济宁码头为标志。明人方以智《通雅》卷三九就指出:“今称南茶北酒。京师薏、内,易、沧、涞水,皆醇妙。”清人谢墉在《食味杂咏注》中曾说:“南茶北酒,此语自昔传之,盖茗舜多产南方,而谷米独蕃北地。南酒惟糯稻为之,北酒实繁,为酒为醴,见之雅颂,皆言黍稷,则自古未尝重南酿矣。近时动称南酒,几若北地无酒;不知北方所造,皆有真味,不似南中作伪。”北酒酿造恪守古法,讲究醇正口味,因而在若长时期内一直代表着中国酿酒的正统态势,就连很多南方人也都公认北酒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如常熟人钱谦益在《初学集》卷一《佟宰饷刁酒戏题示家纯中秀才》诗中讴咏:“北酒盈尊菜满盘,每因西笑人长安。如今又想南茶吃,悔掷枪旗上马鞍。”福建人周亮工在《赖古堂集》卷二《霜月乞酒歌》中评价了南、北名酒数十种,最终得出结论:“始识北酒有妙理。”
明清两代,济宁以北出产的北酒具有极高的质量,德州人程先贞《海右陈人集》卷上《赋得酒香开瓮老》诗中所云:“我是北人耽北酒,天禄时时入我口。忝垂麦仰剂阴阳,不湿不燥真堪取。”夸奖的就是北方出产的黄酒。程先贞还在诗中对比南、北黄酒的口味差异,说:“南酒惟余似蜜甜,胶牙未已仍粘手。……但愁北酒带微酸,酒客齐谐互出奇。”
由于运河沿线酿造历史久远、产业根基雄厚,北酒在很长时期内一直称雄于华夏酒界,博得饮者好评,明人唐时升《三易集》卷一《对酒怀里中诸同好四首》评价说:“北人善酿法,吴越不能如”。这里强调了北酒的酿造技艺高于南酒。清初钱谦益《初学集》卷四《谢于润甫送酒》一诗亦发出:“我饮不五合,颇知酒中味;苦爱北酒佳,芳香入梦寐”的感唱。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四《鱼缸》诗中所云:“浊贤岂必清圣好,北酒诚比南醪强”,同样把北酒位置摆在了南酒之上。可以这样说,从明朝到清初朝,饮酒者大多认为北酒品质优于南酒。
北酒的名品众多,其中最具活力的是德州酒和沧酒。
1、德州酒
受运河的滋润,德州酒业在明末悄然兴起,很快就在运河酒界中占有了重要位置,并且享誉有清一代。在此期间,罗酒、露酒、卢酒都曾通过运河而传觞天下,博得酒林同行的强烈关注。
德州酒出现过很多品牌,其中以罗酒呼声最高。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O记载:“德州罗酒,亦北酒之佳者。渔洋诗云:‘玉井莲花作酒材,露珠盈斛泼新醅。清泠错着康王水,风韵还宜叔夜杯。’…… 按罗侍御钦瞻,崇祯丁丑进士,官御史,巡按河南,刚直有声,嗜饮,传酿法,色味双绝,至今犹呼罗酒。”刘廷玑《在园杂志》卷四记载:“镇江有百花,德州有罗酒,俱可用。”田雯《长河志籍考》卷七亦载:“酒之美者日罗酒,色白味洁。”雍正《山东通志》卷二《物产》记载:“罗酒,出德州罗氏,色白而味醇。”罗酒由罗钦瞻亲造,并由罗氏家族传续下去。罗钦瞻为明末清初人,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考取了进士,满清入关之后,罗钦瞻转事清王朝,渐有政声,时称“罗侍御”。罗钦瞻本人精通酿酒技术,在他的精心研治之下,罗氏酒坊酿造出绝世佳酝,震惊了运河一线。
据说能够品尝到罗钦瞻亲手酿制的罗酒是清初官场上的美事,很多与罗钦瞻同时代的官员在饮用罗酒之后总是念念不忘,并为之写诗讴颂。高珩是清朝初年的吏部侍郎,与罗钦瞻同为崇祯进士,交情自不一般,他在《尝罗钦瞻酒》一诗中写道:“瑞露天浆总未真,每从德水想清沦。不惭名下如佳士,乍对尊前信故人。部署无双从事好,风流第一曲生亲。蒲城奢望吾何敢,一斗从君借小春。”(诗载《国朝山左诗钞》卷六)淮南文士龚鼎孳曾到罗钦瞻府上品饮其酒,饮后提笔写诗:“水递传芳酝,蒲帆竹叶凉。月高疑命驾,秋好恰鸣榔。计日添新瓮,逢君缓故乡。酒天晨汉后,几客到沧浪。”(诗载《定山堂诗集》卷一O《过德州饮罗钦瞻侍御斋中》)龚鼎孳还从罗府讨得罗酒,并转送友人,他为此写诗说:“不知何气识金银,但爱谋欢小饮真。一瓮罗家错认水,博来玉案十行新。”(诗载《定山堂诗集》卷四三《偶以罗酒一罂饷友荪适》)诸城丁耀亢与罗饮瞻交往甚厚,曾多次吟咏罗酒,所著《陆航诗草》卷四有《独酌罗侍御酒再求酿法》诗,诗云:“海内传罗酒,因人大有名。重如金掌露,清过玉莼羹。香雪融关鬲,醍醐人性情。频来劳设醴,原不为逢迎。”又卷三有《夏日再过罗钦瞻御史》诗:“每到能无醉,真如为酒来。快谈雄羯鼓,濡墨勒琼杯。”从当时饮酒者的评咏来看,罗饮瞻酿制酒的确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罗酒出名后,声价迅速飙升,一时之间甚难索取。刘正宗为了得到罗饮瞻亲酿的美酒,曾以家传秘药为之交换,他在《以药换酒投罗侍御钦瞻》诗中写道:“罗侍御,穷酒理,中山白堕如可起。由来酿法迥不同,清浊先办淄渑水。新筑回廊贮百 ,珍珠夜滴小槽紫。一时 压长安,公卿朱履错户户巳。每自华筵拚醉归,厌说醍醐甘露美。却恨垂涎不可常,欲向兵厨乞秘方。羊羔桑落葡萄浆,仿佛未易空彷徨。我有大药剂温良,愿持相易满壶觞。麴生风味敌元霜,不羡肉芝产斋房。试问海中蓬阆万里路茫茫,何如中圣人醉乡。”(诗载《国朝山左诗钞》卷四)
罗钦瞻去世之后,罗氏家族中继续酿制罗酒,并逐渐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在德州除罗氏酒坊之外,许多酿酒者也开始酿制以“罗酒”为品牌的美酒。从而使罗酒产量逐年增长,并在酒市中也占据了显赫地位。王培苟《乡园忆旧录》卷八记载说:“罗酒出德州,以罗氏善酿得名,而造者非止一家。田山姜云:酒色白清,香味鲜洁,酒熟时,互相延客。或馈京师,京师亦有仿为之者。”《分甘余话》卷三云:“德州罗酒擅名京师,清冽在沧酒之上。”由于德州一带水质优良,酿造技术较为普及,所以尽管罗酒一度扩大了酿制范围,但并没有降低品牌的含金量。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曾向德州的亲友索取罗酒,沿运河一线,求酒的船只络绎不绝。杨钟羲《雪桥诗话》记载说:“罗酒出德州,王渔洋谓其清如止水,气若幽兰,朱文盎《与田纶霞索罗酒》云:先生家德水,屋接罗氏檐。依方寅合麴,渍米夜覆苫。红槽一以注,腊瓮排长檐。往年过漪亭,留醉十月淹。酌以定州瓷,有若冰在奁。”朱文盎即朱昆田,康熙时人。另据王士稹《分甘余语》卷二记载:康熙四十三年(1704),德州人谢重辉就将所酿罗酒投寄,王为之诗曰:“自家乌帽重屏里,初试红泥小火炉。恰是陵州酒船到,不愁风雪压屠苏。”
清朝时,许多文人都曾吟诗作词,歌咏罗酒,从不同的角度赞美罗酒的品质,记述德州地区酒业的繁荣。如《乡园忆旧录》卷二这样记载:“德州宋蒙泉先生弼,以臬使家居,极诗酒宾朋之乐,……先生有《罗酒歌》,宗伯和之,云:平生不饮如东坡,衔杯已觉朱颜酡。今日从君论酒味,何殊文士谈兵戈。往昔作客东光县,春风三月胡苏河。主人好事携美酒,踏青邀我同相过。芳草丰茸叠翡翠,幽禽尖咽如鸣梭。风景骀荡客心畅,饮酣起舞争婆娑。尔时意气亦豪举,呼童一酌鹦鹉螺。伯夷柳下共风调,滑流齿颊清而和。形神酣适忘物我,便拟倒瓮倾滂沱。麴生风味真可忆,主人云出陵州罗。玉井莲花酿珠露,渔洋当日留诗歌。……此事十年在胸臆,回首往日东流波。”田雯《古欢堂集》卷五所载咏酒诗云:“罗家妙酝错著水,流酥不数鹅子黄。……酿黍两斛贮双瓮,活活如乳生清香。”徐元文《含经堂集》卷一二《罗家酒》诗云:“旧识罗家擅白醛,嫩黄别酿似新鹅。持将金盏涓涓液,恰对瑶台穆穆波。”在诗人笔下,德州酒总显得是那样光彩照人。
继罗酒之后,德州又涌现出了著名的“卢酒”。卢酒产于卢家,原为德州诸多家酿酒之一,传至卢见曾时,远近始知其名。卢见曾,别号雅雨山人,是享誉一代的学者和藏书家,同时也是一位酿酒专家。他总结了前辈酿酒的经验,推陈出新,把自家后院的陈年佳酿改革变制,使其品格升级。乾隆时期,卢见曾出任两淮盐运使,他携带家酿美酒南下,在江淮酒界进行炫耀,顿时轰动南国,世人遂知“卢酒”之名。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说:卢酒乃“卢雅雨转运家所造,色如于酒而味略厚。”当时的品酒家袁枚曾排列南、北名酒的位次,首推南方金坛于酒,次推北方德州卢酒。但由于卢酒的酿造方法始终保存于卢家深院之中,外人无从获取,因而卢酒并没有象罗酒那样推向市场,就象雅雨堂藏书一样长年深锁高楼,所以外人往往只知卢酒之名,而难以见识其本来面目。
德州酒业有自己的行业规则,表现在酿制工序方面,特别强调发酵用曲,他们坚持以优质曲来酿造优制酒。德州人田雯就多次谈到家乡酿酒的经验,其《古欢堂集》卷二o《酒法》中提到:“吾州酒极美,色白,清香,鲜洁,……然造法不同,要先治曲。……吾州酒美,亦用河水,与泉香酒冽又是一格。”田雯曾把德州酒的酿造特点归纳为制曲精良和酿造得法两大优势,并在自己的诗作中予以吟颂,他在《古欢堂集》卷四《曲》诗中阐述说:“酿酒先治曲,如谷之初种。自堕传方法,牟麦独可用。揉以姜杏汁,包犹菰叶粽。曲饼十字裂,月令三伏仲。昼曝亭午炎,夜滋花露重。赤脚长须走,不异猿狙众。竹笛桤木盆,朝暮相搬弄。西村黍将熟,新米农父送。桑落菊花开,浮明成数瓮。车前拥八驺,谁复为此梦。但结曲生欢,不支大官俸。对之口流涎,树间秋鸟 。”另外,他在《古欢堂集》卷六《酒》诗中又说:“有田二顷在西郭,十斛秫米来村中。平头奴子得酿法,斗室忽尔成新丰。曲车轧鸦雪水白,粥面浮蛆炉火红。七日起看糟床注,欢伯大手施神通。桑落羊羔那足数,督邮从整齐发蒙。”可以看出,德州酿酒在制曲、选料、发酵以至酝造等一系列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有清一代,德州的酿酒业十分火爆,由罗酒、卢酒这些大户酒坊所带动,形成了一代酿酒高潮,也由 此而产生了许多地方佳酿。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墨露酒。《长河志籍考》卷7记载说:“酒之美者……又有墨露酒,色如黛漆,味比醍醐。……善酿之称,侔于河东刘白堕也。”《茶余客话》卷一○亦载:“德州又有露酒,色如黛漆,……俗呼墨露。”墨露酒的特点是颜色深黑,口感香浓,属于黑米酒类。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一八记述说:“墨露,德州名酝也,品在卢酒之上。”查氏在德州曾饮用过墨露酒,并留意于诗问,其《德州同年李文众招集见可园》诗这样表述:“亭台纵好须贤主,子弟多才必世家。直得此间成茗芋,瓮头墨露不须赊。”徐元文也写下一首《墨露》诗,对这种酒品进行讴歌,诗云:“淆浊澄清便不如,筵前隐隐墨光舒。从教草圣三杯后,舐笔惟应蘸酒书。”(诗载《含经堂集》卷一二《碧山堂元夕斗酒组诗》)墨露酒的推出给德州酒增添了更多的光彩。
现代德州酒业仍在注重张扬运河文化,最近又推出了“老德州酒”。德州是一个行政区,而老德州则是一个历史概念,给人一种归宿感。“老德州酒”通过运河文化的纽带,牵连着厚重浓浓的家乡情结。目前上市的老德州洒,包装古朴典雅,画面上融入九达天衢、牌坊、市花、古运河等德州文化元素,深受德州人的关注。我们祝愿老德州酒的问世能够给古老的德州运河酒文化带来新气象。
2、沧酒
河北沧州为运河南北交通要冲,运河的畅通曾给沧州带来勃勃生机。明清两代,当地人依托运河,在酿酒行业上掀起高潮。当时,在沧州城外的运河边上,各家酒店都相继酿造美酒,借以吸引商客,由此推出一批又一批的上好佳酿,形成了沧州运河美酒文化。可以说,大运河作为沧州酒业的“母亲河”,曾与当地的酒生活紧紧地融为一体。
沧州酒家历来都汲取当地的“麻姑泉”水来酿酒。此泉被运河所淹没,人们必须划船到运河之中,用长绳系水罐,沉入河底,才能取到泉水。用此水酿造的沧酒,又称为“麻姑泉酒”。无名氏《蝶阶外史》卷四记载说:“酒之产于北方者……惟沧州麻姑酒著名。其酿以麻姑泉,泉在沧州城外运河中,汲者探其源,乃得上流、下流,差数武,味迥别。”宋起凤《稗说》卷三亦说沧酒“以水胜”,并补充云:“沧水浊,浊中有暗泉出河底,故沧水仅一望许可酿,移他处作之,则迥不及也。”既然取水不易,酒的可贵就可想而知了。沧酒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运河泉水的优越。
沧酒成名以后,通过运河而传销四方,在中国酒界引起轰动。南北过客到此停舟沽酒,络绎不绝。《阅微草堂笔记》卷二三就指出:“沧州酒……著名已久而论者颇有异闻,盖舟行来往皆沽于岸上”。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一八《沧州阻风谢别峰同年饷酒二首》诗也表达了运河与沧酒的关系:“风程半日滞沧州,客恨除非醉即休。安得春江变春酒,萨摩陂外水如油。”江南名士钱谦益在崇祯年间曾为运河沧酒写下了两首著名的诗歌。《初学集》卷八载其《沧酒歌怀稼轩给事兼呈孟阳》诗云:“君初别我新折柳,归帆约载长芦酒。今我南还又早秋,也沽沧酒下沧州。轻舟一叶三千里,长瓶短瓮压两头。与君去国如去燕,一水差池不相见。沧州芦花如雪披,沧水东流无尽期。沧州好酒泻盏白,照见行人鬓上丝。东皋秋清月舒彩,西湖采莲歌歙乃。期君开怀酌沧酒,醉拉程生戏墨海。”又《后饮酒》诗云:“停桡买沧酒,但说孙家好。酒媪为我言,君来若不早。今年酒倍售,酒库已如扫。但余六长瓶,味甘色复缥。储以嫁娇女,买羊会邻保。不惜持赠君,君无苦相找。涂潦泥活活,僮仆手持抱。郑重贮船舱,暴富似得宝。明灯吐新花,夜雨响秋草。君如不快饮,负此酒家媪。”从钱氏二诗可见,明人买沧酒往往不遗余滴,抢购成风,以至过往行人把当地酒店一扫而光,在钱氏的苦求之下,卖酒老妇甚至把仅存的六瓶准备陪嫁女儿用的酒也拿了出来,钱氏为此如获至宝。这不但说明,沧酒在当时酒人的心目中已经具有很重的份量,而且证明运河是沧酒赖以外传的主要通道。
沧酒酿造从制曲、浸米、做浆、摊冷到过滤,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沧州酒家为此颇费功力。《稗说》卷三曾记载沧酒酿造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和要点,书中云:沧酒“又以曲胜。麦屑洁白,中合绿豆、杏仁诸料,置风处,覆以麻叶,必令内成菊芷形。始经日,至夜,仍散置受露,阅月乃已。其浸米亦有法,止黄粟一种,先簸扬净,以新水浸半日,复易水。凡四易,而栗浆俱无,方人镬成 ,置案内摊冷,取菊英曲末拌匀,下瓮。三日后以耙搔之,时时搔不已。俟粟浆澄洁,闭翁数日,登槽则色白味清,即可荐客。”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酿造沧酒采用了传统的黄酒工艺,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
在现代的沧州酒业中,“老沧州酒”是一个全新的老字号,酒类经销者买断了沧州制酒厂的品牌,通过对沧州运河文化深挖潜,居然在最近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将销售额做到几千万元。沧州制酒厂的著名品牌酒——御河老酒同样包含着运河文化的意韵,通过运河的感染力在沧州发展起来。目前在沧州的中高档白酒市场上,“老沧州酒”和“御河老酒”这两个品牌几乎无与匹敌。利用运河酒文化的品牌影响、品牌深度、品牌渗透率、营销攻击力都十分强大。在此之际,沧酒似乎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三、运河上的南酒
南酒酿造有着十分鲜明的区域风格。由于历史的原因,江苏省沿运河地区在酿酒方面始终保持了相同的模式,基本上都采用传统的发酵方法酿酒,而且各地区之间的酿制标准大体相近,因而中国酒界往往将济宁以南运来是酒统称为南酒。后来,人们又使用“南酒”一词称呼江浙酒,“南酒”也就成了江苏和浙江酒类产品的总称。通常说来,南酒体系包括运河沿线的江苏省以南地区,这一区域古称吴越,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在酿酒领域也具有共同的承传关系。
从我国酿酒历史来看,传统的发酵酿酒经历了一个从米酒向黄酒的升华过程,而这一过程在运河南酒酿造中表现得最为清晰。早先江南地区出产的米酒还带有“浊醪”的原始痕迹,进入明朝之后,由于运河交通和信息的作用,江南酒业统一采用先进工艺,很快就完成了米酒向黄酒的过渡。高质量的黄酒一般都呈赤黄色,俗称“琥珀色”,颜色稍浅者称“金色”,用红曲酿制者又呈“猩红色”。明清时期的南酒在外观上大都呈现出这些颜色,让人一目了然。如明人张以宁《翠屏集》卷二《子炬买红酒》曾有“吴江红酒红如霞,忆着故园桃正花”的吟咏。清朝时,人们常将优质南酒直称为“黄酒”,如汪日桢《南浔镇志》卷二四《物产》记述说:“酒有三白,谓白米、白曲、白水也,俗称之日好洒。……好酒亦日黄酒”。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沿运河一线的南酒大都达到了优等黄酒的境界,而江苏南酒与浙江南酒略有不同的是,江苏南酒大多为米白酒,浙江南酒则多为米黄酒。而在江苏境内,米白酒的产区,主要集中在沿运河一带。
从酿酒工艺方面来看,南线运河地区常常遵循统一的酿造标准,不像北酒那样各行其法。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下谈及曲蘖时说:“南方则用饼团,其曲一味,蓼身为气脉,而米麦为质料,但必用已成曲,酒糟为媒合此糟,不知相承起自何代。”每当人们研制出一种新型酿酒方法,运河沿线往往同步呼应,区域之间普及甚快。如苏州首创三白酒之后,“不胫而走半九州”(谢肇涮《五杂俎》卷一一),以至于“小 民之家,皆尚三白”(范摅《云间据目抄》卷二),紧接着,无锡、湖州、杭州、松江等地相继模仿,亦生产出优质三白酒。在南酒体系之中,酒界人士相互之间进行沟通,总显得是那样默契。
南酒产区虽然不如北酒产区那样广袤,但产酒单位却相对密集,沿运河一线,几乎每到一处城邑,就会见到一款甚至多款名优南酒。南酒以其群体能力来抗衡势力强大的北酒。明清人士评判南北名酒,总能举出一连串南酒名牌。如明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卷九列举出绍兴之豆酒,高邮之五加皮酒,扬州之雪酒、 莶酒、蜜淋檎酒,无锡之华氏荡口酒、何氏松花酒,苏州之坛酒、三白酒,江阴之细酒等多种南酒。方以智《通雅》卷三九评说了绍兴豆酒、高邮蒿酒、苏州三白酒、无锡蒋家酒。清初宋起凤《稗说》卷三又次序评价了高邮之天泉酒、稀莶酒、五加皮酒,京口之红酒,无锡之惠酒、状元红酒,杭州之腊白酒,绍兴之花露酒。无名氏《调鼎集》卷八列举的南酒名牌有绍酒、浔酒、常郡兰陵酒、苏州三白酒、苏州女贞酒、苏州福真酒、高邮稀莶酒、溧水乌饭酒、无锡荡山酒、金坛于酒、宜兴蜀山酒。成书于十八、十九世纪之间的小说《镜花缘》第96回曾列举全国名酒55款,其中南酒品种有湖州浔酒,浙江绍兴酒,镇江百花酒,扬州木瓜酒,无锡惠泉酒,苏州福贞酒,杭州三白酒,泰枯陈酒,高邮 莶酒,绍兴女儿酒等等。
下面分别介绍运河沿线上几个著名的南酒产地:
1、扬州酒
扬州是南酒体系中的重要产区。明清时期于扬州立府,辖高邮、泰州、宝应数州县。在这一片区域,酒业生产十分兴旺。扬州城内酒坊林立,酿者众多,而其属邑也充满着酿酒活力,甚至能够独步一方。刘廷玑《在园杂志》卷4这样说:“扬州古称‘十千一斗金盘’,砸扬州不闻产酒,想谓属邑高邮之五加皮、木瓜、稀莶,泰州之秋露白,宝应之乔家白耳。”刘氏所说未必确切,但扬州属邑的确是扬州酒业的重要支柱,扬州所产的雪酒、细酒、天泉酒、 莶酒、五加皮酒、木瓜酒、蒿酒、枯陈酒、蜜淋檎酒,很多都出产于属邑酒坊。
扬州雪酒又称雪醅,明朝时在运河沿线甚为出名。邵宝《容春堂集》有《雪酒诗为孙司徒赋》诗:“元酒曾闻侑大烹,酿来寒雪品尤清。也知承露能高致,须信藏冰为曲成。光重夜杯如有物,暖销春瓮本无声。相看莫谓人间味,一滴先天万古情。”诗中把扬州雪酒的神韵仙态刻画得格外出彩。王思任《王季重杂著》卷一《避园拟存诗集·扬州清明曲》中曾讴歌雪酒:“酒旆翩翩红雨沟,小杨水槛亦风流。醇醴雪酒饶夸珀,一割鸡猪十斛油。”万历三十三年《扬州府志》曾介绍说:“扬州饮食华侈,……酿多雪酒,疑即宋云液琼花露遗制。”可见雪酒是扬州酒业中一个传统产品。到清朝时,雪酒仍为扬州酒的标志性品牌,康熙《江南通志》卷八六《食货》就明确记载:“扬州府……酒,江都日雪酒”。清人宋翔凤《浮溪精舍词·望江南》为之有云:“扬州忆,此意少人知。水重水轻全未觉,愁深愁浅定多时。雪醅触相思。”看来,雪酒在扬州人心目中位置甚高。
扬州属邑高邮,古称秦邮,在明清时期被视为酒界胜地,人们路径高邮,总要欣赏这里的酒垆香酝,如陈维崧《湖海楼词·望江南》有云:“重五节,记得在扬州,歌板千群游法海,酒旗一片写高邮。茉莉打成球。”刘嗣绾《筝船词·减字木兰花·过高邮》亦有“酒旗风色,写出秦邮天似墨”的咏句。的确,扬州府的许多名酝都产自高邮,宋起凤《稗说》卷三就记载:“江北唯高邮有天泉、稀莶、五加皮诸酒。天泉为上,皮酒次之, 莶复次之。天泉清,皮酒浓。”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三亦载:“高邮木瓜、五加皮,宝应乔家白,皆为名品。”明清两代,高邮出产的 莶酒、五加皮酒、木瓜酒都成为扬州酒的品牌代表。
莶酒是以稀莶为材料制成的一种滋补药酒。按稀莶,一年生本草植物,花黄色,结瘦果,叶对生,全草入药,扬州出产。《客座赘语》卷四记述说:“莶草治风湿如神,里中人所习知也。至其能补元气,强筋骨,乌髭须,聪明耳目,则医亦有未知者。得酒良。”高邮酒家以稀莶入酒,甚受饮者欢迎。明人方以智《通雅》卷四一说:“天坛卖以 莶酒,服之有验”,所售之酒很可能来自高邮。清人曹寅《楝亭诗别集》卷四《质公饷药酿甚佳》诗云:“急办 莶三百盏,午天甘作黑甜人”,也是对这种酒品的讴咏。另外,孙枝蔚《溉堂前集》卷六《送吴仁趾之秦邮》有“淮海诗名大,莶酒味醇”的酒质形容,韦柏森《秦邮竹枝词》有“九晒九蒸稀莶草,驰名四远状元墩”的原料提示,都说明高邮稀莶酒特色独具。
五加皮是一种药材,属五加科,灌木,无刺或有刺,掌状复叶,夏季开花,核果球形,其根皮和茎皮称五加皮,亦称南五加皮,功能祛风湿,壮筋骨。五加之“加”,亦写作“茄”。高邮酒家用五加皮配制药酒,知名于江南。明人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卷四九曾记述说:“高邮五加皮酒,……能去风湿,高邮人采以酿酒,因名,有绝佳者,然不可多得。”康熙《江南通志》卷八六《食货》记述扬州府物产时亦说:“五茄皮,一名文章草,今高邮以之造酒。”并说:“高邮日皮酒”。皮酒即五加皮酒。明人祁彪佳《远山堂诗集》五言律诗《淮上》诗:“北茶连舶贩,皮酒滞人温”,即指此酒。郝璧《郝仲赵全集》所载《广陵竹枝词》曾咏及扬州各种酒,其中自然少不了五加皮酒,诗中有云:“莶琥色五加皮,淮水苦蒿曲米奇。绛雪甘香泉玉露,东南春瓮贮琉璃。”
木瓜酒为扬州特产,也以高邮所出为精品。这种木瓜酒,自清初以来就誉满江南。阮元《广陵诗集》卷八记载说:“吾郡酒以木瓜著名,盖酿熟以木瓜渍之也,出高邮者尤佳。夏醴谷检讨之蓉见之,于诗云:‘乡味江干木瓜酒’是也。”朱彝尊《食宪鸿秘》卷上也载:“南酒,江北则称高邮五加皮酒及木瓜酒,而木瓜酒为良。”田雯《古欢堂集》卷六《秦邮木瓜酒歌》讴颂:“江南名酒非美酒,岂有大 但小户。兰陵蜜甜惠泉酸,曲部欢伯不足取。秦邮野店木瓜香,妙理孤斟索阿姥。”有关木瓜酒的酿制和销售,史家多有记载,如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八有云:“扬州市酒以戴氏为最,谓之戴蛮;次则周氏,谓之周六槽坊,皆鬻木瓜酒。”看来,木瓜酒产量较大,扬州著名的销售商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木瓜酒的营销。上书卷一三还详细记载了木瓜酒的配酿情况:“游人则以木瓜为重。……造酒家以六月三伏时造曲,曲有米麦二种,受之以范,其方若砖。立冬后煮瓜米和曲,谓之起酷。酒成谓之醅酒。瓜米者,糯稻碾五次之称。碾九次为茶米,用以作糕粽。五六次者为瓜米,用以作酒,亦称酒米。酷酒即木瓜酒,以此米可造木瓜酒,故曰瓜米。”韦柏森在《秦邮竹枝词》中还描绘了乡间百姓自酿木瓜酒的情形,有云:“吾乡亦自有琼浆,田舍翁皆酝酿忙。因得木瓜和酒煮,酒来乃带木瓜香。”这种木瓜酒属于串香黄酒,口味极佳,所以梁绍壬《两般秋雨庵笔记》卷二有云:“扬州之木瓜酒,……此真醉乡之魔道也。”但也有人不喜欢木瓜酒,如沈大成《学福斋诗集》卷三一《镜湖春歌》这样描写:“去曷来邗江逾十载,宾筵酬酢木瓜在。木瓜著水啜其 ,味薄足使邯郸围。不知扬州独嗜此,自谓杜康后无比。”加注云:“扬州木瓜酒最劣,而俗尚之。”饮酒者各有所好,其酒味褒贬,亦属正常。 扬州属邑泰州亦出产多种美酝,知名者有枯陈酒、秋露白酒、鸡卵红酒、花雕酒等。枯陈酒用红曲酿制,酒色鲜红,所以又称红酒。《海陵竹枝词》卷四所载储树人诗云:“红香酿出瓮中春,细雨槽坊味独醇。风雪天寒浑不觉,三杯佳酿饮枯陈。”自注云:“泰邑出枯陈酒,性最暖。”同书卷五引朱余庭诗云:“枯陈美酒酿尊中,留客殷殷款曲通。”注曰:“陈酒惟泰州与江阴有,又名红酒。”泰州枯陈酒一般窑藏多年,芳香酷烈,故有“陈酒”之称。《海陵竹枝词》卷一又载金长福诗:“当垆欲买枯陈酒,白衿青裙是主人。”注云:“枯陈,泰州酒名,以窑藏数载者为佳,色如琥珀,味甜美,饮之醉人。”据说,清初时泰州有邹天德酒坊首先打出“枯陈酒”招牌,雍正时其酒坊改由陈氏经营,改称“陈德兴枯陈药酒”,其酒号一直保持下来。后来又有人配酿出“鸡卵红酒”,与枯陈红酒异曲而同工。《海陵竹枝词》卷六载王广业诗云:“一盏枯陈鸡二卵,嘱他纤手送深宵。”注云:“鸡卵红酒,泰州出产,御寒佳品。”
此外,扬州还有很多酒品见称于世,如广陵细酒见载于袁宏道《瓶花斋集》卷五,瓜洲双清酒见录于袁凯《海叟集》卷四,蜜淋檎酒见载于《客座赘语》卷九和《通雅》卷三九,陈苦酵酒见录于《食宪鸿秘》卷上。属于黄酒与烧酒合而配制的酒有烧蜜酒、火对酒、筛儿酒,见称于《扬州画舫录》卷一三。
现代的扬州五泉酒厂还在生产“琼花露酒”,此酒以宋代扬州名酒为品牌,以五泉水系的泉水酿造,酒性平和,醇香甘洌,不但口味绵长,而且还有健身强胃之功能,在当地酒类市场上甚为活跃。1980年,扬州五泉酒厂借鉴史籍,恢复酿制琼花露,如今已经销往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这也是对运河文化的境外传播。目前的高邮酒业正在开发具有文化特征的“秦邮人家”、“秦邮骄子”两大系列白酒,其用意亦是考虑历史影响。
2、镇江酒
明清时期,伴随着运河经济的高涨,镇江的酿酒业开始活跃,并且生产出许多酒类产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百花酒、细酒和汴梁酒。这些酒都属于南酒体系。
朱彝尊《食宪鸿秘》卷上记载说:“江南则镇江百花酒为上。”《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惟常、镇间有百花酒,甜而有劲,颇能出绍兴酒之间道以制胜。产镇江者,世称之日京口百花。”《调鼎集》卷八也说:“镇江百花酒,陈则与绍兴酒无异。”按百花酒是一种传统的封缸酒,它以精白糯米为原料,用酒药为糖化发酵剂,酿造中当糖分达到高峰时,兑人小曲米酒,立即密封缸口,故称封缸酒。清朝时,镇江出产的百花酒流行于江南各地深受酒人欢迎。捧花生《画舫余潭》记载南京秦淮河一带“画舫所需,向惟镇江之百花酒”。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八也说:“镇江府百花酒,扬州盛行之。”沈大成《学福斋诗集》卷一九《春夜与春农饮汪对琴斋》诗有“京口酒可饮,宁嫌百盏多”之句,注云:“对琴出百花酒劝饮。”沈大成是乾隆年间的著名学士,汪对琴用百花酒予以款待,说明百花酒在当时属于南酒中的上乘佳酿。百花酒流传到今天,改名为“恒顺老酒”,但制酒原料和工艺,以及酒的品质依然带有历史风韵。现代百花酒——恒顺老酒依然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产优质糯米为原料,并配以自制的“麦曲”,采用传统工艺精心酿制,香气纯正,甘润净爽,颇具特色。
细酒属于优质黄酒,长江下游地区多有生产,前面提到的扬州酒,其酒类产品中就包括了细酒。清人查慎行《余波词》中《满江红·京口晓发夜泊观音门外》词云:“把满壶,细酒酹波臣,开怀抱”,注云:“细酒,京口酒名。”可知京口一带亦产细酒。京口,镇江旧称。
汴梁酒是镇江生产而专门供应河南用户的黄酒,每年都有较大额度出境。周亮工《书影》卷四记载:“盖京口人岁治数万瓮,溯黄流而上,尽以供汴人,呼日汴梁酒。”由于这种黄酒以外乡标准而生产,镇江本地居民并不爱喝,全部倾销于外省,所以,外乡人“至京口,沽之无一滴。”这说明,明清时期的镇江酿酒业已能根据市场需求而生产出不同规格的黄酒,并通过运河转输到黄河中游一带。
丹阳、金坛旧为镇江属邑,其酒业始终是镇江的亮点所在,这两个地方都生产封缸酒。
丹阳有着深远的酿酒根基。秦隋之间,丹阳曾名曲阿,三国吴时又叫云阳,南朝在此处设南兰陵郡,历史名酝曲阿酒、云阳酒、兰陵酒均产于此地。到明朝时,丹阳已发展成镇江地区著名的酒城,漫步城区,到处可见酿酒迹象。明人严胤肇《润州城外观灯行》诗:“丹阳城中十万家,家家此夕排灯院。……桃花笙隐流苏帐,竹叶醴浮金叵罗。”便反映了丹阳的饮酒情况。清朝顺治年间,文人谈迁途经丹阳,仍然可以感觉到这里的酿酒气息。他在《北游录·纪程》中说:“发丹阳,危岸数十尺,如九折坂,故一名曲阿。经练湖石闸,……湖水酿酒,色白味甘。”直至现在,丹阳依旧生产优质黄酒,名叫丹阳封缸酒,属于江苏名酒。丹阳封缸酒还曾两次在全国黄酒协作会议上被评为优质酒,1984年获国家银奖。现代的丹阳封缸酒名声虽然不是很响,酒厂规模也比较小,但生产工艺仍然保留了传统特色,所以到今天我们还能喝到具有历史遗韵的丹阳酒。
清朝康熙以后,金坛于酒逐渐出名,康熙《江南通志》卷86《食货》就记载说:“镇江府……酒出金坛,以米曲、五茄皮酒为上。近以于氏自酿酒为金坛第一。”此后一段时间内,金坛于酒在南酒体系中占有了突出地位。到民国时,金坛酒业渐有衰退,1949年前,金坛城内生产封缸酒的作坊仅剩两家,即北门大街的义胜糟坊和司马坊的信孚糟坊,另外有些酱园也附带酿造封缸酒,产量都不大。解放后公私合营,金坛酒厂成立,开始生产“丰登”牌封缸酒,年产量只有百来吨。1980年以后,金坛酒厂开始对封缸酒的生产工艺进行整理和改进,采用大缸发酵,然而,即便如此,金坛封缸酒目前的年销量最高也不过500多吨。虽然金坛封缸酒产量低,但酒质却十分优越,只是平常人难以识货而已。
3、无锡酒
无锡是一个重要的产酒城市,早在入明之前,这里就出产好酒,其中最出名者为蒋氏酒。宋起凤《稗说》卷三记载说:“昔业有蒋姓家,宋南渡时居梁溪,造酝得名,传至今,子孙不废业。近他姓亦酿之矣。”明清之际,蒋氏酒依然是无锡酒业中的一个老字号品牌。谈迁曾于顺治十年(1653年)路过无锡,他在《北游录·纪程》中记述说:“早泊锡山驿……尝蒋氏酒,甘而不冽”。清朝名士曹寅沿运河往来无锡之间,对蒋氏酒业格外垂顾,他曾屡次写诗歌咏蒋氏酒楼,如《楝亭诗钞》卷四《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有云:“蒋家酒楼堪蹩脚,十日醉倒青芙蓉。”又《楝亭诗别集》卷二《题锡山蒋氏酒楼》云:“秋树晴河一里烟,朝来洗漱尽名泉。买田阳羡应犹过,此处楼居即是仙。”看来,古老的蒋氏酒楼始终是无锡酒业的显著标识。
明朝时,与蒋氏比翼的酿酒业户逐渐增多,范氏、华氏、何氏均发展成造酒大户,并酿出名酝。其中著名者有华氏荡口酒、范氏荡口酒和何氏松花酒。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卷四九曾指出:“荡口酒,范氏、华氏以鹅肫荡水酿绝,如绿竹色,而清旨爽冽。 之,凉风生齿咽问,美而不酲,南酒第一也。余尝过其地,醉者两日。”王氏还赋诗一首,赞美荡口酒,其诗云:“波如竹色酒如波,劝客仍倾翡翠螺。纵醉 欲抛抛不得,教人无奈忆时何。”
无锡惠山有名泉,人称惠泉,又叫天下第二泉,其水质甘润,清澈纯净,用以酿酒,醇美自生。早在宋代,无锡人就用惠泉水酿酒,并标以“惠泉”名号。到清朝时,惠泉酒更成为无锡酒界的突出品牌。宋起凤《稗说》卷三记述说:“锡山惠泉酒止一种,少有甘苦之别,究竟苦者仍不异耳。其水踞天下之胜,米又软白,诚南酒中极品。”全福望《鲒土奇亭诗集》卷七诗题这样说:“惠泉,泉之良也;惠泉酿酒,酒家之重台也。”清人方文《金山集》卷三《惠泉歌》诗云:“惠山之泉天下闻,惠泉酿酒良清芬。平生雅嗜惠泉酒,恨未一看惠山云。”可见众人都给惠泉酒以极高的评价。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中说:“至于无锡酒,用天下第二泉所作,本是佳品”,但由于仿酿者众多,“市井人苟且为之,遂至浇淳散朴,殊可惜也。”梁章钜喜欢品尝天下名酒,但喝到的惠泉极品酒也只有一次,他在《浪迹三谈》卷5中说:“余记得三十许岁时,曾从徐望钦同年家饮所藏陈年惠泉酒,绝美,初不知何酒,据云其叔父十年前从无锡带回者,盖酒底本佳,历年复久,宜其超凡人圣矣。此后官大江南北者十余年,往来九龙山下者廿余次,不能一再遇之。”如此看来,惠泉极品酒并非寻常可觅。
惠泉酒在清代通过运河而声名远播,诗人为之吟讴,酒人为之倾尊,就连大文豪曹雪芹撰写《红楼梦》,也要加人“惠泉酒”的情节。如书中十六回提到,贾琏凤姐请乳母赵嬷嬷上炕吃酒,凤姐说:“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可见惠泉酒在清代已是著名酒品,人们已将其作为礼品携带。清朝诗人垂意惠泉酒,吟咏者甚多,如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一七《酒友歌》就有“惠山泉碧酒材良,赐汝一壶恩渴羌”的诗咏,并为之序说:“与程荆南同游惠山,饮惠泉酒大醉。”施闰章《学馀堂诗集》卷三二所载《秦对崖分响惠山泉酒》一诗,表述对友人赠送惠泉酒的喜悦,诗中这样说:“携来佳酿远,到手一开襟。短 客方倦,黄花秋正深。寒禁燕市月,清见故人心。更把新诗好,床头细细斟。”沈大成《学福斋诗集》卷二三《无锡道中》描述街市情形,有“上街担压湖菱美,满店瓶堆泉酒香”之咏,说明惠泉酒充溢无锡市肆,购销两旺。
现代的无锡酒业依然活跃,我国第一个实现全机械化生产的黄酒厂就是无锡黄酒厂,这家黄酒厂目前已改属于无锡市振太酒业有限公司。无锡市黄酒厂创建于1954年,1982年移地扩建于马山,1998年初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轻工总会定点机械化生产黄酒样板厂,具有年生产“锡山”黄酒一万吨的能力。锡山牌系列黄酒虽然为现代产品,但秉承了运河历史文化的遗韵,酒质甚佳,现已成为无锡及周边地区消费者的首选饮品。无锡酒业于1997年向市场推出了五年陈酿“锡山老酒”和陈年“特制黄酒”,深受当地消费者的欢迎;1998年初,又推出了颇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高档产品——“红楼惠泉酒”,使得古老的惠泉酒再显辉光。
4、苏州酒
明清两代,苏州人多以糯稻酿酒,称为“白酒”。《清嘉录》卷一○引《札朴》云:“糯米为甜酒,俗呼白酒,即稻醴也。”苏州生产的白酒属于黄酒类型,但保留了早期浊酒的某些遗传基因,其中三白酒的酿制方式最有特色。三白酒是糯米酒,它以白糯米、白面曲和洁白之水这三种原料而命名。《天香楼偶得》记载:“近来造酒家以白面为曲,并春白秫,和洁白之水为酒,久酿而成,极其珍重,谓之三白酒。”顾铁卿《清嘉录》卷一。记载:“以白面造曲,用泉水浸白米酿成者,名三白酒。”白秫,即糯稻,苏州人称之为白米。
三白酒显名于运河沿线,明朝时已流觞海内。顾起元《客座赘语》卷9记载:“后始有市苏之三白酒者,迄今宴会犹用之”。谢肇涮《五杂俎》卷一一也说:“江南之三白,不胫而走半九州矣。”尤其在江南一带,三白酒风靡更甚。《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载:“隆庆时,有苏人胡沙汀者,携三白酒客于松,颇为缙绅所尚,故苏酒始得名。年来小民之家,皆尚三白,而三白又尚梅花者、兰花者。”梅花、兰花,指三白酒的包装。当时盛酒的酒坛多饰以彩绘,用各种花卉作图案,久而行之,这些花卉图案便成了酒质等级的标志,品酒者往往视酒坛图案而购酒。
在三白酒中,以“顾氏三白酒”的历史最为久远。元人宋伯仁《酒小史》中就载录了“顾氏三白酒”。到明朝时,顾氏三白酒仍在苏州酒界峥嵘头角。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卷四九《酒品前后二十绝》中有云:“顾氏三白酒,出吴中,大约用荡口法,小变之,盖取米白、水白、曲白也,其味清而冽,视荡口稍有力,亦佳酒也。”王氏还为此赋诗云:“顾家酒如顾家妇,玉映清心剧可怜。嗣宗得醉纵须醉,未许狼籍春风眠。”“娄塘三白酒”也很著名。《徐文长三集》卷一一《渔鼓词》有云:“娄塘九黄三白酒,此是老人骨董羹。”娄塘,在苏州。后来,无锡、松江都相继仿制三白酒,但行家始终以苏州三白酒为正宗产品。
清朝时,苏州三白酒依然保持着强大的运作态势。朱彝尊在《食宪鸿秘》卷上曾评论南酒数种,最后说:“总不如家制三白酒,愈陈愈好。”当时,三白酒还沿运河北上,抢占京华市场。在京城的上等酒席中,经常可以见到三白酒的踪影,《顺天府志》就列其为南来名酒之一。只是到了清代晚期,受绍兴酒的排挤,苏州三白酒才逐渐消沉。
苏州酒品还有福贞酒(又称福真酒)、元烧酒(又称元燥酒)、女贞酒、状元红酒等名号。《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吴中土产,有福贞、元烧二种,味皆甜熟”。这两种酒都是黄酒。太湖中的东山出产山酒,金友理《太湖备考》卷六说:“酒,出东山者,味厚而冽,可以久藏,愈陈愈佳,远近尚之,名日山酒。”
苏州的酿酒基础雄厚,从业人员众多,从而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酿造体系。许多个体酒户都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并掌握了先进的酿酒技术,因而在酿酒劳作时一呼百应。以至于姑苏内外,上至豪门,下逮百姓,众人开酿,比户造酒,到处都有酒坊营业。《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记载苏州府:“新郭、树塘、李墅诸村,比户造酿,烧糟发客。横金、下保、水东人并为酿工,远近皆用之。”这种群起哄酿之风,一度使苏州这个著名的产米之乡粮耗大半,导致外地米商负载而来,供其原料。清人包世臣《安吴四种》卷二六就指出:“然苏州无论丰歉,江广安徽之客米来售者,岁不下数百万石。良由糟坊酤于市,士庶酿于家,本地所产,耗于酒者大半故也。”苏州酒业正是在这种局面下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状态,成为运河酒业中的一颗明珠。
现代苏州酒业仍然保留着历史痕迹,驰名已久的“醇香酒”曾经与黄天源糕点、陆稿荐酱肉、采芝斋糖果等一样,都是老苏州值得夸赞的老字号特产,而配以醇香酒烹做的“醇香酒焖鸡”更是苏帮菜中的名菜。在中国的现代酿酒史上,苏州醇香酒也是榜上有名,1963年、1971年,苏州醇香酒均被评为江苏名酒。后来一段时间,醇香酒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最近,苏州和醇酒业与苏州东吴酿酒总厂联手推出“东吴醇香酒”,使这个古老的酒品牌重获生机。如今的“东吴醇香酒”仍带有传统的醇香特点,但甜度有所降低,风味依旧又具有全新口感。历史名酒能够在新时代重生,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受运河文化的影响,每年冬至节这一天,苏州人保持着喝冬酿酒的习惯,苏州的冬酿酒,要在甜米酒里加入桂花,这是苏州人家过冬至节的必备品,所以就连市政府也要每年要关心冬酿酒的产量、质量和价格问题。苏州冬酿酒产家很多,尤以东吴酒厂所出为最佳。在苏州,一直有“冬至大如年”这一传统说法,每年冬至前夜,居民的餐桌上什么都可以缺少,但惟一不可缺少的就是冬酿酒,由此可见苏州居民对冬酿酒的喜好。现代的苏州东吴酿酒总厂生产跟着黄酒,其中“东吴”牌冬酿酒多少年来一直为市民所喜爱,每年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但由于种种原因,每年冬酿酒的产量一直控制在十万瓶左右。酒厂工人要用近三个月时间才能酿制十万瓶冬酿酒,而在短短几天时间就会被商家预订一空。冬酿酒的酿制须以优质糯米为原料,再配上黄山栀、桂花等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工艺酿制出来,酒质才能保证纯正,喝起来有甘甜醇香之感觉。这种喝冬酿酒的风俗是苏州酒文化的一大景观。
综上所述,运河酒文化的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延及现代,仍见蓬勃之势。
作者简介:姚伟钧,男,1953年,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活史与文献学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