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ularmp300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级的思维活动,是带有创见的思维。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这种能力叫做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巧设认知性问题
  所谓认知性习题,就是带有一定的疑难程度和问题情景的习题。要解答这样的习题,不只要求学生再现已获的知识,并且要使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克服习题设置的各种困难。认知性习题,是教师根据历史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专门设计的一种习题。年代以来,高考历史试题中增设了不少角度新颖、难度较大、水平较高,培养学生较高层次能力的材料解析题和材料答题。而且这些题目又是学生答题中的薄弱点。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设计各种各样的认知性习题,并且把它运用到课堂、考试、课后练习各个方面,同时和一般性习题混合运用,这样才能拓宽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根据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可采用电化教学,以其特有的动态性,再现过去历史的形象,创设动态历史情境,使学生感知史实时,形成的历史表象更鲜明、更生动,理解史实的本质更透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有利于思维能学内容,放映《金沙江畔》、《四渡赤水》等电影镜头。这样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讲授紧密配合,始终抓住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兴趣能引导学生入门,是发展思维的原动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了需要解决的矛盾,才会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的产生一一提出一一解决,构成了整个思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一种带有矛盾的学习情境,唯其如此,才能使他們时刻处于矛盾之中,从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讲《戊戌变法》时,讲了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了。随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戊戌变法会失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但是把握不住问题的关键。因势利导,展开分析,终于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三、课堂讨论,扩展思路。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彼此交流、启发,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通过议论亦可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足,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为了启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克服一味迷信书本的思维定势,还可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点浅显的史学界争论和研讨的焦点问题。比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目前有三种看法:“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不是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教师虽无需对该问题进行全面论述,但可以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太平天国的纲领、措施、目标、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围绕教材中有关内容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我曾组织学生辩论“中华民族是否有对外开放的精神”?正面的观点是“中华民族具有对外开放的精神,”相反方的观点是“中华民族不具有对外开放的精神”。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 “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方的观点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另一方的观点是“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投入到讨论中去。
  四、连动思维,层层深入。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因此,历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联想条件,使他们学会联想,思维层层深入。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式。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追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连续性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在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求同和求异入手。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找所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分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求同和求异往往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在解题中则应当要求学生独立起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
其他文献
摘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数学课堂教学在减负的同时力争实现增效的目的,从以学生为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三方面进行探讨,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课堂提问;创设情境;有效课堂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课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以培养学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所处的关系不同,就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也就产生不同程度的喜、怒、哀、乐。任何一种美育手段都有激起人的情感的作用。做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学科,它更易于激发人的感情而做到以情动人。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用情感的语言说话,它最容易启迪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引起人的精神上的升华,在内心上产生共鸣,在情感的推动下产生扬善抑
期刊
摘要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依据,培养思维能力要注意思维环节的特点和要求及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作法及其体会。  关键词 化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培养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教学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身心的投入,并且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将课堂教学置于现实的生活环境之中,增强学生学习思品的乐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快乐”教学已经成为现代
期刊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一种国际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又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下的学生积
期刊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的能力强弱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发展民族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性潜能,培养出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奋斗。教师更应该学校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基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在实验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创新演示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学生课下预习了,上课教师按部就搬地做下去,学生兴趣索然.改进
期刊
从1980年仅有几个人的公司初创,到如今年产值1.8亿元的装备大厂,40年来,在董事长刘建涛的带领下,磊展人创新拼搏,砥砺前行,在把企业做大做强中,为客户提供了性价比最优的一流
期刊
儿童音乐才能的发育规律,历来是音乐教育家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成果已得到公认和遵循。 如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经长期研究、试验,总结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育规律:婴儿降生后对音响就能 产生反应;大约在5个月左右就能开始对音乐的音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反应和记忆力;大约在7个月就可能会 模仿简单的节奏;9个月时会辨别不同的旋律;16个月可以学唱部分旋律;2岁时就会学唱较完整的旋律。 又如松尔曼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