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依托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在工学结合模式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师资建设做了一些探讨。重点从国内外现状,师资建设理念、原则、问题与对策,国外优秀做法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创新发展、师资激励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 键 词] 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128-02
当前国内工学结合模式从师资建设的建设理念、建设原则、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都与发达国家(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存在较大差距,本人在认真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长期工学专班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工学结合模式先进思想与有效做法,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理念和策略。
发达国家工学结合师资管理过程模式体系比较见下表。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特别是工学结合模式)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对师资队伍建设理念的研究主要关注点在建立师资建设理论,建立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教师业务能力需要有理论和实践双重属性,并且要具备终生学历的思维。
本人从长期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中总结经验,主要转变了三方面师资建设理念。
(一)转变了师资培训方式理念
改变以往传授式的“推”式培训模式,使用项目制的新型培训模式,将工学专班的新教师直接纳入项目的运行过程中,比如,积极参与国内各种大型职教类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直接参与到项目中,与国际顶级企业和国内顶级专家一起进行课程开发与交流教学,通过这些项目,可以培养一大批工学结合模式的骨干教师,这些骨干教师又以老带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师资建设培养新模式。
(二)转变师资队伍的管理理念
强调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建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和鞭策机制。强调人文关怀,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关怀,逐步提高物质收入,重视加强其心理建设工作;在激励方面,建立了职业年金制度,同时,积极探索期权工资制度;在鞭策方面,在各院系推行末尾淘汰制,督促其不断进步。
(三)转变师资队伍评价理念
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师的评价观念不再唯学历、资历、职称论,是考查其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理解的程度和企业对接过程中项目管理与运作的能力,对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专班、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贡献程度。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隶属于高等教育。但是其培养目标又不是纯研究型,其培养过程需要放置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整体围绕建设“双师型”优秀师资。除了需要践行以上主流的国内师资建设原则外,还需要积极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以及将区位优势导入师资建设方面。
三、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发展不管从理论还是实际操作层面,面临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国内的研究大部分基于师资队伍在各个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短期或者长期对策。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在师资建设过程中遇到很多的现实问题,主要是自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对优秀师资的垄断,一些品学兼优的新教师首选研究型大学任教,高职院校师资的层次和水平普遍偏低,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水平的整体落后,导致以弱带弱,以恶带恶,恶性循环,工学结合师资建设很难有大的起色。针对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专家主要提出了以下对策:进一步优化人事制度的改革;着力提高工学结合模式师资教学实践水平;制订有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四、国内工学结合模式师资建设对国外模式的借鉴和创新发展
国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我们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工学结合模式教育具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当然,国外职业教育包括工学结合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制度、措施等是与其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许多做法不能全部照搬。我们要学习其措施就要借鉴其制度和理念。
(一)实行导师制度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有两年实习期的规定,中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师资建设照搬可能不现实,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强化教学技能培养的经验。建立导师制度,导师制度就是新进入的专职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一般有一年的助教实习期,在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的带领下,熟悉规律与方法,让新教师快速成长。
在这方面,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对工学结合模式教师进行项目制的培训外,还指定了有深厚校企背景的专业教师或者企业人员全程充当工学结合模式新教师在助教阶段的导师,导师对培养质量负责,学校设立专门的质量评估部门,对新教师的在助教阶段的培养效果进行全程跟踪。
(二)强化工学结合模式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
参照国外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思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专业教师必须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师资大部分是从院校直接毕业的理論派新教师,几乎没有任何企业实践的经验,无法指导工学结合模式的学生实践操作。所以,提高工学结合模式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是国内高职院校的通用做法。 作者在这方面的具体操作中,积极借鉴了德国的经验,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从教师的准入上提出要求,新进教师除硕士以上学位外,必须有三年以上(德国五年)的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并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二是对已经进入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师(未有企业履历者)三年内必须有半年全脱产到企业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得到企业考核合格,并考取相关考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方可回校任教。无论哪类专业教师,为保持其能知悉社会生产的变化,每隔五年必须回企业进行锻炼。
(三)改革工学结合模式教师的评价机制
无论何种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最微观的角度还是师生之间的教和学,教师在其中充当着矛盾聚焦的位置。如何评价工学结合模式教师的教学或者工作效果,国内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制订了对应的教学水平评价机制,但国内的工学结合模式尚未建立起科学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机制。从国外经验看,这种评价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学生评价为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二是学院组织的教学公开课展示,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同行中公开与交流,提示自己的教学水平;三是对评价结果的恰当运用。从国外经验看,评价结果主要是提供给教师本人,让其用这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掺杂其他的政治因素。
作者在工作中除了借鉴以上的评价机制外,还进一步升华了评价的核心意义。将对工学结合模式教师评价主旨放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工学结合模式教师是否优秀,取决于对这个主旨的贡献程度,而不再唯学历、资历、权威论。作者所在单位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为依托,逐年加大了对工学结合模式师资的管理力度,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用战略愿景引导师资队伍建设
战略愿景管理就是利用设计的发展目标来提升工学结合模式教师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战略愿景主要包含了高职院校的价值取向、文化及发展方向等。高职院校的愿景管理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不仅要加强对教师的指导,还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建立广大教师认同的共同愿景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简单依靠行政命令与规章制度,需要人事管理部门不断地研究,同时与广大教师保持密切联系沟通,在共同愿景达成的过程中即完成宣传灌输,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2)制订开放型师资队伍聘用制度
工学结合模式为社会培养的是技术实践型人才,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技术实践能力,因此,登云学院建立了开放型的聘任制度。简单来说,开放型聘任制度就是采取多样的聘任方式,扩大招聘教师的范围。作者单位在聘用、培养学术人才,聘请一些企业中的技术人才担任教师,使用多种聘任方式,实现开放型聘任体系。在聘任教师的时候,应该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引进高技术人才,同时结合环境及需求变化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此外,为了提升工学结合模式师资队伍的水平,积极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要求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与实践能力。
(3)建立多种教师激励机制
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掌握科学的教师激励理论,对促进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工学结合模式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登云学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对教师产生了强烈的激励效应。教师竞争机制是师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具体到工学专班模式,在具体的做法上,我们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努力:
第一,物质激励,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让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同时增加企业年金、期权工资等长期激励方式,使教师为学校工作时间越长,物质收益增量越多。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将业务能力作为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正确处理好教师工作量与教学质量的关系,不能忽视教学质量,完全以工作量来考核一个教师是否合格。
第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关的考核细则,让考核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考核制度,如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奖金结合起来,发挥考核的作用。
第四,基于X理论,为教师设置一定的发展限定期,比如作为工学专班模式的专任教师,以三年为一个考核迭代周期。对考核周期内进行第三方的客观评估,如在各个方面没有明显的提高,不思进取,则解除劳动关系,达到非升既走的约束理念。
五、小结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是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师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职教育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外的一些优秀做法和本人单位、本人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有效做法,为高职教育下的工学结合模式师资建设提供了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做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刘素梅.大国工匠培养,从职教师资培训开始[J].师资培养,2018.
[2]周秀峰,李伟华,任雪浩.德、美、澳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8.
[3]邵敏,王杜春.德日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2).
[4]王骏.国外工学结合模式及其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2011.
[5]潘玲珍.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
[6]戴艷玲.民办高职教育师资管理机制建设的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编辑 原琳娜
[关 键 词] 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128-02
当前国内工学结合模式从师资建设的建设理念、建设原则、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都与发达国家(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存在较大差距,本人在认真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长期工学专班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工学结合模式先进思想与有效做法,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理念和策略。
发达国家工学结合师资管理过程模式体系比较见下表。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特别是工学结合模式)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对师资队伍建设理念的研究主要关注点在建立师资建设理论,建立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教师业务能力需要有理论和实践双重属性,并且要具备终生学历的思维。
本人从长期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中总结经验,主要转变了三方面师资建设理念。
(一)转变了师资培训方式理念
改变以往传授式的“推”式培训模式,使用项目制的新型培训模式,将工学专班的新教师直接纳入项目的运行过程中,比如,积极参与国内各种大型职教类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直接参与到项目中,与国际顶级企业和国内顶级专家一起进行课程开发与交流教学,通过这些项目,可以培养一大批工学结合模式的骨干教师,这些骨干教师又以老带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师资建设培养新模式。
(二)转变师资队伍的管理理念
强调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建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和鞭策机制。强调人文关怀,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关怀,逐步提高物质收入,重视加强其心理建设工作;在激励方面,建立了职业年金制度,同时,积极探索期权工资制度;在鞭策方面,在各院系推行末尾淘汰制,督促其不断进步。
(三)转变师资队伍评价理念
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师的评价观念不再唯学历、资历、职称论,是考查其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理解的程度和企业对接过程中项目管理与运作的能力,对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专班、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贡献程度。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隶属于高等教育。但是其培养目标又不是纯研究型,其培养过程需要放置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整体围绕建设“双师型”优秀师资。除了需要践行以上主流的国内师资建设原则外,还需要积极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以及将区位优势导入师资建设方面。
三、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发展不管从理论还是实际操作层面,面临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国内的研究大部分基于师资队伍在各个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短期或者长期对策。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在师资建设过程中遇到很多的现实问题,主要是自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对优秀师资的垄断,一些品学兼优的新教师首选研究型大学任教,高职院校师资的层次和水平普遍偏低,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水平的整体落后,导致以弱带弱,以恶带恶,恶性循环,工学结合师资建设很难有大的起色。针对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专家主要提出了以下对策:进一步优化人事制度的改革;着力提高工学结合模式师资教学实践水平;制订有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四、国内工学结合模式师资建设对国外模式的借鉴和创新发展
国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我们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工学结合模式教育具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当然,国外职业教育包括工学结合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制度、措施等是与其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许多做法不能全部照搬。我们要学习其措施就要借鉴其制度和理念。
(一)实行导师制度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有两年实习期的规定,中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师资建设照搬可能不现实,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强化教学技能培养的经验。建立导师制度,导师制度就是新进入的专职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一般有一年的助教实习期,在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的带领下,熟悉规律与方法,让新教师快速成长。
在这方面,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对工学结合模式教师进行项目制的培训外,还指定了有深厚校企背景的专业教师或者企业人员全程充当工学结合模式新教师在助教阶段的导师,导师对培养质量负责,学校设立专门的质量评估部门,对新教师的在助教阶段的培养效果进行全程跟踪。
(二)强化工学结合模式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
参照国外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思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专业教师必须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师资大部分是从院校直接毕业的理論派新教师,几乎没有任何企业实践的经验,无法指导工学结合模式的学生实践操作。所以,提高工学结合模式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是国内高职院校的通用做法。 作者在这方面的具体操作中,积极借鉴了德国的经验,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从教师的准入上提出要求,新进教师除硕士以上学位外,必须有三年以上(德国五年)的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并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二是对已经进入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师(未有企业履历者)三年内必须有半年全脱产到企业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得到企业考核合格,并考取相关考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方可回校任教。无论哪类专业教师,为保持其能知悉社会生产的变化,每隔五年必须回企业进行锻炼。
(三)改革工学结合模式教师的评价机制
无论何种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最微观的角度还是师生之间的教和学,教师在其中充当着矛盾聚焦的位置。如何评价工学结合模式教师的教学或者工作效果,国内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制订了对应的教学水平评价机制,但国内的工学结合模式尚未建立起科学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机制。从国外经验看,这种评价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学生评价为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二是学院组织的教学公开课展示,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同行中公开与交流,提示自己的教学水平;三是对评价结果的恰当运用。从国外经验看,评价结果主要是提供给教师本人,让其用这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掺杂其他的政治因素。
作者在工作中除了借鉴以上的评价机制外,还进一步升华了评价的核心意义。将对工学结合模式教师评价主旨放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工学结合模式教师是否优秀,取决于对这个主旨的贡献程度,而不再唯学历、资历、权威论。作者所在单位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为依托,逐年加大了对工学结合模式师资的管理力度,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用战略愿景引导师资队伍建设
战略愿景管理就是利用设计的发展目标来提升工学结合模式教师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战略愿景主要包含了高职院校的价值取向、文化及发展方向等。高职院校的愿景管理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不仅要加强对教师的指导,还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建立广大教师认同的共同愿景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简单依靠行政命令与规章制度,需要人事管理部门不断地研究,同时与广大教师保持密切联系沟通,在共同愿景达成的过程中即完成宣传灌输,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2)制订开放型师资队伍聘用制度
工学结合模式为社会培养的是技术实践型人才,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技术实践能力,因此,登云学院建立了开放型的聘任制度。简单来说,开放型聘任制度就是采取多样的聘任方式,扩大招聘教师的范围。作者单位在聘用、培养学术人才,聘请一些企业中的技术人才担任教师,使用多种聘任方式,实现开放型聘任体系。在聘任教师的时候,应该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引进高技术人才,同时结合环境及需求变化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此外,为了提升工学结合模式师资队伍的水平,积极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要求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与实践能力。
(3)建立多种教师激励机制
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掌握科学的教师激励理论,对促进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工学结合模式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登云学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对教师产生了强烈的激励效应。教师竞争机制是师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具体到工学专班模式,在具体的做法上,我们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努力:
第一,物质激励,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让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同时增加企业年金、期权工资等长期激励方式,使教师为学校工作时间越长,物质收益增量越多。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将业务能力作为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正确处理好教师工作量与教学质量的关系,不能忽视教学质量,完全以工作量来考核一个教师是否合格。
第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关的考核细则,让考核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考核制度,如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奖金结合起来,发挥考核的作用。
第四,基于X理论,为教师设置一定的发展限定期,比如作为工学专班模式的专任教师,以三年为一个考核迭代周期。对考核周期内进行第三方的客观评估,如在各个方面没有明显的提高,不思进取,则解除劳动关系,达到非升既走的约束理念。
五、小结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是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师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职教育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外的一些优秀做法和本人单位、本人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有效做法,为高职教育下的工学结合模式师资建设提供了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做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刘素梅.大国工匠培养,从职教师资培训开始[J].师资培养,2018.
[2]周秀峰,李伟华,任雪浩.德、美、澳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8.
[3]邵敏,王杜春.德日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2).
[4]王骏.国外工学结合模式及其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2011.
[5]潘玲珍.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
[6]戴艷玲.民办高职教育师资管理机制建设的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编辑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