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zu81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有些时候,全世界都不爱了。
  横阳支江静卧千年,哪能为一粒尘埃动容?我不过是和爱人一言不合,吵了架,气鼓鼓地喊:“我不想跟你回家!”然后转身就走,头也不回。而我的爱人,他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委屈,可他很生氣,并没有跟来。如果他当时追上来,并抱抱我,我现在应该已经左手是诗,右手是歌了,何至于在江堤上思考人生?人这一生,归根到底是跟人打交道,跟别人或者跟自己。这个“别人”分两种,一种生人,一种熟人,跟生人打交道最简单,大都公事公办,不用讲交情。难的是跟熟人打交道,熟人分等级,和牛排一样有着几分熟的区别。爱人算是几分熟呢?我目前的状况大概是和爱人熟焦了,终究是没有把握好火候,所以愤怒地、“哧溜、哧溜”地冒烟了。这都还可以解决,关火,冷静一会儿,或者换块“牛排”也不是不可以。人生最难的是和自己打交道,最难与自我和解。
  夜色降临,站立在江堤左边的银泰商业城霓虹闪烁,一幢冰冷的建筑,人们却试图用灯火温暖它,或者用这些璀璨的灯火温暖一座城市。怎么可能呢?无心的建筑,不会被温暖,人间灯火是带有欺骗性的。它们用绚烂夺目的外表诱惑你,迷惑你,邀请你靠近,然后用好听的歌声、美味的食物、精彩的表演困住你,真是美好的人间!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情小仙女们就这样一个个被骗下了凡去,她们忘记了原来人间是有黑夜的。你看这黑夜,张着黑色的大嘴,吞噬着一切。车队在马路上蠕动,车的主人们紧紧抓住方向盘。方向盘,没能自己决定方向,它们被一双手主宰着,夹在这四个轮的铁皮盒子组成的队伍中随波逐流。一排排整齐的路灯,就像黑夜的獠牙。黑夜亮出它的獠牙,把车辆和行人细细咀嚼,慢慢滑入喉咙,慢慢吞噬。这大颗大颗明亮的牙齿,啃下有着花朵颜色的云,啃下流浪的风,啃下车流,啃下夜的黑,啃下我。牙齿一样的路灯没有白天,牙齿不敢在白天亮出来。白天有光,有柔软的舌头,鲜艳的嘴唇和温暖的呼吸,白天不需要牙齿。
  黑夜,显然是有缝隙的,这个缝隙是黑夜特意为自己留的。它必须要漏掉一些不合时宜的情绪,好让白天看起来严丝合缝。万物皆有裂痕吗?不是的,天空没有。如天空般深远,便不见裂痕。谁最懂天空的深远?大概是江堤右边的茵茵绿野,以及站立在绿野上的卫士们——树。
  南方有树,直冲云霄。江堤右岸那一株株笔直刺向天空的枝干立在暮色中。我背朝车水马龙的霓虹灯,向对岸望去,望进夜色中。在这个南方小镇的横阳支江旁,近的,远的,我听见黑色的原野上,一棵棵绿树此起彼伏的呼吸声。树是有理想的树,却从来都不互相交谈,它们擅长安静。你看,不管白天黑夜,都不能阻止这些树努力向上生长。是呵,谁说理想一定要大声说出来?谁说安静不是一种力量?云雀和天空最清楚它们的坚定独立,孤独隐忍。被生活紧紧缠住双脚的我们,当学会安静,坚定自己的初心,像这些树一样努力向上生长,向上生长的树,会有机会触到深远的天空。与云雀交谈,和天空相爱,寻一片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不与外人道。
  想到此,心便静了。我顺耳听去,湿润的空气里,村庄的呼吸此起彼伏。屋里有一片暖光,光洁如新,有薄荷味。孩子的歌声似幼苗,似星星,闪着嫩绿的光。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初春,田野葱绿。我带着女儿,在田埂上,搜寻记忆中的草药。  看到蒲公英了。叶片淡黄,茎细长,顶一朵毛茸茸的花。我欣喜地蹲下身子,教女儿抚摸它的叶子,与它认识。我小心翼翼地拔出蒲公英的根,但是它的花朵却随风消散了。女儿很失望,有点儿伤心。“那是蒲公英的孩子们,它们落地就会生根发芽的,明年就是一朵朵小蒲公英了。”我安慰女儿。女儿转忧为喜,我的眼睛却红了。  我想起了年逾七旬的母亲。  孩提时,每到春天
期刊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小米巷。  我和父母与奶奶以及四个堂姐妹们生活在一幢二层楼的老房子里。我家斜对门住着文奶奶。据母亲回忆,文奶奶有四个孩子,有造纸厂和煤饼厂工作的,有去浙江周边农村下乡的,最小的儿子去了黑龙江。有一天,母亲带我去文奶奶家玩儿。我们敲了好长时间的门,但没人出来。母亲觉得奇怪,透过木窗户,她看见文奶奶正仰面躺在地上。母亲见状,赶紧拉上我的手,去找邻居。文奶奶被邻居用三轮车快速
期刊
2020年金秋的一个傍晚,一位穿着时尚的年轻姑娘来到可可托海镇的一个警务站,她告诉值班的民警,她来自遥远的四川成都,到可可托海是为了寻找一个人。  民警耐心地告诉她:“你要寻找可可托海辖区内的任何一个人,我都会尽力帮你找到。”年轻姑娘说:“我要寻找的是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作者王琪,你能帮我找到他吗?”  民警听后一脸茫然。  成都姑娘在可可托海寻找了一个星期,当她确认王琪并不在可可托海时,神
期刊
小的时候,我就特别怕黑。  大约七岁那年夏天,我跟三哥在屋门前团山山顶的一个山洞里,偶然发现了一处丰富的长石板块,挖到黄昏时分,长石越挖越多,很快就挖了两大竹篮。三哥准备将这一担白灿灿的长石先挑回去,临走时,为了不让别人占领,他要我在原地守住山洞。晚上,三哥给我带来了晚饭和一盏马灯,准备挑灯夜战。三哥负责挖长石,我负责将长石捡到竹筐里,我们配合默契。  黎明时分,我们挖了差不多四筐长石。三哥要我回
期刊
我在这条古街上行走。  并肩毗连的洋楼,在古老土地的怀抱里沉静地矗立。那些洁净如洗的砖瓦,在日月俯视下传响着诗的铿锵。  一曲悠久的叙事曲依然年轻着:唐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那五间吃喝的小店,迎风的酒旗与缠绵的南曲相应和,锅碗瓢盆的敲击乐擦亮天空……  记不清多少次在这一条古街行走了。  古老的街市蜿蜒起伏,从历史典籍的字里行间时不时走出文化名人,一路走来,跫音悦耳。  多么令人喜愛啊,纷至沓来的游
期刊
那条狗已经不在了。  从它出生还不到一个月,哥哥把它从邻居家抱回来时算起,是八年,九年,还是十年?我已经记不清楚。那时候我还小,也就刚刚会走路吧,我在前面晃晃悠悠地走着,哥哥在后面无精打采地跟着。我走到哪儿,哥哥就跟到哪儿。哥哥不想带我玩儿,我太小了,哥哥和同龄孩子的游戏我不懂,只会添乱。但哥哥不能把我撂在一边自己去玩儿,如果我手臂磕破了皮,或者身上哪儿划伤了,母亲都会拿他是问。哥哥不愿意带我,我
期刊
每年七月份,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一年当中最好的时节。我与小孙两家人自驾从山东到内蒙古,在阿荣旗鄂温克族朋友老郝的陪同下,顺着绥满公路自东向西,穿行在兴安岭黛青的林区,海拉尔金黄的花海和额尔古纳碧绿的草原,最后登上了心驰神往的阿尔山天池。  我们正大步踩着石阶,埋头向着山下走去,突然一个熟悉的乡音在我耳边轻轻响起:“林丹!”我猛地全身一颤,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的大学年级主任,曾经教过我
期刊
记不清是在几岁时,有一天夜里睡觉前,奶奶塞给我一颗水果糖,剥了糖纸,将糖果含在嘴里,便在甜蜜中睡着了。第二天一早醒来,很是驚喜,嘴里还有薄薄的一小片糖果。那颗小小的水果糖,给了我一个甜蜜的夜晚,又给我一个甜蜜的早晨。早晨甜,那一天都甜啊。  不怪孩子馋,那些年孩子们不容易吃到糖果。一般人家没钱买,就算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糖果。不过,民间总有民间的智慧,没钱买或者有钱买不到,都扑灭不了人们吃糖的梦想。
期刊
庚子初秋,我們走进了吴昌硕故居,潇潇的细雨打湿了我虔诚的目光。哦,朴素的江南四合院。  先生的故居在安吉县鄣吴村,是一个峰峦环抱、竹木葱茏的山村,风景清幽。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农历八月初一,先生诞生于这幢老屋,在此度过了少年时光。故居为四合院建筑,原有主楼、东西侧厅、倒厅和“状元桥”、半月池等,总占地约2500平方米。清咸丰末年,因战事之故,大部分建筑毁于一旦,仅留下东侧厅。1987年
期刊
大雪飞舞,我站在窗前,静静地感受着满世界的洁白。  突然,手机响起,是父亲来电,接通了,那头却不说话,我大声叫着:“爸!爸爸!”那头还是没有声音,如是三次,我有点儿着急。父亲新年88岁高龄,一个人生活在乡下,保姆回家过年去了,父亲一个人在家,看着他的猫儿、鸟儿。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我又拨打过去,父亲终于说话了:“小燕儿,我这里着火了,已经扑灭了。”天呐,声音如此平静,说完就挂断了。我只好拨通邻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