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与民富:证券市场为何起源于西方?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谈证券市场为何起源、在哪里起源这个话题。从以前的专栏中,你已经了解到证券类金融或者说现代金融起源于西方,到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才慢慢引进中国,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行业和现代银行等,是作为洋务运动“强国梦”的一部分引进来的,目的是为洋务找到融资手段。但是,问题也来了,中国的金融创新原来领先世界,包括在宋朝发明纸币、在汉代《九章算术》推出金融数学,可是,为什么中国的金融创新以前主要围绕货币,而没有发展出像债券、股票、期权这样的“众筹”工具呢?为何是西方早先推出大众证券市场和相配的承销渠道与机制呢?
  2010年5月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一次融资221亿美元,打破IPO融资量的全球历史记录!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约上市,融资250亿美元,再次打破IPO融资量记录。看到这些天文数字当然激动,可是,这种融资市场为什么没有起源于东方的中国?
  远古历史中的东方
  我们今天熟悉的证券市场起源于13至14世纪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是由这些城邦国家的政府公债而发展出来的,股市则要等到16世纪才在荷兰、英国出现。这里,我们讲的“证券”指的是能够在不同人之间换手交易的金融契约,其背后相对应的可以是财产权标的,也可以只是现金流权利,但证券跟一般金融契约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没有明确的签约方,所以,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广泛流通。
  为什么证券市场起源于政府公债呢?你可能知道,在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并开启海洋贸易之前,即使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商业企业一般规模都小,创业只是开个餐馆、开个杂货店,做个手工作坊什么的,需要的资金量小,而且风险也不是像现在搞科技研发那么高。所以,在近代之前,商业领域可以催化对货币金融的需求,但不太会刺激出证券类金融。就中国而言,情况更是这样。因为15世纪郑和下西洋之后就停止了航海,海洋贸易基本没有发展,在技术方面,一直到洋务运动之前都没有什么进展,因此,过去的中国经济很难内生出以规模融资为特征的证券金融。
  那么,政府公债市场为何在西方而不是在东方出现呢?在近代之前,有两类政府开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一是军事开支,尤其是长久持续的战争需要大量资金;另一类是大型公共工程,像水利灌溉工程、长城等等。而在政府如何融资方面,西方和东方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这个差距迫使西方早早地发展出政府借债的历史,之后演变成政府公债市场。
  以中国为例,早在周朝时期,政府就对征税毫不犹豫,古代的争议更多是围绕到底以人头收税还是以田亩计税上,而且还总是有财政盈余,往国库里存钱。《周礼·地官·泉府》说道:“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意思是,在周朝时期,设有储备钱财的府库,叫泉府,一方面掌管税收,另一方面收购市场上滞销商品比如粮食,等到将来需求上升时再出售,也就是跨季节平滑货物供给,同时代表政府对老百姓放贷,就像宋朝王安石的“青苗法”一样,在春季市面粮食短缺时贷出,在秋收时收回本金和利息。
  据Macdonald(2003)的介绍,西汉时期农民收成的4%至6%要交给政府,而官府放贷利率在25%上下,另外,每个人每年要为国家免费劳动一个月。
  至少从远古时期开始,伊拉克一带的中东社会、印度等青铜器文明古国也跟同期的中国一样,政府征税很重。公元前300年,印度农民产出的1/6要交给政府,那些需要政府水利灌溉的地区税率更是接近收成的一半。而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古巴比伦,税率在收成的10%至50%之間。从本质上,官方仓储对老百姓做高利息跨期放贷,是另一种形式的征税,进一步强化朝廷富有的程度。在古巴比伦,年利率在33%至50%之间。
  国库盈余多少才够呢?公元前二世纪,古印度财政思想家坎提拉(Kautilya)就认为和平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应该是财政支出的4倍,这样才能抵御危机时期的入不敷出。而另一位印度思想家苏卡拉(Sukra)认为,理想的国库仓储应该相当于一国20年的财政支出。这些青铜器时期的帝国也确实践行了这一标准。据估计,古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二世当政期间国库储备相当于12年的财政支出。这种“国富”思想在过去的中国也是这么根深蒂固,即使是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还在最大化财政盈余,往国库存钱。
  这些历史表明,传统东方文明古国强调国家富有,亦即朝廷富有,通过相对高位的征税,不仅为一般军队、宫殿建设和水利工程等常规开支提供经费,而且通过国库和官方放贷的财富增值,为非常规的战争支出做铺垫,国库等于是国家的风险基金。
  另类的西方
  那么,同时期的西方在做什么呢?
  相比之下,西方则不同,很早就不信任富有的政府,强调民富而不是国富。我们今天说的“西方”国家在制度和文化上都源自古希腊、古罗马。你可能要问,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希腊、稍晚一点的古罗马,又是如何解决政府开支、战争融资的呢?
  首先,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政府都没有强制征税权,至少不能直接征税,而且政府也不能持有矿山资产或者留下财政盈余,因为他们担心国家一旦太富有,就会出现权力扩张、压制公民权利。在古希腊,即使国家拥有金矿银矿、有盈余,也必须把这些收益分给公民,最大化民富。公元前483年,一位人士在雅典议会说,“为什么要把银矿收益分给公民?把这些钱用来造更多战船去攻打埃及那(Aigina),不是更好吗?”可是,他还是被否定,因为正如Macdonald (2003)所说的,“剩余财富等于权力”,古希腊人担心政府太富!
  其次,对于日常公共工程和庆典开支,靠公民的“半自愿捐赠”收入来支持。如果需要修建水利或大楼等特殊项目,也是按照每个人财富的多少相应地出资,但也必须是半自愿,而不是立法强制的。这些政府收入是根据需要而来的,不会有太多剩余。也许,你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愿意捐赠。原因当然很多,但有一点是显然的,由于古希腊与古罗马城邦基本都实行直接民主,那么,为了今后竞选胜利,候选人就必须通过捐赠获得选民支持,在国家有需要时自愿捐赠,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获得民心的途径。因此,自愿捐赠也可以被看成一种投资,既有政治意义,也有经济意义。   最后就是军队开支,这主要是通过自愿捐赠和给各阶层摊派来完成。古希腊把各公民按财富分成四等级,然后,在发动战争前,最富阶层提供骑兵和相应的战马与军械,第二富阶层提供装甲,第三阶层提供步兵并负责相应军人费用,等等。一旦战争胜利,战利品也是按各阶层战前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比如骑兵获得三倍收益,步兵百夫就只能获得两倍收益,等等。古罗马后来按照类似方式组织军队,平时不设常规军队,只在战时临时组织。
  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战争经费安排或许够用,可是,如果碰到持久战争,就带来严重挑战。军费太大,又不能直接强制征收,怎么办呢?
  古希腊、古罗马的政府在这种时候,就只好向殷实之家借债。也就是说,在政府不能强行征税的早期民主国家,一旦出现大额战争开支,政府就只能靠公债,等战争胜利并得到敌方资产后,再把战利品分给贷方,还清债务。古代公借市场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比如,公元前264-241年间和公元前218-201年间的两场持久战,把罗马共和国深深地陷进债务之中;根据Macdonald的研究,至公元前200年,公债总额已经超过当时GDP的50%,非常接近经济学者今天公认的60%国家负债率的红线!
  当然,罗马共和国在那时期负债发展军力的策略太成功了,使其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所向无敌,到公元前27年开始走出罗马疆域,标志着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结束和羅马帝国的开始。但是,即使在罗马帝国时期,不让国家太富有的理念仍是深埋在罗马人心中。在奥古斯都时期,国库余额只有4000塔伦(talents),而之前提到的大流士二世的国库存银是18万塔伦,而同时期的汉朝中国,王莽当政期间国库储备是罗马帝国的40倍!
  从上面的对比中,你可以看到,西方早期强调民富、政府不能富,国家不能随意拿走公民的财产,除非是他们自愿的捐赠。这种珍视个人权利以及怀疑国家力量的理念,深深印在了古希腊古罗马民众的心中,也被今天的西方国家所继承。而东方文明古国强调政府富有、强调国库盈余,直接征税权历来没受到挑战。东西方的这种理念差别,使东方国家很多时候不需要借钱,失去发展公债市场的动力与需求;而西方国家在面对意外战争时没有别的选择,政府必须借债。特别是中国自秦朝开始统一,而欧洲一直多国林立,致使西方的战争频率一直远高于中国,那里的战争融资需求只会持续不断。西方的公债传统就是这样起源的。
  从今天这一讲,你首先了解到,在古代,一般商业融资需要规模都很小,真正需要大规模融资的是国家,尤其是战争与大型公共工程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理论上,国家的融资方式有:征税、垄断关键资源、借债。其次,古希腊与古罗马反对国家直接征税,而是依靠公民的半自愿捐赠来解决常规性政府开支,包括一般性战争开支,并且,即使国家财政有盈余、公有资产有收益,也会在公民间进行分配,不让政府太富有。而东方文明古国的理念正好相反,政府历来有权直接征税,而且通过税收盈余和官方仓储放贷来最大化国库的储存。再就是,古希腊、古罗马这种强调“国穷民富”,藏富于民的理念,使国家在面临大额战争开支时没有选择,只能对外借债,为证券市场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但在强调“国富”的东方古国里,就难以催生公债市场。
  当然,为何古希腊、古罗马会反对政府直接征税,不愿意让政府太富有,并形成“国穷民富”的理念呢?为何这种理念在其他文明没有出现?这些是值得我们多思考的话题。
  (摘自5月7日《经济观察报》)
其他文献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人们不禁被一篇篇署名“宁心”的原创文章所吸引、所触动、所鼓舞。文以载道,成风化人。“宁心”者,凝心聚力也。“宁心”系列文章,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湖南宣传思想战线着眼凝心聚力、推进守正创新的系列动作之一,也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推动湖南宣传工作全方位“强起来”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龙兴寺塔内的一个砖墓内壁龙兴寺从塔内俯瞰砖墓内的壁画  只消花上两分钟,从正平街沿着南坡走上几十米,就来到那块挂着“隋代花园”横匾的绛守居园池入口,进去后左拐,有一座三层高的嘉禾楼,拾级而上来到月台,整个新绛县城便在脚底下一览无余了。往最远处看,西北是姑射山雄峙,东南是汾河浍河环绕。将视线稍稍回收,在一片低矮稠密的北方瓦舍之间,一西一东,依次屹立着高大巍峨的13层龙兴寺唐塔,以及一座名列全国四大哥
在全党全社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和中外读者见面了。这本书连同2014年9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为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几年前,央视的那一档《人物》栏目是我喜欢的,现在栏目片头做得更花俏了,内容反而显得有些缩水,选的人也不及当年有趣亦有深度。  记得开播不久做了一个建筑师系列,印象很深的有王澍和他那八盏灯,刘家琨和他的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张永和很早设计的那间二层“如一个半透明盒子”的书店。跟着是一个艺术家系列,陈丹青鼓着他近视的眼睛说着语惊四座的话,那一集里,刘索拉也同样鼓着眼睛,大概是在说,陈老师长得好,一定要去认
2017年11月底,南方一小区发生爆炸事故。事发当天,记者正在就我国主要矛盾新论断采访一位大学教授。正说着,这位教授的手机突然响了一声,他拿起来一看,是爆炸发生地的官方通报。只见这位教授摘下眼镜,把脸凑近手机,手指在屏幕上不停移动,嘴里念叨着“1、2、3、4……”  记者不解,教授说我在数名字。记者心里一惊:“是伤亡人员多吗?”教授头也没抬:“不是,是领导名字太多。”  一篇两三百字的通报,各级领
有息借贷在5000年前的古巴比伦出现,在中国也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朝。但是,为什么后来金融的发展会停顿那么久,要到4000多年后才再次发力。这中间的阻力来自哪里呢?为什么欧洲人没有最早发展出债券、证券等规范化公众金融市场,而是犹太人最早成为了欧洲社会一千多年间的唯一合法金融家呢?原因是对有息放贷的不同解读,也就是可不可以从事金融的分歧,这也影响了公元四世纪后的人类历史。  就在犹太人因为
G:David Gelles  B:彭安杰(Ajay Banga)  疫情来袭时,万事达的首席执行官彭安杰(Ajay Banga)对全公司1.9万名员工承诺:不会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而裁员。  在出任首席执行官的10年中,彭安杰极大地拓展了业务范围,公司营收约为先前的3倍,利润翻了两番。他表示,这些成绩不是靠短期管理获得的。  2010年上任之初,他就告诉投资者,他不会给出季度收益预期。相反,他为投
3月6日,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条征集,希望大家分享自己的省钱经。初衷很简单,诚如推文所写,春节回来后编辑部流行起了交流省钱经,每人一点小智慧,结果越来越兴奋。  据说,现如今年轻人聚会有一个固定的时髦话题是交流哪个返利App好用、哪个电商的折扣更实惠。前阵子公众号上热议在拼多多甚至批发平台1688买东西的年轻人。可见,省钱也是一种新时髦哦。  于是我们一方面抱着好奇一方面也抱着私心,想看看到底
2016年,豆瓣发布了其首部品牌影片《我们的精神角落》,影片延续了豆瓣作为一个文艺平台的形象,展现了平台上多样的人群和其独立的内心世界。  今年3月,一起由书评争议引发的举报事件,将豆瓣这个平台推至舆论浪尖。  该事件由一条对译作“机翻痕迹严重”的图书评论引发,译者认为该评论涉嫌人身攻击并与评论者多番隔空争执。其后,译者的朋友将评论者举报至其学校,使后者不得不公开道歉。  这次举报和这则道歉声明引
京剧《铡美案》讲述的是宋朝民女秦香莲送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自己在家中奉养双亲,结果陈世美一去音讯皆无。进京寻夫后才发现丈夫当年赶考中了状元,如今已是当朝驸马,另有妻室。陈世美见事情败露,不但不认亲,还派手下韩琪追杀妻女,企图杀人灭口。秦香莲见丈夫已经丧尽天良,便到开封府告状。包公顶住重重压力,秉公执法铡了陈世美。虽然是个古老的故事,但是古今同理,包拯作为执法者铁面无私的优秀品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