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写话不怵不惧,没有心理障碍、乐写、自觉自愿地写,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使学生从害怕作文到乐于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一、从“看”中学作文,培养习作兴趣
《新课标》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是说小学生作文要写对生活的观察,只有对所写的事物,看仔细,看明白,看全面,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因此,在指导学生写观察作文时,要巧妙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观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习作的兴趣。例如:在训练学生写观察作文时,创设这样的情景——一上课,老师走到一个趴在桌子上的学生面前,用手轻轻拍拍他的肩膀,亲切地问:“哪里不舒服?要不要去医院?”学生说:“不用,一会儿就好了。”老师抚摸着学生的额头说:“还好,没发烧,你先趴着休息,下课如果还不舒服就送你去医院。”接着,老师走上讲台问同学:大家刚才看到了什么?请把刚才看到的写下来,可以以《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事》或《作文课上》等为题,注意描写语言、动作和表情。这样,活生生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经教师点拨,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自然会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从“玩”中学作文,培养习作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耍中,孩子会尽情展露出自己的灵性。在玩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激活思维,促使学生把玩中的乐趣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作文训练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拔河比赛”、“老鹰捉小鸡”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当不同的角色。然后回到教室,要求学生怎么玩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不讲究开头结尾,不要求重点突出,只要能连贯地把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出来就行。整个写作训练中学生兴趣盎然,欢声笑语洋溢于文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做”中学作文,培养习作兴趣
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回味种种的情感,在情感和认识活动中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例如“作文训练以《你参加的一次家务劳动》为内容写一段话。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水、脏手帕、脏袜子、肥皂等。上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手帕和袜子,启发学生说说是什么样的?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接着叫一位学生上台演示洗手帕的经过,同时要求每个学生仔细观察该生所做的每一个步骤。然后全班动手洗手帕和袜子。教师一边说,学生一边洗,一边想洗手帕的顺序怎样?应该用什么词来描写洗手帕的动作,并指名把洗手帕的经过叙述出来,说得越具体越好。洗完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帕与洗之前有何不同?最后让学生把整个劳动过程写下来。学生因为仔细看、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整个过程都是自己主动参与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进行,不但习作愉快轻松,而且质量高。
四、从“想”中学作文,培养习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所撰写。”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学生掌握了想象的能力,在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时,就能根据构思的需要,打破时空和类别的限制,升华文章的主题。教师不但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而且应该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来促进学生进行想象。教学时,可巧妙地运用挂图、音乐、漫画等能充分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刺激联想活动,从而在快乐的情趣中,“想”中学作文。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趣味、欢快、充实的习作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从看、做、玩、想中主动学习作文,培养习作的兴趣,变学生为乐之者,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从“看”中学作文,培养习作兴趣
《新课标》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是说小学生作文要写对生活的观察,只有对所写的事物,看仔细,看明白,看全面,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因此,在指导学生写观察作文时,要巧妙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观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习作的兴趣。例如:在训练学生写观察作文时,创设这样的情景——一上课,老师走到一个趴在桌子上的学生面前,用手轻轻拍拍他的肩膀,亲切地问:“哪里不舒服?要不要去医院?”学生说:“不用,一会儿就好了。”老师抚摸着学生的额头说:“还好,没发烧,你先趴着休息,下课如果还不舒服就送你去医院。”接着,老师走上讲台问同学:大家刚才看到了什么?请把刚才看到的写下来,可以以《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事》或《作文课上》等为题,注意描写语言、动作和表情。这样,活生生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经教师点拨,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自然会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从“玩”中学作文,培养习作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耍中,孩子会尽情展露出自己的灵性。在玩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激活思维,促使学生把玩中的乐趣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作文训练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拔河比赛”、“老鹰捉小鸡”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当不同的角色。然后回到教室,要求学生怎么玩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不讲究开头结尾,不要求重点突出,只要能连贯地把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出来就行。整个写作训练中学生兴趣盎然,欢声笑语洋溢于文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做”中学作文,培养习作兴趣
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回味种种的情感,在情感和认识活动中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例如“作文训练以《你参加的一次家务劳动》为内容写一段话。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水、脏手帕、脏袜子、肥皂等。上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手帕和袜子,启发学生说说是什么样的?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接着叫一位学生上台演示洗手帕的经过,同时要求每个学生仔细观察该生所做的每一个步骤。然后全班动手洗手帕和袜子。教师一边说,学生一边洗,一边想洗手帕的顺序怎样?应该用什么词来描写洗手帕的动作,并指名把洗手帕的经过叙述出来,说得越具体越好。洗完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帕与洗之前有何不同?最后让学生把整个劳动过程写下来。学生因为仔细看、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整个过程都是自己主动参与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进行,不但习作愉快轻松,而且质量高。
四、从“想”中学作文,培养习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所撰写。”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学生掌握了想象的能力,在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时,就能根据构思的需要,打破时空和类别的限制,升华文章的主题。教师不但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而且应该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来促进学生进行想象。教学时,可巧妙地运用挂图、音乐、漫画等能充分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刺激联想活动,从而在快乐的情趣中,“想”中学作文。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趣味、欢快、充实的习作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从看、做、玩、想中主动学习作文,培养习作的兴趣,变学生为乐之者,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