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家逐渐重视起了乡村的发展。在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要推动农业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推进和落实好乡村振兴计划,牢牢的夯实乡村治理的基础,聚焦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痛点和难点,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四个机制”,抓好“四个着力点”,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但是,就目前来说,笔者发现有一部分乡村社会在治理过程之中存在一些法治上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还存在惰政、懈政的情况,这不仅不利于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而且还可能弱化政府对社会治理的能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夠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乡村社会治理;法治;思考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问题也引起了更多人的深思。我们都知道,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其重要性不可忽视的。因此,在2020年中共中央所颁发的一号文件上对农村的基层治理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标准以及要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将大力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工作,要求各个农村基层管理部门加快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实现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我们的清楚的知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和乡村之间仍存在加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乡村社会治理的问题上。为此,相关的农村基层部门要想做好乡村社会治理工作,必须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目前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1.1政府的权威性逐渐呈现出削弱的态势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们的社会逐渐进入到了一个后税费的时代,国家进一步的针对农村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发展方针,农村逐渐得到发展起来。由于农业税被废除后,各地乡村政府的税收收入出现大量的缩减,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政府的权威性造成削弱。也正是因为这样,乡村政府慢慢的将其职能从悬浮性逐渐转化成协调性,村干部的工作任务不再是带领村民谋发展了,而是成了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有关的项目和资源,这时体制外的精英人士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例如:有很多乡村在发展过程之中都以经济开发作为第一要素,虽然这一要素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其也存在弊端,那就是出现了“富人治村”的情况,精英政治化的趋势越演越烈。
1.2执行相关政策时存在偏差
有些乡村政府在施行相关政策时,一方面要出于当地的发展和利益进行考虑,另一方面则会从政治压力的角度进行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乡村地方政府的执行人员对相关的政策理解存在偏差,那么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乡村振兴的重要实现路径就是提升基层人民的收入以及素质,而相关的基层政府要想实现这一路径就需要推进乡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但是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部分乡村政府的管理人员还没意识到乡村振兴计划的深层含义,仅仅的只把该政策理解为发展经济,这些从部分乡村片面的发展乡村旅游就可以看得出。很多乡村在发展旅游业时,并没有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习俗融合起来,仅依靠单纯的商业营运和投资。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不仅无法达到长期的吸引游客的目的,而且还无法有效的实现乡村社会的治理。
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措施
2.1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强化村民的自治意识
基层乡村政府要想进一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那么就需要提高村民的组织意识和理性意识。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就需要各乡村政府发挥出乡村精英的作用。因为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乡村精英背后有着一定的人脉和资源,其有着较大的号召力,这时将乡村政府可以引导乡村精英参与到乡村的治理之中,例如:可以让乡村精英在乡政府中挂职为村干部,这样就能强化村民的自治意识,充分发挥出乡村精英对于乡村社会治理的作用,尽可能的降低其对政府权威的削弱作用,促使村民自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做好对乡村社会的治理工作。
2.2科学合理的探索符合本地的乡村振兴计划
由于各个乡村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为此,相关的乡村基层政府在对本乡村进行发展和治理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符合本地的发展措施,探索科学合理的乡村发展之路。在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的过程之中,乡村政府应当做到以人为本,不断的完善考核体制,提高村干部的专业素养水平,从而实现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村干部队伍的目的。详细来说就是在乡村社会的治理问题时,党中央已经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各乡镇政府只需要在党中央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展开和实施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奋、创造的精神。除此之外,各乡村政府还应当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多元治理的观点结合,切实的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落实到位,形成兼容并包的新型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真正的做到从大局入手,从细节入手对乡村社会实现有效治理。
2.3合理的塑造乡村人民的科学素质
各级乡村政府要想做好乡村社会的治理工作,就应该对乡村公民的科学精神实现重塑。那么怎么样才能帮助乡村公民达到这一要求呢?这就需要乡村政府积极的引导乡村公民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世界,创新乡村的社会治理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加大党组织基层的建设,发挥党组织的先锋作用,对乡村公民的科学素质进行培养,例如:定期组织乡村公民进行学习等。久而久之,乡村公民就会养成科学的精神,自然而然,乡村公民的素质水平也就得到有效的提高了,使得我们能够走出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中还是存在的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如:政府的权威性逐渐呈现出削弱的态势、执行相关政策时存在偏差以及传统思想道德水平的滑坡等,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对乡村的社会治理。为此,这就需要相关的乡村的政府部门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强化村民的自治意识、科学合理的探索符合本地的乡村振兴计划以及合理的塑造乡村人民的科学素质等方式来增强乡村的社会治理,从而达到稳步的推进乡村振兴计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江雯雯.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探索[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8:227-227.
[2] 赵静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J].农村科学实验,2019:127-128.
[3] 刘兴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31-33.
作者简介:杨中原(1976.05)男;籍贯:贵州大方。职称:讲师,学位:学士;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 贵州 六盘水 53000)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乡村社会治理;法治;思考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问题也引起了更多人的深思。我们都知道,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其重要性不可忽视的。因此,在2020年中共中央所颁发的一号文件上对农村的基层治理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标准以及要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将大力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工作,要求各个农村基层管理部门加快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实现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我们的清楚的知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和乡村之间仍存在加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乡村社会治理的问题上。为此,相关的农村基层部门要想做好乡村社会治理工作,必须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目前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1.1政府的权威性逐渐呈现出削弱的态势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们的社会逐渐进入到了一个后税费的时代,国家进一步的针对农村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发展方针,农村逐渐得到发展起来。由于农业税被废除后,各地乡村政府的税收收入出现大量的缩减,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政府的权威性造成削弱。也正是因为这样,乡村政府慢慢的将其职能从悬浮性逐渐转化成协调性,村干部的工作任务不再是带领村民谋发展了,而是成了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有关的项目和资源,这时体制外的精英人士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例如:有很多乡村在发展过程之中都以经济开发作为第一要素,虽然这一要素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其也存在弊端,那就是出现了“富人治村”的情况,精英政治化的趋势越演越烈。
1.2执行相关政策时存在偏差
有些乡村政府在施行相关政策时,一方面要出于当地的发展和利益进行考虑,另一方面则会从政治压力的角度进行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乡村地方政府的执行人员对相关的政策理解存在偏差,那么在执行相关政策时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乡村振兴的重要实现路径就是提升基层人民的收入以及素质,而相关的基层政府要想实现这一路径就需要推进乡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但是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部分乡村政府的管理人员还没意识到乡村振兴计划的深层含义,仅仅的只把该政策理解为发展经济,这些从部分乡村片面的发展乡村旅游就可以看得出。很多乡村在发展旅游业时,并没有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习俗融合起来,仅依靠单纯的商业营运和投资。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不仅无法达到长期的吸引游客的目的,而且还无法有效的实现乡村社会的治理。
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措施
2.1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强化村民的自治意识
基层乡村政府要想进一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那么就需要提高村民的组织意识和理性意识。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就需要各乡村政府发挥出乡村精英的作用。因为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乡村精英背后有着一定的人脉和资源,其有着较大的号召力,这时将乡村政府可以引导乡村精英参与到乡村的治理之中,例如:可以让乡村精英在乡政府中挂职为村干部,这样就能强化村民的自治意识,充分发挥出乡村精英对于乡村社会治理的作用,尽可能的降低其对政府权威的削弱作用,促使村民自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做好对乡村社会的治理工作。
2.2科学合理的探索符合本地的乡村振兴计划
由于各个乡村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为此,相关的乡村基层政府在对本乡村进行发展和治理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符合本地的发展措施,探索科学合理的乡村发展之路。在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的过程之中,乡村政府应当做到以人为本,不断的完善考核体制,提高村干部的专业素养水平,从而实现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村干部队伍的目的。详细来说就是在乡村社会的治理问题时,党中央已经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各乡镇政府只需要在党中央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展开和实施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奋、创造的精神。除此之外,各乡村政府还应当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多元治理的观点结合,切实的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落实到位,形成兼容并包的新型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真正的做到从大局入手,从细节入手对乡村社会实现有效治理。
2.3合理的塑造乡村人民的科学素质
各级乡村政府要想做好乡村社会的治理工作,就应该对乡村公民的科学精神实现重塑。那么怎么样才能帮助乡村公民达到这一要求呢?这就需要乡村政府积极的引导乡村公民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世界,创新乡村的社会治理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加大党组织基层的建设,发挥党组织的先锋作用,对乡村公民的科学素质进行培养,例如:定期组织乡村公民进行学习等。久而久之,乡村公民就会养成科学的精神,自然而然,乡村公民的素质水平也就得到有效的提高了,使得我们能够走出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中还是存在的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如:政府的权威性逐渐呈现出削弱的态势、执行相关政策时存在偏差以及传统思想道德水平的滑坡等,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对乡村的社会治理。为此,这就需要相关的乡村的政府部门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强化村民的自治意识、科学合理的探索符合本地的乡村振兴计划以及合理的塑造乡村人民的科学素质等方式来增强乡村的社会治理,从而达到稳步的推进乡村振兴计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江雯雯.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探索[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8:227-227.
[2] 赵静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J].农村科学实验,2019:127-128.
[3] 刘兴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31-33.
作者简介:杨中原(1976.05)男;籍贯:贵州大方。职称:讲师,学位:学士;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 贵州 六盘水 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