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在习作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摸索与尝试,认为习作素材的来源不外乎两个:一是阅读,二是生活。
一、 从阅读入手,给习作以养分
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因此,我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了“大家都来读”系列活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阅读目标从兴趣入手,阅读量各年级依据新课标的规定,阅读种类有新闻时事、科学幻想、卡通漫画、文学历史、诗词歌赋、名人名言、寓言故事、社会现象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为了摸清学生当前的阅读量和每周的阅读量,我采用“点将法”不定期抽点某组、某个人的读书情况。同时创办了阅读长廊,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保持学生阅读兴趣,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还定期参加学校举办的“朗读日”、“校园剧场”、“图书超市”等阅读活动,并评出各类活动的优秀者给予奖励。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生阅读量逐渐上升。学生读书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在學生的生活中读书成了一种时尚。
通过积累,学生丰富了知识、文化、语言的储备,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二、 从生活入手,给习作以“材源”
阅读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学生想说想写想表达的欲望被激发,然而,作文并不那么简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要写出好文章,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发现生活中可以入文的东西。这种发现不比路上拾遗那么容易,为此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创造环境氛围。在校内精心布置:美丽精致的阅读长廊,挑战刺激的快乐体育乐园,别具一格的儿童绘画一角,儿童工艺品展示平台,红苹果信箱,让孩子们津津乐道开展文化活动,召开辩论会,创编课本剧等,颇具创意的“名人名言”、“每周话题”、“每周一星”更是学校环境布置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节假日带领学生参加野炊、踏青、采摘等一系列开心有趣的活动,培养了孩子动眼、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点燃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
2. 运用理性思维。只“看见了”不行,还要“想出来”。我曾利用教室的两盆花,进行了如下引导:一盆开败打蔫的花。观点有:①生命的价值在于绽放;②长而无色的生命毫无价值;③短而绚丽的人生令人怀念;④有绽放的绚丽,也有衰老的枯竭,这是生活本身的逻辑等。一盆插了两朵几乎能乱真的假对红和兰草。问题:以这盆花为话题,你能引出什么观点?学生发言也很踊跃。观点有:①人靠什么装点自己?②欺世盗名是最笨的伪装。③沽名钓誉是妄自菲薄的表现。④借别人的花美丽自己是虚伪的表现。⑤攀附高枝也是趋炎附势的代名词,等等。最后我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花一定需要名字吗?观点截然相反的两类:①是花就要有自己的名字。它得对自己的色彩和香味负责。②花不一定要有名字,有绚丽的色彩就够了。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写成文章。两盆从未引起学生注意的普通的花在学生的笔下,居然千姿百态。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若能这样想一想就会有很多收获。
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加深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为学生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个文弱的书生想学武,他读了很多门派各种拳法的书,但还是打不过人家。他最后的结论是:千般花招耍尽,原来,还是力气说了算。但愿我们从书生身上获得启发,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多练些内功,多积累些写作素材。
(大城县冯庄中心小学)
一、 从阅读入手,给习作以养分
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因此,我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了“大家都来读”系列活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阅读目标从兴趣入手,阅读量各年级依据新课标的规定,阅读种类有新闻时事、科学幻想、卡通漫画、文学历史、诗词歌赋、名人名言、寓言故事、社会现象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为了摸清学生当前的阅读量和每周的阅读量,我采用“点将法”不定期抽点某组、某个人的读书情况。同时创办了阅读长廊,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保持学生阅读兴趣,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还定期参加学校举办的“朗读日”、“校园剧场”、“图书超市”等阅读活动,并评出各类活动的优秀者给予奖励。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生阅读量逐渐上升。学生读书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在學生的生活中读书成了一种时尚。
通过积累,学生丰富了知识、文化、语言的储备,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二、 从生活入手,给习作以“材源”
阅读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学生想说想写想表达的欲望被激发,然而,作文并不那么简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要写出好文章,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发现生活中可以入文的东西。这种发现不比路上拾遗那么容易,为此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创造环境氛围。在校内精心布置:美丽精致的阅读长廊,挑战刺激的快乐体育乐园,别具一格的儿童绘画一角,儿童工艺品展示平台,红苹果信箱,让孩子们津津乐道开展文化活动,召开辩论会,创编课本剧等,颇具创意的“名人名言”、“每周话题”、“每周一星”更是学校环境布置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节假日带领学生参加野炊、踏青、采摘等一系列开心有趣的活动,培养了孩子动眼、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点燃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
2. 运用理性思维。只“看见了”不行,还要“想出来”。我曾利用教室的两盆花,进行了如下引导:一盆开败打蔫的花。观点有:①生命的价值在于绽放;②长而无色的生命毫无价值;③短而绚丽的人生令人怀念;④有绽放的绚丽,也有衰老的枯竭,这是生活本身的逻辑等。一盆插了两朵几乎能乱真的假对红和兰草。问题:以这盆花为话题,你能引出什么观点?学生发言也很踊跃。观点有:①人靠什么装点自己?②欺世盗名是最笨的伪装。③沽名钓誉是妄自菲薄的表现。④借别人的花美丽自己是虚伪的表现。⑤攀附高枝也是趋炎附势的代名词,等等。最后我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花一定需要名字吗?观点截然相反的两类:①是花就要有自己的名字。它得对自己的色彩和香味负责。②花不一定要有名字,有绚丽的色彩就够了。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写成文章。两盆从未引起学生注意的普通的花在学生的笔下,居然千姿百态。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若能这样想一想就会有很多收获。
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加深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为学生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个文弱的书生想学武,他读了很多门派各种拳法的书,但还是打不过人家。他最后的结论是:千般花招耍尽,原来,还是力气说了算。但愿我们从书生身上获得启发,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多练些内功,多积累些写作素材。
(大城县冯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