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老师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动转换自己的角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让学生爱上体育课、上好体育课,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关键词]构建 和谐 关系 激发 参与 热情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老师的职责,作为合格的体育老师要努力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有所探究,把自己的学识、技能教给学生,让学生的运动成绩和教学质量共同提高。 一、加强情感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一是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作为体育教师应主动接触学生,注重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健康、体质状况和运动技术等,进行细致分析和综合比较,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对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让他们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促进人格健全、心理健康。 二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作为教师主要是引导、启发和学生,帮助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把自己置身与参与者的位置,主导者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营造“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使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三是鼓励学生参与运动。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目光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满足他们运动体验和情感体验的需要,在教懂要领、教会方法的同时,留给他们充足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自主发挥的空间,在学习中让他们体会自主学习、自我发挥、自我表现,让学生不仅在动作和技能方面得到学习,还在体育实践中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成长的过程。
二、多种方式施教,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一是开展游戏活动教学。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体。在身体素质、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让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和拚搏精神。如在一次立定跳远的游戏活动中,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纵队排列在起跳线后,在游戏开始时,让各队第一个队员试跳,按成绩评出第一轮的第一名,然后第二个队员试跳,按成绩评出第二轮的第一名,依次进行,最后以第一名多的队为胜,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获得主动、体会成功。
二是通过比赛方式教学。体育教师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我在竞赛前让学生多练习体会几分钟,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学习、督促、帮助,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让他们形成“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氛围。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加油助威,促使他们之间进行感情交流,使情感得以升华,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的发展。实践中,我还注重利用不同时间、不同比赛形式,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不断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
三是改进场地器材教学。体育器材和设施多数是成人的标准设置的,运动量较大,竞技色彩浓。比如篮球架太高,学生够不着,球的分量太重,学生拿着累,这些原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生们使用成人的体育器材和设施,不符合运动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体育器材、设施的规格标准要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安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缩小”体育场地器材,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运动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注重因材施教,制度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一是重视学生素质培养。教师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对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指导和关心他们发挥自我的特长,才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和运动积极性。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多指导少教导,多鼓励少讽刺。如在铅球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材矮小、身体素质差、力量不足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只不过是素质和先天条件的差别,引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弱项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相信自我,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所收获,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一定会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 三是科学运用评价手段。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要制定既能看最终成绩又能对进步幅度进行综合评价的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了素质较差学生的运动、学习积极性。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先天素质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身体的成长发育,运动和学习进步很大,但他的成绩离优秀还有差距,用科学的评价制度来点评这类学生,他们的成绩就会进步很快,这样就会不断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体育爱好和运动习惯,不但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人生道路上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作为体育教师只有转换观念,改变角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情感,与孩子共同成长,多宽容,少指责,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巧,提高运动水平。
[关键词]构建 和谐 关系 激发 参与 热情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老师的职责,作为合格的体育老师要努力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有所探究,把自己的学识、技能教给学生,让学生的运动成绩和教学质量共同提高。 一、加强情感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一是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作为体育教师应主动接触学生,注重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健康、体质状况和运动技术等,进行细致分析和综合比较,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对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让他们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促进人格健全、心理健康。 二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作为教师主要是引导、启发和学生,帮助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把自己置身与参与者的位置,主导者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营造“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使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三是鼓励学生参与运动。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目光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满足他们运动体验和情感体验的需要,在教懂要领、教会方法的同时,留给他们充足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自主发挥的空间,在学习中让他们体会自主学习、自我发挥、自我表现,让学生不仅在动作和技能方面得到学习,还在体育实践中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成长的过程。
二、多种方式施教,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一是开展游戏活动教学。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体。在身体素质、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让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和拚搏精神。如在一次立定跳远的游戏活动中,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纵队排列在起跳线后,在游戏开始时,让各队第一个队员试跳,按成绩评出第一轮的第一名,然后第二个队员试跳,按成绩评出第二轮的第一名,依次进行,最后以第一名多的队为胜,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获得主动、体会成功。
二是通过比赛方式教学。体育教师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我在竞赛前让学生多练习体会几分钟,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学习、督促、帮助,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让他们形成“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氛围。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加油助威,促使他们之间进行感情交流,使情感得以升华,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的发展。实践中,我还注重利用不同时间、不同比赛形式,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不断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
三是改进场地器材教学。体育器材和设施多数是成人的标准设置的,运动量较大,竞技色彩浓。比如篮球架太高,学生够不着,球的分量太重,学生拿着累,这些原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生们使用成人的体育器材和设施,不符合运动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体育器材、设施的规格标准要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安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缩小”体育场地器材,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运动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注重因材施教,制度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一是重视学生素质培养。教师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对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指导和关心他们发挥自我的特长,才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和运动积极性。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多指导少教导,多鼓励少讽刺。如在铅球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材矮小、身体素质差、力量不足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只不过是素质和先天条件的差别,引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弱项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相信自我,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所收获,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一定会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 三是科学运用评价手段。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要制定既能看最终成绩又能对进步幅度进行综合评价的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了素质较差学生的运动、学习积极性。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先天素质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身体的成长发育,运动和学习进步很大,但他的成绩离优秀还有差距,用科学的评价制度来点评这类学生,他们的成绩就会进步很快,这样就会不断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体育爱好和运动习惯,不但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人生道路上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作为体育教师只有转换观念,改变角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情感,与孩子共同成长,多宽容,少指责,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巧,提高运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