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临床选穴用经组方的特点与规律

来源 :世界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an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临床选穴用经组方的特点与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2009—2019年)中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的文献,通过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的辨证辨经特点、治疗处方用穴规律、治疗方式特点等。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通过统计分析得知针灸治疗本病:1)针灸处方中常用穴位是三阴交(8.9%)、中极(8.9%)、关元(8.9%)、足三里(7.0%)、气海(5.8%);治疗本病常以辨病为主,所辨经脉涉及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位分布主要以腰骶部、下腹部为主;特定穴属性从高到低依次為:募穴(18.3%),五输穴(15.1%)、背俞穴(10.1%);治疗手段常用针刺治疗。结论: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以辨病取穴为主要基础,主要涉及膀胱经、与任脉、足太阴脾经密切相关;采取近部选穴加远部选穴方法,以调节各脏腑功能,使小便得以自通。
  关键词 慢性尿潴留;针灸;选穴特点;经脉;膀胱;处方规律;文献研究;综述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 Acupoint Selection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Urinary Retention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QI Shuangjin,YANG Shuo,HUANG Yu,WU Xianming,MO Qian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iyang 5500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acupoint selection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urinary retention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Methods:Characteristic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urinary retention in term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meridian differentiation,rul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reatment prescription,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eatment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by establish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scription database and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technology after electronically retrieving documen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urinary retention 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databases(2009—2019).Results:A total of 36 papers were included.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it was found tha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re used to treat this disease:1)Common acupoints in acupuncture prescription were Sanyinjiao(SP6,8.9%),Zhongji(CV3,8.9%),Guanyuan(CV4,8.9%),Zusanli(ST36,7.0%),Qihai(CV6,5.8%).2)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usually focused on disease differentiation.Meridians identified involve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Taiyang,ren meridian,spleen meridian of foot Taiyin and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 Yangming.3)Selected acupoints was mainly in lumbosacral region and lower abdomen.4)Attributes of specific points from high to low were:front-mu points(18.3%),five-shu points(15.1%),back-shu points(10.1%);(5)Acupuncture was commonly used in treatment.Conclusion: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chronic urinary retention is mainly based on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and acupoint selection,mainly involving bladder meridian,ren meridian and spleen meridian of foot Taiyin.Method of selecting acupoints at near part and selecting acupoints at far part is adopted to regulate functions of all viscera and enable urination to pass by itself.   Keywords Chronic urinary retent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s; Characteristics of acupoint selection; Meridian; Bladder; Regularity of prescription; Literature analysis; Summary
  中图分类号:R245;R69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2.013
  
  尿潴留是指尿液残留于膀胱无法排出[1],根据其症状特点可分为慢、急性尿潴留。其中慢性尿潴留定义为有排尿能力者其排尿后的残余尿量>300 mL,而对于不能排尿者其膀胱残余尿量>1 000 mL[2]。因慢性尿潴留的病程常常大于3个月,容易引发泌尿系感染、肾积水,甚至肾衰竭[3-4,9]。目前慢性尿潴留的治疗西医以盆底肌训练、电刺激、留置尿管等疗法,但这些疗法存在引起尿路感染、尿路损伤等诸多问题[5]。近年来,以针灸为主的手段治疗尿潴留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提示针灸在改善膀胱排尿上有较好的临床疗效[6],能促进受损膀胱恢复功能[7]。但我们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其存在选穴五花八门、处方不一、规律难寻等问题,且在与其他疗法合用时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针灸的疗效,降低了临床应用时的借鉴与参考价值。故我们将以数据挖掘的方式总结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选穴用经特点及处方规律,并按照consort原则评价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以期获得腧穴优选和配伍规律,为针灸临床治疗慢性尿潴留提供理论支持。
  1 資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药(CBM)、Pubmed数据库、Webof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1日。
  1.2 检索策略
  疾病限定词:“慢性尿潴留”(Chronic urinary retention)、“尿潴留”(urinary retention)、“中风后尿潴留”(urinary retention after stroke)、“脊髓损伤后尿潴留”(urinary reten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干预方法限定词:“针刺”(acupuncture)、“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电针”(electroacupuncture)、“耳针”(auricular needling)、“温针灸”(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腹针”(abdominal acupuncture)、“艾灸”(moxibustion)、“手针”(manualacupuncture)、“头针”(scalp acupuncfure)、“眼针”(Eye-acupuncture)、“芒针”(Elongated-needle penetration)、
  1.3 纳入标准
  涉及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的临床研究文献(包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病例观察;干预措施中有明确腧穴的;文献中所招募的患者,若有排尿能力者其排尿后残余尿量>300 mL,若排尿不能者其膀胱残余尿量>1000 mL;文献必须为可下载全文文献。
  1.4 排除标准
  排除2008年以前的文献;排除综述文献;为明确针灸治疗的有效性故排除以针灸为辅的治疗(例如针灸配合拔罐、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穴位的文献;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个案分析文献;相同及重复发表文献。
  1.4 数据预处理、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挖掘方法
  1.4.1 数据预处理
  根据电子检索,共检索到6 409篇关于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相关文献,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二位研究员阅读文献和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同时为了降低人为误差,文献筛选完成后,由第3位研究员进行复审,以便进行数据挖掘,最终共有36篇文献纳入本研究[8-43]。
  1.4.2 数据库的建立
  用Excel 2010进行归纳及整理,建立数据库,录入的内容包括文章名、第一作者、腧穴名、归经等,然后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4.3 数据挖掘方法
  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方法进行处理。描述性分析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文献腧穴的频次、归经、分布等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方法:运用SPSS modeler分析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设置支持度和置信度进行腧穴配伍关系的规律分析。支持度指项集A与项集B同时出现的概率,置信度指的是项集A出现时项集B也出现的概率。
  2 结果
  2.1 筛选结果
  输入关键词后,对文献进行初步搜索,最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得到的临床研究文献共计36篇文献。其中硕博论文12篇,期刊论文24篇,都为中文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2.2 常用穴位
  统计纳入的36篇文献发现,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所涉及的穴位有52个,包含51个经穴和1个经外奇穴,使用频次共计257次。使用频率最高的5个主穴分别是:三阴交(8.9%)、中极(8.9%)、关元(8.9%)、足三里(7.0%)、气海(5.8%),位居前10位的腧穴及其分布、归经情况见表1。
  2.3 腧穴配伍关联分析结果 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腧穴配伍以支持度和置信度作为本文的关联性评价指标。将运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将设置支持度>10%,置信度>80%,共获得553条相关联规则,其关联规则网状图如图2所示。其中支持度>36%,置信度>84%的共10条关联规则。见表2。例如,当关元出现时,三阴交出现的概率是93.75%,支持该关联规则的处方占44.44%,同时从图中可见,两穴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两穴之间的连线就越粗。   2.4 辨病辨证特点
  在纳入的36篇文献中,有34篇文献以辨病取穴,2篇文献采用辨证取穴。因此,通过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针灸治疗本病取穴依据是辨病取穴。
  2.5 常用穴位经脉归属
  52个常用穴位经络归属除了小肠经外余经络(包括经外奇穴)均有涉及。其中穴位归经频次较高的为足太阳(82,31.9%)、任脉(68,26.4%)、足太阴(36,14%),所属经脉用穴数量由高到低前5位是:足太阳(82穴)、任脉(68穴)、足太阴(36穴)、足阳明(32穴),督脉(20穴)。见表3。
  2.6 穴位分布 36篇文献中共涉及52个常用穴位,使用次数共达257次。以脐水平为界,脐以上为上腹部,脐及脐以下为下腹部,第一胸椎至第12胸椎棘突下为背部,第一腰椎棘突下为腰骶部。居于腰骶部的穴位出现次数最多为80次(31.1%),其后依次为下腹部77次(30%)、下肢部66次(25.7%)。见表4。
  2.7 特定穴属性
  52个常见腧穴中有29个腧穴属于特定穴,占总量的55.8%;特定穴中具有2种及2种以上属性的有6个,即足三里(合穴、下合穴)、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阳陵泉(合穴、八会穴)、膻中(募穴、八会穴)、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委中(五腧穴、下合穴)。特定穴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募穴(18.3%),五输穴(15.1%)、背俞穴(10.1%)、下合穴(7.4%)、络穴(1.9%)、八脉交会穴(1.9%)、八会穴(1.2%)和郄穴(0.3%)。特定穴中使用量为:募穴(47穴)、五输穴(39穴)、背俞穴(26穴)、下合穴(19穴)、絡穴(5穴)、八脉交会穴(5穴)、八会穴(3穴)、郄穴(1穴)。见表5。
  2.8 治疗方法 36篇文献中,针刺治疗慢性尿潴留文献有17篇,占47.2%;9篇文献描述的治疗手段是电针,占总量的25%;有8篇文献采用温针灸,占总量22.2%;使用艾灸的文献最少为4篇。见表6。
  3 讨论
  根据慢性尿潴留的临床表现归属于“癃闭”的范畴,其病机特点为膀胱水液代谢失常,水道不能通利所致,与肺、肾、脾、三焦密切相关。例如:上焦肺之气不化,无法调节津液输布排泄,导致小便不利。中焦之气不化,脾虚清气不能上升,浊气难以下降,发生“癃闭”;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水道不通形成“癃闭”。下焦肾气不化,肾阳无以化阴,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通。目前,针灸作为一种“绿色”疗法被广泛用于治疗癃闭[44]。但是近10年文献中发现,各代医家选穴较多,对于癃闭的治疗很难达到一致性,从而影响针灸疗法在癃闭的推行和运用。因此,通过分析近代10年文献发现针灸治疗本病有以下特点。
  3.1 治病求本,标本兼顾
  经统计发现,历代医家治疗癃闭优先选择的经脉为膀胱经、任脉、脾经、肾经[7]。本研究发现,穴位归经从高到低前3位是膀胱经、任脉、脾经。现代针灸治疗本病取穴上沿袭了古代文献。从经络循行来说,膀胱经“挟脊抵腰中……”,任脉“起于胞中……循腹里”,二者循行都靠近膀胱的腰骶、下腹,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任脉、膀胱经腧穴的选取亦是合理之中。若是久病失治,易伤及脾胃,水液不能下输膀胱,从而形成癃闭,因此,选用脾经腧穴能够健脾益气,行气利水。选取此三经穴位可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小便自通。
  根据穴位使用情况来看,针灸治疗本病排名前5位的腧穴依次是三阴交、中极、关元、足三里、气海。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三寸,是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中极又是此三条阴经之会,两穴合用有振奋膀胱之气,恢复其气化功能之作用;同时三阴交归属于足太阴脾经,脾能够调节全身水液代谢,脾健则水液输布正常,升清降浊,小便得利;关元穴属局部穴,其在脐下3寸处,是统摄元气之所,所谓“肾间动气”之所在。同时对高频词运用主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关元-三阴交的关联程度最高。关元配合三阴交,可调节肝脾肾功能以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水液代谢;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此穴能够促进气血运行顺畅,升清降浊;气海穴在脐下1.5寸,为诸气深聚之处,与冲督、胃经、足三阴经的关系紧密,一穴具有多经之功。诸穴共用,以通调三焦水道,以利小便的作用。由此,针灸治疗本病时当治病求本,从膀胱论治,同时兼顾肝脾肾,促进膀胱气化功能,疗效上可有所保证。
  3.2 辨病取穴,远近结合
  经本研究统计,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处方的基本穴位,以“辨病取穴”为主,辅以辨证和对症取穴。在《针灸甲乙经》中有“……少腹满坚,瘾闭下重,不得小便,胞育俞主之。腰痛寒……,不得小便,秩边主之”;《通玄指要赋》道“阴陵开通于水道”等描述了癃闭的针灸选穴。由此不难看出,针灸古籍也亦证实了癃闭的治疗是辨病取穴为主。
  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所选穴位如次髎、水道、气海、关元、中极、中髎等穴主要分布腰骶部、下腹等接近于膀胱的位置,现代研究认为,次髎、中髎等穴深部有阴部神经、盆神经、腹部神经,针刺这些穴位可影响膀胱的传入传出神经,从而促进尿道括约肌、膀胱逼尿肌及平滑肌的收缩来达到排尿的目的[45-46]。同时,《黄帝内经》中提到“病在上者下取之。”因此,配合位于下肢部的穴位如三阴交也可用于治疗此病。
  3.3 重在调节脏腑功能
  纳入的36篇文献中,特定穴占总量的55.8%,其中募穴、背俞穴、五输穴使用频率较高。《灵枢·卫气》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即背俞穴及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及会聚的部位,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证。本研究中,肾和膀胱的背俞穴是肾俞、膀胱俞可调节肾和膀胱的功能。而中极、关元既是募穴又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不仅治疗本经疾病,又可治疗肝脾肾三脏病证。五输穴中合穴次数最多,合穴主治内腑病症,足三里、阴陵泉分别属于胃经、脾经的合穴,选用足三里、阴陵泉以调节脾胃,使水谷精微化生有源,肾精得以充养,水液得以通调。由此可知,选用募穴、五输穴、背俞穴以调节肝脾肾的功能,使膀胱开阖有度,以达到脏腑同治的作用。   4 小结
  慢性尿潴留的针灸选取:经脉以膀胱经、任脉、脾经为主:穴位以三阴交、中极、关元为主;治疗部位以腰骶部及下腹部最多,特定穴以募穴、五腧穴为主。
  综上所述,慢性尿潴留的针灸取穴合理,以辨病取穴为主要基础,采取远近配穴法以补益脏腑功能,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使小便自通。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江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George NJ,O′Reilly PH,Barnard RJ,et al.High pressure chronic retention[J].Br Med J(Clin Res Ed),1983,286(6380):1780-1783.
  [3]Lombardi G,Musco S,Celso M,et aI.Sacral neuromodulation for neurogenic non-obstructive urinary retention in incomplete spinal cord patients:a ten-year follow-up single-centre experience[J].Spinal Cord,2014,52(3):241-245.
  [4]White WM,Dobmeyer-Dittrich C,Klein FA,et al.Sacral nerve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urinary retention:long-term efficacy and durability[J].Urology,2008,71(1):71-74.
  [5]王佳.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导致的慢性尿潴留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
  [6]程洁,陈霞,朱毅.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尿潴留的临床选穴规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1):96-100.
  [7]邓悦宁,周达岸,徐笑梅,等.电针对骶上脊髓横断所致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脊髓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9,44(10):722-728.
  [8]刘志顺,黄凯峰,任振家,等.电针治疗马尾神经损伤所致慢性尿潴留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0,25(1):16.
  [9]刘志顺,王扬,周科华.电针治疗马尾神经损伤所致慢性尿潴留的病例序列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782-784.
  [10]李奕霖.头穴透刺治疗脑梗死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7.
  [11]周科华.电针治疗马尾神经损伤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12]苏君.电针八髎穴为主早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
  [13]胡慧,谢占国,覃蔚岚,等.不同介入时期电针对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3,38(1):64-67,77.
  [14]卢秉慧.电针结合艾灸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3):134.
  [15]高寅秋,刘志顺,李辛洁,等.电针促进腰麻后膀胱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4):33-36.
  [16]杨文婷.宫颈癌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电针介入时机与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7]高燕玲,程熙,夏敏.针刺任督二脉经穴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影响[J].中医药通报,2013,12(4):46-47,56.
  [18]王洁.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19]曹锐,华萍,杨红玲,等.针刺治疗中风后尿潴留临床疗效及最大尿流率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196-198.
  [20]傅云其.长毫针深斜刺关元穴治疗尿潴留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12):1071-1075.
  [21]连早莲.多功能艾灸仪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D].太原:山西中医学院,2015.
  [22]廖威,葛书翰,吕艳文,等.深刺盆底穴位治疗腹腔肿瘤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肿瘤学杂志,2015,21(6):504-506.
  [23]陈燕娟.补脾益肾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
  [24]刘正楠.基于张缙教授循经感传理论探讨感传气至病所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9.
  [25]金华,陈辉.针灸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3):303-307.
  [26]郑燕,王芳萍.针刺配合艾灸不同穴位对产后尿潴留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18(17):56-57.
  [27]王旭东,刘燕玲.穴位针刺前列腺增生性尿潴留的超声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2):55,57.
  [28]谢占国.电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9]卢有鉴.温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11):1115.
  [30]侯雅慧.温针灸治疗产后功能性尿潴留30例[J].西部中医药,2013,26(9):102-103.   [31]陈穗敏.温针灸治疗产后功能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4):619-621.
  [32]胡晓妹.通督调气针法结合艾灸治疗妇科术后尿留临床疗效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7.
  [33]臧大伟,丛芙蓉,孙海莲,等.温针灸治疗产后功能性尿潴留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3):26-28.
  [34]马帅统.益元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
  [35]张灿,全仁夫,柴乐,等.芒针针刺秩边、水道对脊髓损伤患者尿潴留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9,39(4):359-363.
  [36]徐悦涛,张栋梁,孙迎斌.针灸疗法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3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2):253-253,254.
  [37]郑础兴.针灸疗法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1):78-79.
  [38]华海燕.用针灸疗法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3):34-34.
  [39]阿木拉,苏云海,白妍,等.搓针取热手法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25(4):565-567.
  [40]郝建,郑广延,张永生.针灸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J].饮食保健,2018,5(15):103-104.
  [41]刘俊娥,钟芳芳.针刺远端取穴配合电子艾灸仪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J].心理月刊,2019,14(18):24-25.
  [42]杨艺,刘丹丹.温针灸治疗产后功能性尿潴留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3):72-73.
  [43]漆大周.针灸疗法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30例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6,6(1):28-29.
  [44]李弼荣.基于期刊类文献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癃闭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
  [45]de Groat WC,Yoshimura N.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cover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function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J].Prog Brain Res,2006,152:59-84.
  [46]Griffiths D.Neural control of micturition in humans:a working model[J].Nat Rev Urol,2015,12(12):695-705.
  (2020-05-11收稿 責任编辑:杨觉雄)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60822);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1007-00120120201)
  作者简介:漆双进(1995.01—),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针灸对下泌尿生殖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3405285703@qq.com
  通信作者:莫倩(1987.04—),女,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对下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duoduo425@126.com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靶向药物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相应的皮肤不良事件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不同的靶向药物因其作用靶点的不同,在皮肤毒性的表现形式、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上也各不相同。为了对这类皮肤毒性进行更准确的评估并加以适当干预,已经开发了多种评估工具。现对目前国内已上市的多种靶向药物皮肤毒性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临床研究中使用的患者报告结局评价工具现状进行综述,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提取工艺的黄芪多糖提取率。方法:选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黄芪多糖进行提取,比较正交实验最优提取工艺和响应面试验最优提取工艺的提取率。结果:经由响应面优化得出:最优提取时间22 min,最优提取温度50 ℃,最优料液比16∶1(mL/g),理论提取率为9.93%;经过正交设计优化得出:最优提取时间20 min,最优提取温度40 ℃,最优料液比15∶1(mL/g),理论提取率为9.5
摘要 目的:通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逍遥散治疗痤疮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逍遥散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标,并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提取痤疮相关靶标。使用Cytoscape软件及其bisogenet插件构建逍遥散治疗痤疮的“化合物-靶点”网络,并绘制药物活性成分-靶蛋白-疾病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再分次进行拓扑分
摘要 目的:研究乳香-没药药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托GEO、GeneCards、OMIM数据库挖掘RA相关基因并进行合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乳香-没药的有效化学成分和相关靶点,使用Cytoscape 3.8.0软件绘制“药物-成分-靶标-信号途径”的可视化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化合物靶点
摘要 目的:探討补阳还五汤(BYHWD)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BYHWD低剂量(BL)组、BYHWD高剂量(BH)组,每组6只。采用游泳力竭法联合红核脊髓束(RST)横断手术制备SCI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对照组和SCI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其他组予以BYHWD灌胃,1次/d。通过自发性直立探究行为(前肢使用率)实验测试运动功
摘要 目的:基于腸道菌群对生殖激素的影响探讨大黄牡丹汤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口服米非司酮,观察组加用大黄牡丹汤,均治疗3个月。观察2组生殖激素、肠道菌群、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中医证候积分、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变化。结果:1)2组治
摘要 目的:研究養元通络针法对糖尿病胃轻瘫(DGP)模型大鼠胃窦平滑肌SCF-kit通路系统及血清胃促生长素(Ghrelin)、胆囊收缩素(CCK)、5-羟色胺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模型组(M)、针刺组(A)、假针刺组(SA)、西药二甲双胍组(MET),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均采用链脲佐菌(STZ)结合高脂饮食诱导造模。各组大鼠分别于相应干预措施2周后,
摘要 目的:分析現代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文献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筛选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自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3月1日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络和腧穴应用情况和规律特点等。结果:1)共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