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H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调研,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可度、吸引力、影响力评价尚可,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学校需要重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思想认识教育,并通过调整授课主题的选定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加强课程管理,完善保障体制和教学运行机制,以及进一步完善教师的选聘和培养机制等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性;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5-0050-03
一、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党组在上海召开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场推进会。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它们进一步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可见,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其重点不在于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是对学生的熏陶,对学生思想的触动。本研究主要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可度、吸引力、影响力三个方面,以H大学为例研究该课程的有效性。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H大学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以及相关任课教师和管理部门。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法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问卷调查法
研究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34份,有效问卷634份,有效回收率为90.6%。调查的样本为大一243份,大二129份,大三133份,大四79份。
2.访谈法
为进一步了解研究中的具体情况,对个别学生以及相关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
三、 结果与分析
(一) 对形势与政策课认可度的调研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可度,问卷主要从“课堂出勤率”“对课程是否感兴趣”“课程的开设是否有意义”“对课程效果的整体评价”“作业完成情况”“学校及自身的重视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课堂出勤率某种程度上可反映学生对此课堂的认可,从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出勤率来看,从未缺勤的学生占91.71%,仅有3.23%的学生经常旷课;对形势与政策课“很感兴趣”的学生占15.67%,“感兴趣”的学生占47.7%,两者共占63.37%;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意义很大”的学生占48.85%,认为“意义一般”的学生占43.55%,只有6.45%的学生认为没有意义;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效果的整体评价中,认为“很满意”的学生占25.81%,认为“基本满意”的学生占51.38%,两者共占77.19%;74.42%的学生认为自己认真完成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作业,“网上下载”(5.99%)和“简单拼凑”(11.29%)的学生仅占17.28%。
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的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的重视程度达到“10”的学生只有14.06%,而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达到“10”的学生有29.03%,高出了一倍;认为自己的重视程度达到8分及以上的学生占46.31%,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达到8分及以上的学生占66.13%,认为自己的重视程度只有“0~4分”的学生为11.52%,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只有“0~4”分的学生为4.15%。可见,在学生看来,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学生自己的重视程度。
(二)对形势与政策课吸引力的考察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吸引力主要从课程各要素,如“教学”“教师”“课堂管理”等维度进行调查了解的。
1.教学
对于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式这一问题,53.92%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应该以讲授为主,39.86%的学生认为应该以讲授 小组讨论为主;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最应该从哪方面进行改善这个问题,排序从高到低分别为教学内容(35.94%)、教学方法(31.34%)、课程管理(14.52%)、课堂规模(10.37%)、师资队伍(4.15%)、评价方法(3.69%),这反映出学生对目前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评价不高; 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42.4%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自身修养、理论知识水平对提升课堂效果起关键作用,33.64%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个人魅力对自身的学习有一定的辅助作用,16.59%的学生认为关键是看自己是否想学习这类课程,7.37%的学生认为关键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认为课程内容有深度(49.77%)和很有深度(27.88%)的学生占77.65%。
2.教师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讲授技巧与讲授能力”很满意的学生占39.63%,基本满意的占44.93%,不满意的学生仅占2.76%,总体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教师在上课时知识广博、信息量大的占48.16%,认为教师知识较广博、信息量较大的占44.7%;赞同(46.77%)和基本赞同(44.7%)本课程授课老师理论水平高、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既能传授知识,又启发思考的学生占91.47%。 3.课堂管理
47.93%的學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上课认真,气氛活跃;38.94%的学生认为学生在课堂没有什么积极性,气氛压抑;4.84%的学生认为课堂枯燥,学生请假、逃课、旷课情况严重,上课的学生寥寥无几;8.29%的学生认为学生和教师各自做自己的事情,相互不理会。形势与政策课程选课的调查结果显示,47.93%学生认为应该按专业开设课堂,上课时间和地点由教务处统一安排;35.25%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按专业开设课堂,而应让学生自由选课。对于课堂规模,53.23%的学生认为课堂规模应该控制在50~100人,26.5%的学生认为应该控制在50人以下,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规模不应该太大,最好控制在100人以内。
在课堂氛围的评价中,虽然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课堂氛围很好,但在访谈中了解到,上课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学生并未认真听讲,一些学生把形势与政策课堂当作了做作业或者看其他书籍的地方,一些学生甚至在打游戏、玩手机、睡觉,这也与问卷调查中显示的52.07%的学生对课堂氛围进行负面评价的结果相吻合。
(三) 对形势与政策课影响力的评价
对形势与政策课影响力的评价主要从“形势与政策课对自身的作用”“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上课所带来的改变”三个方面进行的。
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对自己发展有很大作用的学生占20.97%,认为有作用的占47.47%,两者共占68.44%,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肯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对自身发展的作用。61.29%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对自己的思想影响很大(23.5%)或比较大(37.79%),38.71%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对自己的思想影响一般(33.64%)或没影响(5.07%)。对于“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我了解了相关政治知识”这个问题,91.02%的学生认为与实际情况符合(37.56%)或基本符合(53.46%)。“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我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问题”,82.02%的学生认为与实际情况符合(29.26%)或基本符合(52.76%),但仍有17.98%的学生认为与实际情况基本不符合(14.29%)和不符合(3.69%)。“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我开始关注民生、关注时事政治”,76.73%的学生认为与实际情况符合(28.34%)或基本符合(48.39%)。“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增强了我的责任感”,87.33%的学生认为与实际情况符合(38.48%)或基本符合(48.85%)。“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6.64%的学生认为与实际情况符合(38.48%)或基本符合(48.16%)。
(四)分年级情况统计
为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分年级统计,结果如下:
出勤率:四个年级的出勤率相对来说都比较高,从未缺勤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降低(95.06% ,86.21%),偶尔缺勤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2.06%,10.34%)。作业完成情况:虽然近四分之三的学生都会认真完成作业,但认真完成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渐略有下降(74.9%,72.41%)。课程的开设:选择“按专业开设课堂,上课时间和地点由教务处统一安排”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下降(56.38%,31.03%),说明年级越高越不希望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而希望根据自己的时间来选课。课堂氛围:年级越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氛围评价越低,具体来说,认为“学习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学生上课认真”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明显下降(55.97%,34.48%),而认为“学生和教师各自做自己的事情,相互不理会”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明显增高(5.76%,24.14%)。课程满意度: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满意度的评价中,大四的“不满意”比例较其他年级比例明显增高(2.47%,13.79%)。课程影响:对自己思想“没影响”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3.29%,10.34%),换言之,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学生思想的影响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下降。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可度、吸引力、影响力三个方面的评价较积极,持肯定态度。课程认可度上,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有意义,也很感兴趣,肯定了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课堂出勤率都比较高,且能够认真完成作业。课程吸引力上,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技巧与讲授能力比较满意,认为教师在上课时知识广博,信息量较大。课程影响力上,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了解了相关政治知识,自己也开始关注时事政治、关注民生;同时对自己的思想影响较大,使自己增强了责任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问题。
虽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整体评价尚可,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课堂管理不足。从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到勤率较高,但上课中的“抬头率”是非常低的,有看无关课程书籍或者做作业的,有玩手机或者睡觉的,上课态度较差。第二,教学方式有待改进。不少学生认为他们在课堂上没有什么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动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各做各的事情,教师主要是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单向传播,学生很少会现场反馈,双方缺少了情感的触动和共鸣,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而会让其感觉枯燥无味,容易走神。第三,课堂规模过大。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反映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规模过大,而且通过对师生的访谈发现,课堂规模过大也是引发很多问题的根源之一,如师生互动交流不足、课堂管理兼顾不到等。第四,师资欠缺,教师备课负担较重。一方面,学生认为教师的自身修养、理论知识水平对提升课堂效果起关键作用,但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认为因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的授课主题更新变化较大,对教师备课量要求较高,所以许多教师在上这门课的时候并不十分积极,这造成了师资的缺乏。而师资的缺乏必定会造成师资质量的下降,这与学生的需求正好形成了矛盾。第五,学生重视不足。调研中发现学生对这门课重视程度不足,主要原因是其认为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关系不大,上课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学分。第六,课程安排不灵活。课程是由学校统一安排而非学生自己选择,因此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明显受到影响,很多学生反映只是被动接受,缺乏参与感。 (二)建议
1.重视思想认识教育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不高,是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学生只是将形势与政策课当作“新闻”来听,未从思想政治的角度高度重视。尤其是大四的学生,甚至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对于专业课以及找工作、考研或者出国来说可有可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解决学生认识领域的问题。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是教育学生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故要重视对课程的思想认识,教师在第一节课就要着重向学生强调。此外,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需要在正确的帮助和引导下,努力提高思想认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2.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信息化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的权威也随之受到挑战。访谈中的一些学生认为未认真听讲的原因是内容枯燥、缺乏新意、缺乏吸引力。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选题除了要充分研究中央的指導精神和社会热点,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所思所想,利用大数据平台,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调研,征集选题,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吸引力。同时让学生参与主题的选定,这会使学生有主人翁意识,进而激发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课程管理
长期以来,因种种原因,形势与政策课在管理上经常出现的变动和不确定性使得该课程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不佳”。就本研究所调研的学校来说,形势与政策课最开始被认定为素质必修课,由学工部管理,后改由教务处负责;最初是一位任课教师只负责一个专题,给不同的课堂上课,后改为一位教师要负责一个课堂的所有专题;之前是学生自由选课,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之后是按学院、专业来划分课堂,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和地点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作为一门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课也要同其他课程一样进行规范化管理,学校要真正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建设,把握教学规律,探求教学方法,规范课程内容、教学大纲。且对课程设置、学时、课堂规模等要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完善保障体制和教学运行机制。
4.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形势与政策课因其内容综合性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外交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且主题更新较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具备综合的知识以及迅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要有将各主题进行研究、吃透,并准确讲授给学生的素质,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生的认识,启迪其思想。然而,访谈中一些教师却提到上形势与政策课有一种“一次性交往”的感觉,或者“临时工”的心态,这种所谓“一次性交往”的感觉和“临时工”的心态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懈怠。故学校层面需要高度重视,完善教师的选聘和培养机制,提供专门的平台,吸引优秀的教师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让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感觉到学校的支持和肯定,并且通过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职业神圣感。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学科化视角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理念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39-44.
[2]冷雪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价值观承载”问题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25-229.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性;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5-0050-03
一、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党组在上海召开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场推进会。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它们进一步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可见,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其重点不在于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是对学生的熏陶,对学生思想的触动。本研究主要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可度、吸引力、影响力三个方面,以H大学为例研究该课程的有效性。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H大学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以及相关任课教师和管理部门。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法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问卷调查法
研究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34份,有效问卷634份,有效回收率为90.6%。调查的样本为大一243份,大二129份,大三133份,大四79份。
2.访谈法
为进一步了解研究中的具体情况,对个别学生以及相关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
三、 结果与分析
(一) 对形势与政策课认可度的调研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可度,问卷主要从“课堂出勤率”“对课程是否感兴趣”“课程的开设是否有意义”“对课程效果的整体评价”“作业完成情况”“学校及自身的重视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课堂出勤率某种程度上可反映学生对此课堂的认可,从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出勤率来看,从未缺勤的学生占91.71%,仅有3.23%的学生经常旷课;对形势与政策课“很感兴趣”的学生占15.67%,“感兴趣”的学生占47.7%,两者共占63.37%;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意义很大”的学生占48.85%,认为“意义一般”的学生占43.55%,只有6.45%的学生认为没有意义;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效果的整体评价中,认为“很满意”的学生占25.81%,认为“基本满意”的学生占51.38%,两者共占77.19%;74.42%的学生认为自己认真完成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作业,“网上下载”(5.99%)和“简单拼凑”(11.29%)的学生仅占17.28%。
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的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的重视程度达到“10”的学生只有14.06%,而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达到“10”的学生有29.03%,高出了一倍;认为自己的重视程度达到8分及以上的学生占46.31%,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达到8分及以上的学生占66.13%,认为自己的重视程度只有“0~4分”的学生为11.52%,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只有“0~4”分的学生为4.15%。可见,在学生看来,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学生自己的重视程度。
(二)对形势与政策课吸引力的考察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吸引力主要从课程各要素,如“教学”“教师”“课堂管理”等维度进行调查了解的。
1.教学
对于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式这一问题,53.92%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应该以讲授为主,39.86%的学生认为应该以讲授 小组讨论为主;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最应该从哪方面进行改善这个问题,排序从高到低分别为教学内容(35.94%)、教学方法(31.34%)、课程管理(14.52%)、课堂规模(10.37%)、师资队伍(4.15%)、评价方法(3.69%),这反映出学生对目前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评价不高; 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42.4%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自身修养、理论知识水平对提升课堂效果起关键作用,33.64%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个人魅力对自身的学习有一定的辅助作用,16.59%的学生认为关键是看自己是否想学习这类课程,7.37%的学生认为关键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认为课程内容有深度(49.77%)和很有深度(27.88%)的学生占77.65%。
2.教师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讲授技巧与讲授能力”很满意的学生占39.63%,基本满意的占44.93%,不满意的学生仅占2.76%,总体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教师在上课时知识广博、信息量大的占48.16%,认为教师知识较广博、信息量较大的占44.7%;赞同(46.77%)和基本赞同(44.7%)本课程授课老师理论水平高、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既能传授知识,又启发思考的学生占91.47%。 3.课堂管理
47.93%的學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上课认真,气氛活跃;38.94%的学生认为学生在课堂没有什么积极性,气氛压抑;4.84%的学生认为课堂枯燥,学生请假、逃课、旷课情况严重,上课的学生寥寥无几;8.29%的学生认为学生和教师各自做自己的事情,相互不理会。形势与政策课程选课的调查结果显示,47.93%学生认为应该按专业开设课堂,上课时间和地点由教务处统一安排;35.25%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按专业开设课堂,而应让学生自由选课。对于课堂规模,53.23%的学生认为课堂规模应该控制在50~100人,26.5%的学生认为应该控制在50人以下,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规模不应该太大,最好控制在100人以内。
在课堂氛围的评价中,虽然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课堂氛围很好,但在访谈中了解到,上课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学生并未认真听讲,一些学生把形势与政策课堂当作了做作业或者看其他书籍的地方,一些学生甚至在打游戏、玩手机、睡觉,这也与问卷调查中显示的52.07%的学生对课堂氛围进行负面评价的结果相吻合。
(三) 对形势与政策课影响力的评价
对形势与政策课影响力的评价主要从“形势与政策课对自身的作用”“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上课所带来的改变”三个方面进行的。
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对自己发展有很大作用的学生占20.97%,认为有作用的占47.47%,两者共占68.44%,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肯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对自身发展的作用。61.29%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对自己的思想影响很大(23.5%)或比较大(37.79%),38.71%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对自己的思想影响一般(33.64%)或没影响(5.07%)。对于“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我了解了相关政治知识”这个问题,91.02%的学生认为与实际情况符合(37.56%)或基本符合(53.46%)。“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我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问题”,82.02%的学生认为与实际情况符合(29.26%)或基本符合(52.76%),但仍有17.98%的学生认为与实际情况基本不符合(14.29%)和不符合(3.69%)。“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我开始关注民生、关注时事政治”,76.73%的学生认为与实际情况符合(28.34%)或基本符合(48.39%)。“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增强了我的责任感”,87.33%的学生认为与实际情况符合(38.48%)或基本符合(48.85%)。“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6.64%的学生认为与实际情况符合(38.48%)或基本符合(48.16%)。
(四)分年级情况统计
为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分年级统计,结果如下:
出勤率:四个年级的出勤率相对来说都比较高,从未缺勤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降低(95.06% ,86.21%),偶尔缺勤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2.06%,10.34%)。作业完成情况:虽然近四分之三的学生都会认真完成作业,但认真完成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渐略有下降(74.9%,72.41%)。课程的开设:选择“按专业开设课堂,上课时间和地点由教务处统一安排”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下降(56.38%,31.03%),说明年级越高越不希望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而希望根据自己的时间来选课。课堂氛围:年级越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氛围评价越低,具体来说,认为“学习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学生上课认真”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明显下降(55.97%,34.48%),而认为“学生和教师各自做自己的事情,相互不理会”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明显增高(5.76%,24.14%)。课程满意度: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满意度的评价中,大四的“不满意”比例较其他年级比例明显增高(2.47%,13.79%)。课程影响:对自己思想“没影响”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3.29%,10.34%),换言之,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学生思想的影响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下降。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可度、吸引力、影响力三个方面的评价较积极,持肯定态度。课程认可度上,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有意义,也很感兴趣,肯定了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课堂出勤率都比较高,且能够认真完成作业。课程吸引力上,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技巧与讲授能力比较满意,认为教师在上课时知识广博,信息量较大。课程影响力上,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了解了相关政治知识,自己也开始关注时事政治、关注民生;同时对自己的思想影响较大,使自己增强了责任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问题。
虽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整体评价尚可,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课堂管理不足。从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到勤率较高,但上课中的“抬头率”是非常低的,有看无关课程书籍或者做作业的,有玩手机或者睡觉的,上课态度较差。第二,教学方式有待改进。不少学生认为他们在课堂上没有什么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动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各做各的事情,教师主要是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单向传播,学生很少会现场反馈,双方缺少了情感的触动和共鸣,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而会让其感觉枯燥无味,容易走神。第三,课堂规模过大。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反映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规模过大,而且通过对师生的访谈发现,课堂规模过大也是引发很多问题的根源之一,如师生互动交流不足、课堂管理兼顾不到等。第四,师资欠缺,教师备课负担较重。一方面,学生认为教师的自身修养、理论知识水平对提升课堂效果起关键作用,但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认为因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的授课主题更新变化较大,对教师备课量要求较高,所以许多教师在上这门课的时候并不十分积极,这造成了师资的缺乏。而师资的缺乏必定会造成师资质量的下降,这与学生的需求正好形成了矛盾。第五,学生重视不足。调研中发现学生对这门课重视程度不足,主要原因是其认为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关系不大,上课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学分。第六,课程安排不灵活。课程是由学校统一安排而非学生自己选择,因此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明显受到影响,很多学生反映只是被动接受,缺乏参与感。 (二)建议
1.重视思想认识教育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不高,是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学生只是将形势与政策课当作“新闻”来听,未从思想政治的角度高度重视。尤其是大四的学生,甚至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对于专业课以及找工作、考研或者出国来说可有可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解决学生认识领域的问题。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是教育学生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故要重视对课程的思想认识,教师在第一节课就要着重向学生强调。此外,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需要在正确的帮助和引导下,努力提高思想认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2.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信息化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的权威也随之受到挑战。访谈中的一些学生认为未认真听讲的原因是内容枯燥、缺乏新意、缺乏吸引力。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选题除了要充分研究中央的指導精神和社会热点,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所思所想,利用大数据平台,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调研,征集选题,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吸引力。同时让学生参与主题的选定,这会使学生有主人翁意识,进而激发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课程管理
长期以来,因种种原因,形势与政策课在管理上经常出现的变动和不确定性使得该课程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不佳”。就本研究所调研的学校来说,形势与政策课最开始被认定为素质必修课,由学工部管理,后改由教务处负责;最初是一位任课教师只负责一个专题,给不同的课堂上课,后改为一位教师要负责一个课堂的所有专题;之前是学生自由选课,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之后是按学院、专业来划分课堂,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和地点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作为一门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课也要同其他课程一样进行规范化管理,学校要真正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建设,把握教学规律,探求教学方法,规范课程内容、教学大纲。且对课程设置、学时、课堂规模等要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完善保障体制和教学运行机制。
4.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形势与政策课因其内容综合性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外交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且主题更新较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具备综合的知识以及迅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要有将各主题进行研究、吃透,并准确讲授给学生的素质,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生的认识,启迪其思想。然而,访谈中一些教师却提到上形势与政策课有一种“一次性交往”的感觉,或者“临时工”的心态,这种所谓“一次性交往”的感觉和“临时工”的心态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懈怠。故学校层面需要高度重视,完善教师的选聘和培养机制,提供专门的平台,吸引优秀的教师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让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感觉到学校的支持和肯定,并且通过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职业神圣感。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学科化视角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理念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39-44.
[2]冷雪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价值观承载”问题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25-229.